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果糖注射液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的疗效观察

刘佰纯;宋莹;魏丽娟;李俊安;陈鑫;王晓东

关键词:果糖, 低血糖反应, 无痛结肠镜
摘要:目的:观察5%果糖注射液在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对照,观察5%果糖注射液对无痛结肠镜检查者术中、术后指尖血糖的影响,并对比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输液前指尖血糖平均值为(4.83±0.55)mmol· L-1,与输液125 mL时(4.87±0.65)mmol· L-1及输液结束后10 min(4.89±0.76) mmol· L-1,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输液125 mL时及输液结束后10 min指尖血糖平均值与输液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中有17例(5.72%)于术后发生低血糖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103,34.68%)(P<0.05)。结论5%果糖注射液可有效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舒适护理在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射频消融术( 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2011年1月-12月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入院后给予身体评估和心理评估。包括围手术期管理,如饮食、运动、用药、床上大小便指导、手术方法、心理等方面;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即根据患者个体特点,责任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拟定护理计划。比较2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情况。结果64例患者中研究组舒适度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有效的方法,采取舒适护理措施,不仅使患者尽快康复回归社会,而且还有效的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陆克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安徽地区汉族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患者的安全性,为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给予佳的华法林抗凝剂量及佳的INR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9例安徽省地区汉族人群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给予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随访期间,记录其PT、INR值及华法林剂量。统计出血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失访及数据不完整的有40例,数据较完整的有469例,随访1~37个月,平均(18.13±6.02)月,总随访1960.8人年。男211例,女258例,平均年龄(40.52±13.38)岁,其中行MVR 268例,AVR 115例,DVR 86例。所换瓣膜均为双叶机械瓣膜,其中153枚St.Jude Regent瓣膜,291枚CarboMedics瓣膜,111枚国产GKS瓣膜。结果平均INR为2.11±0.56,平均华法林剂量为(3.124±2.4)mg。共有47例抗凝相关并发症,其中出血事件37例(发生率为1.89%pt-y),血栓、栓塞事件有10例(发生率为0.51%pt-y)。另外,5例死亡,与抗凝相关有3例。术前患者共有316例合并房颤,43例合并左房血栓。结论安徽省人群瓣膜置换术后患者INR控制在1.8~2.2是合适的,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合并房颤患者及行DVR的患者的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此类患者应加大复查频次,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作者:刘状;葛圣林;张成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7例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聚集性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出现聚集性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该院2012年8月出现7例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所致聚集性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及ADR症状出现寒战、发热、疼痛等,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分析此次聚集性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为并用中成药注射液所致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性大,其他不能排除原因为配伍稳定性变化、输液反应、异种蛋白质排异反应、老年人特殊体质。结论药品本身因素、药品使用因素、药品使用人群均关系到聚集性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出现聚集性不良反应,及时停用药物,高度重视,严密监测。

    作者:纪芳;赵伍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加速康复外科术前两种口服葡萄糖溶液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术前口服葡萄糖溶液方案。方法将择期手术的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与术前晚8时后禁食固体食物,A组只在术前晚9~10时口服10%葡萄糖液1000 mL,B组于术前晚9~10时口服10%葡萄糖500 mL,手术晨5~6时再口服500 mL。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呕吐致肺吸入并发症;术前口渴、饥饿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口渴、饥饿的发生率高于B组;两组依从性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组依从性明显低于B组;术前晚睡眠时数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组睡眠时数明显低于B组。结论择期手术术前晚8时后禁食固体食物,术前晚9~10时口服10%葡萄糖500 mL,手术晨5~6时再口服500 mL,其方法具有较高可行性和优越性。

    作者:廖理芳;蒋美丽;张梅;张文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HPLC法测定地龙舒腰口服液中芍药苷的含量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龙舒腰口服液中芍药苷的含量,为完善该制剂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固定相,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流速:0.8 mL· 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40℃,进样量:10μL。结果芍药苷在6.256~21.896 mg· L-1的含量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100.3%。 RSD为0.77%( n=6)。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该制剂的含量测定。

