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晞;孙医学;尹正银;谢广龙
目的:评价实用新型PTCD针及改良单针法PTCD操作技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38例梗阻性黄疸,采用自制实用新型PTCD针及改良单针法PTCD技术行术前胆道减压或姑息性引流.结果:38例均顺利置管,操作过程平稳.术后1周患者黄疸减轻,皮肤瘙痒缓解,血清胆红素下降60~150 μmol/L,平均下降110 μmol/L.无1例出现内出血、胆汁性腹膜炎、胆道感染、引流管脱出等并发症.结论:新型PTCD针是胆管穿刺引流的良好器具,改良单针法PTCD操作技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会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转开腹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LC中转开腹31例.结果:手术野出血12例,胆囊周围及Calot三角区严重粘连11例,胆囊管未夹闭2例,肝外胆管损伤2例,穿刺套管针损伤肠管、肠系膜2例,合并胃溃疡1例,肝硬化疑有癌变者1例.结论:通过LC医师操作逐渐熟练由主观原因造成的中转开腹可减少,而由客观因素需开腹的病例不可强行LC.
作者:崔培元;刘健;刘付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室性心动过速(VT)合并不同血液动力学状态心脏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介入方式选择.方法: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 2例,行射频消融治疗;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VT 1例安装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结果:2例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在中后间隔消融成功、消融能量20~30 W,放电90 s,术后随访3个月~2年,均无VT发作.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患者两年内有数次VT发作,均采用低能量(2 J)转复成功,无晕厥发生.结论:射频消融和ICD都是治疗VT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来选择正确的心脏介入治疗方式.
作者:蔡鑫;包宗明;高大胜;史晓俊;宋业年;冯慧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4年5月~1996年12月,笔者采用 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一个疗程治疗后其缓解期分别达3年和 5年,现予报道.
作者:晏季贤;陈扣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手术的护理.方法:对3例患者并发的间歇性、汹涌鼻衄,进行性、不可逆性视力下降进行护理分析.掌握颈动脉压迫试验,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防治,熟悉介入栓塞程序,有效配合手术全过程,术后密切注射颅内供血状况及下肢血液循环,预防颅内水肿.结果:有1例介入栓塞患者假性动脉瘤闭塞,无再次鼻衄发生.结论:护理的密切配合是高科技、高难度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者:夏佩燕;陈利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清胰汤治疗组(A组)、生理盐水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以牛胆汁酸钠制作胰腺炎模型,观察血浆淀粉酶、内毒素、白介素-6、肠道细菌移位,胰腺病理变化和大鼠生存率.结果:清胰汤治疗组大鼠生存率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淀粉酶、内毒素值较低(P<0.01),肠道细菌移位率虽低于B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胰腺病理损害较轻.结论:清胰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清哲;刘牧林;刘承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肝病患者血清Ⅳ型胶原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84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重症肝炎加肝硬化及肝癌组患者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与对照组及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Ⅳ型胶原测定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赵久法;崔琢;王淑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新生儿时期由于早产、受寒、窒息、休克、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的一组临床症候群,重者可并发肺炎、败血症、肺出血、DIC等,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996年1月~1998年6月,我院儿科共收治76例,给予局部维生素E(Vit E)按摩辅佐治疗,效果满意.本文旨在探讨Vit E的临床使用疗效.
作者:张萍;刘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后负荷增加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大鼠血浆心钠素(ANP)水平的变化及地高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性腹主动脉银夹狭窄大鼠模型,观察左室重量指数(LVMI),放免测定血浆ANP.结果:模型组LVMI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模型组血浆ANP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地高辛组血浆ANP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地高辛组LVMI与模型组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CHF大鼠血浆ANP水平是升高的,地高辛能明显降低该大鼠模型血浆ANP水平;心肌ANP的合成和释放可能主要与心脏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
作者:蔡辉;胡婉英;董耀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静脉联合应用维拉帕米和利多卡因与两药单独应用降低气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有效性.方法:选80例ASA Ⅰ~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20例.A组:生理盐水组;B组: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1 mg/kg+生理盐水);C组:维拉帕米组(维拉帕米0.1 mg/kg+生理盐水);D组:维拉帕米复合利多卡因组(维拉帕米0.1 mg/kg+利多卡因1 mg/kg+生理盐水).均于气管拔管前2 min给药,拔管时和拔管后均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A组HR、SBP、DBP于气管拔管后显著增加,B、C、D组和A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P<0.01),其中D组效果好.结论:维拉帕米、利多卡因拔管前2 min给药均能降低气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副反应,两药联合应用优于单独使用.
