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吡嗪酰胺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患儿疗效的影响

何畏;鲁小莉;吴桂辉

关键词:肺结核, 吡嗪酰胺, 初治, 耐药, 小儿
摘要:目的 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患儿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采用PZA初治菌阳肺结核患儿182例,根据药物耐受情况分为PZA敏感患者140例(敏感组),PZA耐药患者42例(耐药组),对比检测两组治疗2月末、6月末痰菌转阴情况,以及在治疗2月末行胸片X线检查.结果 敏感组和耐药组患者治疗前痰涂片、病灶范围和空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组治疗2月末涂片转阴和病灶吸收的比例分别为80.95%和69.05%,与敏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治疗2月末空洞缩小比例为70.64%,明显高于耐药组(P<0.05);耐药组治疗6月末痰菌转阴比例为90.48%,与敏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ZA单耐药对患者2月末、6月末痰菌阴转率及病灶改善未见明显影响,但对肺结核空洞吸收有较显著影响,故要加强结核患者PZA耐药状况的检测.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盆腔部肿瘤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的分析

    目的 测定盆腔部肿瘤在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误差的原因并加以控制,以提高放疗准确性.方法 选取40例盆腔部肿瘤患者,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拍摄验证片,将验证片和计划靶区影像图进行误差比较.结果 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2.10 ±1.25)、(2.65 ±1.60)、(2.40 ±1.50)mm.结论 对于盆腔部调强放疗的患者,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扩边范围为左右6.13 mm,头脚7.75 mm,前后7.05 mm.

    作者:杜傲宇;鲁世慧;曹群;王礼学;童金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坎地沙坦酯片治疗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轻度膜性肾病35例

    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坎地沙坦酯片治疗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轻度膜性肾病的效果.方法 选择PLA2R抗体阳性的轻度膜性肾病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坎地沙坦酯片,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加用针刺相关穴位的方法,对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PLA2R抗体、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空腹血糖、肾小球滤过率(eGFR)、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1)除空腹血糖外,其余项目在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除空腹血糖外,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LA2R抗体、24 h尿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eGFR治疗组高于对照组;(3)除空腹血糖外,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数据随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LA2R抗体,24 h尿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下降,血清白蛋白、eGFR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上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针刺配合坎地沙坦酯片治疗PLA2R抗体阳性轻度膜性肾病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提高治疗的效果,并未使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李争;贾英辉;杨立豹;康锁彬;赵彦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索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将5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48周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ALT复常率、AS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治疗48周末,观察组ALT复常率(93.10%)、AST复常率(96.55%)、HBsAg阴转率(10.34%)、HBeAg阴转率(51.72%)、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31.03%)、HBV DNA阴转率(82.76%)均高于对照组,其中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ST复常率、HBs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恩替卡韦有较显著疗效,并且能提高慢乙肝患者HBeAg、HBV DNA阴转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利平;高有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青年及中老年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青年及中老年宫颈癌患者的基本特征与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09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1156例青年及中老年宫颈癌患者,其中年龄≤35岁的为青年组131例,另外选取127例年龄>35岁的宫颈癌患者为老年组,两组在基本特征与病理特征方面做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史(χ2=28.54)、初产年龄(χ2=5.62)、孕次(χ2=10.84)、产次(χ2=6.57)、首发症状(χ2=22.87)、治疗方式(χ2=13.6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病例分期方面青年组以Ⅰa和Ⅰb+Ⅱa为主,占81.68%(107/131),而中老年组以Ⅰb+Ⅱa≥Ⅱb为主,占91.33%(116/1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8,P<0.05),两组患者在盆腔淋巴结转移(χ2=50.66)、肿瘤类型(χ2=23.65)、浸润深度(χ2=14.4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宫颈癌患者病理分期以早期为主,加强宫颈癌的知识宣传,对年轻女性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汪元元;张帆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参芪首乌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建立参芪首乌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芪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何首乌进行定量测定,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320 nm.结果在选定的薄层色谱条件下,黄芪的薄层图谱清晰,分离度好.制何首乌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为67.5~675.0 mg· L-1(r=0.9998),样品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99.7%,RSD为1.47%.结论 该法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参芪首乌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胡翔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在进展期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进展期胃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进展期胃癌的MSCT图像资料,观察病灶位置、浸润深度、周围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与病理结果对照,MSCT 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T275.0%(12/16)、T377.8%(7/9)、T492.6%(50/54),Kappa系数为0.73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分期准确率分别为N052.0%(13/25)、N158.3%(14/24)、N281.0%(17/21)、N388.9%(8/9),Kappa系数为0.5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分期准确率为96.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8%、98.6%.结论 MSCT能较为准确地评估进展期胃癌,能对肿瘤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做出理想地判断,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及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邵世虎;曾小松;夏宏林;赵耀;梅露;郭志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3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方法,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73.75 ±4.93)min,术中出血量(110.19 ±20.67)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8 ±0.49)d、创面愈合时间(6.62 ±1.77)d、住院时间(8.34 ±2.15)d、并发症发生率7.14%.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180.46 ±2.38)min,术中出血量(167.24 ±24.15)mL,肛门排气时间(3.44 ±0.67) d、创面愈合时间(13.85 ±3.48)d、住院时间(16.24 ±3.81)d,并发症发生率5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手术风险低,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操作方便,安全性较好.