    作者:樊映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药师会诊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162例分析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 MDR)及泛耐药( PDR)细菌感染特点,探讨临床药师对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患者的会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病例,均经临床药师会诊,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与耐药情况,观察临床疗效与细菌清除情况。结果共检出240株PDR细菌与MDR细菌,PDR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3.33%),MDR细菌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为主(21.25%);临床药师用药方案总接受率为91.98%,临床有效率为94.20%,细菌清除率为78.26%,与药敏试验结果的用药细菌清除率为66.0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重耐药细菌及泛耐药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而临床药师提供的用药方案,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应重视临床药师的会诊工作。

    作者:赵汉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药黄酮类成分抗化学性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若病因持续存在就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迄今为止尚无治疗特效药物。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多种中药的总黄酮成分对于化学损伤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的主要机制包括抗炎和保护肝细胞等,该文对中药黄酮类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进行总结,期望对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以及抗肝纤维化药物筛选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作者:高天宁;陈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丹黄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丹黄胶囊的质量标准,为其质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 TLC)法对制剂中的丹参、川芎、五味子和黄芪四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5μm,250 mm ×4.6 mm),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1.0 mL· min-1。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强;丹参酮ⅡA在1.77~15.93 mg· 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丹参酮的平均回收率为99.55%,RSD=1.10%(n=6)。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所建标准可用于丹黄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白涓涓;杨瑛;王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种术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Ⅲ、Ⅳ型骨折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LPHP)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HHR)治疗老年肱骨近端Ⅲ、Ⅳ部分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LPHP与HHR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各17例和12例。统计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HHR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优于LPHP组。 LPHP组术后并发症6例,HHR组1例。 HHR组在肩关节外展、外旋方面明显优于LPHP组(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近期HHR并发症明显少于LPHP,配合早期、规范的功能锻炼,HHR组病人肩关节总体功能恢复优于LPHP组。

    作者:储曾飞;吕建军;江淮;邵松;许俊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双波长 HPLC法同时测定穿心莲浸膏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

    目的:建立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穿心莲浸膏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Intersil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以甲醇-水(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穿心莲内酯为225 nm,脱水穿心莲内酯为254 nm;柱温为35℃;流速为1.0 mL· min-1。结果穿心莲内酯进样量在0.1043~1.043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0,n=5),脱水穿心莲内酯进样量在0.0999~0.999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0,n=5);穿心莲内酯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3%(RSD=1.27%,n=6),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51%(RSD=1.10%,n=6)。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准确测定穿心莲浸膏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

    作者:汪剑飞;吴静;胡杰;叶文才;范春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CD59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激活补体系统发挥其溶解作用是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和杀伤体内肿瘤细胞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补体激活的过程中,受到多种补体调节蛋白的调控,其中膜结合补体调节蛋白( membrane-bound 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 , mCRP ) CD59能抑制补体激活终末阶段在细胞膜表面形成孔道的过程,保护自身组织免受补体激活的损伤[1]。

    作者:陈厚娣;夏先如;李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恢复阴道微生态对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 BV)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乳酸杆菌阴道制剂恢复阴道微生态,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复发性BV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单纯抗厌氧菌治疗直至临床症状消失,每次月经干净后检测阴道分泌物,BV阴性持续3个月即停药。研究组同样治疗3个月后继续采用乳酸杆菌阴道胶囊,短期巩固治疗持续3个月,调节阴道微生态,两组停药后均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复发率情况。结果对照组第1、2、3个月复发率分别是34.29%,40.00%,45.71%。研究组第1、2、3个月复发率分别是11.11%、15.56%、17.78%。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在复发性BV治疗中给予乳酸杆菌阴道胶囊制剂进行巩固治疗,积极恢复阴道微生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郭爱霞;李红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肥大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调节作用

    肥大细胞( MC)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包括黏膜MC和结缔组织MC两个亚群。机体中MC不仅可作为效应细胞,也可作为免疫调节细胞起作用。它可通过MHC分子对抗原进行加工、递呈,也可产生化学因子募集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MC一方面通过直接接触或产生的TNF-α、蛋白酶类正向调节免疫应答,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分泌IL-10等分子负向调节免疫应答。

    作者:陶象男;宋传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83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83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83例泌尿系结石患者78例一次碎石成功,成功率93.98%,平均碎石时间(31.7±9.12)min,术后2~4周复查KUB检查,结石排净率达90.36%。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确切、安全、组织损伤小,具有碎石成功率和结石排净率高的优点,是目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一种较佳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孝线;刘四平;杨兴照;马麒;杜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乳酸血症时间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究高乳酸血症时间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收治的6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初始动脉血乳酸值、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以及高乳酸血症时间,并对比不同高乳酸血症时间患者的病死率。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初始动脉血乳酸值、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高乳酸血症时间为(57.1±18.9)h,显著高于存活组的(21.2±11.9)h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乳酸血症时间>48 h的病死率,分别与高乳酸血症时间<24 h 及高乳酸血症时间为24~48 h的病死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高乳酸血症时间进行监测,有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评估价值。

