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趋化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李益明;张玲

关键词:复方血栓通胶囊, 2型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 血浆趋化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 DN)患者血浆趋化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间在黄冈市中心医院就诊的DN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在控糖基础上应用缬沙坦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血糖、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趋化素、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5.82 ±0.71)mmol·L-1]、糖化血红蛋白(7. 22% ± 0. 82% )、胰岛素抵抗指数(4. 29 ± 0. 56)水平低于对照组(P<0. 05),而空腹胰岛素[(13. 98 ± 3. 02) U·L-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肌酐[(86.23 ±14.57)μmol·L-1]、尿素氮[(4.30 ±1.21)mmol·L-1]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5.12 ±0.72)mPa·s-1]、全血低切黏度[(7.42 ±0.52)mPa·s-1]、纤维蛋白原[(2.58 ±0.47)g·L-1]、血浆比黏度[(1.12 ±0.47)mPa·s-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趋化素[(52.22 ±12.22)μg·L-1]、VEGF[(15.22 ±4.02)ng·L-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可使DN患者血浆趋化素、VEGF水平明显下降,改善血液黏稠度,提高治疗效果.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毛细支气管炎后继发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综合探讨我国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继发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信息网等,搜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1月.收集有关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数据,应用STATA 12. 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总共纳入文献1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被动吸烟(OR=6. 84,95% CI:4. 48~10. 44)、特应性体质(OR=6. 93,95% CI:4. 56~0. 52)、重症毛细支气管炎(OR=4. 81,95% CI:2. 89 ~8. 02)、肥胖(OR=5. 67,95% CI:2. 96 ~10. 86)、哮喘家族史(OR =14. 45,95% CI:8. 61~24. 24)、下呼吸道感染(OR=12. 66,95% CI:3. 52~45. 60)是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4个月龄(OR=5. 31,95% CI:2. 75~10. 2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针对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应采取预防性措施,鼓励母乳喂养时间至少4个月龄可以防治其发生,从而降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

    作者:李远波;丁圣刚;王亚亭;荣杰鑫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自黏性软聚硅硐有边型泡沫吸收性敷料联合防漏膏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渗漏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管渗漏患者中使用自黏性软聚硅硐有边型泡沫吸收性敷料联合防漏膏换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普外二科PTCD管渗漏患者147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方法无菌纱布块换药;观察1组使用无菌纱布联合防漏膏换药;观察2组应用自黏性软聚硅硐有边型泡沫吸收性敷料联合防漏膏保护引流口周皮肤黏膜.观察三组患者带管期间舒适度、并发症、渗漏和换药情况.结果 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舒适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 921,P<0. 001),观察1组与对照组在舒适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 748,P=0. 454);观察2组患者在周围刺激性皮炎方面并发症(2例)低于观察1组(8例)和对照组(12例)患者(P<0. 167),三组患者在意外脱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2组患者渗液和换药频次为(2.25 ±0.17)次,明显低于对照组(F=881.03,P=0.000).结论 使用自黏性软聚硅硐有边型泡沫吸收性敷料联合防漏膏处理PTCD管渗漏,增加了患者带管期间的舒适度,减少了刺激性皮炎的发生,同时换药次数的减少也减轻了临床医疗护理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寇丽;尚红玲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分析