    作者:关亚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益生菌预处理联合四联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索益生菌预处理联合四联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影响及其能否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疗程.方法 选取初次经14C-尿素呼气试验(14 C-UBT)诊断为HP阳性且证实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患者12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予以标准四联疗法,疗程2周;B组先予以益生菌预处理2周,后予以标准四联疗法治疗2周;C组先予以益生菌预处理2周,后予以标准四联疗法1周.比较三组 HP 根除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B 组(95.35%)与 A 组(85.71%)、A组与C 组(78.57%)根除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根除率(95.35%)明显高于C 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B(9.30%)、C(4.71%)组明显低于A组(3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预处理联合四联疗法虽在数值上能提高根除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能证明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疗程.

    作者:曹少红;李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医院儿科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儿科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其感染提供合理的依据.方法 收集某医院儿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的住院病历,采取对照的方法,以发生MRSA感染3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发生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5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医院儿科MRSA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统计的时间范围内,单因素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三代头孢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及住院天数与儿科发生MRSA感染相关联(P<0.05).对筛选出的5项高危因素再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较少)、不使用三代头孢、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儿科发生MRSA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 医院儿科发生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三代头孢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作者:徐礼君;胡秀萍;陈新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观察11例接受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6例中危-Ⅰ组MDS患者接受地西他滨5~7 mg· m-2· d-1,连用5~6 d的超小剂量方案;2例中危-Ⅱ组和1例高危组MDS患者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治疗方案;1例高危组MDS患者接受地西他滨联合HA治疗方案;1例AML患者接受地西他滨联合DA治疗方案.结果 11例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患者中,3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例血液学改善,2例疾病无进展,1例死亡.总有效率为72.7%,完全缓解率为27.3%.3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出现Ⅱ级血液学不良反应,3例出现Ⅲ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均治疗后好转.结论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方案在中高危组MDS患者中安全有效,耐受性好,且感染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陆佳;姚福生;徐海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痉挛性斜颈的外科治疗及其相关解剖特点

    目的 总结痉挛性斜颈(ST)的临床分型、相关解剖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分别按照痉挛肌肉累及范围、斜颈姿态、肌肉痉挛方式及病情程度分型,并根据斜颈姿态采用相应的术式组合,包括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术、颈神经1-6(C1-6)后支选择性切断术、副神经切断术,术后采用TWSTRS 评分以判断手术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7~12(10.6 ±1.2)个月,手术有效率为87.1%,均无严重并发症及继发症发生.术前行CT检查、肌电图检查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未行检查者(P<0.05);单纯性ST的术后疗效显著优于症状性ST,旋转型、侧屈型ST的术后疗效显著优于混合型ST(P<0.05).结论 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ST,缓解颈部症状,但需结合患者的临床分型、病情,完善术前肌电图与CT检查,局部解剖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薛泳华;徐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精细缝合与局部皮瓣在面部外伤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精细缝合与局部皮瓣在修复面部外伤中的疗效,总结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 面部外伤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精细缝合与局部皮瓣方式进行修复,对照组以传统缝合方式修复,分析两组患者伤口愈后瘢痕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的区别.结果 术后3个月随诊患者满意度评分,观察组(89.21 ±5.45)分,对照组(64.84 ± 7.36)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16.83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瘢痕宽度[(0.68 ±0.47)vs(1.96 ±0.31)mm]、瘢痕评分[(0.72 ±0.63)vs(1.85 ±0.7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面部外伤采用精细缝合或应用局部皮瓣修复,能够有效减轻瘢痕形成,满足患者的美容要求.

