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子宫颈闭锁的解剖与病理学特征研究

谢志红;刘建东;张晓萍;肖红;张宁芝;刘永莹;梅莉;周亚柏

关键词:子宫颈闭锁, 解剖, 病理学, 临床, 子宫切除术
摘要:目的:研究先天性子宫颈闭锁的解剖及病理学特征等,探索先天性子宫颈闭锁畸形矫治方案和阴道及子宫颈成形术式的科学性.方法:对Ⅰ型1例、Ⅱ型4例、Ⅲ型2例、Ⅳ型1例的子宫切除标本和Ⅰ型5例子宫体下连积血囊腔壁活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追踪观察保留子宫而接受了阴道及子宫颈成形术患者的预后.结果:Ⅰ型子宫颈闭锁18例行阴道及子宫颈成形术后半年内无一例痛经,合并阴道完全闭锁者远期随访13例,2例3例次自然妊娠至足月行子宫下段剖宫产获2男婴1女婴;Ⅱ型1例行腹会阴联合阴道及子宫颈成形术,术后性生活满意,未孕,仍痛经;Ⅳ型2例行阴道及子宫颈成形术,术时子宫颈管腔置管,术后无痛经.结论:先天性子宫颈闭锁分型诊断标准对先天性子宫颈闭锁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05 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105 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5 例中,非手术治疗64例,其中随访49例, 痊愈8 例,显效31 例,无效10 例,有效率79.6%;手术治疗41 例,均随访,痊愈15例,显效20 例,无效6例,有效率85.4%.随访总有效率82.2%.结论: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治疗中,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鲁殿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社会支持与癌症化疗患者身心需要的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化疗期间与患者身心需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50例癌症患者化疗间存在的身心需要与得到的社会支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癌症化疗期间给予充分的社会支持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的身心需要为对护士穿刺技术的要求和对自身血管的保护.在生理及心理上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与帮助,避免减轻化疗时产生的不适反应,通过对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年龄>65岁的患者更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与支持.结论:应重视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的社会支持,满足其身心需要,改善护理效果,帮助其树立抗癌信心,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刘春梅;刘学华;何学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住院康复期脑梗死患者108例按住院号尾数单、双号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常规对照组执行神经内科脑梗死临床路径护理,心理干预组进行3次三维心理访谈并根据患者不同心理障碍类型作针对性心理干预.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和2周后行3次改良巴氏指数(BI)检测和瑞文智能(RW)测验.结果:常规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治疗1周和2周后,BI总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和P<0.01).常规对照组治疗1周后除精神病性障碍和心境障碍(P>0.05)外,其余各型患者的BI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治疗2周后各型患者的BI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心理干预组治疗1周和2周后各型患者的BI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RW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RW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康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能促进或加速康复期脑梗死患者的智力康复.

    作者:蒋海华;时恒屏;徐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非公立学校青春期儿童自我意识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非公立学校青春期儿童自我意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抽取合肥市一所非公立中学752名学生,采用及自编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非公立学校青春期儿童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的分量表得分和自我意识总分与中国城市常模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学习压力、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水平、管教方式、学校生活丰富与否等10个因素与自我意识评分有关.结论:非公立学校青春期儿童自我意识与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钟慧;李晓驷;李泽爱;董毅;王克明;马曙辉;陶领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32例COPD缓解期患者经呼吸训练前及呼吸训练6个月后的肺功能改变情况.结果:呼吸训练后COPD患者的肺功能及脉搏氧饱和度(SaO2) 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呼吸训练能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耿利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许多生长因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来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不仅参与胚胎发育、创伤修复和肿瘤生长等过程的调节,而且还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和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参与高血压及其靶器官受损的过程.现对IGF-Ⅰ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寿广丽;蔡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LRP和MRP在肺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 related protein,L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MRP)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肺癌组织LRP和MRP的表达情况.结果:62例肺癌组织中LRP、MRP的表达率分别为61.3%和70.0%,LRP和MRP共同阳性表达率为51.6%,LRP、MRP的阳性表达率在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LRP、MRP与肺癌的固有性耐药有关,与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且两者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关系.

    作者:胡俊锋;夏雪梅;李殿明;承泽农;冯振中;陈余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乳腺癌不良反应的护理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方案治疗乳腺癌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紫杉醇加表阿霉素治疗,21天为1周期,每位患者均完成2个周期以上.化疗前实施心理护理,化疗过程中强化护理,观察毒副反应,并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过敏反应3例,骨髓抑制17例,胃肠道反应31例,脱发45例,神经系统反应21例,心脏毒性反应1例,口腔溃疡2例.无Ⅳ度反应者.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了化疗的顺利完成.

    作者:吴子琳;魏少美;彭可勤;沈学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邻近带蒂复合组织瓣修复复杂性前尿道狭窄12例

    目的:观察两种邻近带蒂复合组织皮瓣修复复杂性前尿道狭窄的效果.方法:对12例前尿道长段狭窄的男性患者,分别采用带蒂包皮瓣和带血管蒂阴囊纵隔组织瓣进行修复,并对其效果进行总结.结果: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愈合10例,排尿通畅,不需要多次尿道扩张,随访2~5年,无尿道再狭窄形成.1例发生尿瘘,再次修复治愈.1例舟状窝至尿道外口形成尿道下裂,不影响排尿.结论:邻近带蒂复合组织瓣修复复杂性前尿道狭窄具有取材方便、皮瓣血运好、愈合力强、再狭窄机会少等优点,是修复长段尿道狭窄首选的方法之一.

