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哲;刘牧林;刘承哲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肝病患者血清Ⅳ型胶原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84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重症肝炎加肝硬化及肝癌组患者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与对照组及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Ⅳ型胶原测定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赵久法;崔琢;王淑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内谷胱甘肽S转换酶(GST)的活性.方法:测定酶催化反应后底物浓度的变化,计算GST活力单位.结果:囊液经1∶20稀释,重复4次测定酶促管与非酶促管吸光值,测得平均GST活性为61.84活力单位;囊液冻干品则几无GST活性.结论:囊液中存在游离形式的GST活性,对筛选保护性抗原和可能的化疗靶分子具有潜在意义.
作者:孙新;胡守锋;陈兴智;夏惠;方强;陈兴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桥本病的确诊率并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法:分析37例桥本病的诊治情况.结果:术前确诊率为51.4%.结论: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测定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作用,细针吸引细胞学检查(FNAC)对本病诊断有决定性意义,术中冰冻快速活检是细胞学检查之补充;本病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手术方式要慎重选择,减少甲状腺功能减低发生的机会.
作者:宋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脂质体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逆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干扰素(L-IFN).44例慢性丙型肝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L-IFN(含IFNα1b 1 mu)1支隔天1次肌肉注射(肌注),连续5次,以后改为每周3次,共6个月;对照组20例,IFN(含IFNα1b 3 mu)1支连续肌注10天,后改为每周3次,共6个月.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CV-RNA阴转率分别为62.5%和30.0%,两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3个月后远期阴转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L-IFN可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张金良;谭林;孙成斋;李永华;谢法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点.方法:对98例乳腺癌肿大的淋巴结经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其部位、大小、形状、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结果:76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二维声像图以长径≥7 mm、形态似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回声呈均匀低回声为标准,其准确性90.8%(69/76);彩色多普勒显示淋巴结内部及周边数个点状斑片状血流信号,肿大淋巴结均血流丰富,准确性84.2%(64/76).结论: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结合检查可提高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作者:陈晞;孙医学;尹正银;谢广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2岁.因发现右腹股沟肿块3月余,于1997年7月入院.体检:右腹股沟扪及椭圆形肿块13 cm×8 cm×6 cm,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与周围无粘连;同侧睾丸缺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腹股沟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其外有一薄层鞘膜包裹.
作者:杨振中;史青;薛宏;徐叶敏;叶兵;陶宋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肝前间隙在正常情况下因其解剖位置,一般不会存留积液,但特殊情况下则可形成局部包裹性积液,易引起误诊.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此病2例,兹作报道.
作者:王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南京江北地区毒蛇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因治疗不及时,结果导致伤残甚至死亡.1996~1999年,我院共收治毒蛇咬伤患者91例,经使用抗蛇毒血清等综合治疗,并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取得满意疗效.为探讨毒蛇咬伤的佳治疗方案,现总结治疗体会.
作者:谢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正确治疗因腺样体肥大导致的相关症状,使儿童健康成长.方法:对102例学龄期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岁为多发年龄.治疗后,听力有明显提高(P<0.01),鼾症治疗有效率为82%.结论:腺样体肥大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詹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后负荷增加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大鼠血浆心钠素(ANP)水平的变化及地高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性腹主动脉银夹狭窄大鼠模型,观察左室重量指数(LVMI),放免测定血浆ANP.结果:模型组LVMI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模型组血浆ANP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地高辛组血浆ANP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地高辛组LVMI与模型组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CHF大鼠血浆ANP水平是升高的,地高辛能明显降低该大鼠模型血浆ANP水平;心肌ANP的合成和释放可能主要与心脏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
作者:蔡辉;胡婉英;董耀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4年10月~1998年12月,笔者运用安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2例,疗效满意.兹作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4例患者均经胃镜和(或)病理检查而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21~65岁,病程0.2~3.5年;轻度33例,中度 23例,重度6例.
