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林;陈健;王刚;李世伟;孙玉蓓;季楚舒
目的:探讨子宫内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分析及鉴别。方法选择60例疑似宫内特殊部位异位妊娠患者分别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诊断,分析超声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情况相对照。结果阴道超声的准确性高于腹超声(P<0.05);阴道超声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腹超声(P>0.05);阴道超声在宫角妊娠、瘢痕妊娠、宫颈妊娠、峡部妊娠、间质部妊娠方面的准确率均高于腹超声(P>0.05)。结论经腹超声及经阴道超声均为诊断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有效方法,经阴道超声的准确率更高。
作者:刘巨方;童燕燕;姚雯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fQRS被视为心肌瘢痕的标记,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肌动作电位的缓慢和不均一。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代表心室复极化离散,被公认为反映跨室壁离散度的诊断性指标。缺血性J波是由心肌缺血损伤导致的瞬时外向钾离子流(Ito)增强引起。上述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黄飞燕;丁晓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针对109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培养阳性患者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情况分析,指导临床选择根除Hp治疗的药物。方法对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将培养阳性和阴性的患者进行年龄和性别的统计学分析。同时对于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对城乡居民进行耐药率比较。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进行Hp根除治疗,对于培养阴性的患者根据阳性组药敏试验结果经验性的选择抗生素进行根除Hp治疗,将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根除治疗效果。结果109例患者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在年龄组成、性别和疾病分布上相近(P>0.05),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对甲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7.70%、42.20%、33.94%、10.09%、9.17%、2.75%及2.75%。其中,在城市居民中耐药率为57.14%,在乡镇居民中耐药率79.01%,,有显著差异(P <0.05)。培养阳性组Hp根除率达到97.89%,阴性组的根除率也达到了82.96%,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 <0.05),但是均能达到根除率不低于80%的临床要求。结论 Hp的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耐药情况分析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指导临床进行根除Hp治疗的药物选择。
作者:杜军;汤海涛;刘晓燕;黄新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该院收治传染病的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传染病的患病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传染病人中占人数排名前五的病种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淋病、梅毒和感染性腹泻。同时,医院收治的传染病人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病例数增加较快的病种主要是淋病和梅毒。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和感染性腹泻多发于20岁以后。流行性腮腺炎、水痘以及麻疹多发于婴幼儿。结论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升高,在今后传染病的防治中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作者:伍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参味合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五味子、麦冬、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五味子醇甲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5μm,250 mm ×4.6 mm);流动相为甲醇-水(58∶42);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在TLC色谱中检出五味子、麦冬和甘草,阴性对照无干扰;五味子醇甲进样量在0.3012~3.01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5%,RSD=1.05%(n=6)。结论所建立TLC鉴别方法和HPLC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参味合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管敏;王淼;达庆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化疗前及化疗4周期后血清VEGF水平,其中30例患者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结果30例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22.5±39.4)、(331.4±49.8)ng· L-1,另外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18.1±32.4)、(371.7±26.3)ng·L-1,是否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下降率平均值分别为21.18%和10.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变化与疗效有关,患者血清VEGF水平下降程度与疗效存在正相关关系(r=0.750,P<0.005)。结论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下降更明显,疗效更好。
作者:朱磊林;陈健;王刚;李世伟;孙玉蓓;季楚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该院抗肿瘤药发生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上报的抗肿瘤药物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为多发人群;ADR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发生 ADR的患者少数有既往史,无明显家族史表现;一般 ADR主要发生在用药过程中;六大类抗肿瘤药中,以其他类抗肿瘤药发生的 ADR例数多。结论应继续加强 ADR的监测力度,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邢放;许健;邢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i-gel喉罩与气管插管在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的心血管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常规腹腔镜手术5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在20~66岁,随机分两组:i-gel喉罩组(A组)及气管插管组(B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插管(罩)即刻(T2)、气腹即刻(T3)、气腹后10 min(T4)、停止气腹(T5)、拔管(罩)即刻(T6)等6个时间点观察两组的HR、MAP、PETCO2等指标。结果 B组插管、拔管过程中,患者HR,MAP等心血管反应较A组有明显升高(P<0.05)PET CO2无明显变化。术后吸痰例数,咽喉痛,B组较A组有显著增多(P<0.05)。手术结束至苏醒拔管时间B组较A组有明显的延长(P<0.05)。