学术投稿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比较

石世强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CT冠状动脉成像,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64排128层螺旋CT
摘要:目的::比较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每例患者的4支(左前降支、左旋支、左主干、右冠脉)血管共352支进行CT冠脉成像及选择性冠脉造影2种方法的检查,检测冠脉的图像特征,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2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2种方法对冠脉狭窄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T冠脉成像的诊断敏感度为97.24%,特异度为92.40%,阳性预测率为93.12%,阴性预测率为96.93%。2种方法对冠脉狭窄程度分级的诊断结果呈高度一致性(P<0.01)。结论: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测结果可以与冠脉造影相媲美,检测方便快捷、无创伤、辐射量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肠型白塞病3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肠型白塞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肠型白塞病的临床诊疗过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经验。结果:1例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1例以急性胃肠炎样症状就诊,1例消化道症状轻微。针刺试验均阳性,结肠镜检查均提示回盲部溃疡,胶囊内镜均见小肠多发溃疡、糜烂。1例未成年女性患者口服强的松,另2例成年患者口服沙利度胺,均治愈,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肠型白塞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恰当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王书海;吴丽颖;凌明德;朱良松;贾国法;李卓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重症监护室患者压疮预警机制的应用效果

    目的::运用 Braden评估表评估重症监护室( ICU)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程度,探讨由其建立的压疮预警机制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无压疮病史,Braden评分<17分,APACHEⅡ评分>15分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收治的10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收治的113例作为观察组。根据Braden评估量表将2组患者又分为高危患者和低危患者。对照组施行常规的压疮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警干预措施。比较2组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及不同危险等级压疮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高危患者(P<0.05)。结论:ICU压疮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强化护士预防为主的理念,降低ICU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保障护理安全。

    作者:高萍;姚秀英;吴丹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儿童药物中毒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以寻求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儿科加强监护病区收治的82例药物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中,误服中毒58例(70.73%),有意自服20例(24.39%);>1~3岁误服中毒45例(54.88%);吸入中毒及其他4例(4.88%);城市儿童20例(24.39%),乡村儿童62例(75.61%);留守儿童51例(62.20%),普通儿童31例(37.80%)。结论:儿童药物中毒以口服为主;乡村高于城市,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1~3岁是儿童药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年龄段。预防儿童药物中毒,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朱丽萍;王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细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细节护理。比较2组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康复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8%(P<0.01)。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应用细节护理有助于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崔居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脱落细胞学检查、DNA 倍体分析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恶性胸腹水的价值

    目的::比较脱落细胞学检查、DNA倍体分析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腹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患者胸腹水同时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与DNA倍体分析,并抽取静脉血作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比较三者敏感性。结果: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43.75%。恶性胸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联合DNA倍体分析的检测阳性率为83.33%,与单项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1.25%,与血清标志物癌抗原125和甲胎蛋白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脱落细胞学检查、DNA倍体分析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运用,可提高恶性胸腹水的检出率。

    作者:杨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结、直肠癌中MMP-2、MMP-7、MMP-9与EMMPRIN 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MMP-7、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EMMPR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在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MP-2、MMP-7、MMP-9和EMMPRIN的表达。结果:MMP-2、MMP-7、MMP-9和EMMPR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在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MMPRIN分别与MMP-2、MMP-7、MMP-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MMP-2、MMP-7、MMP-9和EMMPRIN在结、直肠癌的演进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凌林;胡郁之;孙礼侠;刘昌阔;刘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分娩孕妇614例为观察组,分4组:A组为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B组为具备阴道试产条件但选择重复剖宫产分娩组;C组为第二次剖宫产分娩组(包括B组);D组为第三次及四次剖宫产分娩组。选择无剖宫产史晚期分娩孕妇376例为对照组,分为2组:阴道分娩组( E组)和首次剖宫产组( F组)。将A组与B组,A组与E组,C、D组与F组配对比较,对母婴并发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产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1),2组产褥病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E组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住院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及阴道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会阴切开率较E组明显升高(P<0.01);C组、D组与F组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住院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手术时间和盆腹腔粘连率均明显少于C组(P<0.01),C组和F组手术时间和盆腹腔粘连率亦显著小于D组(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过严格评估、筛选,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孕妇实施阴道试产是安全的,与再次剖宫产相比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苏果;张美玲;张宁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延续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完成院内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观察组同时进行延续护理,观察2组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和血糖监测等方面的依从性,分别比较出院后12周、24周2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0例和36例患者完成随访,观察组出院后12周和24周运动、用药和血糖监测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 P<0.01),2组患者出院后12周饮食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12周,观察组患者耗材费用高于对照组,而保健品费用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后12~24周,观察组保健品费用仍低于对照组(P<0.01),2组药品和耗材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给予延续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维持血糖稳定。