作者:杨文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是目前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望治愈的疾病.但在化疗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副反应,甚至较严重.因此,化疗期间的护理成为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就提高护理质量的若干问题加以探讨.
作者:陶素美;谢琪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男女之间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阳性与不孕(育)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20例不孕(育)症患者检测血清AsAb,并对部分男性精液作常规检测.结果:120例中有43例AsAb阳性,阳性率为35.8%;女性阳性率为48.3%(29/60),男性检测阳性率为23.3%(14/60),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38例男性进行AsAb测定的同时并做精液常规检查,其中AsAb(+)者13例中分别有12例精子计数<50×109/L,9例精子活动率低于60%.似AsAb阳性者对男性精液的质量有影响.结论:AsAb阳性是本地区不孕(育)症患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吴学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体外扩增人神经营养素-4(NT-4)基因,经克隆后在原核细胞中表达并鉴定人重组NT-4,为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NT-4成熟活性蛋白的DNA编码序列,将此DNA片段克隆到载体PBV220中,对重组质粒进行PCR筛选和限制性酶切分析,确定后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进行诱导表达.用抗NT-4抗体进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结果:体外成功扩增NT-4基因,转染的大肠杆菌经诱导后表达出能被抗NT-4抗体识别的重组蛋白,其表达量为15%.结论:在原核细胞能成功表达NT-4.
作者:王小标;陈昌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8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良性腺瘤60例、甲状腺癌22例,进行声像图分析.结果:良性肿瘤以混合性回声为主,占48.3%.恶性肿瘤以实质性低回声为主,占63.6%.肿瘤内伴有砂粒状钙化灶.结论:高频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张学珍;苏兰;朱长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是否需进行矫治、正畸,观点不一.笔者对20例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阻断性矫治,效果良好,兹作报道.
作者:张作显;李正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Ⅲ期卵巢上皮癌首次手术治疗的彻底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16例Ⅲ期卵巢上皮癌患者,行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根据术后肿瘤残留灶大小及是否首次手术分成三组:A组125例,残留癌灶<2 cm;B组91例,残留癌灶≥2 cm;C组18例为外院首次手术加化疗后,我院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残留癌灶<2 cm.术后三组进行联合化疗基本相同.结果:A组5年生存率为49.6%,B组5年生存率为8.8%,C组5年生存率为16.7%,B组和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05和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Ⅲ期卵巢上皮癌首次手术是治疗关键,残留癌直径< 2 cm时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黄云生;李红雨;马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提高合并胆石症的原发性胆囊癌疗效的途径.方法:对1990~1997年收治的36例合并胆石症的原发性胆囊癌进行分析.结果:术前B超、多普勒及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5.6%、62.5%、60.0%.术中漏诊5例,占13.9%.36例手术探查,切除病变胆囊18例,切除率50.0%,其中达到根治性切除12例,根治率33.3%,Ⅱ~Ⅳ期3年、5年生存率54.5%及36.4%,Ⅴ期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0%及0.0%.结论:提高疗效的途径在于早期发现胆囊癌和处理高危病变的胆道结石患者;强调避免术中漏诊对预后的重要性.
作者:刘付宝;刘金新;周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4年5月~1996年12月,笔者采用 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一个疗程治疗后其缓解期分别达3年和 5年,现予报道.
作者:晏季贤;陈扣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9岁,上海人.1999年3月26日因活动后胸闷气急加重伴一过性肢体无力入院.患者7岁时发现有心脏杂音.43岁(1993年)时出现乏力,活动后气急.症状逐年加重,发现室性期前收缩.1994年被确诊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长期口服倍它乐克(12.5~25 mg,每天2次)及美西律治疗.患者3个弟妹及女儿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均为肥厚性心肌病.其一妹出现症状后半年死亡,时年35岁.其余弟妹尚无症状.其女儿17岁时在一次登五楼后猝死.
作者:赵建荣;周志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