结论在全麻腹腔镜手术中使用i-gel喉罩,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变化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甫营;王胜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毕前房注入滤过空气或平衡盐溶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64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与代谢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毕前房注入滤过空气的为观察组25例(32眼),注入平衡盐溶液的为对照组25例(32眼),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前房深度、眼压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1)术后3、5d,观察组的裸眼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的裸眼视力均集中在≥0.6。(2)术后1、3、5d,观察组的前房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3)术后1、3、5d,观察组的眼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4)术后1d时观察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毕前房注入滤过空气,有利于前房形成与维持、视力的恢复、前房深度的加深与维持眼压的正常水平,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减小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吴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针对可可碱精制过程中,由于3-甲基黄嘌呤残留高,造成的产品色泽差,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对精制工艺优化改进。方法通过优化调整精制工艺过程中可可碱结晶析出pH值,而将可可碱成品精制步骤由两次降为一次。结果3-甲基黄嘌呤残留由原可可碱产品中的0.6%降至0.2%以下,产品外观由黄绿色改善为乳白色,产品色泽和质量符合企业要求。结论该精制工艺简捷,降低了可可碱生产成本,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前景。
作者:刘晖;韩志杰;黎冰;石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安庆市不同人群和季节中螨诱发变应性鼻炎特点。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2月就诊的992例疑似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记录点刺结果;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结果在不同季节中,秋季尘螨阳性率显著高于春季(χ2=21.63,P<0.01)、夏季(χ2=18.25,P<0.01)和冬季(χ2=6.93,P<0.01),而夏季螨过敏性鼻炎比例分别和春季(χ2=137.13,P<0.01)、秋季(χ2=64.24,P<0.01)以及冬季(χ2=284.90,P<0.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人群中,少年、青年分别和童年(χ2=4.32,P<0.05;χ2=3.89,P<0.05)、中老年(χ2=24.01,P<0.001;χ2=27.57, P<0.001)相比,尘螨阳性率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青年螨过敏性鼻炎比例分别和童年(χ2=284.94,P<0.01)、少年(χ2=94.16,P<0.01)以及中老年人(χ2=62.24,P<0.0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秋季是螨致敏过敏性鼻炎高的季节,但夏季为螨过敏性鼻炎高发季节;少年和青年是螨致敏过敏性鼻炎的危险人群,青年人群的螨过敏性鼻炎比例高。
作者:王保霞;梁素青;何凤;田华;王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载脂蛋白 A1(Apolipoprotein-A1, ApoA1)对重症肺炎患者生存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将重症肺炎患者根据入院治疗30 d后的生存情况分为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1周内血清PAB、CRP、ApoA1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血清PAB入院后5 d,恶化组(165.47±33.79)mg·L-1,非恶化组(193.36±40.81)mg·L-1,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CRP水平入院后1 d开始,恶化组(27.13±7.64)mg·L-1,非恶化组(22.84±6.24)mg·L-1,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ApoA1水平从入院后3 d,恶化组(1.15±0.33)g·L-1,非恶化组(1.37±0.39)g·L-1,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PAB、CRP、ApoA1对重症肺炎患者生存状况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可结合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李怀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Bcl-2、Bag-1、Bax表达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影响。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收集128例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Bcl-2、Bag-1、Bax表达情况。结果经过检测,癌组织中Bcl-2、Bag-1、Bax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3.4%、89.8%、80.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Bcl-2、Bag-1、Bax的表达率57%、59.4%、65.6%。经过统计学检验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卡方检验Bcl-2、Bag-1、Bax阳性表达与各个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检验,得出Bcl-2、Bag-1与肿瘤的直径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Bcl-2、Bag-1呈现正相关性(r=0.63,P<0.05)。结论 Bcl-2、Bag-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勇;李运辉;张鹏;吴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年龄≥70岁。检测入选病例Hcy水平、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叶酸、维生素B12、血肌酐等指标;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各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比较。结果HbA1c、LDL-C、Hcy、FA、VitB12及收缩压均为糖尿病合并MCI的危险因素(P<0.05),2型糖尿病患者重度高Hcy血症组MCI发病率较中度及轻度高Hcy血症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升高是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Hcy血症将会增加MCI的发病率。
