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PTCD技术的临床应用

刘会春

关键词:黄疸, 介入放射学, 胆道引流
摘要:目的:评价实用新型PTCD针及改良单针法PTCD操作技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38例梗阻性黄疸,采用自制实用新型PTCD针及改良单针法PTCD技术行术前胆道减压或姑息性引流.结果:38例均顺利置管,操作过程平稳.术后1周患者黄疸减轻,皮肤瘙痒缓解,血清胆红素下降60~150 μmol/L,平均下降110 μmol/L.无1例出现内出血、胆汁性腹膜炎、胆道感染、引流管脱出等并发症.结论:新型PTCD针是胆管穿刺引流的良好器具,改良单针法PTCD操作技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肺炎克雷伯杆菌968株耐药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968株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药敏结果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细菌的小抑菌浓度(MIC),并根据NCCLS标准分析、质控.结果:肺炎克雷伯杆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均有增加,尤以头孢菌素耐药性增加明显(P<0.05~P<0.005).医院内感染分离株的耐药性比院外感染分离株高(P<0.01~P<0.005).肺炎克雷伯杆菌中存在着多重耐药现象.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逐年上升;对头孢他啶耐药菌株的增加提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存在,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穆新林;何礼贤;周春妹;周昭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脏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室性心动过速(VT)合并不同血液动力学状态心脏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介入方式选择.方法: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 2例,行射频消融治疗;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VT 1例安装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结果:2例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在中后间隔消融成功、消融能量20~30 W,放电90 s,术后随访3个月~2年,均无VT发作.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患者两年内有数次VT发作,均采用低能量(2 J)转复成功,无晕厥发生.结论:射频消融和ICD都是治疗VT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来选择正确的心脏介入治疗方式.

    作者:蔡鑫;包宗明;高大胜;史晓俊;宋业年;冯慧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联用维拉帕米、利多卡因降低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副反应

    目的:比较静脉联合应用维拉帕米和利多卡因与两药单独应用降低气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有效性.方法:选80例ASA Ⅰ~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20例.A组:生理盐水组;B组: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1 mg/kg+生理盐水);C组:维拉帕米组(维拉帕米0.1 mg/kg+生理盐水);D组:维拉帕米复合利多卡因组(维拉帕米0.1 mg/kg+利多卡因1 mg/kg+生理盐水).均于气管拔管前2 min给药,拔管时和拔管后均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A组HR、SBP、DBP于气管拔管后显著增加,B、C、D组和A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P<0.01),其中D组效果好.结论:维拉帕米、利多卡因拔管前2 min给药均能降低气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副反应,两药联合应用优于单独使用.

    作者:李晓立;韩延华;薛梅;王南海;文公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32P内照射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994年5月~1996年12月,笔者采用 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一个疗程治疗后其缓解期分别达3年和 5年,现予报道.

    作者:晏季贤;陈扣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神经营养素-4的克隆及其在原核细胞的表达

    目的:体外扩增人神经营养素-4(NT-4)基因,经克隆后在原核细胞中表达并鉴定人重组NT-4,为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NT-4成熟活性蛋白的DNA编码序列,将此DNA片段克隆到载体PBV220中,对重组质粒进行PCR筛选和限制性酶切分析,确定后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进行诱导表达.用抗NT-4抗体进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结果:体外成功扩增NT-4基因,转染的大肠杆菌经诱导后表达出能被抗NT-4抗体识别的重组蛋白,其表达量为15%.结论:在原核细胞能成功表达NT-4.

    作者:王小标;陈昌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合并胆石症的原发性胆囊癌36例

    目的:探讨提高合并胆石症的原发性胆囊癌疗效的途径.方法:对1990~1997年收治的36例合并胆石症的原发性胆囊癌进行分析.结果:术前B超、多普勒及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5.6%、62.5%、60.0%.术中漏诊5例,占13.9%.36例手术探查,切除病变胆囊18例,切除率50.0%,其中达到根治性切除12例,根治率33.3%,Ⅱ~Ⅳ期3年、5年生存率54.5%及36.4%,Ⅴ期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0%及0.0%.结论:提高疗效的途径在于早期发现胆囊癌和处理高危病变的胆道结石患者;强调避免术中漏诊对预后的重要性.

    作者:刘付宝;刘金新;周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升白汤对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

    目的:观察升白汤对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自身交叉对比法,将36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第一周期化疗后予升白汤及鲨肝醇、利血生,第二周期仅服西药;B组第一、第二周期给药分别与A组第二、第一周期给药相同.结果:A、B两组两周期化疗后升白汤治疗组WBC分别比西药对照组增加(1.07±0.94)×109/L(P< 0.001)和(0.88±0.21)×109/L(P<0.001);WBC<4.0×109/L持续时间分别比西药对照组缩短12.31±6.45天(P< 0.001)和 13.17±7.58天(P<0.001).两组升白汤治疗周期的感染例数少于西药对照周期(P<0.05).结论:升白汤配合鲨肝醇、利血生口服可作为肿瘤化疗期间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防治方法.

    作者:孙惠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脐动脉多普勒血流测定在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应用

    目的:评价脐动脉多普勒血流测定(S/D)与无负荷试验(NST)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D与NST对孕龄为35~40周157例ICP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并对新生儿Apgar评分和羊水粪染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脐动脉血流S/D<3、NST≥7分,胎儿预后良好;脐动脉血流S/D≥3、NST<7分,胎儿预后不佳,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脐动脉多普勒血流检测弥补单纯NST对ICP患者胎儿预后判断的不足,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作者:彭丹红;蒋小青;肖嘉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超诊断肝前间隙包裹性积脓(液)2例

    肝前间隙在正常情况下因其解剖位置,一般不会存留积液,但特殊情况下则可形成局部包裹性积液,易引起误诊.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此病2例,兹作报道.