作者:李晓立;韩延华;薛梅;王南海;文公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性,45岁.因面部对称性水肿性紫红斑伴肌无力4年,肌酶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改变,诊断为皮肌炎.曾于1988年5月及1990年7月两次住我院治疗.第2次住院给予泼尼松60 mg/d,每周MTX 15 mg,雷公藤8片/天治疗,住院3个月,肌酶恢复正常,皮损完全消退,病情缓解后以泼尼松每天20 mg维持,出院治疗.1997年患者自行停用泼尼松,1个月后病情复发.
作者:蒋法兴;刘训荃;张广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手术中范围较大、损伤严重、操作较复杂的手术,术中、术后易出现较多并发症,且病死率较高,因此手术中医师、护士积极配合,力求稳妥、准确、迅速完成手术,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晴;刘牧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968株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药敏结果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细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并根据NCCLS标准分析、质控.结果:肺炎克雷伯杆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均有增加,尤以头孢菌素耐药性增加明显(P<0.05~P<0.005).医院内感染分离株的耐药性比院外感染分离株高(P<0.01~P<0.005).肺炎克雷伯杆菌中存在着多重耐药现象.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逐年上升;对头孢他啶耐药菌株的增加提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存在,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穆新林;何礼贤;周春妹;周昭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2岁.因发现右腹股沟肿块3月余,于1997年7月入院.体检:右腹股沟扪及椭圆形肿块13 cm×8 cm×6 cm,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与周围无粘连;同侧睾丸缺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腹股沟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其外有一薄层鞘膜包裹.
作者:杨振中;史青;薛宏;徐叶敏;叶兵;陶宋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抗氧化损伤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用四氯化碳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之日起给予亚硒酸钠,实验结束时测定血清硒、肝细胞膜流动性、肝细胞中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亚硒酸钠抗氧化损伤可显著保护肝细胞膜的流动性免受损伤,减轻肝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有效清除氧自由基,组织病理学检查示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结论:亚硒酸钠抗肝氧化损伤能够预防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肝纤维化.
作者:赵文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我院教职工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方法:调查我院88例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的种类、时间趋势、人群分布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前五位恶性肿瘤的顺序为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及甲状腺癌,其分布与性别、职业有一定关系.结论:恶性肿瘤呈增长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秦凤展;郑荣生;王竞;孙惠娟;李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9岁,上海人.1999年3月26日因活动后胸闷气急加重伴一过性肢体无力入院.患者7岁时发现有心脏杂音.43岁(1993年)时出现乏力,活动后气急.症状逐年加重,发现室性期前收缩.1994年被确诊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长期口服倍它乐克(12.5~25 mg,每天2次)及美西律治疗.患者3个弟妹及女儿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均为肥厚性心肌病.其一妹出现症状后半年死亡,时年35岁.其余弟妹尚无症状.其女儿17岁时在一次登五楼后猝死.
作者:赵建荣;周志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眼外伤所致白内障及玻璃体混浊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及玻璃体切割术的可行性.方法:10例外伤性白内障合并玻璃体混浊,均行一期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置放及玻璃体切除三联手术.结果:一期手术者,术后随访3~12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该手术可减少某些手术并发症,尤其是减少玻璃体填充物对角膜的直接损害,因而视力不同程度地提高.
作者:秦梅;郭柳峰;李韵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点.方法:对98例乳腺癌肿大的淋巴结经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其部位、大小、形状、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结果:76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二维声像图以长径≥7 mm、形态似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回声呈均匀低回声为标准,其准确性90.8%(69/76);彩色多普勒显示淋巴结内部及周边数个点状斑片状血流信号,肿大淋巴结均血流丰富,准确性84.2%(64/76).结论: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结合检查可提高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作者:陈晞;孙医学;尹正银;谢广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肺炎性假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6岁,大多有吸烟史,常见表现为咯血、咳嗽、发热、咳痰及胸痛.胸片及CT片以孤立性圆形结节影居多,部分出现偏心空洞、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病理以硬化血管瘤型及组织细胞肉芽肿型居多,其中1例见上皮癌变.结论:肺炎性假瘤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等与肺部肿瘤易混淆,且有癌变可能,故应手术治疗为妥.
作者:邹文;操乐杰;樊荣云;许迪威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