    目的 通过检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水平,了解该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分布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苏州九龙医院就诊的171例过敏性疾病患者,采用Allergy Screen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对171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液进行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 10种吸入性过敏原中位居前5 位的是户尘螨、混合真菌、狗毛皮屑、猫毛皮屑、屋尘,阳性率分别为40. 54% 、19. 82% 、10. 81% 、7. 21%和7. 21% ;9种食入性过敏原中位居前5 位的是牛奶、鸡蛋白、牛肉、腰果和蟹,阳性率分别为29. 94% 、21. 47% 、16. 95% 、10. 17%和9. 04% .吸入性过敏原血清sIgE总阳性率(55. 64% )高于食入性过敏原(44. 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581,P<0. 05).结论 引起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种类众多,吸入性过敏原发病率高于食入性过敏原,过敏原的确定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耿春松;曾万杰;樊一笋;于佳慧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杀伤细胞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经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病理活检确诊的12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B7H4蛋白水平、生活质量(以KPS评分为标准)、生存时间.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CD3 +、CD4 +百分比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39,P=0. 02).治疗组治疗前后B7H4蛋白水平分别为(61.08 ±9.52)、(55.86 ±7.80) 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P=0.00).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分别为88. 3%和71. 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208,P=0. 039);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个月和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113,P=0. 008).结论 CIK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可能通过降低B7H4蛋白水平,提高了患者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周美玉;许国发;王泽新;刘如燕;龙艺;李艳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胸外伤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胸外伤后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太和县中医院胸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98例胸外伤患者,并同时选择同期95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6个月生命质量调研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的生命质量状况,心理领域[(12. 56 ± 2. 45)分vs. (13. 78 ± 1. 78)分]、生理健康[(12. 01 ± 2. 31)分vs. (14. 98 ± 2. 10)分]和独立性领域[(11.29±2.67)分vs.(15.39±2.41)分]等方面对胸外伤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大(t= -3.64、-9.13、-1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胸外伤患者以消极情绪[(12. 39 ± 2. 55)分vs. (8. 76 ± 2. 19)分]、疼痛感[(12. 97 ± 2. 10)分vs. (8. 90 ± 2. 42)分]和治疗依赖[(11. 59 ± 2. 65)分vs. (6. 84 ± 3. 25)分]方面差距更为明显(t=11. 52、14. 98、13. 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影响胸外伤患者生命质量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外伤原因、病情程度、受伤后病程、积极情绪、消极应对、医疗配合度等为影响胸外伤生命质量的显著意义因素(t=3. 01、0. 91、-0. 18、5. 97、-0. 94、2. 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胸伤后患者医疗诊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患者生理方面的改变,同时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的障碍也要得到及时疏导和纠正,并进行早期的干预,从而提高患者伤后的生命质量.

    作者:随涛;樊志伟;谢克难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荧光猝灭法研究二氢槲皮素和二氢杨梅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目的 研究二氢槲皮素和二氢杨梅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 运用荧光光谱法结合Stern-Volmer方程和Line Weaver-Burk双倒数函数计算出BSA与二氢槲皮素和二氢杨梅素相互作用的猝灭常数和结合常数,通过反应前后热力学参数如焓变ΔH和熵变ΔS的大小对作用力类别进行判断.结果 测得二氢槲皮素与BS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293 K为2. 27×104L·mol-1,298 K为2. 06×104L·mol-1,303 K为1. 89×104L·mol-1,二氢杨梅素与BS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293 K为2. 43×104L·mol-1,298 K为2. 39×104L·mol-1,303 K为2. 13×104L·mol-1.确定其使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通过热力学参数确定其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结论 应用荧光猝灭法了解二氢槲皮素和二氢杨梅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有较强的结合反应,结合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

