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支架术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王学斌;赵良平;姚彪;陈聿奇;王茂松;罗显元;徐卫亭;陈建昌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血管造影术, 预后
摘要: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病变病人接受单支架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53例LMCA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病人均完成了冠状动脉单支架植入术.随访病人术后1年、术后2年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23例在PCI术后1—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8.7%.术后1年、术后2年时总体MACCE发生率分别为7.5%、9.4%.PCI术后1年、2年,SYNTAX积分低、中分组(≤32)和高分组(≥33)间无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0.5%、100.0%,P=0.297;90.5%、90.9%,P=0.931).结论 对经选择的LMCA病变病人,包括部分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及分叉病变病人,单支架术成功率高,中远期预后良好.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病人心脏舒缩功能及内皮素-1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病人心脏舒缩功能及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江陵县人民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组和普通血液透析(HD)组,每组34例,HFHD组男性15例,HD组男性18例.HFHD组行高通量血液透析,普通HD组行普通血液透析,每周3次,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血清ET-1和彩色多普勒心动图数据,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早期及晚期大血流比(E/A)、等容舒张时间(IRT)、左心室射血分数(EF)以及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HFHD组的ET-1水平下降至(53.2±12.4)ng/L,而普通HD组的ET-1水平略有上升,为(87.3±23.2)ng/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9,P=0.000).HFHD组的LVEDD,LVESD,LVEDV,LVESV明显小于普通HD组(均P<0.05).HFHD组的E/A和IRT也较普通HD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HFHD组能更好的保护尿毒症病人的心脏功能,降低ET-1水平.

    作者:卢进涛;肖玉芬;郑孝龙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β1受体阻滞剂对早期脓毒性休克病人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β1受体阻滞剂对早期脓毒性休克病人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及探讨其影响病人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54例确诊为脓毒性休克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人.根据是否使用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72 h循环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CT)、肌钙蛋白I(CTnI)、血乳酸(Lac)水平的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等.所有病人再根据28 d的生存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72 h后治疗组心室率(HR)(90.6±8.9)次/分低于对照组(118.4±23.1)次/分(t=5.916,P<0.001),两组病人心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72 h液体平衡量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CT)、血乳酸(Lac)水平、机械通气时间和病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住ICU时间、肌钙蛋白I(CTnI)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死亡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CTnI、Lac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β1受体阻滞剂使用率(31.6%)低于存活组(62.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nI>1.21μg/L、APACHEⅡ评分>19.5分是早期脓毒性休克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β1受体阻滞剂是影响病人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β1受体阻滞剂可降低脓毒性休克早期病人的心率和心肌氧耗,减轻心肌损伤,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以缩短住ICU时间,可能是此类病人预后的潜在保护因素.

    作者:沈雯雯;徐前程;钱言;陈尚华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慢性心衰组,n=200)以及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n=86)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慢性心衰组进一步分为Ⅱ级(n=43)、Ⅲ级(n=111)、Ⅳ级(n=46)3个亚组.比较四组受试者间血清HDL-C、Hs-cTnT水平,所有受试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分级、LVEF与血清HDL-C、Hs-cT-n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心衰组病人血清HDL-C(0.98±0.64)mmol/L低于健康对照组(1.59±0.58)mmol/L(t=7.256,P<0.001),血清Hs-cTnT(0.34±0.12)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0.04±0.02)ng/mL(t=8.978,P<0.001).慢性心衰组病人血清HDL-C水平、LVEF由低到高依次为Ⅳ级、Ⅲ级、Ⅱ级;而血清Hs-cTnT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Ⅳ级、Ⅲ级、Ⅱ级.不同心功能分级病人血清HDL-C、Hs-cTnT水平以及LVEF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51,P=0.000;F=37.302,P=0.000;F=53.701,P=0.000).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慢性心衰组病人血清HDL-C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s=-0.483,P=0.000),与LVEF呈正相关(rs=0.221,P=0.002);血清Hs-cTnT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s=0.693,P=0.000),与LVEF呈负相关(rs=-0.433,P=0.000);慢性心衰组病人血清HDL-C水平与血清Hs-cTnT水平呈负相关(rs=-0.284,P=0.000).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HDL-C水平降低、Hs-cTnT水平增高,且其血清水平与病人心功能状态显著相关,测定血清HDL、Hs-cTnT水平有利于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估.

