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梅;鲁德甫;王智明;刘力;叶显俊
目的 探索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GA)与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98眼)POGA和59例(97眼)非POGA患者的近视状况及其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视率和在不同视力的情况下患者眼底4个象限平均光敏感度.结果 两组高度近视、中低度近视和正常视力情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24,P<0.001);POGA组近视率(77.56%)明显高于非POAG组(63.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0,P<0.05).POAG组的高度近视率(25.51%)明显高于非POAG组(9.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2,P<0.05).在不同视力水平的情况下,POAG组患者眼底4个象限平均光敏感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AG组中,高度近视和中低度近视患者的眼压与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1=0.262、0.224;r2=0.183、0.167;均P<0.05);非POAG组中,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压与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1=0.206;r2=0.135;均P<0.05).结论 POGA与高度近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OAG患者同时伴有高度近视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吴睿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分析某三线城市三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利用医院药品信息系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2013—2016年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汇总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评价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 948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共计220例,使用率为23.21%;其中不合理用药共计80例,合理率为91.56%.预防用药存在问题以给药时机不适宜为显著,在不合理病例中占比47.50%,其中尤以术后给药居多.结论 该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较合理,但仍存在少数给药时机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等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应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加强用药干预,进一步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用药合理性.
作者:王欣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及有氧运动对高脂饲料喂养的肥胖大鼠骨骼肌中脂联素(APN)和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的影响,以及APN和GLUT4之间的关系.方法 4周龄5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对照组(NC组)和高脂饮食组(HD组),NC组予普通饲料饲养,HD组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HD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甲双胍组(MT组)、游泳运动组(SE组)和高脂肥胖组(HF组).SE组大鼠每日游泳运动,MT组给予二甲双胍(每日200 mg·kg-1)灌胃,共6周,空腹取血测相关代谢指标,分离骨骼肌组织测APN和GLUT4的表达.结果 HF组大鼠体质量(BW)、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HOMA-IR指数均明显高于NC组(P<0.05),骨骼肌APN和GLUT4的表达较NC组明显下调(P<0.05).运动、二甲双胍干预后能降低体质量(P<0.05),降低血糖、血脂(P<0.05),改善胰岛素抵抗(P<0.05).运动干预同时上调骨骼肌中APN和GLUT4的表达(P<0.05),二甲双胍干预后骨骼肌中GLUT4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APN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有氧运动可上调骨骼肌组织中APN及GLUT4的表达,二甲双胍可上调骨骼肌中GLUT4的表达,但对APN的表达无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童俊露;王佑民;邓大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后程与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方案治疗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共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后程组(40例)和同期组(40例),分别在铂类化疗基础上同步给予后程与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中位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远处转移时间(DMR)、随访复发转移率、危及器官放射剂量及毒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 同期组近期治疗客观缓解率97.50%显著高于后程组80.00%(χ2=6.135,P<0.05);同期组中位OS、PFS及DMR分别为23.6、16.8、19.1个月,后程组分别为18.3、13.5、15.4个月,同期组均长于后程组(χ2=6.355、3.846、4.859,P<0.05);同期组患者野内淋巴结复发率为5.00%,显著低于后程组22.50%(χ2=5.165,P<0.05);同期组患者小肠大放射剂量(Dmax)、直肠Dmax及膀胱1cc体积(D1cc)放射剂量分别为(54.73±6.05)Gy、(54.10±5.89)Gy、(54.26±7.18)Gy,后程组分别为(62.12±8.31)Gy、(65.32±7.66)Gy、(68.70±9.53)Gy,同期组均低于后程组(t=4.547、6.166、7.564,P<0.05);同期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35.00%显著低于后程组65.00%(χ2=7.200,P<0.05).结论 相较于后程加量方案,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方案治疗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改善远期生存率,避免远期转移,且有助于降低骨髓抑制发生风险.
