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用新型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陈康;邹家龙;赵金辉

关键词:新型, 内固定系统, 转子间, 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新型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方法:从近三年来我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人.试验组使用新型股骨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结果:试验组手术疗效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也少于对照组(P<0.05),骨折的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新型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效果好,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相关文献
  • 在产科护理中开展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分娩的68例孕妇,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一组采用全程陪产护理,称为对照组;另外一组采用循证护理,称为观察组.对两组孕产妇的产程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孕产妇的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产妇出血量> 500ml者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在8~10分之间的有33例,百分比为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2%,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科护理中开展循证护理,不但能够缩短孕妇的产程时间,还可以减少孕妇手术出血量,提高新生儿的Apgar评分,可以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作者:何淑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妇科外用清热燥湿类中成药的安全性研究

    妇科外用清热燥湿类中成药在治疗湿热带下类妇科疾病及相关妇科炎症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该类药物的安全性研究应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妇科清热燥湿类外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针对此类药物安全合理使用的相关意见及建议,使其在充分发挥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能够有效规避用药风险.

    作者:刘域;宋民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子宫不同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

    目的:研究子宫不同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进一步提高子宫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158例经临床诊断、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子宫不同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结果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58例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手术及病理结果一致者150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9%(150/158),分别有4例子宫肌瘤、3例子宫腺肌病,1例宫内凝血块误诊,误诊原因与患者声像图不典型、肥胖、肠道气体较多及检查技术经验不足有关.结论:超声对子宫不同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应提高检查技术和经验,对病变不典型及超声影像不清晰的患者应结合临床,以减少误诊率.

    作者:熊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浅谈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措施

    目的:通过对传染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探讨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措施.方法:从传染病房的环境、设施、隔离管理制度、消毒方法等方面对传染病房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并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制定出一套能够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措施,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结果:通过对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总结分析,我院传染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明显提高.结论:明确传染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监督教育,制定对风险事件的预防措施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障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者:王芳;李春琴;郝丽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CT追踪观察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胰腺癌28例,胰腺炎9例,胰腺囊性肿瘤5例,均进行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多层螺旋CT扫描并比较分析其CT表现.采用容积重建技术对胰周血管的受累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胰腺癌、胰腺炎、胰腺囊性肿瘤在多层螺旋多期扫描中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多层螺旋CT能够显示胰腺癌的CT征象,容积重建技术能够显示胰周血管的受累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胰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急性胰腺炎药物治疗进展研究

    目的:对急性胰腺炎药物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2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7例,将其按照药物治疗模式分成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单药组患者接受单纯生长抑素进行治疗,联合组则接受乌司他汀联合生长抑素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得知,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单药组高(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药物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显著,值得关注.

    作者:郭振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红霉素实施治疗,治疗组30例应用阿奇霉素实施治疗,对比两者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垂体后叶素治疗50例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产科接受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患者按照常规宫体注射催产素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卡孕栓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垂体后叶素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效4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研究组50例患者中,有效4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0%,,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产后2小时及24小时的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显著,且价格较低,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钟建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XRD法鉴别礞石滚痰丸中的金礞石

    目的:探讨x射线衍射法(简称XRD法)对礞石滚痰丸中金礞石进行鉴别的方法.方法:采用XRD法测定经灰化处理后的样品,分析物相组成情况,进而寻找图谱中金礞石的XRD特征峰.结果:金礞石在d值为9.982处的特征峰较为明显,且不与其他组分产生干扰,可作为金礞石定性的依据.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专属性高,适用于复杂的中成药体系.

    作者:蔡学艳;王婧;陈佳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如何应用信息化系统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目的:探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护理管理应用中的效果和体会.方法:本院2010年全面实施医院信息化网络平台,并依据此项优势建立了优质护理模式病房,回顾性分析应用信息化系统以来的效果,并就实施前后的工作效率、护理文书合格率、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信息化护理管理后,各项护理合格率和护理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患者和护士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信息化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节约了护理资源,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万荣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超声显像在膝关节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对膝关节腔积液的诊断及定量、定位指导穿刺抽液的价值.方法:应用美国GELogIQ-200型超声诊断仪,取膝关节伸直位,先从外侧向上、内和下环形多方位扫查,以清楚观察积液范围,并调节增益以助于鉴别积液的性质,再与对侧膝关节相同部位进行对照探查.结果:小范围积液量的患者为男性17例,女性28例,大范围积液量的患者为男性12例,女性22例.结论:由各类不同病因致膝关节腔积液的超声表现大致相同.

