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倪进斌;顾向军;王坤;郑艳瑜;李峥
目的 总结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前牙冠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选取35例病人的82颗冠折的前牙,采用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试戴时2例颜色不满意,随访期间1例崩瓷,1例桩核冠松动脱落.95.1%修复体获得满意的美观功能效果.结论 二氧化锆全瓷冠是前牙冠折的理想修复体.
作者:胡振刚;周宝;梅林果;刘旭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日间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模式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分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行治疗性ERCP操作的229例胆总管结石病人临床资料,其中日间病人129例,择期病人100例.评估病人的ERCP操作类型、住院天数、总费用、结石清除率、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日间组和择期组病人的ERCP操作类型、住院天数和结石清除率有统计学差异,总费用、并发症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日间ERCP模式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安全有效,开展日间ERCP手术,将部分病人按日间模式管理,能减少总体病人的住院时间,充分利用医院床位资源.
作者:钱宁;李可为;袁志青;王贵阳;辛诚;杨林华;朱宏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急诊PCI治疗病人106例,按照是否采用IABP支持,分为对照组(未行IABP)和观察组(行IABP).比较两组病人术后2 d时血液动力学变化,3 d时心肌酶学变化,术后3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D)的变化,3个月内两组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2 d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时心肌酶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在术后3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VEDD在术后3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3个月时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再发心肌梗死以及血栓形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ABP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有效的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增强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作者:宁小方;姬富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 Toll样受体2(TLR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人异位和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妇科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异位内膜39例(EMs异位内膜组)以及在位内膜32例(EMs在位内膜组),再选取30例未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的女性在位内膜组织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TLR2在EMs异位内膜、EMs在位内膜以及正常内膜组织中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TLR2在各组中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EMs异位内膜组、EMs在位内膜组、正常对照组中TLR2 mRNA和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EMs异位内膜组和EMs在位内膜组TLR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EMs异位内膜组中的TLR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EMs在位内膜组.结论 TLR2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说明TLR2在EMs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顾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艾普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电脑随机化抽样方法将100例消化性溃疡病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脱选2例;观察组50例,脱选1例,两组均未出现剔除病例.对照组给予艾普拉唑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艾普拉唑加瑞巴派特口服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内镜下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以观察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研究结束后进行内镜检查并判断疗效,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9.2%(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显著的危害性不良反应.结论 艾普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消化性溃疡,较单一使用艾普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不仅溃疡愈合质量高,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吴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就诊的9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孟鲁司特钠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持续用药至出院后2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孟鲁司特钠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能够缩短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时间,对于减轻临床症状,减少疾病的复发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王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分析药学干预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促进效果.方法 对干预前、后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给药时机、用药疗程、费用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经药学干预,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合格率上升36.0%,疗程合格率上升43.0%,抗菌药物费用下降41.3%,总药费下降23.1%.结论 经药学干预,该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王东;詹三华;金涌;赵云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7月期间,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评价及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预后评分,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 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治疗1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均为致密栓塞无复发,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0例,4例瘤颈残余,5例复发,出院后随访3~12个月,GOS预后评分:良好者20例,不良者3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辅助的方法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肯定,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方法,但需合理选择支架的种类、大小及应用条件.
作者:周钟阳;汪恩焕;裴士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影响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住安徽省立医院的过敏性紫癜肾患儿40例,以同期收住病房的5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不合并肾损害的为对照组,进行肾损害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出现肾损害时距离第一次出现皮肤紫癜平均(4.46±1.28)周,首发表现以单纯血尿患儿多,为15例(37.5%);过敏性紫癜肾患儿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嗜酸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无肾损害患儿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皮疹反复发生>2周的患儿肾损害的发生率高于无肾损害患儿.结论 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嗜酸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增加,皮疹反复发生>2周是过敏性紫癜肾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过敏性紫癜患儿需密切监测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水平,及早发现肾损害,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高患儿远期预后.
作者:王书书;潘家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的病人100例,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常规治疗组、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和慢代谢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和慢代谢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治疗.三组病人疗程均为15 d,比较各组病人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各组病人性别、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与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00%和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代谢常规治疗组对血小板的抑制率低于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西洛他唑可以克服氯吡格雷抵抗,根据基因指导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良好.
作者:柯光敏;何军;陈亦农;孔卫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羟考酮联合曲马多静脉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预防效果.方法 100例连续硬脊膜外隙阻滞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术产妇,单胎,孕周>37周,ASAⅠ或Ⅱ级,年龄25~35岁,体质量55~85 kg.随机分为羟考酮组(O组)和吗啡组(M组).术毕O组静脉缓慢注射羟考酮0.07 mg·kg-1,硬脊膜外间隙注射生理盐水5 mL;M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硬脊膜外间隙注射吗啡1 mg.之后行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持续输注速度为2 mL·h-1,每次0.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术后6 h拔除导尿管.观察并记录手术后1、3、6 h产妇警觉/镇静评分(OAA/S)和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6 h产妇CRBD发生情况和程度,以及术后8 h内相关不良反应和PCIA按压次数.结果 两组产妇手术后1、3、6 h OAA/S和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BD发生情况和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8 h内皮肤瘙痒、术后恶心呕吐(PONV)、嗜睡、呼吸抑制发生率,以及PCI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组尿潴留发生率高于O组(P<0.05).结论 术毕静脉注射羟考酮联合曲马多静脉镇痛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CRBD的发生,且拔除导尿管后尿潴留发生率低.