    作者:樊超;钟艺青;粟芸;李会娟;吴方评;金苹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吉西他滨对宫颈癌患者辅助性T细胞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分析吉西他滨对宫颈癌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影响,为完善其药理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将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9例拟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1组29例,两组均给予三维适形放疗和手术切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吉西他滨新辅助化疗.另取11例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2组,观察组和对照1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对照2 组于体检时取空腹肘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Th17 与CD4 +CD25+Treg的外周血细胞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测定白细胞介素-17A(IL-17A)、白细胞介素-17F(IL-17F)、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血清水平.并于手术时留取病灶组织与癌旁健康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测定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水平.结果 (1)治疗前,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 组的Th17 细胞计数分别为(4. 75 ± 0. 63)% 、(5. 14 ± 0. 66)%和(12. 02 ± 1. 85)% ;CD4 +CD25 +Treg细胞计数分别为(13. 41 ± 1. 52)% 、(12. 05 ± 1. 45)%和(7. 52 ± 0. 88)%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1组的Th17细胞计数分别为(16. 52 ± 3. 02)%和(11. 02 ± 2. 06)% ,CD4+CD25+Treg细胞计数分别为(3.08 ±0.44)%和(6.11 ±0.7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观察组、对照1组血清IL-17A、IL-17F、IL-10及TGF-β1水平与治疗前相比,IL-17A与IL-17F水平有所升高,IL-10与TGF-β1水平有所下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1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3)观察组和对照1组病灶组织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量为(1. 82 ± 0. 14)和(2. 25 ± 0. 46),健康组织分别为(0. 38 ± 0. 17)和(0. 35 ± 0. 16),病灶组织高于健康组织,观察组高于对照1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吉西他滨能够抑制宫颈癌患者Th17/CD4+CD25+Treg漂移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活性,可能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晓娟;史颖;杨筱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血清糖蛋白-2α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目的 对血清糖蛋白-2α(GP-2α)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诊断及预后中的评估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48例SAP患者,在入院第1、3、5、7、14天检测外周静脉血中GP-2α水平,并与同期4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作对照研究.结果 SAP患者的血清GP-2α水平在入院后第3天[(22. 70 ± 5. 92) U vs. (12. 91 ± 3. 78) U]、第5天[(25. 61 ± 11. 23) U vs. (13. 25 ± 7. 94) U]、第7天[(15. 60 ± 6. 22) U vs. (6. 69 ± 5. 53) U]、第14天[(14. 37 ± 6. 79) U vs. (3. 41 ± 1. 08) U]均显著高于MAP患者;治愈的SAP组患者入院后血清GP-2α水平逐渐升高,于第5天[(25. 61 ± 11. 23) U]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在第14天[(14. 37 ± 6. 79) U]仍显著高于MAP组患者;死亡组的SAP患者GP-2α升高后不再降低.第3天的GP-2α水平[(38. 44 ± 16. 98)U]对于辨别SAP和MAP价值高于糖蛋白-2水平.结论 GP-2α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特异性高,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成;许东伟;高泽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后腹腔镜技术在治疗肾盏憩室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技术在肾盏憩室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采用后腹腔镜技术治疗的16例肾盏憩室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临床疗效.结果1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 3例通过腹腔镜直接观察识别出肾盏憩室,6例通过输尿管导管注射亚甲蓝致覆盖在结石表面的肾实质变蓝而发现,7例注射亚甲蓝失败术中改用腹腔镜超声成功发现憩室位置.取尽结石后发现7例憩室颈部已闭塞,9例见憩室颈口,电灼颈口并缝合关闭憩室颈部,电灼憩室壁后均采用相邻的肾周脂肪填充憩室腔.平均手术时间为(129. 5 ± 32. 3) min,平均失血量为(76.0 ±28.5)mL,平均住院时间为5.2 d.血红蛋白[术前(138.6 ±2.0)g·L-1vs.术后 (129.8 ±2.1)g· L-1,P=0.85]、血肌酐[术前(43.3 ±3.9)μmol·L-1vs.术后 (46.6 ±2.7)μmol·L-1,P=0.50]等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现腰痛、反复泌尿系感染和肉眼血尿等症状,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未发现患侧憩室和结石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对于靠近肾盏憩室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可以降低出血的风险,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能有效取尽结石和封闭憩室腔,它可作为经皮肾镜、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治疗肾盏憩室结石失败后首选的替代方法,对肾脏憩室类结石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作者:熊康林;胡云飞;刘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华法林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的构建及运用研究

    目的 建立华法林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用于评价华法林临床使用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使用华法林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华法林药品说明书、国内外华法林临床应用指南及专家共识,并按照DUE标准基本框架的构建原则,构建华法林DUE标准基本框架,结合专家咨询法,对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建立华法林DUE标准.设计调查表,按照排除和纳入标准收集使用的华法林病例资料,评估华法林使用情况.结果 建立的华法林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用药指征、用药过程、用药结果、不良反应及处理等4个方面及11个二级指标.应用结果显示某三甲医院使用华法林适应证选择基本合理,住院患者华法林给药频次较合理,为每天一次给药(用法、用量符合标准),未出现配伍禁忌.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用药过程中患者的初始剂量的选择较少个体化给药(基因型检测占比仅为6.67%),服用华法林2 ~3 d后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患者比例为41. 67% ,以及INR值基本达到目标范围(2~3 d)比例36. 67% .结论 建立的华法林DUE标准,在实践中可用于发现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为华法林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冯晓俊;邓明影;李宇;汪国玉;赵晓晓;张蕾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在心源性休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可以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紊乱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确保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实现有效再灌注治疗,故其在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该文旨在讨论不同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在心源性休克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而为临床中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的选择提供相关依据.血流动力学支持设备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目前临床中应用多且相对成熟的;Tandem Heart及Impella设备在逆转心源性休克的代谢参数及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且其创伤小无需体外循环;而体外膜氧合器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循证医学依据尚不充足,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临床作用.