作者:史颖;茹亚;宋丽华;李晓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运用对比超声增强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强化分级与急性前循环责任病灶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6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低回声斑块行CEUS,根据斑块造影增强程度分为Ⅰ ~Ⅳ级,并检测所有斑块的厚度.结果 与非责任病灶侧相比,前循环责任病灶侧脑梗死检出低回声斑块53例(88.3%),经CEUS检测,责任病灶侧低回声斑块Ⅲ级增强患者比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χ2分别为5.588,3.565,P<0.05),但与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4),责任病灶侧Ⅲ级与Ⅳ级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责任病灶侧(χ2=8.394,P=0.004).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厚度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强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99,P<0.001).结论 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与病灶侧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程度有关,Ⅲ、Ⅳ级增强者斑块更易损,并随着斑块厚度的增加,斑块强化程度增加.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程度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发生预测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慧梅;鲁德甫;王智明;刘力;叶显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分析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个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能力不足、上报意识不强等现状,借鉴美国、欧盟药品生产企业收集个例药品不良反应方法和经验,探讨既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要求,又适应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实际情况,能够切实可行的提高生产企业个例药品不良反应收集水平的对策.
作者:杨月明;杨红玉;廖剑波;王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监测麻醉下右美托咪啶复合地佐辛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椎间孔镜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D组)和对照组(A组),每组25例.D组于俯卧后经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μg·kg-1·(15 min)-1,随后以0.2μg·kg-1·h-1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A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前10 min单次静脉给予地佐辛0.1 mg·kg-1,手术开始前由术者给予0.375%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记录俯卧位(T1)、右美托咪啶给药或生理盐水后15 min(T2)、切皮(T3)、椎间孔成形期(T4)、纤维环操作期(T5)、术毕(T6)等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警觉/镇静评分(OA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中躁动、呼吸抑制及心动过缓的例数,手术结束时统计局麻药用量,分别评定患者和术者对麻醉满意度.结果与A组比较,D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T3:(75.4±9.1)mmHg比(99.3±9.8)mmHg、T4:(80.6±7.8)mmHg比(95.3±8.7)mmHg、T5:(78.2±7.4)mmHg比(94.2±8.2)mmHg,P<0.05],OAA/S评分高[T2:(3.58±0.67)比(1.00±0.00)、T3:(3.32±0.79)比(1.45±0.30)、T4:(3.45±0.60)比(1.25±0.35)T5:(3.05±0.71)比(1.11±0.41)、T6:(3.12±0.61)比(1.20±0.52),P<0.05],同时在T3[(1.51±0.60)比(3.60±1.10),P<0.05]、T4[(1.60±0.72)比(3.17±1.20),P<0.05]点VAS评分明显较低,术中局麻药用量也明显减少[(7.8±1.9)比(11.2±1.3)mL,P<0.05],而两组在配合度上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麻醉并发症.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地佐辛用于监测麻醉下PELD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镇静及镇痛效果,且不增加手术风险.
作者:王松;李娟;张华明;翟明玉;康芳;韩明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比较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化疗患者的中长期效果,为血管通路的科学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2例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心静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IVAP组115例,PICC组157例,置管方式由患者意愿决定.分别对IVAP组和PICC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直到导管取出或此项研究结束(2017年4月30日)止,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性并发症、舒适度.结果 在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症状性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疼痛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湿疹、异位、总体并发症发生率(0.87%,0.00%,10.43%)均低于PICC组(12.10%,8.28%,3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舒适度得分(6.97±0.97)分高于PICC组(5.98±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AP与PICC均为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方面IVAP优于PICC,临床实际应用时要全面综合评估患者,合理制定置管方案,科学选择血管通路.
作者:陶蕾;李伦兰;陈新华;耿丽丽;戴晴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全内脏转位合并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例低位直肠癌合并全内脏转位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同时通过查阅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患者经检查提示全内脏转位合并直肠癌,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患者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或肿瘤复发.经检索,全球报道的全内脏转位合并直肠癌患者1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开放,7例腹腔镜,2例机器人.报道内容1例为手术录像,2例为护理体会,12例手术报道:其中1例为姑息性手术,14例为根治性手术,术后住院时间3~21 d,15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 内脏转位可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腹腔镜下全内脏转位低位直肠癌手术安全有效,内脏转位一般不需处理,但术前明确诊断可减少其手术风险.
