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管插管与i-gel喉罩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比较

马甫营;王胜斌

关键词:I-gel喉罩, 气管插管, 腹腔镜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i-gel喉罩与气管插管在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的心血管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常规腹腔镜手术5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在20~66岁,随机分两组:i-gel喉罩组(A组)及气管插管组(B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插管(罩)即刻(T2)、气腹即刻(T3)、气腹后10 min(T4)、停止气腹(T5)、拔管(罩)即刻(T6)等6个时间点观察两组的HR、MAP、PETCO2等指标。结果 B组插管、拔管过程中,患者HR,MAP等心血管反应较A组有明显升高(P<0.05)PET CO2无明显变化。术后吸痰例数,咽喉痛,B组较A组有显著增多(P<0.05)。手术结束至苏醒拔管时间B组较A组有明显的延长(P<0.05)。结论在全麻腹腔镜手术中使用i-gel喉罩,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变化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5-Fu浓度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5-氟尿嘧啶(5-Fu)浓度的方法。方法以5-溴尿嘧啶(5-Bru)为内标,硫酸铵为蛋白沉淀剂,血浆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处理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进样测定,其中,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5μm,4.6 mm ×2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5∶95,V/V)溶液,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66 nm,柱温为25℃。结果在0.020~0.250 mg·L-1浓度范围内药物浓度与响应值之间线性关系良(r=0.9996),低定量限浓度为0.020 mg·L-1,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2.97%~11.17%、1.67%~5.47%;高、中、低浓度的方法回收率均高于96%,高、中、低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均高于70%。血浆样品在室温24 h内及冷冻条件下20 d内稳定性良好。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可靠、准确、稳定性高等特点,适用于氟尿嘧啶植入剂人血浆中5-Fu浓度的测定。

    作者:俞敏;王世亮;王小董;陈蒙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VSD在36例慢性创面应用的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在慢性创面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该科使用VSD治疗36例慢性创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36例患者疗效满意。结论 VSD安全简便,对慢性创面能促进伤口清洁、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缩小,控制感染,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攀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对其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对其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4例,随机分为立体定向放疗组和常规放疗组,每组各52例。立体定向放疗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放疗进行治疗,常规放疗组采用常规分割照射进行治疗。患者随访3年,死亡病例依据死亡原因纳入统计。统计患者的近期疗效与放疗后1、2、3年的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立体定向放疗组获得了较高的完全缓解(CR)率和较低的进展(PD)率。立体定向放疗组的有效率(80.77%)与放疗后常规放疗组(51.92%)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立体定向放疗组患者1、2、3年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与同时间段的常规放疗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完全缓解率,有效的控制了复发与远处转移的发生。

    作者:庞晓琳;马燕;刘灵慧;郑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血清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载脂蛋白A1对重症肺炎患者生存状况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载脂蛋白 A1(Apolipoprotein-A1, ApoA1)对重症肺炎患者生存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将重症肺炎患者根据入院治疗30 d后的生存情况分为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1周内血清PAB、CRP、ApoA1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血清PAB入院后5 d,恶化组(165.47±33.79)mg·L-1,非恶化组(193.36±40.81)mg·L-1,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CRP水平入院后1 d开始,恶化组(27.13±7.64)mg·L-1,非恶化组(22.84±6.24)mg·L-1,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ApoA1水平从入院后3 d,恶化组(1.15±0.33)g·L-1,非恶化组(1.37±0.39)g·L-1,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PAB、CRP、ApoA1对重症肺炎患者生存状况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可结合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李怀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干预治疗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干预治疗。方法选择26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腔隙性脑梗死8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3例,急性脑梗死127例)和140例对照,检测所有受试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与其它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HHcy伴有传统危险因素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干预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HHcy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可促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P<0.01)。使用单一维生素治疗6周无效(P>0.05),联合使用两种维生素治疗4~6周起效(P<0.05),但尚未达标,联合使用三种维生素治疗2周开始起效(P<0.05),4~6周达标,且随访观察1.5年,三种维生素治疗组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减少。结论 HHcy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相互作用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关。三种维生素干预治疗4~6周,效果及预后明显优于未服维生素治疗组、一种或两种维生素治疗组。

