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呋麻滴鼻液致晕厥1例

付航;吕霆

关键词:药物过敏, 呋嘛滴鼻液, 晕厥
摘要:患者,女,70岁.2012年1月10日晚11时因鼻塞来我科就诊,检查见鼻腔黏膜充血,双下鼻甲肿大,鼻腔深处窥不清,遂将浸有呋嘛滴鼻液(江苏省云阳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11006)棉片塞入双鼻腔,收缩肿大的下鼻甲以便能窥清鼻腔深处,进一步检查鼻腔是否有新生物.取出棉片后,患者随即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不能坐立等,立即予以仰卧位,吸氧,对症等处理,约2 min后患者神志恢复正常,测量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均正常.患者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有阿尔茨海默病史.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低血糖脑病56例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低血糖脑病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56例低血糖脑病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低血糖脑病患者中,39例与降糖药物应用有关,5例由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4例系进食不足所致,3例系服用不明成分保健品所致,3例原因不明,2例并发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昏迷、精神异常、癫痫、偏瘫及舞蹈样运动等症状.结论:低血糖脑病病因、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表现,临床易误诊;对临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例,需警惕并发低血糖脑病的可能.

    作者:季学磊;储照虎;安民民;刘蕾;丁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存活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的树突细胞对体外淋巴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存活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的树突细胞对体外淋巴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单盲的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健康小鼠120只,运用马兜铃酸诱导小鼠患淋巴细胞瘤,抽取其淋巴瘤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每只小鼠的一份淋巴瘤细胞培养液给予常规抗肿瘤药物为对照组,另一份加入存活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的树突状细胞培养液为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淋巴瘤细胞培养液中癌细胞死亡情况和抗瘤情况.结果:观察组60%~79%、80%~100%瘤细胞培养液中瘤细胞死亡率分别为40.83%和29.17%,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14.17%和3.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细胞培养液抗瘤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67%(P<0.01).结论:存活蛋白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的树突状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抑制淋巴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对抗淋巴细胞瘤和在淋巴细胞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李秀义;高冬梅;温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上海市闵行区居民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居民功能性便秘(FC)患病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罗马Ⅲ标准对上海市闵行区>18岁居民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了解FC患病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2010年5~8月共调查居民2 300人,符合要求者2 113人,FC 139例,患病率6.6%.女性、年龄大、机关科技卫生人员、高收入者、饮食口味重、失眠均可能为FC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上海市闵行区居民FC十分常见,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祝子华;刘建生;田怡;廉伟;付东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研究进展

    营养治疗是现代外科的重大进展,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改善手术的疗效都有重要作用.自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于1968年Dudrick首次应用以来,其在救治外科危重患者、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但PN会引起代谢性和功能性并发症,特别是对肠黏膜代谢及功能的影响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引起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使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传统观点认为,近年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胃肠道术后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胃肠道手术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术后早期应用EN等作一综述.

    作者:胡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研究

    目的: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IAD)行为综合干预模式,评价其对大学生IAD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16名(干预组)、B校大学生2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化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IAD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IAD倾向的发生率为4.63%,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的发生率为3.24%,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每次上网时间<2 h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4 h以上的人数减少(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制定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大学生IAD及IAD倾向的发生率,改善IAD症状及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优化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作者:齐玉龙;王岚;马嬿;高恒;赵静;薛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百草枯中毒大鼠胃肠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百草枯(PQ)中毒大鼠胃肠损伤的病理变化及胃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表达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及氧自由基在PQ所致胃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毒组.其中对照组10只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一次性灌胃;中毒组30只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PQ,按180 mg/kg一次性灌胃,分别于6、24、72 h后处死10只,留取胃肠标本,观察胃肠大体,HE染色的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肠组织中MDA、SOD、TNF-α和IL-1β的表达,ELISA法检测胃肠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PQ中毒大鼠胃肠有明显病理损伤;中毒组大鼠胃肠组织中TNF-α、IL-1β及MD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毒组SOD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Q中毒大鼠胃肠有明显病理损伤,炎症反应及氧自由基在PQ所致胃肠损伤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方莉;吴晓飞;伍德生;陆国玉;张晓华;蔡兆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B超及钼靶X线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B超和钼靶 X 线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可疑为乳腺占位患者应用B超诊断和钼靶X线检查乳腺结节,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使用B超对乳腺肿瘤进行诊断的结果与临床情况及病理符合率达到90%,其中超声诊断在乳腺纤维瘤的诊断效果高于钼靶X线(P<0.05),在乳腺囊肿、乳腺增生和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具有准确率高、对人体无放射伤害、价格较低廉等优势,在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苏里亚;孙长坤;张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方法:61例ADHD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8例给予利他林口服,治疗组33例给予小儿智力糖浆口服.治疗12周后,比较2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临床疗效和多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多动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儿童ADH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利他林组相近.