    作者:尹光迪;赵李平;汪凯;王明刚;杜晓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前庭自旋转试验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对耳源性眩晕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与前庭自旋转试验对耳源性眩晕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确诊为耳源性眩晕疾病患者80例,其中梅尼埃病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4例、前庭神经炎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80例.分别于确诊后检查各组的前庭自旋转试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前庭自旋转试验中水平增益、相移,垂直增益、相移,水平非对称性的异常与耳源性眩晕疾病的相关性,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耳源性眩晕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耳源性眩晕疾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9.64 ±5.34)、17.43 ±4.53)、16.76 ±4.36)μmol· L-1]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78 ±5.43) μmol· 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61.54%、50.00%、40.00%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庭自旋转试验结果异常48例,非对称性异常8例,均与前庭损伤侧相符合,异常结果中垂直增益异常6例,且均为增益降低;水平增益升高2例、增益降低30例,相位异常40例,水平增益及垂直增益均异常5例,均表现为相位延迟,垂直相位异常6例,水平相位异常26例.结论 前庭自旋转试验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是定位诊断的一种客观检测手段,是耳源性眩晕疾病中敏感筛查方法,也可为前庭功能检查及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覃国勇;张颖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32在不同分期哮喘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比较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2(IL-32)在哮喘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165例哮喘患者(包括急性发作期65例、慢性持续期42例及稳定期5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50例健康者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32.测定患者肺功能各指标,嗜酸性粒细胞(EOS)数量和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并分析IL-32与各指标相关性.结果 IL-32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组、慢性持续期组、稳定期组、健康对照组中的含量分别是(53.87 ±20.07)、(43.48 ±7.17)、(29.55 ±6.26)、(13.68 ±4.16)ng· L-1,随着病情从急渐缓,IL-32水平也逐渐下降.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和大呼气峰流速指数(PEF)随病情的缓解而升高;EOS和ECP随病情的缓解而下降;ACT评分随病情的缓解越来越高.血清中IL32的含量与FEV1/FVC、PEF、EOS、ECP和ACT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EOS和ECP相关性强;血清中IL32的含量与FEV1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IL-32与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动态监测患者血清中IL-32的含量可为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张东伟;蓝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综合康复治疗6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纳入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综合康复治疗组,其中常规治疗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综合康复治疗组(60例)患者在常规方法之外接受红外线照射和/或高压氧治疗.对比常规治疗组和综合康复治疗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个月后,综合康复治疗组患者的显著有效率(78.56% vs 50.00%)和总有效率(96.67% vs 86.67%)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著有效率:χ2=11.868,P=0.001;总有效率:χ2=3.927,P=0.048).治疗后综合康复组患者腓总神经[(43.5 ±3.1)vs(37.3 ±2.9)m· s-1]和胫神经传导速度[(44.5 ±3.2)vs(38.6 ±2.5)m· s-1]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腓总神经:t=12.815,P<0.001;胫神经:t=11.102,P<0.001).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提高患者周围神经功能.

