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耳穴埋针治疗胃肠道术后呃逆临床疗效观察

关键词:呃逆, 耳穴, 埋针, 山莨菪碱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埋针治疗胃肠道术后呃逆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65 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山莨菪碱常规治疗加用耳穴埋针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山莨菪碱常规治疗,均连续治疗3天,观察5天.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耳穴埋针治疗胃肠道术后呃逆临床疗效显著,且有穴位刺激量轻、能持续刺激等优点.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癌中抑癌基因PTEN研究进展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恶性度高,5年生存率仅20%左右,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异常等有关[1].因此,加强对食管癌特异的分子病理学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其发生、发展的机制,而且更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上皮化生、胃不典型增生、胃腺癌标本各40例,以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作为对照.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L型的感染情况;应用SP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上述组织的癌基因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的表达,检测Ki-67和p53等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腺化生、胃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的Hp-L型阳性率分别为22.5%、40.0%、65.0%和55.0%,除胃癌组外其他病变组Hp-L型阳性率呈逐渐增高趋势.Hp-L型阳性组的skp2 mRNA、Ki-67和p53在胃癌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Hp-L型感染可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上皮化生→胃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与胃癌的发生相关.其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涉及上调skp2、Ki-67和突变 p53的表达.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非胃肠减压对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与非胃肠减压对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不进行胃肠减压,对照组常规行胃肠减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3%和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鼻咽部的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非胃肠减压未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不增加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防治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1 584例LC术中胆道损伤7例进行分析.术中发现5例:右肝管烧灼伤1例,开腹修补穿孔后行T管支架引流;胆总管横断伤2例予以端端吻合T管支架引流;高位胆管损伤1例,左右肝管成型后行胆肠吻合T管支架引流;胆总管缺损较多1例予以胆肠吻合.术后发现2例:术后3天出现腹膜炎1例,剖腹探查发现胆总管横断伤,予以近端引流及腹腔冲洗后引流3个月炎症控制后行胆肠吻合术;术后3天出现黄疸、腹痛1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确诊胆总管完全闭合伤(钛夹把胆总管完全夹闭),术后4周予以胆肠吻合术.结果:7例经相应处理均痊愈出院,随访2年无胆道感染及胆道梗阻症状.结论: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规范的手术操作、果断中转开腹是避免LC术胆道损伤的重要措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胆道损伤是减轻患者痛苦的唯一补救措施.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PDCA循环管理在胰岛素泵护理中的运用

    目的: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高护士使用胰岛素泵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制定各种操作规范,并由护士长全程监督控制,专职护士具体实施.结果:经过1年的实施,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提高,故障处理准确率99%.44例患者的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水平,无并发症发生,服务态度满意率100%.结论:PDCA循环管理有助于提高护士业务技能,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监测提供保证,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泛素C末端水解酶L1活性对皮层神经元中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目的:在细胞水平探讨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CH-L1)活性抑制对微管相关蛋白tau的磷酸化影响.方法:使用UCH-L1特异性抑制剂LDN-57444处理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后检测UCH-L1酶活性,tau蛋白磷酸化水平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结果:LDN-57444对UCH-L1酶活性的抑制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关系(P<0.01);伴随UCH-L1酶活性的显著抑制,tau蛋白Ser199、Ser202和Ser396位点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而总tau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UCH-L1抑制可诱发神经元过度磷酸化tau蛋白的聚积,UCH-L1活性失调可能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护理干预对拔除尿管后排尿效果的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病人术后留置尿管拔管后排尿困难和尿潴留、减少拔管后再次导尿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骨科手术后留置尿管患者60例,分观察组30例,拔除尿管后热敷尿道外口;对照组30例,拔除尿管后热敷下腹部.两组术后均定时开放尿管,且均在膀胱充盈有尿意时拔管.观察拔管后自行排尿情况. 结果:观察组拔管后第1次排尿时间为(28.6±4.4)min,第1次排尿成功率为93.3%;对照组拔管后第1次排尿时间为(68.3±4.6)min,第1次排尿成功率为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术后早期尿管定时开放+拔除尿管后热敷尿道外口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拔管后排尿效果,降低再次导尿率.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肠扭转14例早期诊治与护理体会

    肠扭转是一种发病率及病死率高的急腹症,病因复杂,多见有手术史,餐后剧烈活动,憩室,系膜冗长及便秘等患者.以往对此病认识不够以致不能早期诊断乃至延误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我科根据症状、体征及腹部CT影像特点诊断肠扭转,经积极护理效果较好,现将14例肠扭转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术前评估的研究

