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红飙;顾永昊;鲍建;柯根杰
目的:了解中国人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SEK)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对该科收集的1个PSEK家系和1990年以来报道相关中国人PSEK的8个PSEK家系进行系统的临床和遗传学的总结分析。结果(1)PSEK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初发于掌跖的对称性、边界清楚的角化性红斑、部分患者皮损可扩展至其他部位,但多较为局限,多幼年发病,患者身体健康不受影响;(2)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同一家系内或不同家系间患者的表现度可存在明显差异;(4)多不伴发其他疾病;(5)部分家系的发病情况呈不规则显性;(6)近亲结婚家系中可见PSEK患者。结论 PSEK为一种少见的、有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对称分布的、固定的红色角化性斑块为特征,但不同患者表现度可存在明显差异,近亲结婚患病的几率可能增加。
作者:郭碧蓉;方红芳;朱启明;潘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在百草枯中毒胸部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口服百草枯中毒致胸部损害的CT资料。结果5例患者首次CT检查4例表现为肺内斑点状、斑片状、线条状密度增高影,伴少量胸腔积液;1例胸部未见明显异常。5例首次CT复查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同时吸收1例,仅肺部病变吸收1例;1例首次CT检查胸部未见明显异常者出现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2例肺部病变范围增大;1例胸腔积液增多。4例第2次复查2例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增多。3例第3次复查胸部病变基本吸收。结论 CT对百草枯中毒后胸部损害的评估、治疗和判断疗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周长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胃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5月-2013年11月间胃镜活检为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仅1例维持术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其余18例均证实为腺癌,其中早期胃癌9例,进展期胃癌9例。结论胃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的概率极大,应采取积极的外科干预。
作者:孙学工;束宽山;苏昭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5-氟尿嘧啶(5-Fu)浓度的方法。方法以5-溴尿嘧啶(5-Bru)为内标,硫酸铵为蛋白沉淀剂,血浆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处理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进样测定,其中,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5μm,4.6 mm ×2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5∶95,V/V)溶液,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66 nm,柱温为25℃。结果在0.020~0.250 mg·L-1浓度范围内药物浓度与响应值之间线性关系良(r=0.9996),低定量限浓度为0.020 mg·L-1,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2.97%~11.17%、1.67%~5.47%;高、中、低浓度的方法回收率均高于96%,高、中、低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均高于70%。血浆样品在室温24 h内及冷冻条件下20 d内稳定性良好。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可靠、准确、稳定性高等特点,适用于氟尿嘧啶植入剂人血浆中5-Fu浓度的测定。
作者:俞敏;王世亮;王小董;陈蒙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该院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90例。根据相关资料,对可能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疗效与体重、Sanders骨折分型、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四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吸烟、手术时机和Gissane角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anders骨折分型、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三因素是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效果的危险因素主要有Sanders骨折分型、跟骨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它们可作为判断跟骨关节内骨折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德;吴胜祥;李环如;郭思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化疗前及化疗4周期后血清VEGF水平,其中30例患者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结果30例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22.5±39.4)、(331.4±49.8)ng· L-1,另外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18.1±32.4)、(371.7±26.3)ng·L-1,是否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下降率平均值分别为21.18%和10.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变化与疗效有关,患者血清VEGF水平下降程度与疗效存在正相关关系(r=0.750,P<0.005)。结论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下降更明显,疗效更好。
作者:朱磊林;陈健;王刚;李世伟;孙玉蓓;季楚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初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初产妇巨大儿的恰当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初产妇分娩的251例出生体重≥4000 g的新生儿(初产妇巨大儿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初产妇分娩正常体重(2500~3999 g)的新生儿(初产妇正常体重儿组)比较。