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忠;邱明玲
目的:探讨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外科手术疗效.方法:手术治疗17例,脾切除 10 例,单纯脾修补5例,脾动脉结扎+脾部分切除 2 例.结果:治愈16例,病死1例.结论:对于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应提高警惕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明确诊断,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保脾治疗亦应受到重视.
作者:郭鹏;强泽好;沈大友;石秀全;王功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癌细胞的转移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对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能够为癌症预后与治疗提供很好的分子标记和治疗方法.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深入,肿瘤转移抑制基因(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s,MSG)是近年来认识和提出的一类与肿瘤有关的基因.由于此类基因在非转移肿瘤中呈高表达,而在转移肿瘤中低表达,同时并不影响肿瘤的生长,故认为其与抑制肿瘤的转移作用有关而得名[1],遂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
作者:年峰;彭开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对27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子宫动脉造影,经导管向患侧子宫动脉内灌注甲氨蝶呤(1例加注氟尿嘧啶),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术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盆腔包块情况及腹腔积液吸收情况.结果:27例子宫动脉插管均成功,26例治愈,1例无效,治愈率96.3%,无并发症发生.其中4例术后3~10个月分别获得宫内妊娠并生育健康婴儿.结论:经子宫动脉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创伤小,治愈率高,能有效预防控制腹腔内出血,保留输卵管的完整性,是保留生育能力而治愈输卵管妊娠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涛;江谋应;徐万里;王金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唇裂修复术后采用自制喂乳器滴注喂养对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比较唇裂术后采用自制喂乳器滴注喂养护理组和常规喂养护理组切口的继发出血和继发畸形情况.结果:自制喂乳器滴注喂养护理组切口愈合明显优于常规喂养护理组(P<0.01),前者的继发出血低于后者(P<0.01).结论:唇裂术后采用自制喂乳器滴注喂养护理较常规喂养护理能明显促进切口愈合,减少并发症.
作者:康怀英;江淮芝;黄培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6例CPP患者行腹腔镜检查,并同时给予相应治疗.结果:腹腔镜检查盆腔病变有子宫内膜异位症58例,慢性盆腔炎36例,盆腔粘连13例,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9例,其他病变7例,镜下未见盆腔器官异常者3例.结论:CPP病因复杂,临床确诊困难,腹腔镜基本上可以明确CPP的病因,并能同时进行治疗,为CPP诊治的首选手段.
作者:徐福霞;沙玉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其抑酸时间长于同剂量的奥美拉唑,在目前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中,埃索美拉唑的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1].本研究旨在观察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与夜间酸突破(NAB)的关系.
作者:韩继顺;贾道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对328例肺癌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8例肺癌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3例,96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9.21%,例次感染率为29.27%.同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为4.26%.且感染多发于肺癌中晚期,严重营养不良、合并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等为重要易感因素.共送检标本142份,检出病原菌96株,其中,G-杆菌63株,G+球菌24株,真菌9株.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其次为消化道.结论:肺癌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易感因素诸多,主要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细菌耐药率明显升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和耐药性发生.
作者:赵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16例,其中低旋转点7例,皮瓣切取范围5 cm×7 cm至18 cm×14 cm,蒂长5~16 cm.结果:1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游离植皮愈合;术后随访14例,皮瓣外观、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血供可靠,成功率高,操作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且降低旋转,能修复足中端远端创伤,是修复小腿下段、踝、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余勇;赵慧;许瑾;李勇;武朱明;章祥洲;袁振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峰值鼻呼吸流量的影响,以确定峰值鼻呼吸流量在慢性鼻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微型峰值鼻呼吸流量仪分别测定行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的峰值鼻呼吸流量.结果:正常成人的峰值鼻呼吸流量基本保持稳定,4周前后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矫正术明显改善患者峰值鼻呼吸流量,手术后4周增加到近正常范围,和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亦显著增加患者峰值鼻呼吸流量,手术后4周和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正常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可以显著增加患者的峰值鼻呼吸流量,改善患者的鼻通气功能.
作者:李佩忠;邱明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糜烂在女性不孕症与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沙眼衣原体(chlamydi trachomatis,CT)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检测169例不孕症妇女UU、CT,其中61例子宫颈糜烂作为观察组,108例子宫颈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女性不孕症子宫颈糜烂组感染率为65.57%,子宫颈正常组中感染率为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UU总感染率为69.82%,CT总感染率为3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女性生殖道UU感染是女性不孕症的主要感染因素.
