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步扩张法与逐级扩张法建立微通道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应用比较

程沅琪

关键词:一步扩张法, 逐级扩张法, 微通道, 经皮肾镜碎石术
摘要:目的 比较一步扩张法与逐级扩张法建立微通道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8例肾结石患者,根据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奇数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均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其中观察组在建立微通道时采用的是一步扩张法,对照组采用逐级扩张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评价两组入院时及出院时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结石一期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1).两组出院时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有显著上升(P<0.01),但观察组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 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采用一步扩张法建立微通道相对于逐级扩张法能有效简化手术操作程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高.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CYP3A4及CYP3A5基因多态性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疗效的影响

    目的 研究P4503A4*18B(CYP3A4*18B)及3A5*3(CYP3A5*3)突变频率,探讨基因多态性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他克莫司(Tac)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荧光染色脱氧核糖核酸测序技术检测CYP3A4、CYP3A5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受者Tac浓度.比较术后7、15、30 d不同基因型受者间Tac浓度/剂量(C0/D)的差异.结果 16例中,CYP3A4*18B、CYP3A5*3突变等位基因发生的频率分别是25%和75%.CYP3A5纯合突变型受者中,CYP3A4野生纯合型者的浓度剂量比高于CYP3A4突变型.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CYP3A4*18B和CYP3A5*3基因多态性对TAC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显著,可以考虑应用临床.

    作者:江佳;刘俊;汪琳;徐文科;汪魏平;栾家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盐酸表柔比星质量标准的比较与探讨

    目的 对盐酸表柔比星质量标准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该品种的检验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比对新版《欧洲药典》(EP)、《英国药典》(BP)、《美国药典》(USP)、《日本药局方》(JP)和《中国药典》2015版5部药典中盐酸表柔比星质量标准及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国内现行的4部质量标准,并进行评价.结果 5部现行版药典收载的盐酸表柔比星质量标准在检验项目上大体相同,但在检验方法和判断标准上有部分差异.结论 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国内现行的4个质量标准的项目基本相似,为了更好地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建议统一标准.

    作者:汤慧;吴玉祥;张萍;阚家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术后谵妄老年患者艾森克性格类型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与艾森克人格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艾森克(EPQ)问卷调查对100例手术后发生谵妄的老年患者与100例术后未发生谵妄的老年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研究组患者E量表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量表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内向型性格者发生术后谵妄者居多,且情绪稳定性差者发生术后谵妄者居多,说明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与患者性格类型具有相关性,生物心理因素等都是影响术后谵妄的原因.所以,对于术后谵妄老年患者除了给予镇痛、镇静等药物治疗外,实施心理干预也可以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作者:袁灵;邓小利;吴文友;李荣;罗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实效性.方法 选择80例老年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5.0%,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P>0.05);两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4、1.189,P>0.05);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持续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9、8.948、5.275,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在麻醉各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SBP及DBP在T2及T3时刻均较T0和T1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T2及T3下,两组SBP及DBP比较,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01).结论 随着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推广应用,使得神经阻滞技术定位准确,麻醉完善,负影响小,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张昊;焦建宝;于青;杨永明;史晓林;袁伟东;张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玉屏风颗粒对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H4R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哮喘患儿组胺H4R和人白细胞介素-12(P70)[IL-12(P70)]的表达水平及玉屏风颗粒对哮喘患儿组胺H4R和IL-12(P70)的表达影响.方法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儿及健康体检儿童各60例,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组胺H4R mRNA和蛋白表达及血清IL-12(P70)的水平.将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治疗组30例,服用孟鲁司特8周;玉屏风组30例,除给予孟鲁斯特治疗外,联合玉屏风颗粒口服治疗8周,检测玉屏风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组胺H4R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及血清IL-12(P70)水平的变化.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组患儿单个核细胞中H4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哮喘临床缓解期组患儿、健康对照组儿童(P<0.05),哮喘急性发作期组患儿血清IL-12(P70)低于哮喘临床缓解期组患儿、健康对照组儿童(P<0.05),但三者哮喘临床缓解期组、健康对照组之间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玉屏风组治疗前后H4R的mRNA及血清IL-12(P70)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H4R的mRNA及血清IL-12(P70)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玉屏风组治疗后H4R的mRNA水平、血清IL-12(P70)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的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玉屏风组治疗前后H4R的蛋白表达变化有差异,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H4R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组胺H4R和IL-12(P70)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玉屏风颗粒可减少哮喘患儿H4R的表达,提升IL-12(P70)的水平,可能是玉屏风颗粒免疫调节机制之一.

