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亚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诊断危重患者脓毒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ICU危重患者64例,根据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共识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50例,非脓毒症组14例,另选同期健康人22名为对照组.固相免疫层析法半定量测定PCT水平,定量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观察各指标诊断危重患者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分析ROC曲线,并确定检测的佳阈值.结果:PC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及 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均优于 CRP.而PCT联合CRP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优于各指标独立诊断.结论:PCT对脓毒症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联合PCT及CRP诊断脓毒症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作者:朱刚;刘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人胆囊癌GBC-SD细胞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的表达,探讨抑制HPA基因后对GBC-SD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人HPA基因miRNA重组质粒,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质粒转染入人胆囊癌GBC-SD细胞,RT-PCR检测转染前后HPA mRNA表达情况,选出对HPA基因沉默效果佳的质粒.通过划痕损伤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干扰沉默HPA表达后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侵袭性的影响.结果:质粒pcDNA6.2-GW/EmGFP-miR-HPA-2沉默人胆囊癌GBC-SD细胞HPA mRNA表达的效果好.划痕损伤试验中胆囊癌GBC-SD细胞的迁移距离在12 h、24 h pcDNA6.2-GW/EmGFP-miR-HPA-2组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P<0.01).pcDNA6.2-GW/EmGFP-miR-HPA-2组中穿过Transwell小室基质的胆囊癌GBC-SD细胞数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结论:靶向人HPA基因miRNA重组质粒能有效抑制HPA基因的表达,抑制人胆囊癌GBC-SD细胞的侵袭能力.
作者:李三红;刘会春;周少波;金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老年胸科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影响.方法:将ASAⅠ~Ⅱ级择期行胸科手术的食管癌和肺癌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A组)和全身麻醉(B组).A组在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穿刺,选择T5-6或T6-7间隙,局麻药选用1.5%利多卡因4 ml,确定硬膜外麻醉有效后再行全麻诱导.2组患者全麻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0.3 mg/kg、芬太尼3~4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诱导成功后插入双腔导管,维持采用吸入1%~3%七氟烷,泵入瑞芬太尼并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A组持续泵入1.5%利多卡因5~6 ml/h直至手术结束.B组单纯全麻.记录2组术前、术中和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氧饱和度和ScVO2.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平稳.2组病例在单肺通气和手术后的ScVO2均比手术前有明显的降低(P<0.01),但B组较A组下降更多.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以显著提高胸科手术患者ScVO2,降低氧的消耗.
作者:陈龙;房孝梅;张茂银;刘功俭;朱煊;陈西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胎盘早剥临床诊断的方法,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48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不典型胎盘早剥发生率占同期总分娩数的1.6%,诊断主要依靠B超和胎心监护仪等监测数据和临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准确率为91.7%.结论:提高不典型胎盘早剥诊断率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B超检测结果、电子胎心监护等进行动态观察.
作者:江雪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在斑块失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40例ACS(ACS组)、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26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内脂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比较两者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清内脂素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中血清内脂素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内脂素与ACS具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对其测定有助于ACS的早期防治.
作者:华启洋;张宁汝;周桂建;张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骨髓细胞学诊断和分型以及其他实验室相关指标特征,提高对MM的认识.方法:对32例M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M患者可引起贫血、血涂片中红细胞的分布异常、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显著降低、蛋白尿等,根据骨髓片中瘤细胞形态可分为浆细胞型、幼浆细胞型、原浆细胞型和网状细胞型.结论:骨髓检查对MM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血常规检查、血涂片红细胞分布、ESR、血清蛋白测定等对MM的协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结合能够提高MM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守永;广圣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对9例应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脊髓减压治疗的胸腰椎肿瘤患者术前2周开始鼓励其做深呼吸、有效咳嗽,锻炼心肺功能;术后重点监测生命体征,预防肺不张、切口感染及神经系统症状,拔除引流管后循序渐进地指导肢体功能锻炼,认真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无护理并发症,并顺利出院.结论:正确有效的整体护理结合个性化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促进早期康复有着一定的意义.
作者:丁桂华;杨克霞;吴亚男;雷婷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将84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30 d)43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48 h)41例,并选择40例水平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hs-CRP.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与炎症有关,炎症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
作者:程仁力;黄涛;张澍;黄利军;孙彤;谢后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与CD8+CD28+T细胞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轻、中、重度乙型肝炎肝组织中HBV抗原及核酸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CD28T细胞表达并比较.结果:重度、中度、轻度乙型肝炎中HBsAg(+)HBcAg(+)、HBsAg(+)HBcAg(-)、HBsAg(-)HBcAg(+)和HBsAg(-)HBc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CD8+CD28+T细胞水平较对照组低,中度和重度乙型肝炎患者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D8+CD28+T细胞随着炎症分级逐级升高,CD8+CD28-T细胞却随着炎症分级逐级减低(P<0.01).HBsAg(+)HBcAg(+)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CD8+CD28+T淋巴细胞表达低于HBsAg(+)HBcAg(-)、HBsAg(-)HBcAg(+)和HBsAg(-)HBc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表达(P<0.05~P<0.01).HBV DNA、HBeAg在不同分级炎症活度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组织HBV更能准确反映肝组织HBV DNA复制情况,是机体免疫状态的间接反映,可作为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预测因子.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强度与HBV的清除密切相关,CD28高表达可促进肝细胞内HBV清除.
