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李哲成;陈朝霞;吴昭颐;吴雅莉;邹震

关键词:恩替卡韦,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摘要: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全部病人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病人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为88.57%,对照组为6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3,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AST、ALT、TBil、GGT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0、7.084、7.414、2.460,P<0.05);两组治疗后透明质酸酶(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连黏蛋白(LN)、IV型肽原(Ⅳ-C)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HA、PCⅢ、LN、Ⅳ-C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4、3.666、3.896、4.362,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能显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功能,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研究认为AITL来源于生发中心的辅助T细胞,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也无明确的影响预后的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病理、免疫学等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对其起源、病因、病理、遗传学及治疗、预后方面的认识有所深入,该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黄晓路;顾康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的应用对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意义.方法 在该院临床药学室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该院平均每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提升了23例,增长率为143.75%;圈员品管手法、自信心、团队凝聚力及沟通协调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推行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促进病人用药安全.

    作者:李飞;廖玉芳;岳建农;邹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WT-1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中表达及临床病理学研究

    目的 探讨WT-1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W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以29例脑膜瘤作为对照.结果 SFT/HPC以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为特点,肿瘤小血管呈WT-1强弱不等的阳性表达或不表达,而毛细血管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在脑膜瘤中,WT-1表达与肿瘤血管的大小和肿瘤的类型及分级无明显关联性(r=0.027 27,P=0.757 2).结论 WT-1可作为SFT/HPC区别脑膜瘤的标记物,将来也可作为抗SFT/HPC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吴海波;李恒;钟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强直性脊柱炎继发骨破坏及OPG/RANKL系统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 TNFR:Fc)对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骨质破坏及OPG/RANKL系统的影响.方法 纳入门诊及住院确诊为AS病人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rh TNFR:Fc+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对照组: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疗程为24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病人的骨钙素(OC)、C端肽(CTX)及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基(RANKL)、骨保护素(OPG),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AS病人骨盆片评分采用Bath AS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估,选取治疗前与治疗24周后两个时间点,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OC均较治疗前表达升高,且治疗组表达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CTX均较治疗前表达下降(P<0.05),且治疗组表达要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OPG均较治疗前表达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组表达要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RANKL均较治疗前表达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表达要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rh TNFR:Fc治疗AS继发骨破坏可有效的降低骨代谢,促进骨形成,且不良反应少,疗效更佳.

    作者:戴森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某院临床药师干预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 调查分析药学干预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促进效果.方法 对干预前、后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给药时机、用药疗程、费用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经药学干预,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合格率上升36.0%,疗程合格率上升43.0%,抗菌药物费用下降41.3%,总药费下降23.1%.结论 经药学干预,该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王东;詹三华;金涌;赵云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的疗效对比及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在治疗各类脾脏疾病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性完成的40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和41例开腹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LS病人与开腹脾切除术病人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别及脾脏大直径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LS均顺利完成,无术中中转开腹.腹腔镜手术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手术时间(P<0.05),但失血量和切口并发症较少(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腹腔镜脾切除病人术后2 h 出现不明原因心脏骤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具有良好的腹腔镜技术和经验前提下,LS安全可行,能应用于各类脾脏疾病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先志;孙杰;王从玉;廖祥松;王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BOPPPS教学模式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和及时反馈交流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文以中药的案例讲解探讨了BOPPPS模式在《中药鉴定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樊兰兰;马雯芳;滕建北;黎理;杜沛霖;田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分析

    目的 探究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根尖周炎病人138例,共150颗患牙,并采集患牙的根管标本.根据患牙是否为初次治疗,分为初次治疗组(n=75)和非初次治疗组(n=75).对于根管标本做以下处理:应用16S rDNA PCR技术,检测微小小单胞菌的DNA,并比较两组的检出率差异;对标本检测出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以及粪肠球菌与微小小单胞菌进行关联影响分析.结果 检出率:与非初次治疗组相比,初次治疗组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的微小小单胞菌检出情况均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密切关联(P<0.05).结论 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定植可能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存在共生关系.

