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术前评估的研究

关键词:外科/皮瓣, 穿支血管, 超声学
摘要:目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血管进行检测和定位,并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性.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7例大腿前外侧皮瓣进行了术前检测,并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阳性率和阳性预测值.结果:17例股前外侧皮瓣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穿支血管48条,83.0%的穿支血管位于大腿中1/3.除2支外,其余多普勒超声发现的穿支血管均于术中找到;另有4条穿支血管于术中发现而未被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的阳性率为92.0%,阳性预测值为95.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做术前检查,准确率高,可靠性好,可明确穿支血管的数量并准确定位,皮瓣的解剖和游离更加方便,提高手术效率.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下治疗良恶性食管狭窄49例

    食管狭窄(stenosis of the esophagus)的内镜下治疗使不少患者避免了手术治疗,也给一些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带来了解决痛苦的方法[1-2].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采用内镜下治疗良恶性食管狭窄49例,取得较好效果,现作报道.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E-钙黏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E-cad的表达,以30例食管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作对照,并结合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E-cad在76例食管鳞癌中异常表达率59.21%;而在30例癌旁正常黏膜中异常表达率为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E-cad的异常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有一定关系(P<0.05~P<0.01).结论:E-cad在食管鳞癌中呈异常表达,其异常表达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老年患者开胸术后体液平衡管理与术后心肺并发症关系的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开胸术后体液平衡管理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对135例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根据术后1~3天液体出入量进行分组,曾出现过液体出入明显正平衡(≥800 ml)者为Ⅰ组,保持每日负平衡者为Ⅱ组,其他为Ⅲ组,比较三组的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Ⅰ组中9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心肺并发症,其中循环系统并发症5例,呼吸系统并发症8例,导致病死2例;Ⅱ组中有5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心肺并发症,其中循环系统并发症2例,呼吸系统并发症4例,无病死病例;Ⅲ组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心肺并发症15例,其中循环并发症5例,呼吸并发症13例,导致病死1例.三组患者在循环系统并发症总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呼吸系统并发症、肺部感染、哮喘、低氧血症、肺水肿、呼吸衰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Ⅱ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减少,且未出现肺水肿及呼吸衰竭病例. 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术后早期应避免出现过量正平衡,通过限制性液体管理使正平衡尽早转入负平衡期,有助于减少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KCNQ1基因与2 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其病因十分复杂,通常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及环境两大因素密切相关,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缺陷.所以阐明2 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及其与环境因素、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前提之一.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儿童结核病13例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结核病的误诊原因.方法:综合分析13例患儿结核病误诊的临床资料,找出误诊原因.结果:13例儿童结核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消瘦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6例,阴性4例.主要误诊为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淋巴结炎等.结论:儿童结核病误诊主要原因有临床表现不典型,县级综合医院儿科医生缺少对该病的警觉性,缺乏准确的病史和完整的体格检查,对影像学表现认识不够,不重视结核菌素试验的诊断意义.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胸膜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射尿激酶对减少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膜增厚、粘连的效果.方法:渗出性胸膜炎患者9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6例.治疗组每次抽胸腔积液(胸液)后注入尿激酶10万u+0.9%NS 20 ml,对照组仅注射0.9%NS 20 ml.两组其余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胸液吸收时间、胸穿次数、胸膜粘连发生率、胸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一秒率/用力肺活量(FEV1.0/FVC%)、肺活量和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注药后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以促进胸液吸收,减轻胸膜肥厚、粘连,改善肺功能.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肺部占位病理诊断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部占位病理诊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肺部占位患者148例资料,按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肺癌组99例和非肿瘤组49例进行分析.结果:年龄>60岁的肺部占位患者中肺癌发病比例高于年龄≤60岁组(P<0.01),男性肺癌与女性肺癌患者中央型肺部占位与周围型肺部占位肺癌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肺部占位患者中年龄>60岁肺癌发病率高.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肠扭转14例早期诊治与护理体会