作者:周广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照研究不同性别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差异,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肾功能下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9年3月-2013年2月特发性膜性肾病75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按性别及是否合并肾功能下降分组,分别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男女两组比较,两组在年龄(P=0.000)、病程(P=0.016)、水肿(P=0.000)、镜下血尿发病率(P=0.000)、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P=0.000)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白蛋白在女性稍高于男性(P=0.000),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比较均为男性组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0,P=0.000)。两组在小血管病变、病理分期构成比方面有差异(分别P=0.001,P=0.000)。按是否合并肾功能下降分组比较,肾功能下降组的年龄高于肾功能正常组,高血压、浮肿及镜下血尿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肾功能正常组的总胆固醇(P=0.020)及血白蛋白(P=0.000)稍高于肾功能下降组;小血管病变及肾小球硬化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均P=0.000)。年龄、血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与肾功能下降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男性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更多见,其血尿素氮和肌酐较女性更高,但肾小球率过滤并不低于女性。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年龄、血白蛋白及总胆固醇升高是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作者:段玉静;柴华旗;沙文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该院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84例,分为腹腔镜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要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血量、术后病率、肛门的排气时间、离床时间、术后的住院时间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恢复快等优势,是治疗子宫肌瘤较为理想的选择,但不能完全的取代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
作者:支翠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该院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90例。根据相关资料,对可能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疗效与体重、Sanders骨折分型、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四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吸烟、手术时机和Gissane角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anders骨折分型、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三因素是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效果的危险因素主要有Sanders骨折分型、跟骨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它们可作为判断跟骨关节内骨折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德;吴胜祥;李环如;郭思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该院近年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种类、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Danan标准RUCAM简化评分系统对2002年4月-2012年4月间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而入住该院的19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将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8例患者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等,共占62.12%,男性97例(48.99%),女性101例(51.01%);年龄3~88岁,中位年龄47岁;第一次服药至发生肝损伤的潜伏期在4~180 d,中位时间26 d;肝细胞损伤型124例(62.63%),胆汁淤积型35例(17.68%),混合型39例(19.69%);3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19.19%),而有临床症状160例(80.81%),主要表现为乏力(65.66%)、纳差(52.02%)、眼黄尿黄(44.95%);经治疗后痊愈59例(29.80%),好转108例(54.55%),自动出院28例(14.14%),死亡3例(1.52%),预后较好。结论该院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临床特点与各类型急、慢性肝脏疾病相似,并无特异性,预后好。
作者:江学富;汪凯;汪朝辉;温已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马鞍山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情况,以探讨和分析该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OP)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820例自2012年起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并根据其体质量及年龄分别进行分组,根据体质量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年龄划分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年龄>70岁者合并为一个年龄段。对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DPX Bravo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每位受试者腰椎1-4(L1-4)、股骨颈、髋部进行骨密度值(BMD)和T值测量。结果判断:T≤-2.5为骨质疏松,-2.5~-1为低骨量,≥-1.0为正常。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体质量受试者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50岁年龄段,男性与女性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髋骨骨密度的BMD及骨丢失率均无明显差异,但>50岁各年龄段,女性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髋骨骨密度的BMD值及骨丢失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男性,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骨密度明显高于低体质量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机体相对体质量的增加,骨密度也随之升高。结论马鞍山地区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50岁的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率显著,其与低体质量者均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重点防治。
作者:朱俊;晏莲英;刘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CPT-11)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3例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失败或缓解后再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进行化疗,方案为伊立替康150 mg·m-290 min静滴D1;雷替曲塞3 mg·m-215 min静滴D1;3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进行不良反应评估。结果23例均可评价毒副反应和远期疗效,其中22例患者均可评价近期疗效,有效率为54.54%,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95%CI:3.8~6.2月)。常见毒副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恶性呕吐、血小板减少、迟发性腹泻等。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有一定疗效,毒副作用可耐受,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谢晓素;顾康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