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

陆茵;王爱云;郑仕中;陈文星;陶丽;张伟伟

关键词:方剂, 中药复方, 病证结合, 靶分子组合, 研究思路
摘要:针对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不能回归到临床,指导中医师遣方用药进行思考,通过深入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方式及特点,认为合理的复方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是制约中药复方研究的瓶颈,有必要密切联系生命学科的发展另辟蹊径,创新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均匀设计优化雷公藤内酯醇透皮贴剂的处方研究

    目的 进行复方雷公藤内酯醇透皮贴剂的制各处方研究,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优选雷公藤内酯醇透皮贴剂的佳制备工艺,以压敏胶a与b质量比(A)、羊毛脂用量(B)、丙二醇用量(C)作为条件因素,采用3因素7水平进行试验.结果 佳工艺为A1B2C3,即骨架材料(压敏胶a与调节黏性的压敏胶b质量比1∶2)100份,羊毛脂2份,1,2-丙二醇6份,加入水相和油相药物后定容至120份,搅匀即得.结论 按均匀设计所得的优处方制成的贴剂初黏力、外观、持黏力和稳定性良好.

    作者:阙慧卿;钱丽萍;林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景洪哥纳香根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目的 研究景洪哥纳香Goniothalamus cheliensis根醋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制备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景洪哥纳香根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单乙酰双哥纳香二醇(1)和景洪哥纳香胺酮(2).结论 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苯乙烯内酯二聚体,化合物2为一个新的生物碱.

    作者:姜苗苗;冯毅凡;张雪;姚新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测定方法的改进研究

    目的 以银杏叶对照提取物为对照建立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ELSD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150 nun×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体积流量0.8 mL/min,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05℃,氮气体积流量3.0 L/min.结果 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分别在1 672.2~10 033.2、1 026.4~6 158.4、527.8~3 166.8、2 200.8~13 204.8 ng呈良好的对数线性关系;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及总萜类内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 (RSD 2.5%)、108.1% (RSD 3.5%)、116.0% (RSD 4.9%)、90.4% (RSD0.6%)及99.3% (RSD 1.1%).结论 本方法简单易行、可控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银杏叶滴丸中萜类内酯的定量测定,并为中成药中多指标成分同时测定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作者:黄琴伟;李樱红;郑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阳春砂仁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阳春砂仁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C18柱色谱等手段对阳春砂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阳春砂仁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龙脑(1)、β-谷甾醇(2)、乙酸龙脑酯(3)、香草酸(4)、原儿茶酸(5)、槲皮素(6)、异槲皮苷(7)、3,3′,4,4′-四羟基联苯(8)、β-胡萝卜苷(9)、对甲氧基桂皮酸(10)、对羟基桂皮酸(11).结论 化合物6、8、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付琛;陈程;周光雄;叶丈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光质对灵芝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目的 以飞船搭载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对灵芝生长形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效应,找出适于灵芝生长的佳光质,为光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栽培灵芝时进行不同光质处理,在灵芝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观测其形态变化,并测定抗氧化酶体系中主要酶活性.结果 不同光质处理的弹孢前期灵芝菌盖厚度与菌盖表面环纹数与对照差异显著.不同光质处理对灵芝子实体产量和灵芝孢子粉产量均有影响.红色、蓝色光质处理提高了过氧化物酶( 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蓝色光质处理提高了可溶性蛋白量,并且使丙二醛(MDA)在生长末期保持相对较低水平,从而延缓了灵芝子实体衰老.绿色、黄色光质抑制了抗氧化酶活性,导致灵芝子实体可溶性蛋白量下降及MDA量上升,加速了灵芝子实体的衰老过程.结论 蓝色光质可以使灵芝子实体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水平,促进可溶性蛋白合成,从而增强灵芝代谢,延缓灵芝衰老.

    作者:郝俊江;陈向东;兰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秦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方法 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秦艽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 人工栽培秦艽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均显著高于野生种类;野生和人工栽培秦艽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在高海拔样点高;人工栽培秦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野生种类;秦艽生物量与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秦艽人工栽培应充分满足其生态要求,尽量在秦艽适宜生长的高海拔低温山区栽培;合理供给氮肥,接种合适的菌肥并增加其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可提高秦艽的产量.

    作者:王静;梁健;安毅;秦源;南春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圆滑番荔枝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圆滑番荔枝为番荔枝属植物,民间常用作杀虫药和驱虫剂.从圆滑番荔枝分离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番荔枝内酯类、萜类、环肽、生物碱等,其中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占大多数.圆滑番荔枝具有抗肿瘤、杀虫、抗菌、阻碍孢子萌发等多种生物活性,应用前景广阔.为更好地挖掘圆滑番荔枝的药用价值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现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供参考.