    作者:周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改良门诊皮试区常用抗生素皮试液配制的应用

    目的::改良、简化抗生素皮试液配制,提高护士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制度的依从性,保证注射安全。方法:将门诊皮试区常用的抗生素皮试液采用改良方法一步到位配制,将配制好的皮试液注入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贴上标签和配制时间,在2 h内使用。结果:改良常用抗生素皮试液配制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省了配制时间(P<0.01),一次性注射器及一次性皮试针头的消耗量比例1:1.1,保证了“一人一针一管一用”的实施。结论:改良门诊皮试区常用抗生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简便易行,保证了安全注射的实施,值得推广。

    作者:田真;史广鸿;刘玉岭;张会平;宋红岩;丁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救护,观察组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救护时间、救护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护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救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有效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救护质量。

    作者:曾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妊娠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运动计划管理、个性化的饮食管理、胰岛素的专科护理并辅以部分药剂;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叶酸、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运动计划管理、个性化的饮食管理、胰岛素的专科护理并辅以部分药剂对于妊娠糖尿病合并缺铁性贫血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回玉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水平及特点,为更好地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开放式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修订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和自编的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安徽省3所本科医学院校的8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处于轻度困难水平,主要体现在情绪不适、信息获取渠道不足和社会环境信息不足。医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评分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不同年级和在校表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职业教育、专业满意度、专业兴趣匹配和择业把握度均对职业决策有影响(P<0.05~P<0.01)。结论:医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处于轻度困难水平,且受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在校表现、专业满意度、专业兴趣、择业把握度的影响。

    作者:胡霞;谢姒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成像测定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实时引导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行婴幼儿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拟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76例,随机分为单纯解剖标志定位组( A组)和超声实时引导定位组( B组),各38例。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失败率和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总穿刺成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平均穿刺次数明显多于B组(P<0.01),A组误穿颈动脉发生率高于B组(P<0.05),2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可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误穿颈动脉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刘训芹;鲁显福;顾尔伟;张雷;曹袁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临床相关因素,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 BMI)、孕期增重与非糖尿病巨大胎儿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2012年足月(孕周≥37周~42周)出生的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322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325名作为对照,分析比较2组新生儿母亲的年龄、产次、身高、孕周、孕期增重、孕前及产时BMI、宫高、腹围及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母亲的孕前BMI、孕期增重、产时BMI、宫高、腹围、宫高+腹围、孕龄和身高及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双顶径+股骨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胎儿双顶径、双顶径+股骨长、股骨长及胎儿母亲孕期增重与巨大胎儿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发生与母亲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密切相关。对于孕期增重过多的孕妇,通过胎儿双顶径+股骨长测定,能够提高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产前诊断率。

    作者:黄永芳;崔芳;朱宇;严琦;徐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急救护理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对60例确诊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处理措施,从病情早期识别、恶性心律失常、机械通气、急性肾衰竭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给予急救护理,观察急救措施和护理后患者心功能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经积极救治和护理干预后,60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心率、肌钙蛋白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急救护理前,尿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急救护理前(P<0.01)。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措施和护理干预后,心功能和肾功能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黄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将48例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5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穿刺次数、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胸膜增厚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优质护理有利于急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康复,减少患者病痛。

    作者:项文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胸乳径路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60例,其中25例采用经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腔镜组),35例采用传统甲状腺手术(传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组(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组(P<0.01),而住院费用明显高于传统组(P<0.01)。腔镜组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于术后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经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虽然费用较高,但值得在特定人群中推广。

    作者:褚亮;周少波;张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综合消化道毒物清除术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综合消化道毒物清除术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AOPP)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度AOPP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洗胃、阿托品、抗感染、吸氧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综合消化道毒物清除术,对2组治疗一般情况、血清学指标和转归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清洁肠道时间、阿托品用量、氯磷定用量、阿托品化时间和胆碱酯酶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白细胞、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消化道毒物清除术可清除毒物,恢复胆碱酯酶水平,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在重度AOPP治疗中值得应用。

    作者:袁兆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联合肠内营养的应用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 EN)支持和肠外营养( PN)支持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PN组和EN组各20例。 PN采用全PN;EN组术后第2天即采用EN,并逐渐过渡至全EN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早期临床恢复效果。结果: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PN组(P<0.01);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联合EN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较好,是胃癌根治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作者:曹玉根;林明;闾志坚;王克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Hcy、EGF、VEGF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同型半胱氨酸( Hcy)、表皮生长因子( 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入院时经MRI或CT测量的脑梗死体积分为大、中、小梗死3组,并在入院第1、7、14天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血Hcy、EGF、VEGF水平。同时选择近期住院无新发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第1、7和14天血清Hcy与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大、中梗死组和第1、7和第14天Hcy、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P<0.01),而第1、7和第14天水平均显著低于小梗死组(P<0.01)。结论:Hcy、EGF、VEGF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呈动态变化并与脑梗死体积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脑梗死的损伤程度和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曼;陈正徐;张白银;金娟;郑元杰;袁润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