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贾苏豫;石增刚;张亮;张隽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介入治疗, 桡动脉, 股动脉, 护理
摘要:目的:比较经桡动脉、股动脉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相关的护理策略.方法:对260经桡动脉(桡动脉组)和240例经股动脉(股动脉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迷走神经亢进、尿潴留和皮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总结护理特点.结果:桡动脉组术后迷走神经亢进、尿潴留和皮下血肿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P<0.05~P<0.01).2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血管闭塞发生率为2.3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可减轻术后护理工作量.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受损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评价肝豆状核变性(HD)患者肝脏受损的效果.方法:超声检查146例HD患者,分析患者肝脏声像图表现并进行分型归类,然后行VTQ技术检测,比较不同声像图类型的VTQ值.结果:146例患者VTQ值为1.14~3.71 m/s.不同声像图分型间VT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声像图为脂肪肝型及星光征患者VTQ值均明显低于树枝状、岩层状和结节状患者(P<0.01),结节状患者VTQ值均高于树枝状与岩层状患者(P<0.01),而树枝状患者VTQ值与岩层状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TQ技术能对HD患者肝脏的受损程度作出客观评价.

    作者:王金萍;李保启;陈晓艺;许红强;常丽娜;伍宏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180例剖宫产初产妇进行护理,加强对产妇及其家人的术前心理疏导;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皮肤、饮食和新生儿护理;做好出院指导及随访.结果:无母婴护理并发症发生,护患关系融洽,满意度达99%,电话随访后家庭关系和谐.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提高了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产妇及家属掌握了母婴保健知识及育婴技能,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作者:赵化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治疗中小面积烧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治疗中小面积烧伤的疗效.方法:以120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美宝烫伤膏,观察组给予复方紫草烫伤软膏.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5.0%,高于对照组80.0%(P<0.05);观察组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9.2±3.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3±3.2)d(P<0.01),2组愈合后创面均无明显瘢痕;观察组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15.3±3.2)d,亦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0±2.6)d(P<0.01).结论: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治疗中小面积烧伤治愈率高,愈合时间短.

    作者:赵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B超及钼靶X线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B超和钼靶 X 线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可疑为乳腺占位患者应用B超诊断和钼靶X线检查乳腺结节,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使用B超对乳腺肿瘤进行诊断的结果与临床情况及病理符合率达到90%,其中超声诊断在乳腺纤维瘤的诊断效果高于钼靶X线(P<0.05),在乳腺囊肿、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具有准确率高、对人体无放射伤害、价格较低廉等优势,在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苏里亚;孙长坤;张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叶酸预防妊娠期妇女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胎儿神经管缺陷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叶酸预防孕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胎儿神经管缺陷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产科门诊常规产检的孕妇1 041例作为调查对象,初检孕周12~14周,根据妊娠前3个月和妊娠后3个月有无口服叶酸分为2组;其中A组614例为妊娠前3个月(至少1个月)至妊娠后3个月口服叶酸者,B组427例为妊娠前后从未口服叶酸者.于妊娠15~20周开始对孕妇行血细胞分析,血清叶酸含量测定及系统B超检测,比较2组孕妇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孕妇平均红细胞叶酸和血清叶酸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前至妊娠后3个月服用小剂量叶酸增补剂可降低孕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

    作者:唐乃秀;刘靖;张广兰;常红侠;王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呋麻滴鼻液致晕厥1例

    患者,女,70岁.2012年1月10日晚11时因鼻塞来我科就诊,检查见鼻腔黏膜充血,双下鼻甲肿大,鼻腔深处窥不清,遂将浸有呋嘛滴鼻液(江苏省云阳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11006)棉片塞入双鼻腔,收缩肿大的下鼻甲以便能窥清鼻腔深处,进一步检查鼻腔是否有新生物.取出棉片后,患者随即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不能坐立等,立即予以仰卧位,吸氧,对症等处理,约2 min后患者神志恢复正常,测量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均正常.患者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有阿尔茨海默病史.

