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交设计优选炮姜中新生成分姜酮的超声提取工艺

黄玉霞;夏伦祝;高家荣;汪永忠;李亚茹;李钰馨;韩燕全

关键词:姜酮, 炮姜, 正交设计
摘要:目的:优选炮姜中新生成分姜酮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采用UPLC法测定炮姜中新生成分姜酮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BEH C18(100 mm ×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0.3 mL· 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乙醇浓度、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姜酮的含量的影响。结果乙醇倍数与提取时间对提取结果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分析姜酮的佳超声提取工艺为:80%乙醇,10倍量,提取1次,提取时间40 min。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可为炮姜的质量控制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在胸腹联合伤中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同时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诊断与抢救方法。方法该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共接诊30例外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同时合并胸部损伤患者,27例多发性肋骨骨折,1例膈肌损伤,15例锁骨骨折,21例血气胸,4例创伤性湿肺,5例左肾挫裂伤,部分患者同时合并椎体、骨盆、颅脑外伤以及肢体骨折等。结果8例经胸手术,1例胸腹联合切口,4例剖腹+剖胸术,30例患者均行脾切除术,7例行肺叶修补术以及2例行肺深部裂伤血管结扎,1例胸内异物取出术;全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31.16±9.34)分,经过综合手术治疗后,3例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6例合并肺不张,其中2例死亡,其中1例因病情过于严重,送医不及时所致,另1例因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28例经有效治疗后痊愈出院,死亡率为6.67%。结论外伤性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是一种非常多见的外科疾病,同时伴随有胸部损伤,该病的致死率非常高,故及时进行抗休克处理和手术对症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魏鲲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正交设计优选炮姜中新生成分姜酮的超声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炮姜中新生成分姜酮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采用UPLC法测定炮姜中新生成分姜酮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BEH C18(100 mm ×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0.3 mL· 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乙醇浓度、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姜酮的含量的影响。结果乙醇倍数与提取时间对提取结果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分析姜酮的佳超声提取工艺为:80%乙醇,10倍量,提取1次,提取时间40 min。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可为炮姜的质量控制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黄玉霞;夏伦祝;高家荣;汪永忠;李亚茹;李钰馨;韩燕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孕中期唐氏筛查法在高龄孕妇中的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孕中期唐氏筛查法在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该院2521例孕中期(15~20周+6天)孕妇进行游离雌三醇( uE3)、绒毛促性腺激素(β-HCG )、甲胎蛋白( AFP)3项血清标志物指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于孕16~22周行羊膜腔穿刺进行胎儿羊水检查,并分析唐氏筛查法在高龄孕妇中的临床意义。结果(1)2521例孕妇中,高龄孕妇87例,高龄高风险孕妇16例,阳性率18.39%。适龄孕妇2434例,106例高风险,阳性率4.35%。两组高风险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35.93,P<0.00);高龄孕妇组唐氏综合征、18-三体、NTD高风险率均显著高于适龄孕妇组,P<0.01;(2)唐氏筛查法提示高风险的孕妇122例,其中染色体异常4例(2例唐氏综合征,1例18-三体综合征,1例NTD),染色体异常率3.77%;随防低风险组2399例孕妇所生婴儿,未见上述三种疾病,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78.78,P<0.00)。结论(1)年龄对胎儿唐氏筛查高风险阳性率有很大影响,随着孕妇年龄增长,胎儿唐氏筛查高风险阳性率提高;(2)唐氏筛查法提示高风险组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的发生率。孕中期唐氏筛查法是预测高龄孕妇异常胎儿的有效方法。

    作者:袁雪蓉;伍亚玲;冯玉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脑出血微创锥颅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锥颅软通道技术治疗脑出血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1年该科应用软通道技术治疗脑出血42例病人情况。结果39例颅内血肿或脑室积血被基本清除,并顺利拔管,占92.86%。其中,治愈好转27例,占64.29%;11例患者术后存在肺部感染,家人因经济等原因自动出院回当地治疗,占26.19%。1例治疗好转拔管后家人要求转院,3例脑疝手术未能纠正,家人放弃治疗出院死亡,占7.14%。结论锥颅软通道技术是治疗脑出血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勇;杜家富;丁广贵;刘永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流程优化对改善骨折患者手术效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流程优化对改善骨折患者手术效率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普外科收治的骨折患者将其实施流程优化前后分为优化组和常规组,优化组在常规组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手术室资源的合理运用及布局改造,评估现有护理工作流程中的弊端并成立手术室管理保障小组,重组优化人力资源,采用连续性排班模式等措施,对两组患者手术室实施服务流程后的手术效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优化组的手术等待时间、检查时间、麻醉恢复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由67.1%增加到93.9%,舒适度由52.4%增加到97.6%。结论通过对传统手术室服务流程的重建和改善,新型流程优化模式有利于患者满意度和手术效率的提高,为现代手术室提供更为科学、系统、全面的服务理念。

