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庆水;全承宏;成守龙;郑卫东
目的:观察甘利欣(甘草酸二铵)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的疗效.方法:将132例CH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并给予常规抗炎、保肝、降酶、降低血粘度等治疗;对照组采用除甘利欣和复方丹参之外的常规治疗,疗程均为60 d.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7.3%,对照组为40.9%,差异有显著性(P<0.005);在显效病例中,使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正常的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1).结论: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治疗CH,可促进肝功能的恢复,降低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
作者:刘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阴道炎病原学的特点.方法:对1149例临床诊断为阴道炎患者的病原体进行培养及镜检.结果:共检出滴虫171例,霉菌154例,淋球菌54例.血平板上鉴定出细菌815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9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28例,肠球菌98例,链球菌56例,阴道贾特纳菌28例,铜绿假单胞菌16例;混合感染178例,另有133例未检出病原体.结论:对阴道炎患者的病原体培养及镜检,既提高阳性率,又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黄晨艳;宣莉;石家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肝癌标志物多项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PHC 41例、良性肝病103例及45名健康人进行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和低密度脂蛋白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γ-谷氨酰转肽酶(LDL-VLDL-GGT)测定,并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结果:AFP、AFU、LDL-VLDL-GGT对PHC的敏感性分别是73.2%、78.0%、43.9%,特异性分别是89.9%、95.9%、99.3%.PHC患者血清中AFU、LDL-VLDL-GGT活力与AFP含量之间均无明显关系.结论:二联或三联检测可提高PHC诊断的准确性,特别有利于防止AFP阴性的PHC患者漏诊.
作者:吴年良;陈安彬;周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硬膜外利多卡因加芬太尼、曲马多对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效应.方法:按美国麻醉学会(ASA)五级分类法,67例Ⅰ~Ⅱ级胆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芬太尼组(F组)、曲马多组(T组)及利多卡因组(L)组.每组硬膜外首剂量均为1.6%利多卡因20 ml,F组含芬太尼0.1mg,T组含曲马多100 mg.于首剂量麻醉期间对镇痛效应、肌松度、内脏牵拉反应予分级评定,同时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血氧饱和度.结果:三组麻醉镇痛效应相同(P>0.05),肌松以F组较差(P<0.01),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则F组和T组效果好(P<0.01),且F组和T组血压下降的病例数比L组少(P<0.05).结论:硬膜外腔应用曲马多强化麻醉是临床上可行的一种方法.
作者:张运淳;罗燕芝;曹贤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十二指肠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可发生于十二指肠各段,以原发性多见,偶可发现继发性肿瘤.与胃及大肠相比,小肠肿瘤少见,仅占全胃肠道肿瘤的5%~6%,而发生在十二指肠的肿瘤则更为罕见.近年来,由于纤维十二指肠镜的广泛应用,对于十二指肠肿瘤的发现率较以往有所提高,临床医师应予高度重视.
作者:徐小峰;郭文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糖尿病合并医院内感染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目的在于了解糖尿病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病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作者:牛洪敏;朱雪峰;赵金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具有免疫学异常,其治疗又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使之成为免疫受损者(immunoco-mpromised host,ICH),故易并发感染,尤以结核感染常见[1].鉴于临床较易误诊或漏诊,特予报道.
作者:王政;操乐杰;魏凡;许迪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极量运动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恢复与氨茶碱的影响.方法:正常男性22例分别于静脉注射0.25 g氨茶碱前后作极量运动试验.连续测定运动及其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并计算各气体交换参数恢复半衰期和恢复程度.结果:极量运动后,体内蓄积CO2恢复半衰期为160.0±56.0 s,其它参数恢复半衰期则在2 min以内,于运动停止后10 min时体内蓄积CO2排出量为0.42±0.34 ml.kg-1.min-1,其它参数恢复程度在95%以上.氨茶碱对极量运动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恢复无明显的影响.结论:极量运动后体内蓄积CO2排出常持续到运动后约10 min,常规剂量氨茶碱对运动恢复期气体交换与心率恢复半衰期及其恢复程度无明显的影响.
