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龄患者治疗性ERCP的风险评估及预见性护理

高莉;金俐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逆行, 胆总管疾病, 高龄, 风险评估, 预见性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评估及预见性护理在高龄患者行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住院行ERCP治疗的70例高龄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住院行ERCP治疗的74例高龄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风险评估与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对ERCP的耐受性以及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ERCP的耐受性和并发胆管炎、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穿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治疗性ERCP的高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患者对ERCP的耐受性,明显减少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前路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比较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采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90例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前路22例(治疗组),后路68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椎间融合率、术后疗效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椎间高度、椎间角度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均随访15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椎间融合率100.0%;治疗组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ODI和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椎间高度和角度均明显增加(P<0.05),但2组治疗后ODI、VAS、椎间高度和角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均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前路较后路术中出血、手术用时少.

    作者:李军;王洁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替米沙坦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4例服用替米沙坦40 mg每天1次进行治疗;对照组34例服用氨氯地平2.5 mg每天1次,观察2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包括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血管内皮功能[血浆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BG、FINS、IRI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ET-1、NO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有效改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唐冰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抗氧化剂对早期不明原因复发流产史男性精子DNA碎片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在治疗早期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史男性精子DNA碎片中的作用.方法:42例精子DNA碎片率≥15%的患者进行3个月抗氧化剂治疗(治疗组),复查精液常规和精子DNA碎片率;23例精子DNA碎片率<15%的不进行抗氧化剂治疗(对照组),1年后比较2组妊娠及流产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精子密度和精子前向运动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精子DNA碎片率亦显著降低(P<0.01),精子正常形态率无变化(P>0.05);治疗组妊娠成功率为66.7%,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抗氧化剂治疗可降低早期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史男性精子DNA碎片率,是减少早期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韦剑洪;方小武;张旭宾;吴嘉齐;陈伟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82例药物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产碳青霉烯酶(KPC)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确切死亡率、常见危险因素与药物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借助电子医疗记录,通过图表,回顾性分析82例产KPC细菌感染的患者(重复检出的患者只记录1次)的临床信息.结果:82例患者中,66例样本产KPC同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16例样本单产KPC,病死率分别为30例(45.5%)和5例(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KPC菌株产ESBL使用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有明显的影响(P<0.01).结论:使用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产ESBL患者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张弢;严育忠;包红;赵才兴;陈美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及制备安妥沙星眼用温度敏感原位凝胶

    目的:探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安妥沙星眼用温度敏感原位凝胶处方.方法:以泊洛沙姆407与泊洛沙姆188为材料,以模拟泪液稀释前后的溶液-凝胶相转变温度为考察指标,采用二项式模型描述各因素与指标间的数学关系,根据二项式模型绘制效应面图及等高线图,通过重叠等高线图确定优化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安妥沙星眼用温度敏感原位凝胶优化后的处方为22.5%泊洛沙姆407与1.0%泊洛沙姆188;优化处方在室温下是自由流动的液体,经泪液稀释后能发生相转变形成凝胶.结论:安妥沙星眼用温度敏感原位凝胶符合眼部用药要求,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者:孙思雨;马涛;王清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蚌埠市学龄前儿童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蚌埠市学龄前儿童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提出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以随机整群抽取的2~6岁幼儿园儿童879名作为调查对象(干预组496名,对照组383名),干预组实施为期1年的营养健康教育,并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身体指标测量和其父母的营养相关知信行调查.结果:干预组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1);干预组家长的营养知识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1),每天吃早餐、喝牛奶的人数明显增多,偏食及吃西式快餐的人数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营养健康教育对提高家长营养知识、纠正学龄前期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切实有效.

    作者:韩慧;董素华;汤建军;张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旧矿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67例病死地点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病死地点调查,探讨旧矿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现状,为政府制定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规划提供参考.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从压疮、遗憾、自杀倾向、自杀行为、过度抢救方面向死者直系亲属调查死者临终的生存现状,并比较医院病死和居家病死的有关因素.结果:居家病死和医院病死者除自杀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压疮、遗憾、自杀倾向、过度抢救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加强对病死者及其家属死亡理念的导入,改变人们重视生忽视死的传统观念,让更多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享受临终关怀.

    作者:王晓燕;韩雅姣;于蕾;穆志成;李君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间日疟原虫醛缩酶的克隆、表达与初步鉴定

    目的:克隆间日疟原虫醛缩酶(Plasmodium vivax aldolase,PvALD)基因,体外表达和鉴定重组PvALD蛋白.方法:PCR法从间日疟患者血液DNA样品中扩增PvALD基因,构建pET32c-PvALD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蛋白,并对PvALD在E.coli中表达进行优化,观察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培养基种类对该蛋白原核表达的影响.采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相应表达物分别采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进行分析鉴定.结果:PvALD的PCR产物分子量为1.1 kb,重组质粒pET32c-PvALD经测序验证,其插入片段序列与GenBank参考序列相似性为100%,转化E.coli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60 kD.PvALD在LB中1 mmol/L IPTG诱导6 h条件下获得佳的表达效果.亲和层析纯化后的PvALD经SDS-PAGE电泳检测,呈现单一条带,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只能被间日疟患者血清特异性识别,而不能被恶性疟患者血清识别.结论:成功克隆了PvALD基因,表达了重组PvALD蛋白,为以PvALD作为靶标的间日疟快速诊断方法提供了基础.