作者:韦之见;徐阿曼;韩文秀;陈章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iR-20a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自噬功能的作用.方法 收集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56例,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miR-20a与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ATG5及ATG7 mRNA的表达水平.脂质体法转染pcDNA3/pri-miR-20a质粒至MCF7细胞,免疫蛋白印记实验检测Beclin 1与饥饿条件下LC3Ⅱ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自噬斑点.结果 肿瘤组织miR-20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211.35±67.43,癌旁组织miR-20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126.72±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Beclin1 mRNA表达量降低(P<0.05),ATG5、ATG7与ATG12 mRNA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miR-20a后MCF7细胞Beclin1蛋白表达量降低,饥饿刺激下LC3Ⅱ表达水平降低且自噬斑点减少.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miR-20a呈高表达,并且降低自噬调节蛋白Beclin1的表达以抑制自噬活化.
作者:韩涛;曹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神经外科术后管道标志规范性,改善护理质量.方法 开展品管圈活动,找出神经外科术后管道标志缺乏规范性的原因,制定对策,组织品管圈人员进行对策实施.结果 神经外科术后管道标志规范性由原来的标志使用平均时间只有2.6 d提高到6.2 d.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实施前为66.04%,实施后满意率为84.92%;基础护理合格率实施前68.89%,实施后90.91%,各项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提高神经外科术后管道规范性,而且提高了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及护理差错的发生.
作者:田丰;潘金玉;杨雪;陈飞;鲜继淑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模式运用于高危初产妇中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接收的高危初产妇1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连续细致护理模式.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评分、妊娠结局和体质量增长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药物治疗、日常生活、遵医行为、健康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顺产发生率81.25%高于对照组48.44%(χ2=15.113,P<0.001);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7.65±2.15)分高于对照组的(5.72±3.22)分(t=3.988,P<0.05);观察组剖宫产、钳产发生率和新生儿早产率、体质量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孕期各体质量指数区间体质量增长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高危初产妇连续细致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产妇自我效能,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发生率,保障产妇孕期体质量自然增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莹;汤苗苗;堵敏芳;吴小燕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口服两种不同剂量维生素D3对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60例,出生后10 d起在喂养耐受情况下口服补充维生素D3,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800 IU·d-1)30例和低剂量组(400 IU·d-1)30例,在出生后28 d比较两组患儿骨代谢指标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出院前比较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在出生时血清Ca、P、AKP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口服补充维生素D3后,在出生后28 d两组患儿血清Ca、AKP值呈升高趋势,P值呈降低趋势;低剂量组血清P值明显低于高剂量组[(1.43±0.34)mmol·L-1比(2.00±0.34)mmol·L-1],AKP值明显高于高剂量组[(468.93±98.97)U·L-1比(385.00±116.28)U·L-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3.01,均P<0.01),两组血清C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口服补充维生素D3800 IU·d-1可改善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骨代谢指标异常.
作者:杨婷婷;李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常规调强放疗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参数的差异.方法 选择10例中段食管癌的患者,分别在计划系统上制定序贯加量调强放疗计划(SB-IMRT)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计划(SIB-IMRT).SB-IMRT是先给计划靶区(PTV)50 Gy/25F,然后在大体肿瘤区(GTV)推量10 Gy/5F,SIB-IMRT是PTV区50 Gy/28F,同时给予GTV区60 Gy/28F.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结果 SIB-IMRT的适形指数CI(0.59±0.30)优于SB-IMRT(0.59±0.30)(P=0.000),但两者均匀指数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SIB-IMRT的右肺的V20、V30、平均剂量(MLD),左肺的MLD以及心脏的V50均低于SB-IMRT(统计值分别为P=0.012、P=0.007、P=0.002、P=0.001、P=0.003),两者在左肺的V20、V30以及脊髓大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值分别为P=0.053、P=0.134、P=0.998).结论 在总物理剂量相同的情况下,相比序贯加量调强放疗,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适形性更优,并且能减少部分危及器官的受量,尤其对肺脏和心脏的保护更有优势.