作者:周彩存;王爱华;刘玉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铜绿假单孢菌系假单孢菌属第Ⅰ群中的代表菌种,为专性需氧菌,部分菌株能兼性厌氧生长,属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文分析86株铜绿假单孢菌的药敏情况.
作者:王百韬;邢梅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1岁.全身多形性红斑样皮疹5个月,高热10 d,于1998年11月就诊.5个月前,患者上肢伸侧出现红斑、风团,瘙痒剧烈,外用皮康霜稍好转,数天后躯干部亦出现红斑、丘疹、风团,皮疹呈多形性、可变形,患者因一般情况尚好,未予治疗.4个月前,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咯白色粘痰,耳后、颌下、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外院耳后淋巴结穿刺涂片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就诊前10 d,出现高热达41℃,大量饮水出汗后体温自动降至正常,每天反复2~3次,应用抗生素无效,皮疹泛发.
作者:张汝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例1 男,60岁.5年前出现左下口角不自主抽动,左眼不自主眨眼,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曾予安坦、左旋多巴治疗无效.2年前左面部抽动,颈后仰.经氟哌啶醇、氯硝安定治疗效果不佳.近1年症状加重入院.体检:面部不自主挤眉、眨眼、噘嘴,颈后仰,余神经系统(-).头颅CT及MRI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给予千金藤啶碱,每天3次,每次2片,辅以氟哌啶醇1 mg,每天3次,口服,症状明显改善.
作者:蒋纯新;汤荟冬;王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US)与CT对肝脓肿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先行US检查后再作CT扫描,两者短间隔30 min,长24 h;4例仅作了平扫,13例作了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9例采用动态扫描.结果:14例经US或CT导引下穿刺抽吸及细菌学证实肝脓肿,3例经临床大剂量抗生素治疗、US与CT随访证实肝脓肿;US确诊10例,疑诊2例,漏误诊5例;CT确诊14例,疑诊1例,误诊2例.结论:US与CT对肝脓肿的诊断均很敏感且价值很高,对不典型肝脓肿诊断CT价值优于US.
作者:成明富;麻方法;史国军;张季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血清酶的变化.方法:于急性脑血管病发病1周内清晨空腹抽血,用速率法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结果:脑出血组三项血清酶均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昏迷组与非昏迷组比较血清酶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进行血清酶测定对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永葆;刘建荣;李小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性,17岁.因头痛、呕吐伴行走不稳2个月入院.查体:双侧视乳头水肿,Romberg征(+),Mann征(+).头颅MRI见两侧小脑半球内各有一占位,大小分别约1.24 cm×1.20 cm×1.29 cm,3.0 cm×4.20 cm×1.90 cm;周边水肿不明显,增强后不规则环形强化,内部密度不均,有斑点状钙化,第四脑室受压变形,脑桥前移,第三脑室及两侧侧脑室显著扩大.术前肿瘤性质待定,在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外引流加两侧小脑半球占位切除术.术中见右侧小脑半球占位位于右侧小脑半球前外侧表面,红褐色,质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血供一般;左侧小脑半球占位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后方表面,性质同右侧占位.分别完全切除两侧占位.术后病理证实:小脑恶性淋巴瘤,T细胞性.免疫组化标记结果:GFAP(-),CD20(-),CD45RO(+~++).术后1个月上述诸症状好转出院.