    作者:高宇;沈朝斌;周霖;刘晓颖;雷蕾;曹诗燕;蒋瑾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宫颈Bishop评分对延期妊娠引产难易程度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宫颈阴道分泌物中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联合宫颈Bishop评分对延期妊娠引产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孕龄287~293 d、单胎头位、无产科并发症且符合自然分娩指征的初产妇115例,在缩宫素引产前测定其宫颈阴道分泌物中fFN含量并进行宫颈Bishop评分,观察应用缩宫素引产的效果.结果 115例延期妊娠的孕妇中,剔除引产未满72 h且尚未临产及因其他因素(如社会因素等)行剖宫产者11例,在符合研究条件的104例孕妇中,fFN检测阳性且宫颈Bishop评分>6分的孕妇有49例,其中引产成功的有46例,引产失败的有3例,其引产成功率为93.88%,高于单独采用fFN检测阳性或宫颈Bishop评分>6分者的90.80%、75.76%.结论 宫颈Bishop评分和fFN检测均可以作为预测延期妊娠引产难易程度的评价指标,且fFN检测阳性与宫颈Bishop评分>6分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延期妊娠引产成功率,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

    作者:崔晓聪;董素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介素-22及白细胞介素-24在子痫前期患者相关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意义

    目的 研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白细胞介素-22(IL-22)以及白细胞介素-24(IL-24)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PE疾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0例PE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将全部患者分为轻度组20例,重度组20例,另选取同期接受常规孕检并终顺利分娩的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三组孕妇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ox-LDL、IL-22以及IL-24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血清ox-LDL与血清IL-22、IL-24的相关性,PE病情与ox-LDL、IL-22、IL-24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组患者分娩时孕周显著低于对照组与轻度组(P<0.01).重度组患者血清中ox-LDL、IL-22、IL-24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轻度组(P<0.01);轻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进一步统计学分析三组组间对比ox-LDL、IL-22、IL-24表达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ox-LDL与IL-22、IL-24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0

    作者:汪俊;王芳;史亚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目的 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脓毒性休克组(脓毒性休克组又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的RDW水平,同时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动脉血乳酸(La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患者R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入院后1、3、5、7、10 d的RDW升高(P<0.05).入院第1个24 h脓毒性休克组RDW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成正相关性(r=0.836,0.683,0.589,0.727,0.311,P<0.05).RDW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联合可以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预测能力.结论 RDW水平升高对脓毒症具有预示作用,同时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具有判断作用.

    作者:王国粉;杨肖蓉;任婵;苏瑜;王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2012—2016年某三甲医院8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临床特点、规律和相关因素,提高ADR的监测和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某院2012年—2016年807例ADR报告.结果 807份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52例,女性患者455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构成比较高,占52.8%;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74.29%;引起ADR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物(占比25.77%)、中成药(占比15.69%);引起ADR前10位药品的剂型大部分为注射剂,ADR报告中多的药品是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应注意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尽可能减少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用中成药制剂,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李璇;刘红建;旷南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羟考酮预防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羟考酮预防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Ο组(n=50)行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1.2 mL,胎儿娩出后,缓慢给予0.08 mg·kg-1羟考酮静脉注射;Ρ组(n=50)麻醉方法同 Ο组,胎儿娩出后给予哌替啶0.5 mg·kg-1静脉注射;C组(n=50)给予同样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用药后10 min时产妇的寒战分级,以及术中呼吸抑制、嗜睡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Ο组、Ρ组寒战的发生率及程度均明显低于C组,O组和 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O、C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羟考酮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可明显减少寒战反应,且对呼吸循环无明显抑制,恶心呕吐率低.

