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枫;李永宏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理想方法,要求术前瞳孔散到6~8 mm,并在术中维持散大状态[1].维持术中瞳孔散大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医师手术操作、手术时间和手术质量.在灌吸液中加入肾上腺素(使成1:1 000 000的浓度),保持术中瞳孔散大.这一技术虽已广泛被采用,但有关效果的比较观察的研究报告不多,为此,笔者对80例病人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作者于1997年10月~2002年2月用经腹手术入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12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名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及面神经的保留率,预防并发症.方法对我院自1997年6月至2002年6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42例大型听神经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组肿瘤全切38例(90.4%),近全切除4例(9.6%),面神经解剖保留31例(73.8%).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熟悉桥小脑角区解剖和熟练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作者:李真保;徐善水;陶进;许安定;江晓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外伤性白内障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998年1月~2000年4月连续收治的高度近视+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均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其中A组发生玻璃体脱出的25例患者术中均立即加行闭合式前段玻璃体切割术,B组发生玻璃体脱出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术中均未加行闭合式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结果 A、B两组间后囊膜破裂发生率、玻璃体脱出发生率经χ2检验,P均>0.05,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A组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0(0/65),B组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7.95%(14/176),A组和B组经确切概率法检验,P=0.024,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度近视+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一旦发生玻璃体脱出,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应加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可以降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
作者:魏忠燕;柯根杰;袁华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深静脉栓塞(DVT)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部位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多见于骨科病人,若不及时早期治疗,都会后遗功能不全影响病人健康,严重者可引起肺静脉栓塞而导致病人死亡,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减少DVT的发生率.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长期卧床的骨折及骨科手术病人采取了综合系统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宣治月;鲍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右心房粘液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10月至2001年10月收治的19例右心房粘液瘤病例.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粘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结果无围术期及手术死亡,随访15例,时间1个月~6年,心功能Ⅰ级9例,Ⅱ级3例,Ⅲ级1例,1例死于非心脏方面的疾病,1例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6.67%,效果良好.结论右心房粘液瘤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手术效果满意,复发率低,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作用,应注意术后随访.
作者:章斌;张宝仁;郝家骅;梅举;徐志云;邹良建;孙道华;于伟勇;王志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术前诊断方法.结果肠恶性淋巴瘤以腹痛及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分别占80%及72%;消化道钡餐诊断率9%,内镜结合活检确诊率43%.结论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易和肠道其他疾病混淆,内镜结合活检对其确诊率高,多块深部取材可提高检出率,联合应用纤维肠镜及X线双重对比造影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作者:陈斌;程明荣;胡明华;陈剑平;王亚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卒中后电解质紊乱是常见的并发症,但中枢性低钠血症包括脑盐耗损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和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相对少见,多伴有病情恶化.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卫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分析6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机率较高,且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有其相应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是影响此病预后的关键.
作者:陈金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损伤经历时间推断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新技术陆续报道了一些动物实验结果.可喜的是,有些学者已将这些技术运用到人体脑损伤的研究中.脑损伤经历时间的推断需要多指标分析判断,寻找一些与损伤经过时间有良好相关性的指标是法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理论运用于脑损伤时间推断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汪枫;李永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 方法同期选取2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A组)与30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B组),以同一抗痨方案治疗.结果 B组痊愈率高于A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治疗困难,需用细胞内杀菌剂,可辅以免疫增强剂.
作者:谢家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STZ 60 mg/kg形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测定使用茶多酚后糖尿病大鼠灌服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后0、1及2 h血糖值,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比较.结果茶多酚能降低糖尿病大鼠口服蔗糖及淀粉后1、2 h血糖.结论茶多酚能降低餐后血糖,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可作为糖尿病辅助治疗药物之一.
作者:陈月平;汤圣兴;俞国华;王安才;黄文革;汪佑霞;程光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揭示脑血管意外死亡的年节律、月相节律以及昼夜节律,为临床及时防治提供时间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资料,用χ2检验及圆形分布法来分析资料.结果①脑出血死亡时间存在向上半夜集中的昼夜节律;②脑梗死死亡时间存在向冬季和下半夜集中的年节律和昼夜节律.结论脑出血死亡存在昼夜节律,脑梗死死亡存在年节律和昼夜节律.