    作者:庾建英;杨雪荣;刘继新;李春丽;王志丹;依斯哈尔;迪里夏提;李文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小儿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脓毒症1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重症监护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脓毒症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11例儿童发病前均系健康儿童;突发起病,分别以毒血症状(11例)、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0例)、脓毒性休克(5例)、坏死性肺炎(3例)为主要表现,疾病进展迅速。药敏显示,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对红霉素100%耐药,对克林霉素90.1%耐药。结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脓毒症在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中占有一定比例,具有一定的特征,皮肤软组织感染多见,出现坏死性肺炎预后欠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作者:陈雨青;金丹群;卢松建;刘红娟;张健;傅燕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气管插管与i-gel喉罩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i-gel喉罩与气管插管在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的心血管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常规腹腔镜手术5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在20~66岁,随机分两组:i-gel喉罩组(A组)及气管插管组(B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插管(罩)即刻(T2)、气腹即刻(T3)、气腹后10 min(T4)、停止气腹(T5)、拔管(罩)即刻(T6)等6个时间点观察两组的HR、MAP、PETCO2等指标。结果 B组插管、拔管过程中,患者HR,MAP等心血管反应较A组有明显升高(P<0.05)PET CO2无明显变化。术后吸痰例数,咽喉痛,B组较A组有显著增多(P<0.05)。手术结束至苏醒拔管时间B组较A组有明显的延长(P<0.05)。结论在全麻腹腔镜手术中使用i-gel喉罩,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变化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甫营;王胜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特异性IgE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特异性IgE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93例在鼻内镜下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血清学、影像学检查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术前IgE阴性组患者手术后症状和生活质量VAS评分的降低差值高于IgE阳性组患者(P<0.05);术前IgE阴性且不伴鼻息肉患者的术后CT、VAS、SNOT-20、SF-36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IgE阳性伴鼻息肉患者(P<0.05);未愈组血清IgE和SIgE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痊愈组的阳性率(P<0.05)。结论特异性IgE水平增高往往提示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术后疗效不佳,而且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影响更大。

    作者:陶维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征的研究进展

    血管高信号征(FVH)定义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上大脑半球沿脑沟或脑表面分布的点状、线状或管状的高强度信号。FVH主要出现于急性脑卒中和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中,其与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显著相关。FVH的形成机制可能是狭窄或闭塞血管远端侧支血管内的缓慢、紊乱的血流,而非血管内血栓形成。FVH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不仅可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而且可预测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从而对于评估其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该文总结了FVH的定义、发生率、常见部位、病理生理机制、临床意义等研究进展。

    作者:张卫;朱幼玲;朱双根;翟登月;张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HER-2与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特征,了解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1例大肠癌组织及66例正常大肠组织中HER-2的表达情况,比较大肠癌组织中不同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资料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织中HER-2表达阳性12例(18.2%),大肠癌组织中阳性46例(3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部位、远端转移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HER-2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HER-2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可以作为早期检测及评价预后的标志。

    作者:韦滟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选取内固定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该科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股骨干骨折,均获得随访,其中20例接受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20例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值、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膝关节优良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膝关节优良率及术后48 h平均血红蛋白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切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体来说,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优于锁钉钢板,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推荐首选交锁髓内钉。

    作者:胡野;周业金;江渟;张逸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宫颈准备方法用于绝经后取宫内节育器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宫颈准备方法对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绝经后妇女6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行米索前列醇与联合雌激素准备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中疼痛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明显缓解,观察组患者宫颈扩张程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戊酸雌二醇片联合米索前列醇作为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准备方法,明显优于单独应用米索前列醇,宫颈软化效果较好且药物安全性较好,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韩巧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结直肠无蒂息肉内镜电切术和套扎术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对结直肠无蒂息肉行电切术以及套扎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4例患结直肠无蒂息肉病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对照组采取的是内镜电切术,而观察组采取的是内镜套扎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病理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套扎手术成功率为88.9%,对照组患者的成电切功率为94.7%。所选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治疗,其关键在于术前对息肉良恶性的判断是否准确。