    作者:库尔班江·吐尔逊;买买提吐尔洪·吐尔逊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缩短禁食时间在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围手术期管理中的 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病人术前禁食时间缩短及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对病人术后康复效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年10—12月进行LC的141例病例资料(试验组)及该院2017年7—9月135例LC病例资料(对照组),试验组病人采用术前禁食时间缩短和术后早期进食的策略,即术前2 h口服该院营养科配置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制剂200 mL,麻醉清醒后口服温开水100 mL,术后4 h口服复合碳水化合物营养制剂200 mL;对照组病人按照术前8 h禁食,6 h禁饮,术后12 h进水的围术期常规管理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术后12 h饥饿、口渴、咽喉肿痛、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探讨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康复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人术后饥饿、口渴、咽喉肿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046、3.456、81.480,P=0.034、0.045、0.001),试验组术后12 h的肠鸣音恢复率早于对照组(55.32%比14.81%,P<0.05).结论 LC病人术前禁食时间缩短及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降低病人的不良反应,改善舒适度,促进术后早期康复,为加速康复理念下缩短病人围手术期禁食禁饮时间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

    作者:韩蔷;冯金华;许瑞华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心病冠脉支架置入术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冠心病冠脉病变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表现以及IVUS对冠脉支架置入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68例冠心病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两组均接受IVUS检查,同时对照组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实施冠脉支架置入术,研究组经IVUS指导实施冠脉支架置入术.记录冠心病冠脉病变IVUS表现、治疗前后病变血管狭窄处直径狭窄率(DS)、斑块负荷以及小血管直径(MLD)、支架置入率及达标率,并于1年后随访,统计对比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IVUS检查显示68例病人中8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比例11.76%,34例病人小管腔面积<4 mm2,比例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4,P=0.028);治疗后两组DS、斑块负荷显著降低,MLD显著增加,且研究组DS、斑块负荷显著低于对照组,ML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7,P=0.000;t=10.238,P=0.000;t=10.752,P=0.000);研究组支架置入率与达标率分别为94.12%与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9%与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6,P=0.011;χ2=5.121,P=0.024);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研究组(11.76%)与对照组(2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6,P=0.323).结论 冠心病冠脉病变经IVUS能有效检出,其辅助下开展冠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能够减小斑块负荷,增加血管直径,提升支架置入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徐占领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山莨菪碱联合穴位镇痛对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电子结肠镜检查中静注山莨菪碱联合穴位按摩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河北省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1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检查前给予常规准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按摩(取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联合静脉输液器入壶给药盐酸山莨菪碱10 mg,静脉滴注1次以镇痛.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检查中腹部疼痛程度、检查前紧张恐惧程度、检查完成时间及检查后对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疼痛程度为0级发生率(38.89%)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疼痛程度为Ⅲ级的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紧张恐惧程度评级为Ⅰ级的发生率(62.22%)显著高于对照组(22.22%),紧张恐惧评级为Ⅲ级的发生率(7.78%)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检查时间在5~14 min以内完成率(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51.11%),在30~45 min以内检查完成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总满意率(98.89%)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结肠镜检查病人前实施穴位镇痛联合盐酸山莨菪碱,镇痛效果好,病人检查过程中无明显腹部疼痛,对检查的紧张及恐惧感明显减轻,检查完成时间显著缩短,病人满意度高,接受情况好.