    作者:付航;吕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产程中电子胎心监护对胎儿窘迫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持续电子胎心监护(EFM)在分娩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 298例单胎足月孕妇作为观察组,在分娩过程中应用中央监护站系统进行持续EFM;同时选取既往产程中未行持续EFM的862例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2组的羊水粪染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及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并检测EFM异常孕妇分娩后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结果:观察组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为21.4%,高于对照组的15.0%(P<0.01);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及重度窒息率分别为4.5%和1.4%,低于对照组的7.2%和2.7%(P<0.01和P<0.05).2组胎儿窘迫诊断率、羊水粪染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产钳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胎儿窘迫率10.7%,低于对照组的14.0%(P<0.05).观察组中EFM异常图形病例脐动脉血pH值为7.25±0.26,低于EFM正常图形病例的7.34±0.18(P<0.01).结论:采用中央监护站系统在产程中进行持续EFM,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窘迫,为早期处理和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陈红波;汪胜友;叶俊良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红外线耳温枪在呼吸科老年住院患者体温监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红外线耳温枪测量呼吸科老年住院患者耳温的准确性.方法:110例老年患者采用红外线耳温枪测量体温,同时用玻璃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将腋温37.5 ℃以上列为发热组,共测量180例次;正常体温组共测量200例次.比较2组耳温和腋温测量结果.结果:正常体温组耳温值为(36.19±0.49)℃,低于腋温的(36.31±0.51)℃(P<0.01);发热组耳温值为(38.83±0.48)℃,高于腋温的(38.79±0.52)℃(P<0.01).结论:红外线耳温枪测量耳温,可以准确真实地反映体温情况,而且方便快捷,安全准确、节约时间,值得在老年住院患者体温监测中推广应用.

    作者:吴叶荣;余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的构建

    目的:发挥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的优势,构建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将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方法:使用多种软件制作协作型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结果:构建了基于blended learning的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结论: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通过基于blended learning的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能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其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作者:刘辉;王力;吴守伟;胡明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清洁自然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自然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佳方法.方法:将120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低位结扎法.对照组每天沐浴后用75%乙醇消毒,并用愈脐带包扎;观察组出生后24 h拆掉包扎,暴露,不消毒,保持干燥.观察记录2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炎发生率以及家长满意度.结果:2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和轻度脐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重度脐炎发生;观察组家长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然干燥法护理新生儿脐带操作简单,提高了家长满意度.既减少医疗经费,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同时不影响脐带残端的脱落,不增加脐部感染的危险,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磊;杨永红;孙桂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研究

    目的: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IAD)行为综合干预模式,评价其对大学生IAD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16名(干预组)、B校大学生2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化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IAD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IAD倾向的发生率为4.63%,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的发生率为3.24%,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每次上网时间<2 h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4 h以上的人数减少(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制定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大学生IAD及IAD倾向的发生率,改善IAD症状及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优化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作者:齐玉龙;王岚;马嬿;高恒;赵静;薛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研究进展

    营养治疗是现代外科的重大进展,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改善手术的疗效都有重要作用.自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于1968年Dudrick首次应用以来,其在救治外科危重患者、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但PN会引起代谢性和功能性并发症,特别是对肠黏膜代谢及功能的影响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引起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使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传统观点认为,近年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胃肠道术后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胃肠道手术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术后早期应用EN等作一综述.

    作者:胡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双极电凝在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双极电凝与常规剥离法对扁桃体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双极电凝组43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剥离法切除扁桃体,双极电凝组采用双极电凝切除.记录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伪膜脱落情况.结果:双极电凝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少,且比对照组更早恢复饮食,术后疼痛也较对照组轻,但伪膜脱落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极电凝切除扁桃体与常规剥离法相比,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减轻,能更早地恢复饮食,且方法容易掌握,值得推广.

    作者:尹俊;况勇;夏菁;黄静;孙本路;仝心源;林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对精液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SVC)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2例SVC患者手术前后的精液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的液化时间、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百分比、精子活动率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P<0.01),而精液量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形态等变化不大.结论:SVC可对男性生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SVC高位结扎术对改善精液质量有一定疗效.