    作者:宦小芳;郭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加速康复外科术前两种口服葡萄糖溶液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术前口服葡萄糖溶液方案。方法将择期手术的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与术前晚8时后禁食固体食物,A组只在术前晚9~10时口服10%葡萄糖液1000 mL,B组于术前晚9~10时口服10%葡萄糖500 mL,手术晨5~6时再口服500 mL。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呕吐致肺吸入并发症;术前口渴、饥饿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口渴、饥饿的发生率高于B组;两组依从性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组依从性明显低于B组;术前晚睡眠时数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组睡眠时数明显低于B组。结论择期手术术前晚8时后禁食固体食物,术前晚9~10时口服10%葡萄糖500 mL,手术晨5~6时再口服500 mL,其方法具有较高可行性和优越性。

    作者:廖理芳;蒋美丽;张梅;张文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黄中蒽醌苷元双相动态提取方法研究

    目的:优选大黄中蒽醌苷元的双相动态提取工艺。方法以蒽醌苷元含量为指标,选取提取溶剂倍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溶剂,80℃水浴提取3次,每次1.5 h。结论该优选工艺合理,稳定可行,蒽醌苷元提取率高。

    作者:李除夕;丁菲;贾树田;胡正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二丹红藤败酱汤联合通络灌肠颗粒基础上加用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 PID)的疗效。方法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78例PID患者,依据症状、体征和病程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组)、中药治疗组(B组)和西药治疗组(C组),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6.2%,B组为80.8%,C组为69.2%,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及C组( P<0.05)。 A组在改善下腹痛、腰骶胀痛、带下增多等症状及子宫活动受限或压痛体征方面,明显优于B组及C组(P<0.05)。 B组在改善下腹痛症状及缓解子宫活动受限或压痛体征方面明显优于C组(P<0.05)。 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后C反应蛋白均下降明显(P<0.05),其中A组的下降幅度大。结论中药二丹红藤败酱汤联合通络灌肠颗粒配合抗生素对于治疗PID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徐云霞;李伟莉;周军;刘春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液透析留置针建立扣眼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拟行扣眼法穿刺时,用血液透析留置针建立扣眼的可行性。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该院拟行扣眼法穿刺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观察组操作者用血透留置针穿刺并留置内瘘至更换钝针穿刺为止。比较两组建立扣眼的效果差异及不良反应,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建立扣眼成功率分别为对照组95.0%,观察组97.5%,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建立一对扣眼平均耗时、扣眼钝针穿刺容易例次、钝针初始穿刺一月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留置针打折3例、凝血1例、留置针留置内瘘侧肢体轻度胀痛3例,对照组穿刺渗血48次。结论留置针建立扣眼的效率高于普通内瘘穿刺针,能缓减扣眼穿刺护士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的压力,有利于扣眼穿刺的持续开展,但对患者透析间期依从性有较高的要求。

    作者:姚玉容;余秀峰;吴云霞;徐吉仙;伍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5%果糖注射液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5%果糖注射液在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对照,观察5%果糖注射液对无痛结肠镜检查者术中、术后指尖血糖的影响,并对比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输液前指尖血糖平均值为(4.83±0.55)mmol· L-1,与输液125 mL时(4.87±0.65)mmol· L-1及输液结束后10 min(4.89±0.76) mmol· L-1,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输液125 mL时及输液结束后10 min指尖血糖平均值与输液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中有17例(5.72%)于术后发生低血糖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103,34.68%)(P<0.05)。结论5%果糖注射液可有效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

    作者:刘佰纯;宋莹;魏丽娟;李俊安;陈鑫;王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EBV感染患儿不同疾病型别与其免疫状况的关系

    目的:探析EB病毒( EBV)感染患儿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抗原表达率、血游离EBV-DNA拷贝数与其细胞体液免疫系统之间相关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54例患者,179例EBV感染儿童为实验组,排除肝功能异常及疱疹病毒感染儿童75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按照临床不同疾病型别分为一般性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 IM)组87例;重度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32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组14例及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PS)组4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仪、流式细胞仪测定EBV 感染患儿的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抗原CD4+、CD8+、CD4+/CD8+、CD16+56(NK)表达率。结果 CAEBV组IgE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HPS组IgG、IgA显著低于其他组别,且C3、C4水平明显低于其余4组,C4数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轻度IM组、中重度IM组的CD8+的数值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EBV-HPS组细胞总T细胞,CD4+、CD8+、CD4+/CD8+、NK、B细胞均显著下降,其中除了B细胞与CAEBV组较无差异之外,与其余4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AEBV组CD4+升高缓慢,CD4+/CD8+较其余EBV感染患儿有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儿童EBV感染引起的肝脏功能性损伤与T细胞免疫调节失衡有关,不同疫病类型与外周淋巴B细胞体液免疫降低显著度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熊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60株阴沟肠杆菌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阴沟肠杆菌主要来自痰液标本占64.2%,其次是血液和尿液;临床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多;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对阴沟肠杆菌抗菌活性高。结论阴沟肠杆菌临床检出率较高,需加强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选择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做为临床治疗首选用药。