    作者:郭虹忆;阎晟玺;杨铸锋;杨静;龙润;许亚培;张素钊;陈秀荣;李世济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睡眠质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一项前瞻、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3—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初次单侧TKA术的72例病人,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按1:2比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48例),术后通过口服唑吡坦提高睡眠质量的24例为试验组,术后口服等剂量维生素B6(安慰剂)的48例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术后24 h及72 h静息状态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3 d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值,术后住院天数,屈膝90°所需天数,术后3 d的SCL-90量表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膝关节HSS评分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术后24 h静息状态VAS评分[(3.50±0.59)分比(4.06±0.70)分]及72 h静息状态VAS评分[(2.00±0.42)分比(2.42±0.54)分]、术后住院天数[(6.25±1.15)d比(7.15±1.83)d]、屈膝90°所需天数[(2.83±0.70)d比(3.52±1.01)d]、术后3 d焦虑得分[(11.79±1.32)分比(13.04±1.75)分]及抑郁得分[(13.96±0.96)分比(16.58±2.1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3 d的总蛋白[(63.28±4.51)g/L比(55.19±4.65)g/L]、白蛋白[(37.79±2.57)g/L比(33.66±2.94)g/L]及血红蛋白值[(107±13.98)g/L比(95.83±14.06)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提高TKA术后睡眠质量,能加速病人康复.

    作者:方英磊;陆鸣;尹宗生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新生儿坠床及医务人员怀抱新生儿跌倒的风险与防范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坠床及医务人员怀抱新生儿跌倒的危险因素防范及应急预案.方法 将2015年6—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监护新生儿2218人次作为对照组1,住院新生儿362人次作为对照组2,2016年1—6月收治的监护新生儿4490人次作为观察组1,住院新生儿526人次作为观察组2,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流程及制度实施护理,观察组改善环境及流程,配备防滑鞋,规范使用婴儿床,避免手对手交接等措施,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监护新生儿及住院新生儿各自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在新生儿坠床、医护人员怀抱新生儿跌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护人员怀抱新生儿有滑倒倾向但未跌倒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人次明显减少(328比0;40比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及应急预案,设备完好,加强工作人员及护理操作等方面的管理与培训,重视环境、流程中的安全隐患,实时预感风险,才能保证新生儿处于安全的环境中.

    作者:杨凡;张一男;姜红;范玲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种子类药材菟丝子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 针对菟丝子种皮致密,提取溶剂不易渗透进入种子内部,有效成分难以提取出来的问题,本实验拟研究该药材的提取方法,优化提取工艺参数.方法 以菟丝子中主要活性成分金丝桃苷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平行比较法确定菟丝子提取前处理方法(捣碎与否)、提取方式(包煎与否)和溶剂类型(水或乙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 包煎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种子捣碎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菟丝子适宜的提取工艺为首先将其捣碎破裂开,然后采用不包煎的方式,用10倍量55%乙醇提取2次,每次1 h,验证实验菟丝子中金丝桃苷的提取量为2.04%,RSD(相对标准差)为1.7%.结论 优选的菟丝子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该药材的提取,为同类性质的种子类药材的提取提供参考.