作者:马骏;苏贺先;娄飞云;杨百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弥漫性肺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71例X线胸片或高分辨CT示弥漫性肺疾病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与12例胸片和肺功能均正常者作对照.BALF进行细胞计数、分类,查找癌细胞、结核菌,部分标本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结核组BALF病因诊断率46.7%,高于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16.7%)和支刷(33.5%);肺癌组BALF与TBLB确诊率相同(46.2%),高于支刷(23.1%),BALF细胞学显示:(1)肺癌组呈Lyc%下降,Neu%增高,CD4+%下降,CD8+%增高,CD4+/CD8+比值<1;(2)致纤维化肺泡炎(IPF)BALF呈中性粒细胞肺泡炎(Neu达24.89±21.42%);(3)过敏性肺泡炎(HP)呈淋巴细胞肺泡炎[Lyc达(19.40±3.24)%];(4)结缔组织病合并肺泡炎(CP)BALF Lyc%和Neu%均增高(P<0.01).结论:BALF检查对弥漫肺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型、判断预后及探明肺局部免疫病理生理变化均有帮助.
作者:陈余清;郑翠侠;周彩存;王安潮;徐凤珍;刘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氨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极量运动呼吸方式的影响.方法:临床稳定期COPD患者26例于静脉用0.25 g氨茶碱前后作极量运动负荷试验.以运动及其恢复期潮气量(VT)作为横座标和每分通气量(VE)作为纵座标作图,比较运动及其恢复期呼吸方式的改变.结果:COPD患者运动期与恢复期VT差值的均数(△VT)显著增加,其大小与(FEV1)%和Emax/MVV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氨茶碱使用后COPD患者△VT明显下降,下降程度仅与FEV1%呈负相关(P<0.05).结论:常规剂量氨茶碱能明显改善COPD极量运动呼吸方式,这可能与该药增强呼吸肌功能有关.
作者:周彩存;熊肇军;王爱华;刘玉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动脉重建术的适应证和术中肾功能的保护措施.方法:采用自体髂内动脉和大隐静脉行肾动脉重建术,对15例肾血管性高血压采用自体血管移植的结果分析.结果:治愈10例,有效3例,失败2例.结论:自体血管移植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远期疗效好.对于Ⅲ期患者可考虑先重建肾动脉;无效时,再切除肾脏.
作者:李晓强;关超;吴允明;余朝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舌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的麻醉处理.方法:58例分别经鼻清醒气管插管组(鼻插组)20例;气管切开组(气切组)38例.两组均用1.4%普鲁卡因复合液静脉滴注加间歇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术中根据手术步骤控制血压.术毕鼻插组拔除气管导管,气切组更换三叉气管套管.观察记录插管前后血压变化,术后随访呼吸道畅通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鼻插组气管插管前后血压变化显著大于气切组(P<0.001).前者插管剧烈呛咳的发生率为80.00%,后者为7.89%,差异有显著性(P<0.005);且术后呼吸道梗阻发生率前者为15.00%,后者为0,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气管切开插管,避免了血液动力学剧烈波动和呛咳,并能保证术后呼吸道通畅.
作者:王南海;金钟;李晓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的麻醉处理和术中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BCS的麻醉方法及术中管理,患者均采用快诱导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64例行动脉穿刺直接测压,21例术中用体外循环机回收自体血再回输.结果:术中并发心律失常21例;快速心率伴室性早搏7例;心肌缺血ST段改变8例;低血压27例;出血21例.无1例发生麻醉死亡.结论:BCS麻醉及术中管理的重点,是术中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维持心血管功能稳定,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晓红;王伟;戴惠芳;吴玉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菌L型临床标本的检出率,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免疫学技术引入细菌L型检测工作.方法: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L型的特异性抗体作为第一抗体,以生物素-抗生物素免疫酶染色法在各种临床标本中检测相应抗原.结果:此种方法简便、快速,细菌培养后6 h免疫酶染色即呈阳性,并发现金葡菌L型抗体的免疫酶染色与某些革兰阴性菌之间有交叉反应.结论:如能制备出特异性L型抗体作为第一抗体,结合特异、敏感的免疫酶技术,可以提高临床标本中细菌L型的检出率及缩短检验时间,值得在检验工作中推广.
作者:夏佩莹;刘勇;李凤云;唐素兰;席玉玲;吴可仁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