    作者:赵莹;张晶晶;钱伟;王绍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索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行了显微外科修复术的140例复杂性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延续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70例.患者出院后开始试验,常规护理组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指导和意见,延续护理组进行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半年后手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手的运动功能和手的感觉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半年后,延续护理组的手功能分级、手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康复护理应用于复杂性手外伤显微治疗患者,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手各项功能恢复效果.

    作者:吴洪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手第五掌骨远端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手第五掌骨远端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 选取手第五掌骨远端骨折40例,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采取髓内针内固定14例(A组),第四、五掌骨克氏针外固定架12例(B组),钢板螺钉内固定14例(C组),比较3组内固定方式的手术时间、骨折复位程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4个月颈干角、掌指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髓内针固定组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掌指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均优于钢板固定及第4、5掌骨克氏针固定组.结论 髓内针固定手第五掌骨远端骨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尽早恢复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韦健;洪定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39例男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单一机构一定时间段内收治的男性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方法 整理收集2007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期间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男性乳腺癌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及其相关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估计,对于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同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的分析.结果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因素有:年龄分层(P=0.017)、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6)、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P=0.002)、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P=0.003)以及肿瘤大小(P=0.025).年龄分层(P=0.027)、淋巴结转移情况(P=0.022)、ER表达情况(P=0.001)、PR表达情况(P=0.001)以及肿瘤直径大小(P=0.031)是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分层(HR=0.197,95.0%置信区间:0.057~0.680,P=0.010)与男性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相关.年龄分层(HR=0.191,95.0%置信区间:0.054~0.680,P=0.011)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HR=1.841,95.0%置信区间:0.638~5.308,P=0.049)是男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影响因素.结论 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差,在现阶段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早期检出率,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是促进其良好预后的一大措施.

    作者:范东伟;姚昌洋;李煊赫;姚廷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AKT/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参与中枢神经损伤保护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细胞对各种损伤刺激耐受差,损伤后神经修复困难.因此促进神经保护增强神经再生能力已成为神经治疗关键.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AKT/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周期的重要通路,在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过程中起中心调控作用,在神经损伤过程中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减少神经细胞死亡,促进神经修复.该文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损伤保护作用、修复机制及可能风险作一综述,探讨将PI3K/AKT/mTOR信号通路作为靶点治疗中枢神经疾病.

    作者:匡巍;余昌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比伐芦定与肝素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比伐芦定及普通肝素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成本效果,为中国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药物的合理选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单中心临床研究数据,建立一年期决策树及Markov长期外推药物经济学模型,模拟计算使用比伐芦定或普通肝素治疗患者的调整质量生命年(QLAYs)及治疗成本,对比伐芦定用于中国ACS患者行PCI抗凝治疗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比伐芦定和普通肝素组的治疗总成本分别为47089.56元和48766.33元,使用比伐芦定患者可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为9.02,采用普通肝素治疗方案的患者QALYs为8.74.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显示,采用比伐芦定可提高患者的健康效益(△E>0),同时还能降低治疗成本(△C<0),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6010.02元/QALYs,提示采用比伐芦定是必然会接受的优势治疗方案.一维敏感度分析显示本研究结果稳定可靠.结论 在中国目前整体经济形势下,与使用普通肝素相比,比伐芦定用于PCI抗凝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可替代传统抗凝方案用于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