    作者:方南群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安徽省岳西县某贫困山村居民口腔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安徽省岳西县某贫困山区居民口腔健康状况,及人们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了解当地居民龋病、牙周病的发病情况,指导开展相关口腔健康保健工作.方法 参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采用普查的调查方法,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龋病以患龋率和龋均数,牙周病以牙龈出血、牙结石和牙周袋的检出率做为统计指标.结果 共调查某贫困山村居民487例,总患龋率为63.66%,受检者龋均为2.07颗,牙龈出血检出率为14.37%,牙结石检出率为95.48%,牙周袋检出率为16.02%,总体失牙率为72.69%,全口无牙率为1.64%,义齿修复率为5.34%.结论 患龋率,牙龈出血、牙结石和牙周袋检出率和全口无牙率均接近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但失牙率高、义齿修复率较低,应加强山区居民口腔健康防治工作,改善贫困山区居民口腔医疗条件.

    作者:陈小芳;刘玮佳;尹悦;王晖;薛浩;蒋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18例基层中医院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探讨

    目的 了解该院万古霉素临床应用情况,为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使用万古霉素的病历共18份,对微生物送检、联合用药、万古霉素临床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并依据相关指南回顾性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结果 18份万古霉素病历微生物送检率94.44%,目标性治疗率38.89%,联合用药使用率66.67%,用药不适宜共12例次,其中用药剂量偏小、疗程偏短、联合用药品种不适宜为主要问题.结论 该院万古霉素在合理与规范使用方面尚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培训沟通,以保障病人用药安全.

    作者:李春红;王敏;单爱云;黄张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的病人100例,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常规治疗组、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和慢代谢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和慢代谢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治疗.三组病人疗程均为15 d,比较各组病人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各组病人性别、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与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00%和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代谢常规治疗组对血小板的抑制率低于慢代谢个体化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西洛他唑可以克服氯吡格雷抵抗,根据基因指导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良好.

    作者:柯光敏;何军;陈亦农;孔卫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彩超引导下EnCor微创旋切系统在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彩超引导下EnCor微创旋切系统在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NPBL)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例NPBL病人共252个病灶,均在彩超引导下行EnCor微创旋切手术,标本送检.结果 252个NPBL中纤维腺瘤135个(53.6%),乳腺腺病77个(30.6%),乳腺囊肿25个(9.9%),乳管内乳头状瘤11个(4.4%),乳腺导管内癌3个(1.2%),浸润性导管癌1个(0.4%).良性病变病人196例(98%),术后随访超声未见复发,4例恶性病变病人1例行保乳手术,其余3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无肿瘤残留,低估率为0.术后发生局部血肿者8例,皮下血肿者12例,无气胸、伤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皮肤切口愈合好.结论 彩超引导下EnCor微创旋切手术能有效、微创、快速的确诊NPBL,即可降低早期乳腺癌的漏诊率,又有良好的美容效果,是临床诊治NPBL的首选方法之一.

    作者:谢芳;倪进斌;顾向军;王坤;郑艳瑜;李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始诱导化疗后院内感染临床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初始诱导化疗后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指导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选取60例初治的ALL完成初始诱导化疗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感染持续时间,以及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60例患儿中,35例患儿发生感染,感染64例次,感染率58.3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多占82.82%,感染持续时间平均16.98 d,培养阳性率28.54%,其中血培养阳性率高,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占60.00%,年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是否住层流床与感染有关.结论 初治ALL患儿在初始诱导化疗中极易发生感染,感染好发部位是呼吸道,病原菌培养率低,且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低龄儿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否使用层流床都是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珅;刘洪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辅助用药临床合理应用调查及管理对策

    目的 促进辅助用药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2015年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期间,辅助用药重点监测品种(KMAD)的品种类别、品种数及消耗金额等情况.结果 2013-2015年,KMAD的类别主要为活血化瘀及改善微循环类、神经营养类.各年度KMAD品种数构成比依次为5.19%、4.39%、3.88%;消耗金额构成比分别为46.36%、43.88%、41.4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3年与2014年相比,χ2=84 981.343,P<0.001;2013年与2015年相比,χ2=30 2141.674,P<0.001;2014年与2015年相比,χ2=76 754.880,P<0.001).结论 该院综合干预措施可促进辅助用药临床合理应用,取得成效.