    目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血管进行检测和定位,并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性.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7例大腿前外侧皮瓣进行了术前检测,并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阳性率和阳性预测值.结果:17例股前外侧皮瓣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穿支血管48条,83.0%的穿支血管位于大腿中1/3.除2支外,其余多普勒超声发现的穿支血管均于术中找到;另有4条穿支血管于术中发现而未被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的阳性率为92.0%,阳性预测值为95.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做术前检查,准确率高,可靠性好,可明确穿支血管的数量并准确定位,皮瓣的解剖和游离更加方便,提高手术效率.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血涂片经瑞氏染色镜检确认有异型淋巴细胞且比例>0.05的患者76 例.结果:39例(51%)检出异型淋巴细胞>0.1;人类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异型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高.结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与某些疾病密切相关,不同疾病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有很大的差异性.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白介素-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SES)、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患者94例,分为ACS组39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23例,正常对照组32例,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SES、IL-10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结果:ACS组血清SES、IL-10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SES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ES、IL-10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SES和IL-10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其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关.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肺部占位病理诊断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部占位病理诊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肺部占位患者148例资料,按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肺癌组99例和非肿瘤组49例进行分析.结果:年龄>60岁的肺部占位患者中肺癌发病比例高于年龄≤60岁组(P<0.01),男性肺癌与女性肺癌患者中央型肺部占位与周围型肺部占位肺癌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肺部占位患者中年龄>60岁肺癌发病率高.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内镜下置放带膜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食管贲门恶性狭窄30例

    目的:探讨内镜下置放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食管贲门恶性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手术的晚期食管、贲门恶性狭窄患者,均进行胃镜下放置镍钛记忆合金带膜支架;对狭窄程度严重、胃镜不能通过者,先行Savary探条扩张后,再放置内支架.结果:均成功置入支架,解除狭窄有效率为100%;其中置入一个支架28例,一次性置入2个支架2例.结论:镍钛记忆合金带膜支架置入术是无法手术治疗或拒绝手术的晚期食管、贲门恶性狭窄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起到显著作用,手术操作安全、适用.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15例诊治

    目的:提高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5例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行B超、盆腔CT以及膀胱镜检查加活检.采用膀胱全切除术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4例.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1例,膀胱鳞癌4例;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为15.6个月.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极其重要,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是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E-钙黏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E-cad的表达,以30例食管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作对照,并结合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E-cad在76例食管鳞癌中异常表达率59.21%;而在30例癌旁正常黏膜中异常表达率为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E-cad的异常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有一定关系(P<0.05~P<0.01).结论:E-cad在食管鳞癌中呈异常表达,其异常表达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激光结合高位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6例

    目的:评价激光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用半导体激光进行静脉腔内治疗并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结果:手术时间单条肢体45~70 min;术后住院2~4天;切口2~5个;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疼痛轻微,不需使用止痛药.曲张静脉处出现血栓样硬结2例,一般在3~6周内逐渐消退; 皮下瘀斑2例,1周内消失;并发皮肤灼伤1例,较轻微,1周后治愈;并发隐神经损伤1例,3周内治愈.随访3~6个月,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无局部复发.结论:利用激光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美观,近期及中期疗效较好,可以部分替代传统的大隐静脉剥脱术.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后腹腔镜手术43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 43例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经验.结果:43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1~2天下床活动,平均住院8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开放式手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积极做好护理工作是手术后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中性粒细胞在深Ⅱ度烧伤早期创面进行性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分析360例烧伤患者的血常规检查报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观察烧伤深Ⅱ度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入院时中性粒细胞均高于正常,很快降至正常的创面愈合快,下降慢的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延长.结论:中性粒细胞导致的创面损伤可能烧伤后即发生,入院后应使用抗氧化剂及蛋白酶抑制剂.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医学生控烟能力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控烟能力,为建立医学生控烟模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自我管理式问卷调查,共完成864份有效问卷.结果:调查对象的现在吸烟率为20.3%(175/864),男生高于女生(男生31.7%,女生3.9%).在不同的专业,男生现在吸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源地来自于农村的男生现在吸烟率34.6%高于生源地为城市的25.3%.被调查学生对于烟草危害知识缺乏:87.8%的医学生知道吸烟者更易患肺癌,但只有30%~40%的医学生知道吸烟是心脏病、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大约50%的医学生赞同这三种错误说法:尼古丁是引起大多数癌症的化学物质,低焦油、低尼古丁的烟对身体的危害小,过滤嘴可以降低吸烟的危害.调查对象对公共场所禁烟的态度并不积极:只有约1/3的调查对象赞成医院、学校、工作场所、会议室完全禁烟;赞成候车室、饭馆或餐厅、网吧或卡拉OK厅完全禁烟的比例不足20%;对在各类公共场所完全禁止吸烟均赞成的比例仅占调查人群的12.3%(106/864).结论:医学院校的学生对于烟草危害知识明显缺乏,禁烟态度也不积极,控烟能力薄弱.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相关知识的缺陷会成为执业中的一个问题.医学院校应尽快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发展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提高其控烟能力.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非脱垂子宫阴式全子宫切除术35例分析

    目的:评价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35例阴式子宫切除术为观察组,同期指征相近的35例腹式子宫切除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如选择好合适的病例,手术成功率高,较腹式子宫切除术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腹腔干扰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腹壁无瘢痕,符合微创原则,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