    作者:方瑾;黄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鼻腔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目的 分析鼻腔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 16例患者中10例仅接受CT扫描,其中5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接受CT平扫;4例仅接受磁共振(MR)扫描,其中3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接受MR平扫;2例同时接受CT平扫及MR平扫及增强.结果 16例患者单侧肿瘤8例,双侧肿瘤8例.病灶局限性于鼻腔前中部6例,中后部3例,弥漫分布于整个鼻腔7例. 16例NK/T细胞淋巴瘤中10例出现轻度骨质吸收,骨质改变轻微.肿瘤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或邻近面部软组织11例.病灶与鼻中隔、鼻甲或鼻窦壁间存有小气泡11例. CT平扫肿瘤呈等或稍低密度, MRI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均轻中度强化.结论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杨金晶;韦炜;刘影;邓克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横窦及乙状窦闭塞合并大面积梗死后出血1例

    目的 分析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治疗过程,积累治疗该类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 详细记录该例CVST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治疗过程,分析患者预后不佳的原因.结果 因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后患者出现同侧的大面积梗死伴出血,虽外科积极干预,但终预后不佳.结论 CVST的早期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作者:汪洋;魏祥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Wells与改良Geneva评分分别联合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肺栓塞发生风险的预测再评价分析

    目的 比较Wells评分与改良Geneva评分以及两者分别联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肺栓塞发生风险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安徽省立医院西区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的362例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凝血象、D-二聚体等相关数据,并进行Wells评分和改良Geneva评分,比较两种评分方法以及两种评分方法结合D-二聚体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各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栓塞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 Wells评分<2分确诊肺栓塞的可能性为0. 6% ,2~6分的可能性为5% ,而>6分其可能性则为100% .改良Geneva评分≤3分的患者其诊断肺栓塞的低度可能性为2. 2% ,4~10分的中度可能性为4. 5% ,而≥11分的高度可能性则为62. 5% . Wells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6(95% CI:0. 82 ~0. 95),佳分界值为3. 75;改良Geneva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2(95% CI:0. 70~0. 93),佳分界值为6. 5分,两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51). Wells评分联合D-二聚体时,低度风险的阴性预测值为100. 0% ,但中、高度风险的阳性预测值为6. 8% ;Geneva评分联合D-二聚体时,低度风险的阴性预测值为100. 0% ,中、高度风险的阳性预测值为5. 9% .结论 Wells评分和改良Geneva评分对肺栓塞的预测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两种评分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于排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发生肺栓塞更加有效.

