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蓉萍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对哮喘患儿治疗中给予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106名哮喘患儿分为干预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给予同样的药物治疗,干预组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发作情况.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治疗,1年内临床疗效干预组有效率96.4%,对照组有效率74.0%,干预组显著优于对月琶组(x2=13.20,P<0.001);1年内干预组发作次数2.4±0.7次,对照组发作次数3.9±1.5次(t=5.703,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基层医院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阿娟;陈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防止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的失效及内固定物取出后伤病椎高度的丢失的问题.方法 使用椎弓根钉系统撑开伤病椎,恢复原节段椎体高度或稍高于原高度(1/5~1/4),手术在X线机下操作、无阻力下注入VERTEBROLPLASTICTM脊柱椎体成形术专用骨水泥.结果 8例病人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病状,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现象;随访4~21个月,伤椎前、中柱的高度随访时同术后无明显丢失现象.结论 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涛;任家来;黄德宁;施爱玉;崔红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和其它血管闭塞性缺血性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从2004年3月~2006年9月对21例糖尿病足和其它血管闭塞性缺血性病足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2例,2型糖尿病患者1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2例)的32条下肢(其中形成溃疡和(或)坏疽的7例共7条下肢)施行了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 移植的32条患肢中22条移植后3~6 h疼痛开始缓解,6条延迟到第3~4天开始缓解,3条下肢移植后疼痛反而加重,8天后缓解,1条缓解不明显,近期有效率31/32(96.9%);一般移植2天后皮肤温度开始升高,肤色逐渐转红,近期有效率达32/32(100%);间歇跛行好转,行走距离增加,有效率达17/21(81.0%);溃疡和坏疽4~7天创面坏死组织开始脱落,新鲜肉芽组织开始形成.移植前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和其它血管闭塞性缺血性病足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陶雄飞;李婉萍;李心忠;申传厚;詹必红;杜文凯;孙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PPARα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在NAFL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1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喂饲高脂饲料复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应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肝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肝内PPAR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所有的大鼠均出现重度脂肪变性(>75%)和程度不等的小叶内灶性炎细胞浸润;肝内FFA明显升高(P<0.05),大鼠肝内PPARα蛋白质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主要为核内表达增强.结论 NAFLD时存在FFA和PPARα表达的异常,PPARα表达异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宋育林;曾民德;陆伦根;范竹萍;茅益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头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治疗作用与临床效果.方法 7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降颅压控制脑水肿,平稳血压,营养脑神经,保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应激性溃疡;头部亚低温治疗组3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YZK-1076型医用智能低温治疗仪,进行头部亚低温治疗,使鼻咽部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3~5天.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及2周进行头部CT扫描,测定脑出血及脑水肿量,于入院时及4周进行欧洲卒中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周时头部亚低温组脑水肿量显著减少,4周时欧洲卒中评分升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头部亚低温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头部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安全有效.
作者:苏西云;王雪晖;陈萍;兰明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涎腺良恶性肿块的声像图特点,旨在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 超声观察肿块的形态、质地、内部回声、境界包膜和彩色多普勒表现,对33例涎腺肿块作出分型超声诊断,与病理特点进行对比.结果 病变检出率为100%.涎腺良性肿块声像图形态规则,境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恶性肿块多见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超声诊断良恶性肿块符合率为84.84%(28/33).结论 诊断的依据主要来自二维声像图,多普勒血流显像仅作为参考,可提高超声对涎腺肿块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谢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以及与母亲是否治疗或治疗是否彻底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27例出生后确诊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表现、预后和母亲怀孕期间是否治疗的关系进行总结,同时对母亲治疗与母亲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先天性梅毒患儿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母亲治疗和母亲未经治疗和治疗不彻底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在出生时即出现临床二期梅毒的症状.在肝功能损害方面,先天性梅毒患儿早期间接胆红毒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后期(2周)出现转氨酶的升高.结论 母亲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后可出现临床症状.全程的抗梅素治疗是改善先天性梅毒患儿临床症状的关键.
作者:李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直视下尿道扩张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20例尿道狭窄而无法进行常规尿道扩张患者,采用内窥镜直视下尿道扩张.结果 20例尿道狭窄病人均成功扩张,随访2个月~2年,排尿粗畅.结论 内窥镜直视下尿道扩张是一种治疗复杂性尿道狭窄的有效方法.可避免尿道穿孔、假道等尿道损伤并发症的发生,可避免部分病人不必要的手术.
作者:郭松林;张书贤;王允武;章小毅;徐炜;彭伟;沈亚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中国人Wilson病(WD)ATP7B基因启动子区的序列和结构,发现存在的多态和突变情况.方法 检测60例无亲缘关系的WD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基因组DNA序列并进行分析.结果 (1)在正常对照和WD患者的启动子区-190位和-78位(转录起始点为+1)均发现存在单个碱基的不同;(2)60例WD患者中,3例发现存在-504位G→C的突变,其中2例为纯合突变,1例为杂合突变,在正常对照中未发现此改变.(3)60例WD患者中,2例发现存在-782位A→G的突变,其中1例为纯合突变,另1例为杂合突变,在正常对照中未发现此改变.结论 WD基因的转录直接受铜或其他重金属的调节.中国人WD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存在的2个多态位点均位于已知的转录调控元件结构之外,提示核苷酸多态对启动子调控基因的表达不会产生影响.启动子区的突变也是WD的分子发病机制之一.提示WD基因的分子发病机制是多样又复杂.