    作者:夏宇成;张兰;陈宇洁;鞠建明;史艳玲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高能聚焦超声刀联合单药吉西他滨化疗治疗 局部晚期胰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单药吉西他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局部晚期胰腺癌病人依据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用单药吉西他滨化疗,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观察组(23例)用单药吉西他滨化疗的同时加高能聚焦超声刀治疗.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均值为(74.74±9.05)分,治疗后KPS评分均值为(76.32±8.95)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P=0.331);观察组治疗前KPS评分均值为(72.61±10.10)分,治疗后KPS评分均值为(83.48±7.75)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0,P=0.000),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6,P=0.006).(2)对照组治疗后的总缓解率为43.75%,观察组为8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3)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受益率为26.32%,观察组为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3,P=0.012).(4)两组不良反应均为Ⅰ~Ⅱ级骨髓抑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能聚焦超声刀联合单药吉西他滨化疗是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谢斌;韦文萍;刘勇;程宝智;胡传朋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奥卡西平结合心理疗法治疗青少年癫痫12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心理治疗与奥卡西平结合治疗青少年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海兴县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入院的青少年癫痫病人120例,按简单随机化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随之进行一般资料的生活质量评分及症状自评得分后,对照组病人单纯口服奥卡西平,治疗组口服奥卡西平配合心理疗法,观察治疗后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症状自评得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5.0%(57/60)高于对照组的75.0%(45/60),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自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对照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采用奥卡西平配合心理疗法治疗青少年癫痫病人效果显著,为青少年癫痫病人的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清香;贾淑梅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2940 nm点阵激光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2940 nm点阵激光联合倍他米松局部封闭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3例增生性瘢痕病人,先使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适量药液缓慢注射入皮损内,间隔治疗时间4周,根据皮损增生程度注射1~4次,后一次注射完毕间隔1个月后,采用Pixel 2940 nm点阵激光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同时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43例病人经1~5次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48.84%、60.47%、82.50%、91.43%、96.30%,有效率随治疗次数的增加显著增加,病人满意率为93.02%.不良反应少.结论 2940 nm点阵激光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邱实;宛利民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进展

    目的 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治疗儿童DDH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儿童DDH的治疗方式较多,对儿童DDH治疗方式的选择与其年龄、病理解剖状态等相关.结论 需要对儿童DDH治疗方式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进一步研究,以形成一套统一的治疗标准.

    作者:卢红信;陈笑天;肖玉周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癫痫青少年羞耻感 及自尊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应用于青少年癫痫病儿对其羞耻感和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青少年癫痫病儿8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前、护理后3个月羞耻感评分、自尊水平评分和服药依从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个性羞耻、身体羞耻、行为羞耻和家庭羞耻评分分别为(8.42±3.74)分、(3.65±1.02)分、(7.35±1.46)分及(5.13±1.22)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自尊量表、缺陷量表评分分别为(29.62±5.18)分、(84.39±11.23)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为95.46%,优于对照组的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应用于青少年癫痫病儿可显著减轻其羞耻感,增强自尊水平,提高服药依从性,值得推广.

    作者:郝红红;夏露;仇爱珍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5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特点.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5例病人按年龄分为两组,即老年组(年龄≥60岁)与非老年组(年龄<60岁),收集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动脉瘤的一般发病特点.结果 115例病人中,载瘤动脉集中分布于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别为19例(16.5%)、38例(33.0%)、41例(35.7%).老年组后交通动脉瘤占比(51%)高于非老年组(23.4%),大脑中动脉瘤占比(7.8%)低于非老年组(23.4%),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前交通动脉瘤占比(27.5%)与非老年组(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以女性发病为主(72.5%,P<0.05).两组病人动脉瘤直径、入院时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H-H)分级、病死率、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S为因变量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只有H-H分级为评估病人预后的预测因子,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H-H分级应该可以成为评估动脉瘤病人预后的可靠指标.老年人动脉瘤病人以女性多见,载瘤动脉主要多见于后交通动脉.老年人起病及预后较非老年病人无明显区别,当其H-H分级Ⅳ级及以下时,均应积极进行治疗,年龄不应为临床医师首要考虑的因素.

