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以强;桑更生;崔勇;陆江辉;袁志华
目的:探讨过期妊娠对母体及围生儿的影响及适时终止妊娠的意义.方法:对4 383例分娩产妇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过期妊娠组手术产、产后出血、羊水过少、巨大胎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等均高于足月妊娠组(P<0.01~P=0.000).结论:过期妊娠对母婴的危害极大,应尽力避免过期妊娠的发生,适时终止妊娠,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周云;李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舒林酸对胃癌BGC-82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舒林酸设置不同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于人胃癌BGC-823细胞共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胃癌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周期分布,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增殖(ki-67)、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及还氧合酶(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舒林酸使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受抑制,出现G0/G1期比例增高,S期比例降低,同时使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而ki-67、survivin及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上述作用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舒林酸可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其机制涉及影响细胞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COX-2、ki-67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
作者:于东红;周蕾;王萍;王启之;承泽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索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方法:随机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择期整复术患儿180例.按年龄平均分为3组:A组1~2岁;B组2~3岁;C组4~7岁.观察麻醉期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和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SpO2变化均明显高于A组(P<0.01);拔管后舌后坠、喉痉挛及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而B组、C组之间的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应选择在2~3岁为宜.
作者:李晓立;薛梅;李晓红;文公堂;王南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手术临界值的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对21例手术临界值的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加尿激酶冲洗术.结果:21例中有1例出现活动性出血,注入肾上腺素后血止住.1例再出血伴意识障碍,复查CT血肿明显增加达50 ml,行开颅血肿清除.其余19例术后症状均减轻,术后2~3天复查头颅CT,血肿均基本清除.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手术临界值的硬膜外血肿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疗程短,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张义辉;周维广;许峰;刘连英;韩艳;赵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制备抗六钩蚴全虫可溶性抗原的兔血清,观察本室制备的猪带绦虫六钩蚴期特异性抗原基因TSO45-4B的重组核酸疫苗pcDNA3.1/TSO45-4B经肌肉接种后在宿主体内的表达.方法:用次氯酸钠法孵化六钩蚴,Dot-B1ot、ELISA检测兔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及滴度;以pcDNA3.1/TS045-4B进行体内转染,继之免疫组化法观察其在鼠体骨骼肌的表达.结果:抗六钩蚴兔血清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抗体效价为1:20 100;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重组质粒注射部位肌肉组织的肌纤维内显示阳性的棕黄色分泌颗粒.结论:重组质粒在小鼠骨骼肌内成功地表达为猪囊尾蚴病多基因DNA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体内表达的依据之一.
作者:徐胜贵;方强;孙新;夏惠;杨小迪;胡守锋;陈兴智;王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疗效及影响脑胶质瘤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对脑胶质瘤低级别39例(Ⅰ+Ⅱ级)、高级别31例(Ⅲ+Ⅳ级)及室管膜瘤4例均进行手术切除,其中肉眼肿块全切31例,大部切除38例,部分切除5例,均在手术后3~4周内接受放射治疗.其中16例高分级患者放射治疗后接受化疗.结果:年龄<45岁、全切术和病理低级别者1、3和5年生存率较高(P<0.05~P<0.01).结论: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是有效治疗方法,年龄、病理分级、手术方式、化疗是影响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重要预后因素.
作者:包宗玲;魏洁;项飞;丁仁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治疗进展期贲门癌的适应证和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65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重建消化道,其中行食管空肠Roux-en-Y(RYR组)吻合术36例,食管空肠端侧(TSR组)吻合术29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1年生存率58.5%;2年生存率35.4%.术后并发胸腔积液4例,肺不张1例,腹部切口裂开1例.RYR组代胃肠管扩张容积明显(P<0.001),钡剂在代胃肠管内滞留时间相对TSR组延长(P<0.001),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P<0.05).结论:进展期贲门癌可积极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以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具有优越性.