    作者:段峻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护士长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防范医疗纠纷

    护士长在繁忙的工作中如何做好护理管理,提高应对能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一直是单位领导关注的焦点.护士长不仅是科室医护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协调医-护、护-护、医-患、护-患之间关系的纽带.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护理管理中就如何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做了如下工作,仅供临床护理管理者参考.

    作者:张敏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玻璃酸钠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髋骨性关节炎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髋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 0年 4月-2012年7月间治疗的髋骨性关节炎患者66例,对其进行玻璃酸钠注射液腔内注射,配合功能锻炼,观察患者运动疼痛变化、体征变化以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愈12例,比率为18.18%,显效27例,比率为40.90%,有效25例,比率为37.87%,无效2例,比率为3.0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96%.结论:玻璃酸钠配合功能锻炼对于髋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但是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注意用药剂量与频率,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王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急救体会

    目的:总结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方法.方法:搜集2009年1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急救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我院急诊科积极急救治疗,20例患者的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及早通风,注重保暖,正确搬运,合理的院前急救措施是院前急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的一种常见病症.近年来,它以其具有预后不良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笔者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论述,以求为医学界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1胆红素的来源人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的降解.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催化下可以氧化成胆绿素Ⅸa,然后再迅速被胆绿素还原酶还原成胆红素Ⅸa,同时产生等量的一氧化碳(CO).当这些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循环后,就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因此,碳氧血红蛋白常被用来衡量机体的红细胞破坏量和胆红素的生成量.

    作者:赵春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浅谈大豆异黄酮对血管内细胞氧化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血管内细胞氧化的抑制作用,为研究血管的保护和AS拮抗的形成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在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采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来进行氧化损伤实验.结果:空白对照组细胞MTT(A)、VE+ox-LDL细胞MTT(A)、SI-L+ox-LDL细胞MTT(A)、SI-M+ox-LDL细胞MTT(A)、SI-H+ox-LDL细胞MTT(A)比ox-LDL组显著提高;同时,这些组别的细胞LDH释放百分比及AI相对于ox-LDL组显著降低.结论:大豆异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郭玮;马丽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浅谈应用丙泊酚进行无痛人流手术的用药剂量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丙泊酚进行无痛人流手术的用药剂量与患者年龄的关系,旨在为准确预测佳用药剂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79例自愿接受无病人流手术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年龄大小将其分为5组(将年龄差距3岁设为组间距).分别对这5组患者实施无痛人流手术,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丙泊酚的用量.将这5组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疼痛反射程度、丙泊酚的用量、术后患者清醒的时间、患者出院的时间进行组间对比,并将组间对比的结果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为这5组孕妇实施无痛人流手术的过程中,使用丙泊酚的剂量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的无痛率为100%,说明应用丙泊酚进行无痛人流术前麻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能减轻受术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此外,丙泊酚的用量与孕妇的年龄密切相关,孕妇的年龄越大,丙泊酚的使用量应逐渐减少.

    作者:张华秀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心律失常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心律失常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及左房前后径均高于阵发性心律失常患者.高浓度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房结构的重构有关.它促进了心房颤动的持续状态;炎性反应的持续存在可能引起心房重构;心房重构又促进心房颤动持续发作.阵发性心房颤动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炎性浸润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也可能引起心房结构变化,成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基础.研究C反应蛋白与房颤的关系对防治心房颤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简述淫羊藿的研究进展

    淫羊藿为小檗科(Berberidaceae)植物淫羊藿Epimediumbrevicomum Maxi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etZucc.)Maxi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或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的干燥叶,其味辛、甘,性温,归肝、肾二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常用于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等症[1].本为对淫羊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繁育等进行总结.

    作者:樊家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医内科治疗VER偏头痛的体会

    目的:观察并探讨中医内科方法治疗偏头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50例,入院后均采取中医内科辨证分析治疗.经过规定疗程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有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所有入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经中医内科治疗2~3个疗程后,控制21例,占42.0%,显效14例,占28.0%,有效11例,占22.0%,无效4例,占8.0%,总有效率为92.0%.且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药物反应.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随访,失访病例为2例,其余未出现复发者.结论:中医内科方法治疗偏头痛患者有着较为明显的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稳定,费用比其他治疗方法低廉,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查代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求医问药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