    作者:赖维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调查及对策

    目的:探讨安徽省3所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3所医学高等院校12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生源占81.30%,历届本科生源占18.70%;在科研方面及临床技能方面,39.84%的受访者在毕业前仅进行文献综述,52.85%不能独立管理床位,33.33%很少或偶尔进行独立医疗操作,仅有12.19%在轮转各个科室结束时表示有考核评价机制.结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培养模式、临床技能训练、考核体系方面存在问题,可通过制定合理的科研计划,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科室的规范化管理和健全临床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卢东兵;范恒伟;周建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益气活血汤治疗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治疗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外给予益气活血汤煎剂口服,每天2次,每次200 ml,8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斑块消退率、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斑块消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益气活血汤治疗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作者:陈文实;刘继松;张锋;桑更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脑红蛋白水平与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的相关性

    目的: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脑红蛋白(NGB)的水平与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进行相关性分析,防治脑缺氧、脑缺血.方法:选择HIE组44例,其中轻度22例,中度14例,重度8例;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儿10名为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3 h、3 d和7 d采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NGB水平.于出生后1 d、7 d、14 d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将血清NGB含量与NBNA评分作相关性分析.观察HIE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NGB及对照组血清NGB含量与NBNA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HIE中、重度组患儿急性期血清NGB水平均明显高于HIE轻度组和对照组(P<0.01).HIE组中、重度组患儿恢复期NGB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HIE组血清NGB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NGB水平在急性期与恢复期均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血清NGB水平作为早期评价HIE脑损伤程度及脑损伤恢复的指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施元美;张泓;周保健;殷小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36例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36例胫骨骨折患者,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均为GustiloⅠ~Ⅱ型损伤,闭合骨折20例.结果:36例均获随访,6~3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6周;骨折愈合按Johner-Wruhs 评分标准,优 2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7.2%;未出现断钉、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感染、脂肪栓塞、关节僵硬及再次骨折等并发症.结论:使用手法复位后交锁髓内钉静力性固定手术治疗胫骨骨折,对局部骨折端血运破坏少,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虎;黄洪;储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Akt/mTOR信号通路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Akt/mTOR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1]表明,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在多种常见肿瘤如肝癌、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以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等病变组织中发挥作用日益增强,将来可能会成为肿瘤治疗新靶点.本文就Akt/mTOR信号通路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德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纤维桩系统在切牙残冠、残根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评价纤维桩系统联合全瓷冠在切牙残冠、残根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0例患者的52颗切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拆除不良修复体,完善根管治疗、牙周治疗及必要的外科手术等.观察1周无不适症状且X线片示牙周状况良好者,按桩预备原则进行预备,尽量保存健康的牙本质,黏桩、成核,按全冠预备原则,牙体预备联合全瓷冠修复.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通过影像学方法及临床检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例修复体出现桩脱落,1例修复体出现桩折断,牙龈充血,其余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良好,色泽稳定,牙龈情况良好,X根尖片示牙根、纤维桩无异常,均未出现继发性根尖周炎.结论:纤维桩系统在切牙残冠、残根修复中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剩余牙体组织较少无法获得足够牙本质肩领的薄弱根管,应慎重选择修复方式.

    作者:田静;唐旭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氯喹对鼻咽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喹(CQ)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2、4、8、16、32 μmol/L)CQ对鼻咽癌细胞CNE-2Z的增殖抑制效应;集落克隆实验法检测不同浓度CQ对集落克隆形成的影响;溴化丙啶单染检测CQ诱导鼻咽癌细胞CNE-2Z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Q(10 μmol/L)处理鼻咽癌细胞CNE-2Z不同时间(0、6、16、24 h) 内质网应激反应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 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CQ均对鼻咽癌细胞CNE-2Z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16 μmol/L CQ作用于鼻咽癌细胞CNE-2Z 24、48、72 h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5.94%、75.34%和56.45%.同时,CQ具有抑制鼻咽癌细胞CNE-2Z的集落克隆形成的作用.并且,CQ呈剂量依赖性诱导鼻咽癌细胞CNE-2Z的凋亡.另外,CQ诱导鼻咽癌细胞上调GRP-78的表达.结论:CQ能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并通过引起过度的内质网应激反应机制诱导其凋亡.