作者:李汉成;王峰;马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结果:男女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致敏原为重铬酸钾、硫酸镍、硫柳汞、芳香混合物、对苯类、卡巴混合物等.结论: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外源性致敏原,斑贴试验阳性致敏原常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作者:殷红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0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胃镜及(或)影像学检查,14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5例局部切除,1例姑息性全胃切除,其中5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果:胃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0%(14/20),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志强;宁忠良;李永山;梁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适合进行临床观察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4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120 mg,每天1次加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19例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在2周或以上.结果: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且使用川芎嗪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川芎嗪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朱德新;张景华;张爱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研究Perthes病治疗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健康未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周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6 mg/kg)2次;另一组用液氮冷冻股骨头,术后定期行X线、MRI、ECT检查,并取股骨头行组织切片了解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两实验组均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激素组第4周复制成功率为40.0%,第8周成功率为75.0%,总成功率为55.6%;而液氮冷冻组第4周复制成功率为90.0%,第8周成功率为100.0%,总成功率95.0%.结论:单独使用激素或液氮冷冻股骨头均可建立幼犬股骨头坏死模型,但单用激素并非一定引起股骨头坏死.液氮冷冻建立的幼犬股骨头坏死可作为研究Perthes病治疗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官建中;周建生;肖玉周;刘振华;郭冰沁;张俊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药物性女性假两性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患者外阴畸形的不同,分别采用阴蒂成形术、大小阴唇成形术、尿道延长术与阴道下段成形术,再造女性外阴.结果:13例矫治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恢复女阴外观;阴道可容两指,尿道外口位置恢复正常,已婚者婚后性生活满意.结论:根据外阴畸形的特征,设计不同的矫治方法,可大限度利用了自身组织,使矫形后外阴更趋于女性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作者:张晓萍;刘永莹;谢志红;李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在AMI发病后连续3~7天心电监护中,18例新出现房颤(房颤组),20例无房颤出现(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8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10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后),比较两组间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房颤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而房颤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P<0.05).结论:AMI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作者:陈以强;桑更生;崔勇;陆江辉;袁志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COMxEP联合化疗方案(VP16、MxT、VCR、CTX、Pred)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oma,NHL)的疗效和毒性.方法:37例采用鬼臼乙叉苷(VP16)60~7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米托蒽醌(MxT)6~8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长春新碱(VCR)1.4 mg/m2,静脉推注,第1、8天;环磷酰胺(CTX)600~800 mg,静脉推注,第1、8天;Pred每天40~60 mg,口服,第1~5天.每4周为1疗程,均用4疗程以上,平均每例用4.8疗程.结果:CR率为67.6%,PR率为21.6%,SD率为14.3%,无PD,总缓解率为89.2%,中位缓解期为26个月;13例NHL复治患者,CR率为53.8%,PR率为30.8%,SD率为15.4%,无PD,总缓解率为84.6%.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结论:COMxE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NHL初治或复发患者均有较高的缓解率,毒副反应较轻,可作为治疗NHL较理想的一线或二线化疗方案.
作者:黄柱华;周争光;陈娟;赵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去氧氟尿苷治疗老年晚期胃癌、大肠癌患者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去氧氟尿苷200 mg,每天4次口服,连用14天,休息7天,重复2~3周期.结果:20例晚期胃及大肠癌患者,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6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30%,毒副反应轻微,白细胞Ⅰ~Ⅱ度减少5例,血小板Ⅰ度减少2例,恶心、呕吐反应Ⅰ~Ⅱ度3例,无明显心、肝、肾脏器毒性.结论:去氧氟尿苷治疗晚期老年胃癌大肠癌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轻微.
作者:方嘉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及防治措施.方法:综合分析9例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残余胆囊结石6例,腹腔出血1例,胆管损伤1例,胆漏1例.9例再手术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对胆囊切除术后仍有症状者应做全面检查,找出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绝大部分的再次手术通过术前评估及术中各种方法的应用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李晓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尿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活性变化及其在慢性肾衰竭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光电比色法测定8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尿NAG的活性,并根据其肾脏病变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肾脏病变稳定组、肾脏病变活动组、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分别比较尿NAG的活性.同期选择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肾衰竭尿NAG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脏病变活动组尿NAG活性显著高于肾脏病变稳定组(P<0.01),高血压组尿NAG活性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病程中,肾脏病变活动和高血压可能是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燕;李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预防胬肉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80眼原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4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0.02%丝裂霉素C;对照组37例40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有3眼复发,复发率为7.50%;对照组有3例3眼失访,10眼复发,复发率27.03%.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现有严重并发症发生,仅治疗组有1例1眼出现点状角膜炎,经治疗2周内恢复.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胬肉术后复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运庭;范峰;于文华;张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腓骨内固定结合胫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胫腓骨骨折采用腓骨内固定、小切口胫骨复位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经过6~34个月随访,疗效评定按Johner-Wruh评分标准,优20例,良9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80.56%.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作者:朱成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洛赛克预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急性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72例,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上加用洛赛克40 mg静脉注射,12 h 1次,对照组未予抗酸药治疗,疗程均2周.结果:治疗组急性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洛赛克能减少急性应激性溃疡发生率.
作者:吴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