作者:涂远航;荣梅生;马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ω-3PUFAs.2组患者均完善相关检查,常规治疗为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均给予能量补充105~125 kJ·kg-1·d-1,干预组中部分热量由ω-3PUFAs的脂肪乳剂来提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7天监测患者当日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白细胞计数及氧合指数,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期间的费用.结果:2组的临床指标在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白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氧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与时间呈相关性,干预组在第4和7天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7天观察患者预后转归,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ω-3PUFAs对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成;张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索留学生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路径.方法:编写针对性、实用性药理学实验教学教材,重化实验集体备课、组织实验带教预演示,走简单英语是好英语、直观的教学是实验操作演示的教学之路,开启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机制.结果:双语教材为留学生有序、有效地开展药理学实验教学;直观的实验教学演示补充了语言信息的不足;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测.结论:以国际化、针对性、质量观为指导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际动手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作者:杨克红;祝晓光;吴华璞;蒋志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的水平在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110例肾功能损害患者血清中Cys C,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尿酶电极法测定血清尿素氮,按照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水平分为5期,并对各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10例肾功能损伤患者,各期血清Cys C水平随eGFR的降低而逐渐升高(P<0.01);5期之间Cys 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期血清Cys C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2.94%、64.29%、92.00%、100.00%、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ys C是早期诊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在肾病早期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葛玲;程训民;毛诗海;崔杰西;张琪;纪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癌症化疗患者的家庭负担现状,探讨影响家庭负担的因素.方法:对某综合三级甲等医院187例肿瘤内科住院化疗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横断面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疾病家庭负担调查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结果:癌症化疗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负担,其中以经济负担阳性回答率为高(100.0%),家庭对外关系阳性回答率低(90.6%).家庭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列为家属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家庭月总收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家属获得的社会支持.结论:癌症化疗患者的家庭负担状况具有普遍性和多维性.
作者:苗傲霜;蹇英;朱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头皮半冠状切口加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治疗颧骨颧弓骨折的应用疗效.方法:对34例采用头皮半冠状切口骨折复位加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颧弓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面部外形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头皮半冠状切口结合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颧弓骨折,具有切口隐蔽、固定可靠、功能恢复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汪国栋;张辉;顾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能快速鉴别是否具有耐甲氧西林基因的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NUC基因的保守区为靶区域设计特异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同时针对耐甲氧西林特异MecA基因设计另一对引物和探针;2条探针的5′端标记不同荧光报告基团(FAM和HEX),3′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团,建立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样本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鉴别其是否具有耐甲氧西林基因,并对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的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结果:双重荧光PCR方法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基因分别进行特异扩增,两者均为阳性时可判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基因特异扩增阳性而耐甲氧西林基因特异扩增阴性可判为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同种属的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藤黄微球菌等病原体均无扩增;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的灵敏度低可检测至100个菌体.结论: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不仅能实现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社区感染和临床感染的监控,同时也可为临床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用药提供必要的依据.
作者:倪勇;孙余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诊断为淋巴管畸形并经超声与磁共振检查确定病变类型、范围、大小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结果:治愈8例,有效2例.无过敏、局部溃破、肺纤维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操作简单,定位准确,使损伤小化,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作者:李丹;张莉;熊竹友;王怀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对院前多发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105例院前多发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包括气道及颈椎保护、循环、呼吸、功能丧失(神经系统评估)、脊髓创伤、转运、心理等方面.结果:105例患者中院前急救成功96例,现场死亡9例,死亡原因为脑挫裂伤、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结论:在院前的急救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高急救水平,降低病死率,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急救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
作者:范益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与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早期贮尿囊功能状态.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其中行IN 40例,行SN 33例.采用影像学、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控尿状态评估早期新膀胱的功能.结果:73例平均随访12个月,无围手术期病死病例.术后3~6个月,IN组大贮尿量为(485±60) ml,较SN组的(350±52) ml多(P<0.01);膀胱充盈压及排尿膀胱压均较SN组降低(P<0.01);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0.9%;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5%,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组出现2例上尿路轻度积水,肾功能轻度受损.结论:采用去管化的回肠或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能达到足够的贮尿容量和可接受的尿动力学改变,获得满意的日间控尿.SN夜间控尿较IN差.夜间尿失禁仍是肠道膀胱替代术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薛胜;李庆文;张家俊;陈志军;王成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企业接触职业危害人群脂肪肝、高血压患病情况及二者的伴发关系,为企业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2 102名工人进行肝脏B超检查和血压测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检出脂肪肝454例,检出率为 21.60%,其中男性检出率为24.84%,明显高于女性的11.09%(P<0.01);50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1);女性脂肪肝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1).不同年龄段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出高血压585例,检出率为 27.83%,其中男性检出率为31.76%,明显高于女性的15.12%(P<0.01).男女性高血压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1);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肝人群中高血压检出率(47.80%)明显高于非脂肪肝人群的22.33%(P<0.01).结论:企业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群脂肪肝和高血压检出率高,并与年龄、性别有一定关系.
作者:周春燕;杨汝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1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CNP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患者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CNP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能优化护理工作流程,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患者对甲状腺疾病知识的掌握,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作者:王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