    作者:侯金华;顾恒;王昌兵;余同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无机三氧化聚合物在牙齿直接盖髓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深龋露髓的患牙应用无机三氧化聚合物(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行直接盖髓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8~40岁患者50颗深龋去腐露髓和意外露髓患牙,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MTA和氢氧化钙行直接盖髓术.2~3年后行临床评价,观察MTA直接盖髓术疗效.结果:应用MTA行患牙直接盖髓术,2~3年后修复牙本质桥形成,牙髓活力保持,其成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A作为直接盖髓剂是一种满意材料.

    作者:徐济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学毕业生就业培训模式的研究

    目的:设计大学毕业生就业培训模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方法:科学设计系统的就业培训模块与内容,以多种形式对研究对象开展短期集中强化就业培训,培训结束后组织现场模拟招聘会,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施盲评,检测评估培训成效.结果:实验组综合得分为(87.6±3.09)分,对照组综合得分为(63.5±7.2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设计的毕业生就业培训模式在操作上是可行的,具有明显成效和现实意义,可为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系统规范的培训方案,也可为相关高校的毕业生培训与指导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宣扬;史永庆;李志刚;张连强;汪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部和中脘穴按摩及俯卧位防治早产儿腹胀的护理

    目的:探讨腹部和中脘穴按摩及俯卧位防治早产儿腹胀的护理效果.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采取腹部+中脘穴按摩及俯卧位和早产儿常规护理,对照组只实施早产儿常规护理.结果:干预组腹胀发生率10.0%,对照组36.7%,排便量及排便次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通过腹部和中脘穴按摩及俯卧位,可促进早产儿肠蠕动功能及提高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减少胃食管反流,降低早产儿腹胀的发生率.

    作者:徐兵;杨丽君;李莉;张翠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每次10 mg,每天1次,每3个月检测1次HBV DNA、肝功能及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治疗12个月时HBV DNA阴转17例,阴转率50%,其中HBV DNA<107拷贝/ml,阴转率为66.7%而HBV DNA≥107拷贝/ml,阴转率为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ALT<2倍正常值,阴转1/5例,而ALT>2倍正常值,阴转率为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HBV DNA阴转率与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对低病毒载量的患者HBV DNA阴转率较高.

    作者:尚莉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手术清扫隆突下淋巴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5例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术中常规清扫隆突下淋巴结,切除的淋巴结常规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结果:186例隆突下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发生率70.19%,有淋巴结转移9例,转移率4.84%,9例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患者在3年内均死于癌肿复发和(或)转移.结论:食管癌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极高,而癌肿转移率却很低,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极差,须综合治疗.

    作者:赵璐;施开炯;王衡;胡少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PBL教学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PBL教学法适当的运用到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问题来主动的学习知识,将相关的内容串联形成一条知识链.结果: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结论: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适当的运用PBL教学法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化了所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作者:李徽徽;关宿东;卓煜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复合平塞补片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30例

    目的:探讨复合平塞补片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0例复合平塞补片无张力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除3例有轻度疼痛不适,经过热敷而消失外,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6~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复合平塞补片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安全可靠.

    作者:高光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11例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1例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各种临床指标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其中10例随访6个月至9年,肾积水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可作为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首选术式.

    作者:李国华;陆露;王昆;胡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82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乳腺良性病变的甲基化状态.结果:乳腺癌组织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30.5%.乳腺癌患者癌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肿瘤分期、肿块的大小、病理类型、月经状况、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和家族史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是一个早期事件,有可能作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的一个分子生物学指标.

    作者:郑荣生;张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唇腭裂患儿术后麻醉苏醒期并发症评估

    目的:分析唇腭裂患儿手术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的分布特点,探讨有效预防治疗措施.方法:650例3个月~6岁唇腭裂手术患儿,根据年龄分为3组:婴儿组3个月~1岁,幼儿组>1~3岁,儿童组>3~6岁,对麻醉苏醒期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中并发症分布不一致,婴儿组以低氧血症(23.0%)多见,幼儿组以心动过速(7.4%)和低氧血症(8.5%)多见,儿童组则以呕吐(10.9%)、躁动(6.5%)多见(P<0.05).结论:对唇腭裂患儿麻醉苏醒期应加强观察和监测,并根据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作者:张松;张志武;徐静;高嵩;黄鹤;李光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因素及CT相关分析

    目的:分析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因素与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使用全身螺旋CT扫描仪进行颅脑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均发生在基底核内囊区,表现为斑片状、点片状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欠清晰,其中双侧11例,单侧28例,合并有豆状核区钙化29例,钙化呈斑块状、斑点状及砂粒状.结论:基底核区钙化的存在是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外伤所致脑组织的不均匀肿胀,引起基底核区钙化的移位,使血管受压,导致供血区域的脑组织梗死是基底核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因素.

    作者:张树宝;颜广林;张波;贺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