作者:殷英;杨林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部淋巴结病变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定性诊断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确诊为腹部淋巴结病变的患者80例,分为恶性组(52例)与良性组(28例),比较与分析两组患者间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并对MRI、DWI及联合MRI与DWI定性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恶性组:52例患者中,单发者16例、多发者36例,病变位置主要为肝门和肝胃间隙及门腔间隙等区域;形态:单发者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发者主要为不规则分叶状或团块状或块状,且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良性组:单发者22例、多发者6例,病变位置主要为肝门区域和门腔间隙及肠系膜根部或周围;形态:单发者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发者中4例为粘连并融合成块且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表现为串珠状且边界清晰.恶性组囊变率为78.85%与良性组64.29%比较,χ2=1.99,P=0.153;环形强化率48.08%,明显高于良性组14.29%,χ2=8.99,P=0.000.联合MRI与DWI定性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MRI或DWI定性诊断准确率,P<0.05.良性组淋巴结ADC值平均为(1.691±0.298)×103 mm2·s-1,明显高于恶性组(1.048±0.192)×103 mm2·s-1,t=11.71,P=0.00.结论 联合磁共振与弥散加权成像对临床定性诊断腹部淋巴结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祯铭;王艳晶;柳林;赵敬堃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非布司他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尿酸(SUA)、尿蛋白排泄率(UAER)及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 将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合并无症状HUA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维持原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方案不变,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非布司他片40 mg·d-1,疗程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A、UAER及氧化应激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3-硝基酪氨酸修饰蛋白(3-NT)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非布司他治疗后患者的SUA、UAER和8-OHdG均明显下降(P<0.05),3-N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非布司他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合并无症状HUA患者的SUA和UAER,改善氧化应激.
作者:刘丹;吴红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甲巯咪唑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间,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症患者94例.根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对症药物及护肝等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口服比索洛尔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口服甲巯咪唑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分别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甲状腺素水平与肝功能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9%(43/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34%(3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头痛、头晕、白细胞减少以及皮疹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甲巯咪唑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甲状腺素水平以及肝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胡雅婷;汪亚军;杨阿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多生牙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2013年6月30日至2016年6月30日长沙市中心医院所有拍摄了全景片且有2颗以上多生牙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性别、年龄、多生牙数目、位置和形态,是否造成邻牙移位、牙根吸收,是否形成囊肿以及是否萌出等方面的临床特点,并提供合适的诊治方法.结果 28例多发性多生牙患者共发现63颗多生牙,其中萌出12颗,未萌出51颗,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9,P<0.01);锥形41颗与结节形6颗(χ2=41.57,P<0.01),锥形与补充形16颗(χ2=20.02,P<0.01),结节形与补充形(χ2=5.51,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中切牙间30颗与上中切牙与尖牙间16颗(χ2=6.7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区少见;10例患者存在邻牙移位或者迟萌,4例有邻牙牙根吸收,2例发生囊变.多生牙造成邻牙移位或者迟萌与囊变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P<0.01).结论 已萌出的多生牙以及未萌出已经或者可能造成邻牙损害的多生牙建议拔除,埋伏较深且无明显危害的多生牙建议观察.
作者:贺祖武;易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近年来三维适形、适形调强以及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等精确放疗技术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采用精确放疗技术治疗食管癌,如何准确的勾画靶区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的意见.笔者结合近年来医学物理技术、影像技术、病理技术等发展情况,对食管癌的靶区勾画进行阐述.
作者:徐轶;魏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联合二氧化碳分压(PaCO2)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栓塞(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阜阳临床学院收治COPD患者258例,其中单纯COPD患者228例(COPD组)、COPD合并PE患者30例(COPD并PE组),分别对比一般临床资料、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指标与COPD患者是否发生肺栓塞的相关性;比较COPD合并肺栓塞患者中采用方法A[Wells评分(2分法)>4分]与方法B[DD升高(>0.5 mg·L-1)联合二氧化碳分压降低(<35 mmHg)]阳性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DD:(0.72±0.39)比(1.88±1.13)、纤维蛋白原(FIB):(4.88±1.42)比(5.66±1.29)、PaCO2:(52.12±14.79)比(33.77±6.73)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升高及PaCO2降低是COPD合并P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通过配对四格表分析,采用方法A(阳性率为96.67%)与方法B(阳性率为80.00%)在COPD合并PE的阳性检出率相同(χ2=3.200,P=0.074).结论 COPD合并PE患者通常合并血栓前高凝及过度通气状态,采用DD升高联合PaCO2降低预测COPD合并PE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来焱;杨瑞青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