    作者:张彬;陈节;崔明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 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52例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奈达铂(TP)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与单纯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诊为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病人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0例:对病人行单纯同步放化疗;试验组52例:对病人行TP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比较两组的近、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完全缓解41例,部分缓解9例,总有效率为96.2%(完全缓解:78.9%;部分缓解:17.3%),对照组完全缓解26例,部分缓解18例,总有效率为88.0%(完全缓解:52.0%;部分缓解:36.0%),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8.228,P=0.004).试验组治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损害、口腔黏膜炎、皮炎、恶心呕吐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访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3.7%、84.7%,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8.0%、91.6%、80.4%,对照组随访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0%、85.7%、70.1%,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0%、75.1%、67.4%,试验组1、2、3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单纯同步放化疗,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新辅助化疗后序贯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远期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刘婷;段爱雄;韩光锋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 应用Microsoft Access XP数据库和SPSS 19.0统计软件,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490例心脏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心脏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心脏手术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2例,总发生率为8.6%,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0例,感染率6.2%;瓣膜置换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2例,感染率13.1%.单因素分析提示心脏瓣膜疾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先天性心脏病,在相同因素下,两者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6,P=0.010),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与肺动脉高压是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瓣膜病术后肺部感染率高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时间、肺动脉高压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建民;刘建斌;叶蕾;梁贵友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降钙素原和淀粉样蛋白A在重型肝炎自发性 细菌性腹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淀粉样蛋白A在重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前瞻性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重型肝炎124例,根据是否发生SBP分为SBP组(n=48)和非SBP组(n=76),比较两组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分析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在诊断重型肝炎病人SBP中的价值.结果与非SBP组比较,SBP组PCT显著升高[(0.78±0.54)比(0.19±0.11)]ng/mL,P=0.000;淀粉样蛋白A显著升高[(23.58±9.58)比(12.57±8.82)]mg/L,P=0.000;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8.68±2.48)比(5.49±1.82)]mg/L,P=0.000;白细胞显著升高[(9.26±3.29)比(7.65±2.84)]×109/L,P=0.000;IL-6显著升高[(89.58±38.58)比(39.58±18.58)]pg/mL,P=0.000.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在诊断重型肝炎SBP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95%CI:0.816~0.934)、0.898(95%CI:0.840~0.957)、0.695(95%CI:0.598~0.793)、0.709(95%CI:0.617~0.801)和0.876(95%CI:0.812~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存活病人比较,死亡病人入院时PCT显著升高[(1.05±0.51)比(0.70±0.48)]ng/mL,P=0.042.结论 PCT和淀粉样蛋白A在诊断重型肝炎SBP中均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PCT升高可能与SBP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闫丽娜;原芳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中枢神经系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方案选择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抗菌药物,由于其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特点导致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其是MRSA感染的治疗尤为困难.该研究从药代动力学方面分析了替考拉宁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以及从药物疗效、药物经济学及药物不良反应三个方面比较了万古霉素脑室给药和利奈唑胺外周静脉给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MRSA感染的优劣,为临床颅内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意义.

    作者:贾亮亮;汪震;邢翔飞;彭官良;金桂兰;奚炜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干扰素调节因子4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去泛素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究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去泛素化与去泛素化酶USP4互相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风湿性心脏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20例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均行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手术,均顺利出院.10例健康对照来自于健康志愿者.分别抽取以上参与实验人员5 mL的外周血,经过细胞培养与转染;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观察IRF4的DNA结合结构域以及和配体结合结构域是否可以和USP4互相结合;通过NI-NTA镍螯合树脂纯化实验观察IRF4蛋白针对48位和63位赖氨酸相关的去泛素化是否可以被USP4介导;应用荧光素酶检测技术观察白细胞介素(IL)-4是否可以在IRF4、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C2)和USP4共同促进下表达;利用基因沉默方法在人源Th2细胞中下调USP4.结果 下调USP4后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也明显减少;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USP4抑制剂处理后的Th2细胞表达的IRF4和IL-4均减少;以流式细胞技术测得风湿性心脏病中IL-4表达增高,IRF4表达也增高.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病人血中IRF4的蛋白稳定表达可以通过USP4去泛素化的作用而实现;IL-4在IRF4表达增加协同NFATC2的情况下可增加表达.

    作者:胡程舟;张卓;陈文龙;周胤泽;段伟豪;李开朗;郭志祥 刊期: 2019年第04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