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傲霜;蹇英;朱海英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与LKB1在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的表达及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NC组)和高脂饮食组(HF组),各15只,分别予普通饲料喂养和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6周后,HF组大鼠体重高于NC组20%者为成功建立模型.所有大鼠过夜禁食后,麻醉状态下测量体重(BW),取静脉血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处死大鼠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中AMPKα、磷酸化AMPK(P-AMPKα)和磷酸化LKB1蛋白(P-LKB1)的表达.计算AMPK活性.结果:与NC组比较,HF组大鼠BW、FFA、TG、FPG、FINS均升高(P<0.05~P<0.01),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骨骼肌组织中P-AMPKα和P-LKB1蛋白表达降低,AMPK活性降低(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营养性肥胖,降低LKB1和AMPK的活性,从而导致TG和TCH的合成增加,血糖升高,形成胰岛素抵抗.
作者:程媛;王佑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对院前多发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105例院前多发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包括气道及颈椎保护、循环、呼吸、功能丧失(神经系统评估)、脊髓创伤、转运、心理等方面.结果:105例患者中院前急救成功96例,现场死亡9例,死亡原因为脑挫裂伤、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结论:在院前的急救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高急救水平,降低病死率,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急救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
作者:范益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126颗牙体缺损,并随访1~8年,检查修复后牙体和充填体状况,对临床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于修复后1、3、5、8年随访,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1.27%、80.95%、60.32%和32.54%,其中失败病例主要表现为充填物脱落、继发龋、变色或染色.结论: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牙体病色泽美观,耐磨,操作方便,成功率较高,远期疗效有待提高.
作者:朱振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在斑块失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40例ACS(ACS组)、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26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内脂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比较两者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清内脂素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CS患者中血清内脂素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内脂素与ACS具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对其测定有助于ACS的早期防治.
作者:华启洋;张宁汝;周桂建;张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索留学生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路径.方法:编写针对性、实用性药理学实验教学教材,重化实验集体备课、组织实验带教预演示,走简单英语是好英语、直观的教学是实验操作演示的教学之路,开启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机制.结果:双语教材为留学生有序、有效地开展药理学实验教学;直观的实验教学演示补充了语言信息的不足;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测.结论:以国际化、针对性、质量观为指导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际动手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作者:杨克红;祝晓光;吴华璞;蒋志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人胆囊癌GBC-SD细胞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的表达,探讨抑制HPA基因后对GBC-SD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人HPA基因miRNA重组质粒,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质粒转染入人胆囊癌GBC-SD细胞,RT-PCR检测转染前后HPA mRNA表达情况,选出对HPA基因沉默效果佳的质粒.通过划痕损伤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干扰沉默HPA表达后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侵袭性的影响.结果:质粒pcDNA6.2-GW/EmGFP-miR-HPA-2沉默人胆囊癌GBC-SD细胞HPA mRNA表达的效果好.划痕损伤试验中胆囊癌GBC-SD细胞的迁移距离在12 h、24 h pcDNA6.2-GW/EmGFP-miR-HPA-2组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P<0.01).pcDNA6.2-GW/EmGFP-miR-HPA-2组中穿过Transwell小室基质的胆囊癌GBC-SD细胞数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结论:靶向人HPA基因miRNA重组质粒能有效抑制HPA基因的表达,抑制人胆囊癌GBC-SD细胞的侵袭能力.
作者:李三红;刘会春;周少波;金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05例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应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IG,根据Child-Pugh评分分层观察治疗效果.结果:Child-Pugh<10分患者,2组感染1周后均有胆红素升高、胆固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组治疗1周感染控制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10~15分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感染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46.15%,无效率为20.00%和53.85%(P<0.05).结论:对Child-Pugh评分10~15分的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患者,早期联合应用IG治疗能提高抗感染的疗效,可能有助于减少二重霉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春明;李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钙和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胰腺炎(AP)危重程度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检测52例轻型AP(MAP)和21例重症AP(SAP)患者发病1~4天血清钙和CRP水平,并对这2项指标预测SAP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入院第1天,AP患者血清CRP水平即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SAP组比MAP组增幅更为显著(P<0.01);此时CRP诊断 SAP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7.3%、91.8%和0.924.MAP组患者血清钙无明显变化(P>0.05),而SAP组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钙水平即显著降低(P<0.01),随着时间推移,血清钙水平继续下降;血清钙诊断SAP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2.4%、86.1%和0.876.结论:血清钙和CRP可作为早期判断AP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作者:许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ω-3PUFAs.2组患者均完善相关检查,常规治疗为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均给予能量补充105~125 kJ·kg-1·d-1,干预组中部分热量由ω-3PUFAs的脂肪乳剂来提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7天监测患者当日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白细胞计数及氧合指数,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期间的费用.结果:2组的临床指标在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白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氧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与时间呈相关性,干预组在第4和7天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7天观察患者预后转归,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ω-3PUFAs对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成;张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痛点注射镇痛液联合针刀治疗跟骨骨刺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跟骨骨刺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采用痛点注射镇痛液联合小针刀微创松解术治疗,B组单纯采用痛点注射镇痛液治疗;随访6个月评定2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有效率为96.6%,B组有效率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痛点注射镇痛液联合针刀治疗跟骨骨刺疼痛,疗效好且不易复发.