结果初产妇巨大儿母亲的孕末期体重、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度、胎儿腹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异常产程、会阴撕裂伤、肩难产及新生儿窒息率等均高于初产妇正常体重儿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大儿显著增加了母儿并发症,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产前正确预测巨大儿,选择安全恰当的分娩方式,对预防和降低母儿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芳;程冉;程义玲;谢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针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对该院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900例腹部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干预前437例(对照组),干预后463例(观察组),比较干预前后切口感染率,以评价其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于干预前、后各抽取100例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共发生切口感染16例,切口疝3例,出血2例,发生率为4.5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3.2±2.6)d,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护理态度、操作技术、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病房环境、护理措施六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是一种投入少,实用性强,效果好的护理方式,不仅可提高其预后,同时可提升患者满意度,对创建优质品牌医疗服务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清新;黄庆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中门冬氨酸的含量。方法采用Inertsil ODS-SP色谱柱(5μm,4.6 mm ×250 mm),流动相为乙腈-30 m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加三乙胺0.85 mL,用磷酸调pH至2.5)(150∶850),流速为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40℃。结果门冬氨酸在进样量为2.06~12.3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n=6),平均回收率为99.72%,RSD为1.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稳定性好,可作为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中门冬氨酸的有效检测方法。
作者:徐三能;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营养风险及临床营养支持情况。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该院COPD患者的营养风险及临床营养支持进行调查。结果71.8%的 COPD住院患者处于中重度营养风险,但只有7.3%的COPD患者得到了营养支持。结论有必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和COPD患者的培训和宣教,使之认识到营养支持对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徐丙发;秦侃;李秀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分析及鉴别。方法选择60例疑似宫内特殊部位异位妊娠患者分别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诊断,分析超声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情况相对照。结果阴道超声的准确性高于腹超声(P<0.05);阴道超声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腹超声(P>0.05);阴道超声在宫角妊娠、瘢痕妊娠、宫颈妊娠、峡部妊娠、间质部妊娠方面的准确率均高于腹超声(P>0.05)。结论经腹超声及经阴道超声均为诊断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有效方法,经阴道超声的准确率更高。
作者:刘巨方;童燕燕;姚雯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服毒自杀患者救治后的心理状态,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分析该科收治的175例服毒自杀患者(观察A组)的临床及护理资料,对其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另选取68例服毒自杀患者作为观察B组,仅采取一般救治和心理护理,随访两组患者1年,观察两组患者再次服毒自杀率。结果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特点包括悲观失望、恐惧、自卑、意志消沉及孤独。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护理人员应先了解患者服毒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并与患者家属一起关心、爱护患者,肯定患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让患者意识到服毒自杀的后果的严重性等。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后,随访1年期间,观察A组随访1年期间21例(12.00%)再次服毒自杀,观察B组18例(26.47%)再次服毒自杀,观察A组再次服毒自杀率明显低于观察B组(P<0.05)。结论服毒自杀患者救治后存在不同的心理特点,临床上可因人而异的采用护理对策,不仅可取得患者对治疗护理的配合,而且可降低再次服毒自杀率。
作者:陈彦侠;孔云;郏云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特异性IgE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93例在鼻内镜下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血清学、影像学检查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术前IgE阴性组患者手术后症状和生活质量VAS评分的降低差值高于IgE阳性组患者(P<0.05);术前IgE阴性且不伴鼻息肉患者的术后CT、VAS、SNOT-20、SF-36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IgE阳性伴鼻息肉患者(P<0.05);未愈组血清IgE和SIgE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痊愈组的阳性率(P<0.05)。结论特异性IgE水平增高往往提示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术后疗效不佳,而且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影响更大。
作者:陶维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肾镜下弹道超声碎石系统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膀胱结石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采用TURP和瑞士EMS公司第四代弹道超声系统治疗BPH并发膀胱结石18例资料。分析其清石率、膀胱穿孔、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严重出血、全身感染并发症情况及术前与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max)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清石率达100%。手术中无膀胱穿孔、TU RS和全身感染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凝块填塞膀胱。术后随访3~11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膀胱结石复发。IPSS、QOL、Qmax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TURP联合肾镜下弹道超声碎石系统治疗BPH并发膀胱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涂和平;汪开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复方氨酚美沙糖浆中盐酸甲基麻黄碱、愈创甘油醚、氢溴酸右美沙芬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16 nm。结果盐酸甲基麻黄碱、愈创甘油醚、氢溴酸右美沙芬分别在0.1412~1.412、0.605~6.05、0.1568~1.56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6、0.9998、0.999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5%、98.69%、99.68%,RSD 分别为2.24%、1.85%、2.03%(n=9)。结论该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为复方氨酚美沙糖浆的质量控制提供定量评价方法。