    作者:高迎;陶志勇;夏惠;陈勇;王雪梅;方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腹腔镜剥除与开腹剥除子宫肌瘤的临床配对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剥除与开腹剥除子宫肌瘤的风险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手术治疗的56例子宫肌瘤(肌壁间或浆膜下)患者分为开腹剥除子宫肌瘤组(开腹组)和腹腔镜剥除子宫肌瘤组(腹腔镜组)各28例,记录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自主活动时间、术后体温复原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是否应用镇痛药、术后体温高值、术后3 d血常规检测、有无并发症,并对上述指标行配对研究.结果: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自主活动时间、术后体温复原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镇痛药的应用、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开腹组少(P<0.05~P<0.01);但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P<0.01).结论:腹腔镜剥除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较传统开腹手术快.

    作者:周彦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

    目的:探讨颅内不同生长部位的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方法:对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颅内不同生长部位的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额叶4例,左侧桥小脑角区1例,延髓2例,小脑半球9例;其中12例呈大囊小结节,4例呈实质型;额叶病灶呈大囊小结节型,可见流空血管影,实性成分呈等T1、等T2信号,明显强化;桥小脑角区肿瘤呈不规则的囊状,内有扭曲血管影及不规则的实性成分,呈不规则较明显强化;延髓肿瘤,呈类椭圆形的大囊小结节,内有分隔,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小脑半球肿瘤呈大囊小结节或实质型,实性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均见流空血管影,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结论:颅内不同生长部位的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均有一定特点,而肿瘤实性成分中的流空血管影是该病较具特征性的MRI征象.

    作者:曾艳;徐茂盛;周永生;殷亮;苏锦权;张佳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护理康复路径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护理康复路径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HIE患儿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至出院,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康复路径进行住院期间.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分别对2组患儿进行神经行为、运动及智力发育指数测定.结果:2组治疗后神经行为、运动发育指数、智力发育指数1、3、6个月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1).结论:护理康复路径可有效促进HIE患儿脑神经的恢复,并对运动功能恢复及智力发育有积极作用.

    作者:孔蔚毅;高春荣;王阿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82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2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股骨干骨折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动力压钢板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是治疗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乔崇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尼莫地平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静脉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连续用药2周后,口服尼莫地平维持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并利用成人智力量表和记忆量表对其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智商、操作智商、言语智商、记忆智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难治性癫痫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可作为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治疗药物.

    作者:孙俊岩;温玉梅;王飞凤;高晓玲;王文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责任制整体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內瘘(AVF)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施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68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抽取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68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AVF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对不同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内瘘感染、内瘘堵塞、皮下血肿和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能减少AVF多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深化了服务的内涵,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

    作者:汪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身体约束的研究现状

    身体约束是指使用任何设备、材料或工具附加在或临近于患者的身体,患者不能轻易将其移除,限制患者的自由活动或使患者不能正常接近自己的身体某部位[1].近些年随着住院患者的不断增加,病种复杂,病情危重,对于患者的安全管理得到更多的重视.而由于患者及治疗环境的特殊性,可能会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从而出现一些不良事件,增加患者的痛苦,身体约束也就在临床上普遍应用.就此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来规范身体约束的相关内容,并提出要降低身体约束的使用率,还阐述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身体约束的现实状况,从身体约束的利弊、工具的选择、护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现就ICU患者身体约束的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赵燕;李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口服阿司匹林50~150 mg,每天1次;观察组46例口服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2组患者均用20 d为1个疗程.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凝血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80.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

    作者:韦宁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分别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ICD-10双向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使用阿立哌唑联合碳酸锂(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联合碳酸锂(利培酮组)治疗6周.采用躁狂量表(BRMS)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1~6周BR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阿立哌唑组于治疗1周时BRMS评分低于利培酮组(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碳酸锂与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向障碍疗效相当.

    作者:陈智敏;冯竹娥;王兴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04例经胃镜确诊的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104例经胃镜确诊的中青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因、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诱因、合并症、再出血率(住院期间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2组患者的病因以消化性溃疡为主,病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诱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非甾体抗炎药应用,而对照组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饮酒为主.观察组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生率、合并症、住院时间、再出血率、病死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P<0.01).结论: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旦发生,应尽早明确病因及诱因,合理治疗可降低病死及再出血率.

    作者:闻静;邵明;孙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袖状肺叶切除对中央型肺癌老年患者的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袖状肺叶切除术对老年中央型肺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行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的中央型肺癌患者83例分为老年组36例和非老年组47例,比较2组5年生存率及相关指标.结果:2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FV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而2组术后指标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1.2%、52.8%,非老年组分别为61.7%、53.2%,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对老年中央型肺癌患者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少,生存率较高,且可大限度地保留患者肺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覃文超;吴真洁;刘彩霞;胡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认知行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将88例AS伴有睡眠障碍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因子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改善AS患者的睡眠质量.

    作者:李炳棋;李凤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