作者:吴克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14例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做好术前心理访视和术中体位护理、输液管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气腹压力,准确传递手术器械等配合.结果:14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地掌握腹腔镜的操作规范,细致周到的术中观察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成功配合的保证.
作者:刘婷婷;袁丽;刘松;胡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5例肝硬化患者共行35例次胃镜下套扎治疗,其中行普通胃镜组(普遍组)10例次,无痛胃镜组(无痛组)25例次;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术后调查患者对胃镜下套扎治疗的耐受情况及医生对手术的满意度,以及术前和术后7 d的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除普通组术中的舒张压、收缩压高于无痛组外(P<0.05),2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在术前、术中、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操作医生对食管蠕动及视野满意度无痛组明显高于普通组(P<0.01);2组术前、术后7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术后7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凝血酶原时间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普通组术后7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易被患者接受且手术医生满意度较高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清峰;张旭;江泳;周磊;张爽;房玉亮;黄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NOS)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NOS在喉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喉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iNOS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喉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关系.结果:iNOS在喉癌组织中表达率为81.82%,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06%(P<0.05).不同临床分期、临床分型喉癌患者的iNOS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病理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OS可能是喉癌侵袭转移机制中的重要肿瘤标志物,在喉癌的淋巴结转移中具有一定作用,对于喉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成义;周蕾;詹晓东;舒继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诊断危重患者脓毒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ICU危重患者64例,根据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共识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50例,非脓毒症组14例,另选同期健康人22名为对照组.固相免疫层析法半定量测定PCT水平,定量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观察各指标诊断危重患者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分析ROC曲线,并确定检测的佳阈值.结果:PC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及 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均优于 CRP.而PCT联合CRP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优于各指标独立诊断.结论:PCT对脓毒症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联合PCT及CRP诊断脓毒症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作者:朱刚;刘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诊断为淋巴管畸形并经超声与磁共振检查确定病变类型、范围、大小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结果:治愈8例,有效2例.无过敏、局部溃破、肺纤维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操作简单,定位准确,使损伤小化,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作者:李丹;张莉;熊竹友;王怀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管理屏障在便携式血糖仪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管理屏障对便携式血糖仪进行管理,并对管理前后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屏障技术后,护理人员对便携式血糖仪使用逐步规范,使用的正确率均有所提高.结论:管理屏障能提高便携式血糖仪的管理效果.
作者:徐红;王飞;李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焦虑症误诊为冠心病的常见原因.方法:对30例误诊为冠心病的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相对年轻,30~45岁,女性是男性1.5倍,并且大部分患者社会和精神压力较大;治疗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痊愈6例,显著好转18例,好转5例,无效1例.结论:焦虑症和冠心病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症状,易误诊误治,临床医生要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在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后,综合分析评估病情,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许春奇;钟平;马峥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癌症化疗患者的家庭负担现状,探讨影响家庭负担的因素.方法:对某综合三级甲等医院187例肿瘤内科住院化疗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横断面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疾病家庭负担调查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结果:癌症化疗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负担,其中以经济负担阳性回答率为高(100.0%),家庭对外关系阳性回答率低(90.6%).家庭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列为家属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家庭月总收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家属获得的社会支持.结论:癌症化疗患者的家庭负担状况具有普遍性和多维性.
作者:苗傲霜;蹇英;朱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室温下正常及病理水平血标本存放时间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40名体检健康人员(对照组)以及20例血液疾病患者(血液病组)血标本,在20 min内检测,然后分别测定室温(25±0.5)℃放置8、9、10、11、12和24 h血细胞参数值.以20 min内测定结果为对照,所有时间点测定结果与之比较.结果: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PLT呈下降趋势,11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时降低明显;对照组血标本检测结果中,WBC分类变化显著,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及单核细胞比例升高(P<0.05);血液病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中,RBC、PLT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室温放置10 h内标本,重复性较好,结果可靠,可为临床样本检测、复查核对,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谢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用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采血的手法,并将改进后的采血方法应用于临床,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方法:用国际标准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采血的手法(手法一)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改进后的操作方法(手法二),用2种手法分别对150名体检者进行1、3、5管抽血比对,观察采血耗时及被采血者的感受.结果:通过比对,手法二较手法一更符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的要求,手法二采集1、3、5管血所用的时间均较手法一明显减少(P<0.01);手法二穿刺的首次成功率明显提高,疼痛率和青紫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手法二对绝大多数右惯手者来说,采血耗时较短、速度较快、效果较好,有着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提高采血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连云;赵庆瑞;耿翠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