    作者:吴玥;戎佩佩;李宪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miRNA-223-3p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表达以及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miRNA-223-3p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表达以及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57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其中,流产2~3次36例,≥4次21例,同期,选取正常早孕行人工流产术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绒毛组织中miRNA-223-3p、Rps6kb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绒毛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iRNA-223-3p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Rps6kb1 mRNA、HIF-1αmRNA和VEGF m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4次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miRNA-223-3p表达量高于2~3次和对照组,而Rps6kb1 mRNA、HIF-1αmRNA和VEGF mRNA表达量低于2~3次和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VD为(23.3±6.1)个,远低于对照组的(41.6±5.3)个,≥4次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VD低于2~3次,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iRNA-223-3p表达量与HIF-1αmRNA和VEGF mRNA表达量及MVD均呈负相关(r=-0.496、-0.638和-0.597,P<0.001),HIF-1αmRNA表达量与VEGF mRNA表达量和MVD均呈正相关(r=0.584、0.439,P<0.001);VEGF mRNA表达量与MVD呈正相关(r=0.600,P<0.001).结论 miRNA-223-3p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与Rps6kb1/HIF-1α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高玉霞;董学彩;王文翔;盛修贵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人附睾蛋白4在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其对复发的监测价值

    目的 分析人附睾蛋白4(HE4)在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的水平变化及其对复发的监测价值.方法 选取80例卵巢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0例同期体检健康的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两组的血清进行HE4检测,比较两组HE4水平变化,分析HE4对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监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HE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HE4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观察组62例患者术前HE4呈阳性,检测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33.33%;患者病理分级越低,HE4阳性率越高.结论 HE4对检测卵巢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同时HE4还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有效评价指标.

    作者:任红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78例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 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主要原因是全冠与邻牙无接触或接触不良,占61.54%.根据不同原因行不同处理,观察随访6个月,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78例患者中,64例未出现食物嵌塞,占82.06%;9例仍有轻微嵌塞,占11.54%;5例患者仍然出现食物嵌塞,占6.41%,总有效率93.59%.结论 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原因复杂多样,根据具体原因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可有效降低全冠修复后发生食物嵌塞的概率,进而提高全冠修复体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桂红;曹卫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转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1例诊疗过程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诊疗过程.方法 收集1例由AA转化的MDS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相关文献加以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45岁男性,6年前曾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及骨髓病理等检查明确诊断为AA.治疗上首先给予雄激素等促进造血但效果不佳,4个月后加用环孢素,治疗1年后患者就诊,此时血常规结果提示血红蛋白(Hb)及白细胞(WBC)较前已有所恢复,但由于血小板(PLT)一直无明显提升.为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再次行骨髓细胞学检查但未发现异常.在随后的2年多随访时间里,虽然该患者定期检测环孢素浓度并规范调整治疗,但WBC和PLT始终未见好转,Hb甚至有下降趋势,而患者网织红细胞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逐渐升高.因此考虑患者的原发病可能已转化,故再次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骨髓中三系均存在病态造血,终患者诊断为MDS(AA继发).结论 对于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效果不佳的AA患者,尤其是重度AA患者,应积极监测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情况,若疾病转化则应尽早处理,有条件者也可考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避免其向其他克隆性疾病转化.同时,由于AA患者存在向MDS转化的风险,在做骨髓检查时可以通过MDS的流式细胞术(FCM)积分系统早期判断患者原发病是否已转化.

    作者:阮燕洁;张家奎;张翠;王会平;吴璨;许旋旋;张秋叶;翟志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Beclin1、LC3和mTOR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Beclin1、LC3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各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从而探讨Beclin1、LC3和mTOR的表达水平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6例肝癌组织和4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Beclin1、LC3和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肝癌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Beclin1、LC3和mTOR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0%和50%,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5%、3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clin1与LC3在肝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643,P<0.01),与mTOR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67,P>0.05).LC3与mTOR表达呈负相关(r=-0.386,P<0.01).Beclin1、LC3和mTOR的表达均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HBSAg、AFP值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病理学分级和有无胆管癌栓有关(P<0.05).结论 Beclin1、LC3和mTOR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于海;刘清华;肖培伦;王健欣;张明;蒋吉英;李进;于丽;于树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