    作者:徐峰;汪泓;郝宝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皖北某地区自杀644例分析

    目的:分析自杀患者的自杀原因,为采取及时救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自杀患者性别、年龄、自杀方式等信息,并通过病程记录进行核对.结果:644例自杀患者中男258例(40.06%),女386例(59.9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44岁及以下年龄段的自杀者占自杀总数的64.13%;76.55%的自杀者都选择农药.结论:中青年群体是自杀的高发人群,以农村患者居多.规范农药的加工、出售可间接减少自杀病例.

    作者:胡守芹;袁兆春;崔惠康;安小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参与式方法在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为促进预防医学人才培养适应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方法:在预防医学三年级本科生中按平均成绩分层抽取20名学生实施参与式课程(参与组);再分层抽取20名学生参加常规专业课学习(对照组).参与组采用双语教学,教师与学生圆形围坐,参与式方法包括小品、画图、游戏、模型等形式,并对考核过程进行创新,后对参与式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学生专业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参与组与对照组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参与式课程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参与式教学丰富了实践教育,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主动性学习行为,可为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作者:王丹妮;王春华;张勤;张玉媛;高金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肝门胆管癌103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肝门胆管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03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28例,姑息性切除12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经皮胆道支架植入术34例,仅行PTCD术29例.结果:4种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00±1.51)个月、(16.00±1.49)个月、(12.00±1.83)个月和(5.00±1.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ismuth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是否术中化疗均影响患者预后.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肝门胆管癌的佳治疗方法.Bismuth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是否术中化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金浩;刘会春;李宗狂;谈燚;纪忠;鲁贻民;周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害58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害血气指标、心肌酶学的变化.方法:分析58例重症肺炎患儿的心电图、血气指标及心肌酶学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心肌酶学异常组的血气分析水平均较心肌酶学正常组有显著改变(P<0.01).心肌酶学异常组32例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与血气分析结果的-BE值呈正相关关系(P<0.01).58例重症肺炎患儿中心电图显著改变者51例,其中心肌酶学异常组患儿32例(62.75%),合并心力衰竭11例(18.97%).结论: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参与了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害的发生、发展,早期改善低氧血症,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有利于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血气分析、心肌酶学检测及心电图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害和判断病情预后.

    作者:杨晓光;王国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氯喹对鼻咽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喹(CQ)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2、4、8、16、32 μmol/L)CQ对鼻咽癌细胞CNE-2Z的增殖抑制效应;集落克隆实验法检测不同浓度CQ对集落克隆形成的影响;溴化丙啶单染检测CQ诱导鼻咽癌细胞CNE-2Z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Q(10 μmol/L)处理鼻咽癌细胞CNE-2Z不同时间(0、6、16、24 h) 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 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CQ均对鼻咽癌细胞CNE-2Z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16 μmol/L CQ作用于鼻咽癌细胞CNE-2Z 24、48、72 h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5.94%、75.34%和56.45%.同时,CQ具有抑制鼻咽癌细胞CNE-2Z的集落克隆形成的作用.并且,CQ呈剂量依赖性诱导鼻咽癌细胞CNE-2Z的凋亡.另外,CQ诱导鼻咽癌细胞上调GRP-78的表达.结论:CQ能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并通过引起过度的内质网应激反应机制诱导其凋亡.

    作者:张浩轩;肖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低血糖脑病56例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低血糖脑病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56例低血糖脑病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低血糖脑病患者中,39例与降糖药物应用有关,5例由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4例系进食不足所致,3例系服用不明成分保健品所致,3例原因不明,2例并发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昏迷、精神异常、癫痫、偏瘫及舞蹈样运动等症状.结论:低血糖脑病病因、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表现,临床易误诊;对临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例,需警惕并发低血糖脑病的可能.

    作者:季学磊;储照虎;安民民;刘蕾;丁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