    作者:张浩轩;肖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MoCA和MMSE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对比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SIVD)的诊断价值.方法:98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vMCI)患者中行MoCA检查50例(MoCA-M组),行MMSE检查48例(MMSE-M组).对照组85例中行MoCA检查46例(MoCA-C组),行MMSE检查39例(MMSE-C组).结果:对vMCI患者检查的灵敏度,MoCA(78.0%)显著高于MMSE(52.1%)(P<0.01).MoCA特异度的(71.7%)高于MMSE(48.7%)(P<0.05).结论:MoCA对检出vMCI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望成为临床上对SIVD早期阶段筛选的快捷有效的手段.

    作者:刘扬;谢静;殷亮;石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单纯颅骨损害的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单纯颅骨损害的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组织特征.方法:经临床特征结合CT、磁共振等影像资料,应用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手术切除的1例单纯颅骨损害的LCH进行观察.结果:累及颅骨的LCH病变为圆形或卵圆形溶骨性病灶,具有边界清晰的非硬化性边缘,表现为穿凿状,内板和外板不平衡破坏导致斜边或双边,溶骨病变含有残余骨碎片,病变扩大数目增多可聚合成地图样外观,病理组织学为血管、炎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构成的幼芽肿样结构,S-100、CD1α阳性,CD68部分细胞阳性,Ckpan、CD45、EMA阴性,Ki-67肿瘤细胞阳性细胞数约为5%.结论:单纯颅骨损害的LCH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及典型的影像学特点,确诊仍需要病理检查,单一的病灶手术切除效果良好,一般不需化疗或放疗,定期随访即可.

    作者:段祥升;平勇;汤纪永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产程中电子胎心监护对胎儿窘迫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持续电子胎心监护(EFM)在分娩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 298例单胎足月孕妇作为观察组,在分娩过程中应用中央监护站系统进行持续EFM;同时选取既往产程中未行持续EFM的862例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2组的羊水粪染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及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并检测EFM异常孕妇分娩后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结果:观察组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为21.4%,高于对照组的15.0%(P<0.01);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及重度窒息率分别为4.5%和1.4%,低于对照组的7.2%和2.7%(P<0.01和P<0.05).2组胎儿窘迫诊断率、羊水粪染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产钳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胎儿窘迫率10.7%,低于对照组的14.0%(P<0.05).观察组中EFM异常图形病例脐动脉血pH值为7.25±0.26,低于EFM正常图形病例的7.34±0.18(P<0.01).结论:采用中央监护站系统在产程中进行持续EFM,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窘迫,为早期处理和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陈红波;汪胜友;叶俊良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其相关指标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5例PCa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BPH)患者(BPH组)和4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血清总PSA(tPSA)和血清游离PSA(fPSA)采用酶放大化学发光仪进行测定,并计算fPSA/tPSA的比值.结果:观察组血清tPSA和fPSA水平均显著高于BPH组(P<0.01),BPH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当tPSA的值<4.0、4.0~10.0及>10.0 μg/L时,BPH患者分别占64.0%、30.0%和4.0%,PCa患者分别占8.9%、22.2%和68.9%,正常对照组分别占97.8%、2.2%和0.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PSA/tPSA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PH组(P<0.01),而BPH组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4.0~10.0的灰色区域内,PCa和BPH患者在fPSA/tPSA临界值为0.16时,观察组中80.0%的患者fPSA/tPSA比值<0.16,而BHP组中86.7%的患者fPSA/tPSA比值>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tPSA结合fPSA/tPSA 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PCa的重要依据.

    作者:姚少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硫酸镁联合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予常规吸氧、吸痰、抗感染、纠酸、雾化吸入平喘、镇静对症处理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硫酸镁、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及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高于对照组66.7%(P<0.05),观察组患儿肺部哮鸣音及湿罗音消失、咳嗽消失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镁、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能明显改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丁晓曼;张海艳;胡宗娟;夏硕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