    作者:周蒨;董萍;李晗;毛维维;巩伟伟;韩冬梅;徐蕾;唐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BV-HCC)患者手术预后的关系及其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330例HBV-HCC患者、90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HBV-LC)及9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GGT及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不同组间相关指标差异,使用ROC曲线分析GGT对HCC诊断的价值,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GGT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HBV-HCC患者血清GGT(94.2 U· L-1)显著高于HBV-LC(78.3 U· L-1)和CHB对照组(34.7 U· L-1)(P<0.001).血清GGT联合AFP诊断肝癌阳性率高达76.2%;分别以HBV-LC及CHB为对照组,血清GGT诊断肝癌的AUC分别为0.579,0.764.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高GGT水平HBV-HCC患者组具有更高的肿瘤复发率(P<0.001).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肿瘤转移、肿瘤大小>3 cm、血管栓塞、GGT≥60 U· L-1、PLT<100×109L-1是HBV-HC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GGT检测可以提高HBV-HCC患者的检出率,高GGT是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应加强重视.

    作者:黄其峰;赵寅生;邵璇璇;金玉亮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哮喘与肺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肺癌是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病死率也较高.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及人口老龄化加剧,哮喘和肺癌的发病率快速增加.有研究认为哮喘与肺癌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认识哮喘与肺癌内在联系,探讨与两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完善其发病机制,对哮喘及肺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哮喘与肺癌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两者的早期防治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亮;吴昌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吡嗪酰胺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患儿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患儿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采用PZA初治菌阳肺结核患儿182例,根据药物耐受情况分为PZA敏感患者140例(敏感组),PZA耐药患者42例(耐药组),对比检测两组治疗2月末、6月末痰菌转阴情况,以及在治疗2月末行胸片X线检查.结果 敏感组和耐药组患者治疗前痰涂片、病灶范围和空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组治疗2月末涂片转阴和病灶吸收的比例分别为80.95%和69.05%,与敏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治疗2月末空洞缩小比例为70.64%,明显高于耐药组(P<0.05);耐药组治疗6月末痰菌转阴比例为90.48%,与敏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ZA单耐药对患者2月末、6月末痰菌阴转率及病灶改善未见明显影响,但对肺结核空洞吸收有较显著影响,故要加强结核患者PZA耐药状况的检测.

    作者:何畏;鲁小莉;吴桂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和金属蛋白酶2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目的 探讨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和金属蛋白酶2(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6例大肠癌患者手术标本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EphA2蛋白和MM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EphA2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概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92.10%比26.31%,P<0.05),MMP-2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概率同样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0.20%比15.90%,P<0.05);EphA2蛋白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年龄密切关联;MMP-2蛋白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年龄密切关联.结论 EphA2蛋白和MMP-2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高其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腹主动脉瘤组织原纤维蛋白-1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组织原纤维蛋白-1(FBN1)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45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主动脉瘤组织和29例正常腹动脉血管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FBN1蛋白表达定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组织FBN1、MMP9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FBN1、MMP9 mRNA表达水平.对45例AAA患者进行随访,分析FBN1表达与患者病理资料及生存结局的关系.结果 FBN1、MMP9主要表达于动脉瘤组织巨噬细胞或平滑肌细胞,主动脉瘤组织FBN1、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86.7%、93.3%均高于正常动脉壁组织34.5%、48.3%(χ2=21.467,19.450,P<0.001).主动脉瘤组织FBN1、MMP9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9 ±0.19)和(2.29 ± 0.31),正常动脉壁组织分别为(0.79 ±0.15)和(1.32 ±0.12),主动脉瘤组织FBN1、MMP9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动脉壁组织(t=26.317,t=16.06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瘤组织FBN1、MMP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8 ±0.11)和(1.02 ±0.10),正常动脉壁组织分别为(0.29 ±0.06)和(0.39 ±0.07),主动脉瘤组织FBN1、MMP9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动脉壁组织(t=35.376,t=19.548,P<0.001).对照组FBN1与MMP9表达无相关性(P>0.05),AAA组FBN1与MMP9表达呈成正相关(r=0.8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瘤破裂及瘤体直径>8.0 cm患者FBN1表达水平高于瘤体直径≤8.0 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FBN1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87.2%,FBN1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48.1%,FBN1阴性组5年生存率高于阳性组(χ2=17.081,P<0.05).结论 腹主动脉瘤组织FBN1表达显著升高,FBN1表达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FBN1可以作为AAA患者生存结局的评估指标之一.

    作者:吴少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