作者:钟明;王艳;白芳;王德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reteropelvic junction,UPJ)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32例均采用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术中置双J管引流,术后6~8周拔除双J管,3~6个月复查.结果:32例手术均获成功,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肾盂积水好转,狭窄解除,吻合口通畅.随访6个月,未出现吻合口再狭窄、肾积水加重等并发症.结论: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是治疗UPJ狭窄的有效方法,使用有引流作用的支架管可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作者:张家俊;李庆文;韩锋;陈志军;王成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人们认识早且研究多的是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现已证实,在脑、肾、肠、肝、肺和皮肤等器官组织都存在IR损伤现象.阿司匹林(aspirin/acetylsalicylic acid,ASA)是一种有广泛药理作用和多个作用位点的非甾体消炎药,传统上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物和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一种药物.有学者[1]认为,应用ASA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的IR损伤,现将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张乃菊;祝晓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并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临床因素.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178例,出现血肿扩大者41例为研究组,未出现血肿扩大的137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出现呕吐症状、CT密度不均、长期酗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糖尿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呕吐症状、血肿密度不均、长期酗酒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有一定关系.
作者:谢康;崔煜;沈龙山;赵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连续缝合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7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采用连续缝合方法进行人工机械二尖瓣置换术.术中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在心脏缓慢空跳下,采用右心房-房间隔切口径路,加强左、右心吸引,保持术野清晰,用一根2-0 Prolene双头针带小垫片的缝线连续缝合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合并手术有:三尖瓣环De Vega环缩术29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5例.结果:术后瓣周漏1例,再次手术修补成功,其余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气栓、血栓、卡瓣等发生,均治愈出院,随访2~24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连续缝合法行二尖瓣置换术,缩短手术时间,采用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作者:张雷;刘学刚;刘戈;李新亚;王康武;唐震;王祖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75岁及以上伴有合并症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1例患者积极治疗合并症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经肛门、阴道、骶尾入路,在肿瘤基底部注射氟尿嘧啶0.75 g+顺铂20 mg+丝裂霉素6 mg,使肿瘤基底部及周边隆起水肿,距肿块边缘至少1 cm连同直肠全层及肠周脂肪结缔组织一并完整切除.其中经肛门径路3例,经阴道径路7例,经骶尾径路11例.结果:切缘阳性1例,阴性20例.吻合口瘘4例,21例2个月内大便可完全自主控制.术后存活1、3、5年分别为21例、15例和10例.结论:高龄低位直肠癌经局部扩大切除术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提高.
作者:钱金权;蔡梅;朱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指南2000[1]充分体现了心肺复苏抢救及其护理的发展需要,揭示了当前临时医学中心肺复苏抢救护理的新动态[2].本文就现代CPR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护理及一些新观点作一综述.
作者:徐辉;万双青;陆春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DS)发生与母亲年龄和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对DS患儿母亲年龄及其接触环境因素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5例患儿中出生时母亲年龄<35岁者126例(86.90%),其母亲均不同程度接触过不同种类的物理、化学因素.结论:DS患儿的母亲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其发病与接触有害的环境因素有关.应加大优生优育环境因素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扩大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年龄和地域范围.
作者:廖亚平;鲍明升;李忠文;吴涛;唐宝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展快,病情较重,且往往集中发病.近年来轮状病毒引起的肠道外感染逐渐受到重视,每年发展中国家约有87万人死于该病,心肌损害是死亡原因之一[1].2005年1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异常182例,现作分析.
作者:黄胜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探索该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65例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者,采用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冲击和脱水、抗病毒等治疗. 结果:病毒性脑炎多发生在病程第2~4天,其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皮疹、发热、嗜睡、肢体抖动、呕吐等,2例出院时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多发生在3岁以下患儿,神经系统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和治疗病毒性脑炎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延误诊治可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作者:李社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干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是近年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使用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颅脑外伤也取得一定进展[1].但由于其潜在的致瘤危险及伦理学限制,目前尚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近年来发现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也具有干细胞特征,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分化为成骨细胞[2]、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3-4]等间充质细胞,在多种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可作为颅脑损伤修复的种子细胞[5].
作者:王永志;冯东福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