    作者:施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恩替卡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HBV相关性不可切除肝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恩替卡韦联合TACE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及Child Pugh评分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相关指标ALT、HBV-DNA水平及Child Pug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514 5、5. 005 8、5. 346 8,P=0. 005、0. 007、0. 000 6);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为46. 67% ,对照组为20. 00% ,观察组疾病控制率(DCR)为80. 00% ,对照组为50. 00% ,两组ORR和D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800、5. 934,P=0. 028、0. 015).结论 对HBV相关性不可切除肝癌患者进行恩替卡韦联合TACE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并减缓疾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洪锋;延学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利多卡因复合小剂量氯胺酮静脉输注在老年患者无痛膀胱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在无痛膀胱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50例行无痛膀胱镜检查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利多卡因+小剂量氯胺酮组(L组)和单纯丙泊酚组(P组),每组25例. L组:检查开始时静脉注射0. 4 mg·kg-1氯胺酮+2%利多卡因1. 5 mg·kg-1后,然后持续泵注氯胺酮5 μg·kg-1·min-1+利多卡因1 mg·kg-1·h-1. P组:检查开始时静脉注射丙泊酚2 ~3 mg· kg-1,然后以6~10 mg·kg-1·h-1持续泵注.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膀胱镜检查时间、术后苏醒时间;记录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术中体动反应、呼吸暂停、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术中及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L组患者术中心率及血压低值分别为每分钟(69.3 ±7.7)次、(68.6 ±8.5)mmHg,较P组患者每分钟(64.6 ±7.1)次、(64.1 ±6.7)mmHg明显降低(P=0. 03,0. 04);L组患者术中体动反应、低氧血症、注射痛及术后头晕、尿道疼痛的发生例数较P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利多卡因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在老年患者无痛膀胱镜检查中具有良好效果,并可明显降低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魏本忠;曹小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碳酸饮料饮用方式对大学生运动员牙本质敏感的影响及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调查大学生运动员中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群体的牙本质敏感流行情况,干预原来的饮用习惯,并且定期检查其牙本质敏感情况的变化,分析不同的饮用碳酸饮料方式对牙本质敏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9月开学时为大一到大三的合肥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先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600例大学生运动员进行相关牙本质敏感的问卷调查,再根据问卷结果进行临床检查,终确定实验对象.将294例研究对象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A组和B、C两个研究组,其中B组为每次饮后用清水立即漱口,C组为饮用方式改为吸管饮用,分别在0、3、6个月检查并记录牙本质敏感的情况,用SPSS 19. 0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 牙本质敏感的症状有变化的为:第3个月末时的临床检查结果显示,A组6例敏感加重、1例减轻;B组4例加重、2例减轻;C组2例加重、3例减轻、1例消失,B组与A组比较(Z= -0. 835,P=0. 404),C组与A组比较(Z=-1. 946,P=0. 05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6个月的临床检查结果显示:A组21例加重、2例减轻;B组17例加重、6例减轻、1例消失;C组3例加重、27例减轻、5例消失,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 966,P=0. 334),而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6. 335,P=0. 000).结论 吸管饮用碳酸饮料较直接饮用能有效改善牙本质敏感,而饮后用清水漱口不能改善牙本质敏感情况.

    作者:徐亚男;张开润;余扬洋;阚诗怡;周安乐;蒋勇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研究

    目的 研究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初步探讨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行为问题成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31例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 CAH组)及31 例性别年龄匹配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 Conners 父母量表(PSQ)评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问题.应用SPSS 19. 0统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CAH组平均品行问题(0. 730 ± 0. 395)分、学习问题(0. 806 ± 0. 611)分、身心障碍(0. 219 ± 0. 265)分、冲动多动(1. 008 ± 0. 672)分及多动指数(0. 890 ± 0. 508)均高于对照组,焦虑得分(0. 379 ± 0. 280)分低于对照组.除学习问题外,其余项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CAH组儿童仅身心障碍发生率(25. 8% )高于对照组儿童(3. 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679,P=0. 031).结论 CAH儿童存在行为的问题,同时包括外向性行为问题和内向性行为问题,但外向性行为问题更为普遍.

    作者:胡啸;张星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危险因素评估

    目的 分析宣城市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资料,评估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宣城市人民医院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107例(阳性组)与同期应用相关药物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19例(阴性组).对比分析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等患者自身因素与合并用药、配伍禁忌、溶媒不当及输注过快等药物相关因素,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对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涉及药品品种、主要累及器官系统及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基础疾病、配伍禁忌、溶媒不当、高龄、药物过敏史与女性性别(OR值分别为4. 649、4. 232、3. 028、2. 879、2. 799、2. 256,P<0. 05);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主要是集中于用药过程中(41. 12% )及用药结束后30 min 内(34. 58% ),涉及药品品种以心脑血管系统用药为主(91. 67% ),累及多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受累所占比例高(36. 04%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一般不良反应(81. 08% ).结论 对于合并基础疾病并有药物过敏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权衡利弊,注意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选用正确的溶媒与合理的配伍药品,尤其应在用药早期重点关注、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风险.

    作者:李田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是从胎儿脐带血中分离出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可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何有效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一直是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文将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的诱导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陈俊;杨自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