    肠扭转是一种发病率及病死率高的急腹症,病因复杂,多见有手术史,餐后剧烈活动,憩室,系膜冗长及便秘等患者.以往对此病认识不够以致不能早期诊断乃至延误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我科根据症状、体征及腹部CT影像特点诊断肠扭转,经积极护理效果较好,现将14例肠扭转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后腹腔镜手术43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 43例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经验.结果:43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1~2天下床活动,平均住院8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开放式手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积极做好护理工作是手术后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耳穴埋针治疗胃肠道术后呃逆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耳穴埋针治疗胃肠道术后呃逆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65 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山莨菪碱常规治疗加用耳穴埋针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山莨菪碱常规治疗,均连续治疗3天,观察5天.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耳穴埋针治疗胃肠道术后呃逆临床疗效显著,且有穴位刺激量轻、能持续刺激等优点.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食管癌中抑癌基因PTEN研究进展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恶性度高,5年生存率仅20%左右,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异常等有关[1].因此,加强对食管癌特异的分子病理学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其发生、发展的机制,而且更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激活素、抑制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发生、发展受众多因素调节,是一个多步骤复杂的过程.很多研究表明,激活素与抑制素对卵巢、甲状腺、肾上腺、前列腺等生殖内分泌肿瘤及其它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激活素、抑制素均属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TGF-β是一组结构相似,但功能不同的生长因子构成,TGF-β还包括缪勒管抑制素和骨形成蛋白等.近年来发现TGF-β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免疫功能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现就激活素、抑制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PDCA循环管理在胰岛素泵护理中的运用

    目的: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高护士使用胰岛素泵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制定各种操作规范,并由护士长全程监督控制,专职护士具体实施.结果:经过1年的实施,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提高,故障处理准确率99%.44例患者的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水平,无并发症发生,服务态度满意率100%.结论:PDCA循环管理有助于提高护士业务技能,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监测提供保证,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泛素C末端水解酶L1活性对皮层神经元中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目的:在细胞水平探讨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CH-L1)活性抑制对微管相关蛋白tau的磷酸化影响.方法:使用UCH-L1特异性抑制剂LDN-57444处理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后检测UCH-L1酶活性,tau蛋白磷酸化水平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结果:LDN-57444对UCH-L1酶活性的抑制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关系(P<0.01);伴随UCH-L1酶活性的显著抑制,tau蛋白Ser199、Ser202和Ser396位点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而总tau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UCH-L1抑制可诱发神经元过度磷酸化tau蛋白的聚积,UCH-L1活性失调可能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头孢西丁和拉氧头孢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方法比较

    目的:采用头孢西丁和拉氧头孢30 μg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分别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头孢西丁(cefoxitin,FOX)和拉氧头孢(moxalactam,MOX)对临床分离的21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的敏感性,并将检测结果与PCR法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乳胶凝集试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PCR法和PBP2a乳胶凝集试验检测,214株CoNS检出MRCoNS 186株.头孢西丁、拉氧头孢纸片扩散法检测MRCoN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100.0%和87.1%、90.3%.两者总符合率为99.4%.结论:拉氧头孢纸片扩散法用于批量检测MRCoNS与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一样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和相似的特异性,两者之间有很好的符合率.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血涂片经瑞氏染色镜检确认有异型淋巴细胞且比例>0.05的患者76 例.结果:39例(51%)检出异型淋巴细胞>0.1;人类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异型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高.结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与某些疾病密切相关,不同疾病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有很大的差异性.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激光结合高位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6例

    目的:评价激光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用半导体激光进行静脉腔内治疗并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结果:手术时间单条肢体45~70 min;术后住院2~4天;切口2~5个;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疼痛轻微,不需使用止痛药.曲张静脉处出现血栓样硬结2例,一般在3~6周内逐渐消退; 皮下瘀斑2例,1周内消失;并发皮肤灼伤1例,较轻微,1周后治愈;并发隐神经损伤1例,3周内治愈.随访3~6个月,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无局部复发.结论:利用激光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美观,近期及中期疗效较好,可以部分替代传统的大隐静脉剥脱术.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非胃肠减压对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与非胃肠减压对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不进行胃肠减压,对照组常规行胃肠减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3%和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鼻咽部的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非胃肠减压未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不增加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15例诊治

    目的:提高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5例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行B超、盆腔CT以及膀胱镜检查加活检.采用膀胱全切除术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4例.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1例,膀胱鳞癌4例;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为15.6个月.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极其重要,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是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白介素-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SES)、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患者94例,分为ACS组39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23例,正常对照组32例,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SES、IL-10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结果:ACS组血清SES、IL-10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SES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ES、IL-10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SES和IL-10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其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关.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