作者:刘红霞;沈亮言;方向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该院万古霉素临床应用情况,为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使用万古霉素的病历共18份,对微生物送检、联合用药、万古霉素临床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并依据相关指南回顾性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结果 18份万古霉素病历微生物送检率94.44%,目标性治疗率38.89%,联合用药使用率66.67%,用药不适宜共12例次,其中用药剂量偏小、疗程偏短、联合用药品种不适宜为主要问题.结论 该院万古霉素在合理与规范使用方面尚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培训沟通,以保障病人用药安全.
作者:李春红;王敏;单爱云;黄张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指导SI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普外科及术后病理确诊的SIST病人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征、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依据胃肠间质瘤(GIST)恶性潜能分级标准(改良的NI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采用 χ2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度危险组与中低度危险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共28例SIST入选,男性占60.7%(17/28),女性占39.3%(11/28),平均年龄(50.8±14.9)岁,S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有:体检发现腹部包块7例,消化道出血7例,慢性腹痛9例,急性腹痛5例,以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多见.16例高度危险性(57.1%),12例中低度危险性(42.9%),高危组急性腹痛比例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5),中低度危险组出现消化道出血比例明显高于高度危险组(P<0.05),两组年龄、性别、慢性腹痛、腹部包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超检查对SIST的检出率不高,CT检出率高于B超.高危组CT检出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结论 SIST首发症状以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多见,高度危险性多见,不同恶性程度SIST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CT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SIST首选手术切除,疑诊SIST应及早手术探查.
作者:李玥;方海明;胡祥鹏;唐敏;章礼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 TNFR:Fc)对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骨质破坏及OPG/RANKL系统的影响.方法 纳入门诊及住院确诊为AS病人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rh TNFR:Fc+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对照组: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疗程为24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病人的骨钙素(OC)、C端肽(CTX)及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基(RANKL)、骨保护素(OPG),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AS病人骨盆片评分采用Bath AS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估,选取治疗前与治疗24周后两个时间点,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OC均较治疗前表达升高,且治疗组表达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CTX均较治疗前表达下降(P<0.05),且治疗组表达要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OPG均较治疗前表达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组表达要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RANKL均较治疗前表达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表达要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rh TNFR:Fc治疗AS继发骨破坏可有效的降低骨代谢,促进骨形成,且不良反应少,疗效更佳.
作者:戴森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联合术后化疗对老年结肠癌手术后病人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结肠癌治疗的100例老年病人,根据病人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联合化疗组(观察组)和传统手术联合化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淋巴结清除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观察组的缓解率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P<0.05).观察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价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联合化疗对老年结肠癌手术后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并发症少,利于病人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曹小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安徽省立医院儿科就诊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诱因及其多因素分析.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连续收集2012年3月-2015年3月安徽省立医院儿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资料541例,其中哮喘急性发作273例,哮喘控制至少3个月以上268例.利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患儿哮喘急性发作与性别、年龄、呼吸道感染、依从性差、用药技巧性差、过度运动劳累、接触过敏原、情绪波动、伴随疾病(如鼻炎、鼻窦炎)控制不佳、其他(如接触油烟漆、过度凉食甜食等)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与年龄、性别无关,与呼吸道感染、依从性差、用药技巧性差、过度运动劳累、明确接触过敏原、情绪波动、伴随疾病(如鼻炎、鼻窦炎)、其他(接触油烟漆、过度凉食甜食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其中病人依从性差、用药技巧性差、呼吸道感染显著.结论 呼吸道感染、依从性差、用药技巧性差、过度运动劳累、接触过敏原、情绪波动、伴随疾病(鼻炎、鼻窦炎)、其他(接触油烟漆、过度凉食甜食等)均为引起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因.其中依从性差,用药技巧性差、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发作的主要因素,加强医患沟通,充分指导家长、患儿治疗和预防感染有利于降低儿童哮喘的急性发作.
作者:曹芳;潘家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采用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病人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脾脏切除组26例病人临床资料相对比.结果 保脾组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切脾病例.保脾组与切脾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8±0.5)、(4.6±0.7) 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2.9±30.3)、(81.3±29.8) mL,脾门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18.2%、1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时间分别为(10.8±1.6)、(14.1±3.2)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外科医生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无辜性脾切除.
作者:沈阳;曾永庆;文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初始诱导化疗后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指导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选取60例初治的ALL完成初始诱导化疗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感染持续时间,以及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60例患儿中,35例患儿发生感染,感染64例次,感染率58.3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多占82.82%,感染持续时间平均16.98 d,培养阳性率28.54%,其中血培养阳性率高,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占60.00%,年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是否住层流床与感染有关.结论 初治ALL患儿在初始诱导化疗中极易发生感染,感染好发部位是呼吸道,病原菌培养率低,且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低龄儿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否使用层流床都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珅;刘洪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是膝部常见的韧带损伤之一.以往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往往远期容易并发膝关节内侧松弛或不稳定.近年来有学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各异,包括:MCL近端止点移位、解剖重建、非解剖重建及肌腱转位重建等,均取得较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文就膝关节MCL损伤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付正韬;周新社;王志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该文分析了紧张医患关系的表现,从社会、医院、法制三个方面对畸形医患关系进行根源分析,并从信任、尊重、公正、平等四个伦理视角进行了医患关系分析.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需要注重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制度,加强道德建设.
作者:秦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