    作者:梁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胃镜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胃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5月-2013年11月间胃镜活检为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仅1例维持术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其余18例均证实为腺癌,其中早期胃癌9例,进展期胃癌9例。结论胃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的概率极大,应采取积极的外科干预。

    作者:孙学工;束宽山;苏昭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1742个周期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临床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合肥市某生殖中心进行IVF-ET的不孕症患者1742例,查看IVF登记本,对不孕症妇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收集,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742个周期中共获卵母细胞25923个,受精19909个,受精率76.80%;卵裂19749个,卵裂率99.20%;临床妊娠623例,临床妊娠率35.76%。随着年龄增加,获卵数逐渐减少,各年龄组(≤35岁、36~40岁、>40岁三组)的获卵数、受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妊娠率随年龄增大有下降趋势,>40岁组的临床妊娠率为8.93%,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随着获卵数增加,临床妊娠率呈上升趋势(P<0.05);两种不孕类型间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孕年限≤10年组相比,不孕年限>10年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不孕年限及获卵数是影响女性IVF-ET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罗桂英;陈嫦娥;辛利红;陈媛;潘发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可可碱精制工艺的优化

    目的:针对可可碱精制过程中,由于3-甲基黄嘌呤残留高,造成的产品色泽差,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对精制工艺优化改进。方法通过优化调整精制工艺过程中可可碱结晶析出pH值,而将可可碱成品精制步骤由两次降为一次。结果3-甲基黄嘌呤残留由原可可碱产品中的0.6%降至0.2%以下,产品外观由黄绿色改善为乳白色,产品色泽和质量符合企业要求。结论该精制工艺简捷,降低了可可碱生产成本,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前景。

    作者:刘晖;韩志杰;黎冰;石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的临床和遗传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中国人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SEK)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对该科收集的1个PSEK家系和1990年以来报道相关中国人PSEK的8个PSEK家系进行系统的临床和遗传学的总结分析。结果(1)PSEK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初发于掌跖的对称性、边界清楚的角化性红斑、部分患者皮损可扩展至其他部位,但多较为局限,多幼年发病,患者身体健康不受影响;(2)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同一家系内或不同家系间患者的表现度可存在明显差异;(4)多不伴发其他疾病;(5)部分家系的发病情况呈不规则显性;(6)近亲结婚家系中可见PSEK患者。结论 PSEK为一种少见的、有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对称分布的、固定的红色角化性斑块为特征,但不同患者表现度可存在明显差异,近亲结婚患病的几率可能增加。

    作者:郭碧蓉;方红芳;朱启明;潘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6月由于腰椎退行性疾病在该院骨科住院的患者40例,采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运用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40例患者与手术前的VAS/ODI/JOA评分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20.65±4.71)个月时的评分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在短期的治疗效果来看,采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许纯锐;温伟;吴剑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我院144例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抗肿瘤药发生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上报的抗肿瘤药物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为多发人群;ADR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发生 ADR的患者少数有既往史,无明显家族史表现;一般 ADR主要发生在用药过程中;六大类抗肿瘤药中,以其他类抗肿瘤药发生的 ADR例数多。结论应继续加强 ADR的监测力度,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邢放;许健;邢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五味消毒饮制剂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五味消毒饮制剂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基础治疗方案相同,对照组采用温热水浸浴创面,治疗组采用五味消毒饮制剂浸浴创面,观察两组残余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疗效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时间点计量。结果治疗组残余创面愈合时间短、创面疗效好,MRSA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时间点计量均较对照组低。结论五味消毒饮制剂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胡以信;袁杰;刘兵;邹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