作者:毕伟;朱丽红;程楠;王训;胡纪源;杨任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78例采用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者球囊扩张术(EPBD)加网蓝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恢复良好,住院时间5~17天,平均8.5天.均经EST或者EPBD加网蓝取石取尽肝外胆管结石,占同期EST或者EPBD加网蓝取石病人的92.85%.其中3例切开处出血,2例胰腺炎,经保守治疗治愈.LC无中转开腹.结论 两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可行性强,住院时间短,有效、安全、符合微创;先EST或者EPBD加网蓝取石后LC更适宜.
作者:曾繁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40例胃癌需作全胃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20例)和肠外营养组(PN,20例).于术后24小时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EN组与PN组间血糖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2.20±1607h)较P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66.40±20.82h)要早(P<0.05);同时平均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是安全可行的方法,既能促进患者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改善了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又节约了医疗费用.
作者:翁延宏;朱永龙;叶小利;江美芳;蒋明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我科自1988年3月~2006年10月共收治28例脊柱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经积极治疗,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惠兆喜;吴良君;张东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一、医源性医疗纠纷医源性医疗纠纷指由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引发的纠纷,包括对患者诊疗行为、医风医德.
作者:张大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以及治疗,提高对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对5例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以发热和头痛为首发症状,3例出现恶心呕吐和颈抵抗,奥本海姆征阳性,1例出现神志淡漠;5例脑脊液(CSF)常规检查均为葡萄糖浓度降低(1.18~3.29 mmol/L),氯化物浓度在115~131.2 mmol/L之间,蛋白定量590~1245 mg/L,CSF细胞数(20~380)×109/L,未见隐球菌;3例患者CSFγ-干扰素(γ-IFN)>400 mg/L,2例腺苷脱氨酶(ADA)>5 U/L,1例CSF分枝杆菌快速荧光培养示抗酸分枝杆菌生长;5例患者均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喹诺酮类药物(利复星或左旋氧氟沙星)五联抗痨治疗,全部患者发热和头痛症状2周后缓解.结论 SLE患者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神志淡漠时,及时行CSF检查,CSFγ-IFN和ADA升高有助于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及早联合抗痨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作者:周明韬;王红;孙凌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Skp2,p27和PTEN表达的意义以及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卵巢腺瘤(n=20),交界性卵巢腺瘤(n=20),卵巢腺癌(n=50)标本Skp2,p27和PTEN的表达.以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作为卵巢腺癌的独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卵巢腺癌Skp2表达率与卵巢腺瘤和交界性卵巢腺瘤相比显著增高(P<0.01).卵巢腺癌p27,PTEN表达率与卵巢腺瘤和交界性卵巢腺瘤相比显著降低(P<0.01,P<0.05).随卵巢癌病理分级的提高,Skp2的表达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随卵巢癌临床分期的进展,Skp2的表达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有淋巴结转移者Skp2表达率较高,而p27和PTEN的表达率较低.结论 在卵巢腺癌中PTEN的缺失突变导致Skp2的表达升高,进而促进p27的泛素化降解,使p27表达降低,失去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从而促进卵巢腺癌的发生发展.Skp2高表达,p27和PTEN低表达分别在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并与预后相关.
作者:周毅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全麻苏醒期间拔管反应的防治是全麻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气管拔管的伤害性刺激易诱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尤为显著的是心血管反应,有的甚至发生严重意外.本文旨在探讨苏醒期间给予亚麻醉剂量丙泊酚对气管拔管反应影响.
作者:雷海明;张雪红;甄庆雄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在消化道肿瘤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该蛋白芯片测定系统测定5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32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和48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12种常规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Ferritin、β-HCG、AFP、Free-PSA、PSA、CA125、HGH及CA153)的水平.结果 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为76.79%,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25%)和健康对照组(8.33%)(P<0.05).结论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消化道肿瘤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郑志存;钱进;朱伯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35例行Ladd术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患儿,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腹部平片检查,16例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12例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33例患儿合并中肠扭转,33例患儿存活,无严重术后并发症,2例放弃治疗.结论 肠旋转不良易并发急性肠扭转,肠梗阻,口服和灌肠的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Ladd式手术是本病手术治疗的佳选择.
作者:叶桓;黄河;刘翔;左伟;张振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的病因、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儿童SNL的认识,减少误诊,合理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13例SN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3例患儿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SNL,以学龄期儿童为主,中位年龄10.3岁,男女之比约为2.3:1;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82%),可伴有肝或脾轻度肿大(30%);急性期多有病毒及支原体感染;免疫学检查:T细胞亚群测定显示CD4+/CD8+降低(63%);病理特点为淋巴结广泛的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复发1例,其余病儿预后良好.结论 对不明原因发热伴淋巴结大的学龄患儿,除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外,应早期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SNL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病程多呈自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亦有复发,应长期随访.
作者:刘洪军;李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保守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6年收治的4例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诊治过程.结果 近期结果:4例病人经处理后生命体征均很快趋于平稳,其中3例痊愈出院.1例未能恢复经口饮食,给予带胸腔引流管出院.远期结果:痊愈出院3例分别随访39个月,8个月和3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带管出院病人于术后4个月死于全身衰竭.结论 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是多方面原因所致.熟练掌握吻合技术是预防吻合口瘘的关键.有效的胸腔闭式引流和胃肠减压,控制胸腔感染,足够的营养支持是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
作者:宁立清;柴惠平;沈六成;屠金龙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