    作者:韩文龙;唐晓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渐进式康复护理对促进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渐进式康复护理促进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入院的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早期渐进式康复护理,包括健康意识教育、心理调节、饮食指导和渐进式康复运动,护理干预时间均为1年,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生理检测结果、体质量指数、血压、空腹血糖、运动耐受强度、胸闷的发作频率及其射血分数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在健康意识、心理健康和饮食合理性方面比较,观察组渐进式护理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收缩压为、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每次爬楼梯级数、每月胸闷发作次数,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康复护理可促进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临床疗效满意,可显著提高患者心脏康复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易于接受亦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熊盛梅;余冬;龚蕾;李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孕中期唐氏筛查法在高龄孕妇中的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孕中期唐氏筛查法在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该院2521例孕中期(15~20周+6天)孕妇进行游离雌三醇( uE3)、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 )、甲胎蛋白( AFP)3项血清标志物指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于孕16~22周行羊膜腔穿刺进行胎儿羊水检查,并分析唐氏筛查法在高龄孕妇中的临床意义。结果(1)2521例孕妇中,高龄孕妇87例,高龄高风险孕妇16例,阳性率18.39%。适龄孕妇2434例,106例高风险,阳性率4.35%。两组高风险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35.93,P<0.00);高龄孕妇组唐氏综合征、18-三体、NTD高风险率均显著高于适龄孕妇组,P<0.01;(2)唐氏筛查法提示高风险的孕妇122例,其中染色体异常4例(2例唐氏综合征,1例18-三体综合征,1例NTD),染色体异常率3.77%;随防低风险组2399例孕妇所生婴儿,未见上述三种疾病,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78.78,P<0.00)。结论(1)年龄对胎儿唐氏筛查高风险阳性率有很大影响,随着孕妇年龄增长,胎儿唐氏筛查高风险阳性率提高;(2)唐氏筛查法提示高风险组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的发生率。孕中期唐氏筛查法是预测高龄孕妇异常胎儿的有效方法。

    作者:袁雪蓉;伍亚玲;冯玉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5%果糖注射液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5%果糖注射液在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对照,观察5%果糖注射液对无痛结肠镜检查者术中、术后指尖血糖的影响,并对比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输液前指尖血糖平均值为(4.83±0.55)mmol· L-1,与输液125 mL时(4.87±0.65)mmol· L-1及输液结束后10 min(4.89±0.76) mmol· L-1,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输液125 mL时及输液结束后10 min指尖血糖平均值与输液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中有17例(5.72%)于术后发生低血糖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103,34.68%)(P<0.05)。结论5%果糖注射液可有效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

    作者:刘佰纯;宋莹;魏丽娟;李俊安;陈鑫;王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连续腰麻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剖宫产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连续腰麻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患者52例,连续腰麻组29例,全身麻醉组23例,分析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出血量等基本情况,记录两种麻醉过程血压、心率变化及对于新生儿的影响。结果两组在血小板计数、出血量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连续腰麻组产妇在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5 min无影响与全麻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血压在麻醉开始后均下降,但在麻醉后10 min连续腰麻组血压下降幅度大于全麻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连续腰麻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麻醉中可安全有效实施。

    作者:张宁;徐铭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对颈清扫范围的影响

    目的:探讨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其对颈清扫范围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30例,对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通过χ2单因素分析得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侵及被膜及被膜外、双侧癌、伴结甲、伴腺瘤。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OR值从大到小为侵及被膜及被膜外(OR=3.194),肿瘤大小(cm)(OR=2.501),年龄(OR=2.327),性别(OR=1.938)。通过χ2单因素分析得到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影响因素包括: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性别、侵及被膜及被膜外。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4.948)。结论高龄、男性、侵袭性、肿瘤直径大小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选择颈清扫范围的时候,注意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的患者应当注意同时行患侧Ⅱ~Ⅴ区的淋巴结清扫。

    作者:田浩;胡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