    作者:忻志鸣;叶根深;杨阳;王蕾;余兴群;李杰;陈慧颖;宦娣;王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全部病人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病人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为88.57%,对照组为6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3,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AST、ALT、TBil、GGT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0、7.084、7.414、2.460,P<0.05);两组治疗后透明质酸酶(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连黏蛋白(LN)、IV型肽原(Ⅳ-C)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HA、PCⅢ、LN、Ⅳ-C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4、3.666、3.896、4.362,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能显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功能,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作者:李哲成;陈朝霞;吴昭颐;吴雅莉;邹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改良型防抓手套在颅脑损伤躁动病人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改良型防抓手套在颅脑损伤躁动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非同期队列对照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入住神经外科的30例颅脑损伤病人为观察组,选择2014年5月-2015年3月入住神经外科30例颅脑损伤病人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均应用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得分≥13分并伴有躁动.对照组采用球拍型约束手套进行上肢约束,观察组在球拍型约束手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后对病人上肢进行约束,对两组病人使用效果进行动态评估比较.结果 观察组病人使用改良型防抓手套后,病人非计划拔管率、约束后局部皮肤不良反应明显下降 (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结论 改良型防抓手套可有效降低颅脑损伤躁动病人非计划拔管率及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病人安全,同时防抓手套的人性化设计增加了病人的舒适感,提高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

    作者:徐淑华;孙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iR-455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病人绒毛组织中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miR-455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病人绒毛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方法 72例URSA病人根据自然流产次数分为2~3次者(n=45)和≥4次者(n=27),同期,选取要求终止妊娠的正常早孕者40例作为对照组,留取绒毛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绒毛组织中miR-45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基因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绒毛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URSA病人绒毛组织中miR-455和sFlt-1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而VEGF mRN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URSA中2~3次者miR-455和sFlt-1 mRNA表达量均低于≥4次者,而VEGF mRNA表达量高于≥4次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URSA病人绒毛组织中MVD为(9.9±3.2)条,低于对照组的(21.5±3.8)条,URSA中2~3次者绒毛组织中MVD为(13.4±3.1)条,高于≥4次者的(7.2±2.4)条,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RSA病人绒毛组织中miR-455表达量与VEGF mRNA表达量和MVD均呈负相关(r=-0.452、-0.433,P<0.05),而与sFlt-1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r=0.539,P<0.05).结论 miR-455在URSA病人绒毛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sFlt-1表达呈正相关,与VEGF表达和MVD均呈负相关,提示可能通过促进sFlt-1表达而抑制VEGF信号通路活性,从而抑制绒毛组织中血管新生.

    作者:杨晓杰;宋俊霞;杜增利;王青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观察

    目的 观察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精确定位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住院行PICC置管的病人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监测P波振幅和形态变化,P波高尖时再退出导管2 cm固定.对照组PICC导管送至预置长度后,用超声排除同侧颈部静脉无异位后固定.两组病人均行X线摄片定位.结果 观察组病人导管尖端佳位置56例多于对照组43例,观察组无导管异位,对照组4例异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心电图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避免了导管异位等的发生,病人输液安全.

    作者:程丽芬;吴云;张秋霞;王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中苯扎氯铵的含量

    目的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新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中苯扎氯铵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C18色谱柱(250 mm × 4.6 mm,5 μm),以0.02 mol·L-1庚烷磺酸钠溶液[含0.1%三乙胺,用磷酸调节pH(3.45±0.1)]-乙腈(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40 ℃,进样体积20 μL.结果 苯扎氯铵三种同系物在其各自的线性范围内(0.98~126.08、0.85~109.17、0.77~98.25 mg·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苯扎氯铵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53%,RSD为1.75%.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同时测定新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中苯扎氯铵三种同系物的含量,为其安全性考察提供参考.

    作者:顾晓红;顾炳仁;蒋玲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西多福韦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抗病毒药西多福韦(CDV)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分析CDV和阳性对照药顺铂(DDP)对HeLa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利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和Giemsa染色技术,观察CDV和DDP导致HeLa细胞凋亡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CDV和DDP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影响.结果 MTT法和细胞集落实验结果显示CDV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显示CDV和DDP使HeLa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的S期,并诱导HeLa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CDV对HeLa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凋亡,CDV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治疗的另一策略.

    作者:吴五洲;徐祥;欧琴;李蓓;丁娜娜;李明远;杨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