作者:陈宗胜;程宜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核黄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用家兔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C),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C),核黄素预处理组(RBF);4组均于再灌注30 min后立即取结扎线下部位约0.5 cm处心肌组织1 g,制备线粒体悬液之后检测SDH活力、MDA含量及GSH-PX活力.结果与SC组比较,结扎后IR组各时点的收缩及舒张功能明显下降(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GSH-PX活力则显著降低(P<0.05),SDH的活力非常显著地下降(P<0.05).与IR组比较,RBF组和IPC组各时点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程度明显减轻(P<0.01,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GSH-PX活力显著升高(P<0.05),SDH活力明显升高(P<0.01,P<0.05).且RBF组SDH活力明显高于IPC组(P<0.05)及SC组(P<0.05).结论核黄素保护组能较明显地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线粒体脂质过氧化作用,保护心肌细胞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对再灌注引起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张静;陈冬云;周志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脊柱单发性浆细胞骨髓瘤的影像学表现的分析,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4例脊柱单发性浆细胞骨髓瘤,回顾分析其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 3例位于胸椎,1例位于腰椎.X线平片显示单个椎体破坏、变形;CT显示椎体呈膨胀性破坏,病变侵犯一侧附件,并在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及压迫硬脊膜囊;MRI 显示病变椎体呈不均匀信号,相邻椎间隙信号不变.4例尿本-周氏蛋白均为阴性.结论脊柱SPM依赖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作基本定位;CT可显示椎体破坏程度及侵犯范围;MRI反映病变椎体信号变化、椎间盘结构和椎间隙情况.后诊断必须结合局部骨穿和化验室检查.
作者:陈方满;翟健;刘含秋;潘先文;徐祝军;袁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肿瘤的药物治疗是一个崭新而又古老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能根治它.药物种类数不胜数,近年来,生化药物治疗肿瘤已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尤其蛇毒抗肿瘤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蛇毒抗肿瘤作用的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蛇毒抗肿瘤作用的机理研究作为蛇毒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将就机理进展作一回顾.
作者:程明荣;芮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食管-气管瘘是中晚期食管癌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伴进食饮水呛咳、营养不良,反复肺部感染.患者常因肿瘤局部病变范围广,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不能手术治疗,而放疗、化疗均不能解除食管-气管瘘的症状.我科近年来采用经内镜金属带膜支架置入治疗了8例中晚期食管癌所致食管-气管瘘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鹤鸣;张国政;何池义;汪玉兰;吴万春;韩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血管源性脑水肿(vasogenic brain edema,VBE)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实验性ICH模型,免疫组化、组化染色和HE染色分别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内皮细胞粘附因子(CD34)、小胶质细胞、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①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未见白细胞浸润及小胶质细胞染色,而CD34阳性微血管数多;ICH 12 h见血肿周围CD34有所下降,72 h达低,7天后缓慢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②于ICH 6 h血肿周围开始表达小胶质细胞,至48 h达高峰,持续2周仍可见其少量表达;③ICH 12 h可见白细胞浸润,48 h数量多,以后逐渐减少,2周时基本消失.各组之间及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④ICH后小胶质细胞和CD34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770,P<0.05).结论 ICH后血肿周围的炎症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了继发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
作者:刘春梅;吴家幂;李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服用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年龄、性别、既往出血史、吸烟等因素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影响.方法对340例消化性溃疡(Pu)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上述各因素与Pu并发出血间的关系.结果服用NSAIDs(OR 5.32; 95%CI 3.05~9.27)、高龄(OR 2.71; 95%CI 1.65~4.46)、既往出血史(OR 2.32; 95%CI 1.23~4.38)、吸烟(OR 2.20; 95%CI 1.31~3.74)是Pu出血的高危因素;而 HP感染(OR 0.90; 95%CI 0.56~1.45)及性别因素(OR 1.15; 95%CI 0.68~1.92)与Pu并发出血间无明显关系,但HP感染与服用NSAIDs间有明显的协同效应(OR 6.30; 95%CI2.79~14.23).结论服用NSAIDs、高龄、既往出血史、吸烟是Pu并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HP感染及性别因素对Pu并发出血无明显影响,但HP感染可以增加服用NSAIDs引发溃疡出血的危险.
作者:陈晖;王承党;潘玉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妊娠,是妊娠期一种严重的合并症,若孕期血糖控制不满意,对母婴都有很大威胁,反之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可改善母婴的结局.
作者:周毅惠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