    作者:王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环孢素治疗难治性皮肌炎1例

    患者女性,45岁.因面部对称性水肿性紫红斑伴肌无力4年,肌酶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改变,诊断为皮肌炎.曾于1988年5月及1990年7月两次住我院治疗.第2次住院给予泼尼松60 mg/d,每周MTX 15 mg,雷公藤8片/天治疗,住院3个月,肌酶恢复正常,皮损完全消退,病情缓解后以泼尼松每天20 mg维持,出院治疗.1997年患者自行停用泼尼松,1个月后病情复发.

    作者:蒋法兴;刘训荃;张广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膀胱底部肿瘤误诊2例

    膀胱肿瘤与子宫及卵巢肿瘤虽同位于盆腔,因其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故临床上相互误诊较少见.我院于1999年 1月及5月份分别误诊1例,现就其误诊原因作一分析.

    作者:徐运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炎性假瘤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肺炎性假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6岁,大多有吸烟史,常见表现为咯血、咳嗽、发热、咳痰及胸痛.胸片及CT片以孤立性圆形结节影居多,部分出现偏心空洞、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病理以硬化血管瘤型及组织细胞肉芽肿型居多,其中1例见上皮癌变.结论:肺炎性假瘤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等与肺部肿瘤易混淆,且有癌变可能,故应手术治疗为妥.

    作者:邹文;操乐杰;樊荣云;许迪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慢乙肝加戊肝)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慢乙肝加戊肝(20例)与单纯急性戊肝(20例)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结果:慢乙肝加戊肝后黄疸的发生率、白蛋白/球蛋白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前白蛋白显著下降等均较单纯急性戊肝组显著(P<0.05~P<0.005).结论:慢性乙肝重叠感染急性戊肝后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作者:赵守松;刘雪燕;高春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新生儿期血气测定采血部位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血气测定的采血部位.方法:对生后2~10天新生儿桡动脉血、股静脉血、足跟动脉化毛细血管血进行血气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桡动脉血与足跟动脉化毛细血管血除PaO2和SaO2(P<0.01)外,其它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足跟动脉化毛细血管血与股静脉血中pH、PaO2、SaO2及HCO-3指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股静脉血代替足跟动脉化毛细血管血或桡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其结果不可靠.

    作者:王秀英;王琳;席康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谷胱甘肽S转换酶活性测定

    目的:探讨猪带绦虫囊尾蚴囊液内谷胱甘肽S转换酶(GST)的活性.方法:测定酶催化反应后底物浓度的变化,计算GST活力单位.结果:囊液经1∶20稀释,重复4次测定酶促管与非酶促管吸光值,测得平均GST活性为61.84活力单位;囊液冻干品则几无GST活性.结论:囊液中存在游离形式的GST活性,对筛选保护性抗原和可能的化疗靶分子具有潜在意义.

    作者:孙新;胡守锋;陈兴智;夏惠;方强;陈兴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不孕(育)患者抗精子抗体检测120例

    目的:了解本地区男女之间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阳性与不孕(育)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20例不孕(育)症患者检测血清AsAb,并对部分男性精液作常规检测.结果:120例中有43例AsAb阳性,阳性率为35.8%;女性阳性率为48.3%(29/60),男性检测阳性率为23.3%(14/60),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38例男性进行AsAb测定的同时并做精液常规检查,其中AsAb(+)者13例中分别有12例精子计数<50×109/L,9例精子活动率低于60%.似AsAb阳性者对男性精液的质量有影响.结论:AsAb阳性是本地区不孕(育)症患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吴学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良PTCD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实用新型PTCD针及改良单针法PTCD操作技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38例梗阻性黄疸,采用自制实用新型PTCD针及改良单针法PTCD技术行术前胆道减压或姑息性引流.结果:38例均顺利置管,操作过程平稳.术后1周患者黄疸减轻,皮肤瘙痒缓解,血清胆红素下降60~150 μmol/L,平均下降110 μmol/L.无1例出现内出血、胆汁性腹膜炎、胆道感染、引流管脱出等并发症.结论:新型PTCD针是胆管穿刺引流的良好器具,改良单针法PTCD操作技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会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31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转开腹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LC中转开腹31例.结果:手术野出血12例,胆囊周围及Calot三角区严重粘连11例,胆囊管未夹闭2例,肝外胆管损伤2例,穿刺套管针损伤肠管、肠系膜2例,合并胃溃疡1例,肝硬化疑有癌变者1例.结论:通过LC医师操作逐渐熟练由主观原因造成的中转开腹可减少,而由客观因素需开腹的病例不可强行LC.

    作者:崔培元;刘健;刘付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手术的护理.方法:对3例患者并发的间歇性、汹涌鼻衄,进行性、不可逆性视力下降进行护理分析.掌握颈动脉压迫试验,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防治,熟悉介入栓塞程序,有效配合手术全过程,术后密切注射颅内供血状况及下肢血液循环,预防颅内水肿.结果:有1例介入栓塞患者假性动脉瘤闭塞,无再次鼻衄发生.结论:护理的密切配合是高科技、高难度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者:夏佩燕;陈利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阴道炎细菌株分离及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本地区女性阴道炎病原菌的构成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标本进行常规培养,用K-B法做药敏试验.结果:471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共检出病原菌349株,检出率为74.1%.其中G+球菌占48.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G-杆菌占13.8%,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酵母样菌占20.6%;淋病奈瑟菌占12.6%.药敏结果显示,277株细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唑啉、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在70.1%~100%,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在12.5%~100%.结论:引起本地区阴道炎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酵母样菌、淋病奈瑟球菌为主.阿米卡星、头孢哌酮为敏感抗生素.

    作者:陈梅;张启英;鲁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