    作者:赵松;崔颖;刘美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CD59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激活补体系统发挥其溶解作用是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和杀伤体内肿瘤细胞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补体激活的过程中,受到多种补体调节蛋白的调控,其中膜结合补体调节蛋白( membrane-bound 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 , mCRP ) CD59能抑制补体激活终末阶段在细胞膜表面形成孔道的过程,保护自身组织免受补体激活的损伤[1]。

    作者:陈厚娣;夏先如;李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氨、层黏连蛋白与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肝硬化合并肝癌诊断中的关系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氨水平、层黏连蛋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癌组),其中男71例,女37例,年龄37~71岁,平均55.6岁。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 A级28例,B级32例,C级48例。正常对照组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37~62岁,平均46.8岁。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层黏连蛋白(LN),血氨(NH3)采用连续监测法,血小板参数用贝克曼库尔特五分类血常规分析仪检测。比较肝癌组与对照组、肝癌组Child-Pugh分级间的NH3水平、黏连蛋白( LN)、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结果肝癌患者NH3、LN、MPV、PDW升高, PLT和PCT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NH3、LN、MPV、PDW逐渐升高,PLT和PCT下降,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随着肝功能的下降,NH3与LN、PCT呈直线相关,与PLT、MPV、PDW无明确相关。结论联合观察血氨、层黏连蛋白与血小板指标变化对肝硬化合并肝癌无创伤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叶迎宾;刁淑梅;章健;黄秀香;赵斗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丹黄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丹黄胶囊的质量标准,为其质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 TLC)法对制剂中的丹参、川芎、五味子和黄芪四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5μm,250 mm ×4.6 mm),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1.0 mL· min-1。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强;丹参酮ⅡA在1.77~15.93 mg· 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丹参酮的平均回收率为99.55%,RSD=1.10%(n=6)。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所建标准可用于丹黄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白涓涓;杨瑛;王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改良 Bricker回肠膀胱术21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3月因膀胱肿瘤行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18个月,肠道相关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2例,远处转移1例。结论改良回肠膀胱术简单易行,“拖入法”输尿管再植能有效避免尿瘘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涛;沈洪;冷国雄;章久武;胡尚武;王海波;王鹏;张严;段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塞来昔布对肝癌 HepG2 HepG3细胞的免疫增敏作用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人肝癌HepG2和HepG3细胞株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TRAIL)的增敏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人HepG2 HepG3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塞来昔布和TRAIL作为干预手段,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法检测塞来昔布对肝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塞来昔布联合TRAIL对HepG2,HepG3细胞的凋亡及DR4,DR5的表达。塞来昔布与不同效靶比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经LDH检测法检测其杀伤作用。结果塞来昔布及TRAIL对人肝癌HepG2和HepG3细胞株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塞来昔布联合TRAIL可显著增敏TRAIL对HepG2和HepG3的杀伤,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塞来昔布预处理的肝癌细胞更易被CIK细胞杀伤。结论塞来昔布对人肝癌HepG2和HepG3细胞株具有明显细胞毒性,联合TRAIL及CIK可显著增敏后者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塞来昔布上调DR4,DR5有关。

    作者:刘永庆;童斯浩;鲍扬漪;王成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分析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好发部位、常见菌种及耐药性,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真菌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ICU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和真菌敏感试验。结果824例患者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108例,感染发病率为13.11%;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常见,占53.04%,其次为泌尿道(31.3%)、血液(6.08%)、肠道(4.36%)等;在所分离的115株真菌中,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46.09%)、光滑假丝酵母菌(23.48%)、无名假丝酵母菌(11.3%)及热带假丝酵母菌(10.43%);所有分离的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部分耐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低蛋白血症、激素应用等是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常见;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钟明媚;张琳;张金;杨薛萍;高志庆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一次性吸痰管在双管喉罩置入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一次性吸痰管在双管喉罩置入时的应用,探讨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取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吸痰管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40例。抽净两组喉罩气囊内气体,A组把吸痰管插入双管喉罩的食道引流管内并与前端平齐,将喉罩插入到位后迅速把吸痰管置入食管。 B组在判断喉罩位置正确后再插入吸痰管。观察两组喉罩的置入时间、首次置入成功率、吸痰管插入食管的阻力及置入时间等。术毕拔除喉罩,观察喉罩上有无染血,记录术后有无咽痛等并发症。结果 A组吸痰管置入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A组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95%)高于B组(80%)(P<0.05)。两组在喉罩染血、术后咽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吸痰管能增加双管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能缩短喉罩及吸痰管的置入时间,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作者:王家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情绪及注意偏向的变化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情绪及注意偏向的变化。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 SAS)、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及情绪词Stroop任务作为评定工具,对58例胃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治疗后SAS,SDS得分[(45.74±4.71)分,(55.03±5.30)分]较手术前降低[(52.09±5.72)分,(51.92±6.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6,P<0.000;t=3.824,P=0.001);情绪词Stroop任务中负性词的正确率在手术后[(84.77±8.96)%]较手术前[(79.03±14.1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7,P=0.013)。结论手术治疗后患者情绪状态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手术后负性情绪仍较明显,需加强心理疏导。

    作者:夏伦保;夏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