作者:赵惠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2012年住院患儿血培养中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血源性感染患儿的临床诊治与流行病学特征提供用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导致血源性感染的663株病原菌分布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结果6333份血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663株,阳性率10.5%;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04株占60.9%,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253株占38.2%,主要包括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等;真菌6株占0.9%。药敏试验检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90%以上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未发现耐亚胺培南菌株。结论儿童血液感染患者菌种较复杂,革兰阳性球菌是引起菌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提示检出菌株耐药性较强,因此需要根据血液感染细菌的分布特性和耐药性,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血源性感染患儿。
作者:刘红娟;张良祺;查巍;程邦宁;鲁显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马鞍山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情况,以探讨和分析该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OP)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820例自2012年起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并根据其体质量及年龄分别进行分组,根据体质量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年龄划分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年龄>70岁者合并为一个年龄段。对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DPX Bravo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每位受试者腰椎1-4(L1-4)、股骨颈、髋部进行骨密度值(BMD)和T值测量。结果判断:T≤-2.5为骨质疏松,-2.5~-1为低骨量,≥-1.0为正常。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体质量受试者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50岁年龄段,男性与女性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髋骨骨密度的BMD及骨丢失率均无明显差异,但>50岁各年龄段,女性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髋骨骨密度的BMD值及骨丢失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男性,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骨密度明显高于低体质量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机体相对体质量的增加,骨密度也随之升高。结论马鞍山地区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50岁的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率显著,其与低体质量者均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重点防治。
作者:朱俊;晏莲英;刘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共55例,其中38例行输卵管开窗术,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38例异位妊娠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患者转行开腹式手术,术中出血量(180±25.67)mL;手术平均花费时间为(51±17)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2.7±2.5)h;用抗生素时间为(3.1±1.6)d;术后5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36例输卵管恢复通畅,住院时间为(3.64±0.93)d。结论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开窗术,不仅创伤小,同时还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晶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乐卡地平与培哚普利小剂量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轻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0例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A组)和单用乐卡地平组(B组)和单用培哚普利组(C组)。A组服用培哚普利2 mg· d-1+乐卡地平5 mg·d-1;B组服用乐卡地平10 mg·d-1;C组服用培哚普利4 mg·d-1。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后4、8、12周后降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联合治疗组第4周开始,血压达标率及血压下降幅度均优于单药治疗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4例,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乐卡地平组7例,培哚普利组19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乐卡地平与培哚普利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加降压幅度和降压速度、提高降压有效率,两药小剂量联合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吴丁烨;张煜;顾向红;羊镇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葛根素的浓度。大鼠灌胃给予葛根素(100 mg·kg-1)及葛根素和小檗碱混合物(100 mg·kg-1+50 mg·kg-1、100 mg·kg-1+100 mg ·kg-1、100 mg·kg-1+200 mg·kg-1),用HPLC法测定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浆葛根素的浓度,DAS ver1.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葛根素在0.10~10.00 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5)。合用小檗碱前后葛根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0.54±0.05)、(0.59±0.03)、(0.67±0.02)、(0.73±0.03)mg·L-1;AUC0~∞分别为(4.90±2.91)、(4.63±2.11)、(3.42±2.44)、(6.18±2.57)mg·L-1·h-1;CL 分别为(26.92±16.24)、(25.94±13.36)、(44.58±30.36)、(18.82±8.47)L·h-1·kg-1。结论高剂量小檗碱可提高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
作者:吴恒;陈礼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