    作者:姜盼;陈锴;程宝奇;黄文华;张晶;余竞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凌霄花中洋丁香苷的制备

    目的 从凌霄花中制备洋丁香苷.方法 凌霄花70%乙醇提取液经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凝胶Sephadex LH-20柱精制制备洋丁香苷.结果 产品经HPLC、ESI-MS分析确定为洋丁香苷,质量分数>95%.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克服耗费大量有机溶剂、收率低等弊端,适合洋丁香苷制各.

    作者:张桥;沈娟;赵祎武;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

    针对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不能回归到临床,指导中医师遣方用药进行思考,通过深入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方式及特点,认为合理的复方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是制约中药复方研究的瓶颈,有必要密切联系生命学科的发展另辟蹊径,创新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作者:陆茵;王爱云;郑仕中;陈文星;陶丽;张伟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人参芦头多糖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人参芦头多糖的组成与质量分数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方法 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分析人参芦头多糖的质量分数,采用TLC法分析其单糖组成,采用HPLC-HPSEC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用硫酸-咔唑法测定多糖的量.结果 紫外光谱扫描未发现在260和280 nm附近有特征吸收,经TLC分析,芦头多糖水解后的单糖成分为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及葡萄糖醛酸,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1×103~1×106,提取的人参芦头粗多糖含多糖按半乳糖醛酸计为12.2%(RSD=0.6%,n=6).结论 经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人参芦头多糖中蛋白质及核酸等杂质较少,不影响后续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采用硫酸-咔唑法定量测定较好.

    作者:刘斌;陈琴鸣;陈卫平;刘根才;戴德雄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目的 研究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并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同时建立HPLC-UV法测定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方法 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优选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佳提取方法和工艺参数;采用Capcell PAK-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pH 2.2磷酸水溶液(35∶65)洗脱,检测波长360 nm,体积流量1.00 mL/min,柱温40℃,对提取物中3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 渗漉法为提取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理想方法;3种黄酮类成分分离度良好,各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重现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结论 渗漉法适合提取油菜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所建立的HPLC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油菜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同时定量分析,为油菜花粉原料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必成;刘海;杨义芳;金丽丽;黄春跃;刘征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近红外光谱法在线质量监控白芍工业化提取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研究并建立芍药苷的定量检测模型,实现产业化规模白芍醇提液浓缩过程的在线质量监控.方法 在线采集NIRS,同时进行芍药苷的HPLC检测,采用偏小二乘法建立提取过程中芍药苷定量检测模型.结果 浓缩模型的佳建模波段为5 187~7 065 cm-1.模型相关系数为0.969 1,校正均方差为0.605.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9%.结论 利用NIRS技术能够实现白芍醇提液浓缩过程的在线质量监控.

    作者:张金巍;张延莹;刘岩;王苹;张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草珊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草珊瑚是我国重点研究药用植物之一.在系统查阅和整理国内外有关草珊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尤其是质量控制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草珊瑚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指出在医药领域需进一步加强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的同时,应在植物学领域重视并深入开展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此外,草珊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工栽培研究也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徐艳琴;刘小丽;黄小方;葛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不同产地苦瓜中苦瓜皂苷的闪式提取及HPLC测定

    目的 采用闪式提取和固相萃取相结合的方法来快速测定不同产地苦瓜中momordicoside L、kuguaglycoside C、goyaglycoside-d的量.方法 样品经过闪式提取和固相萃取处理后,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7:43),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结果 Momordicoside L 线性范围为0.048~0.48 μg,加样回收率为96.93%,RSD为1.95%; kuguaglycoside C线性范围为0.024~0.36 μg,加样回收率为97.80%,RSD为1.19%; goyaglycoside-d线性范围为0.006~0.192 μg,加样回收率为93.62%,RSD为1.28%.广东、广西、福建3个产地3种成分的量差异较大.结论福建产苦瓜中momordicoside L量高,广东产苦瓜中kuguaglycoside C 和goyaglycoside-d的量均较高.此方法可作为苦瓜药材质量评价的依据.

    作者:王晓婧;孙伟;曾珂;区海燕;赵余庆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含与不含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对高热惊厥大鼠模型的影响

    目的 比较含与不含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的抗惊厥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高热惊厥模型,记录模型大鼠给予万氏牛黄清心丸(1号方)、去除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2号方)、酸枣仁替代朱砂的万氏牛黄清心丸(3号方)后的惊厥潜伏期;取大鼠海马切片,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CA2、CA3区神经元形态并海马神经元计数;以安宫牛黄丸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随着惊厥诱导次数的增加,各组动物惊厥潜伏期均延长,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不同程度地延长惊厥潜伏期;与1号方比较,2号方及3号方各剂量组大鼠惊厥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模型大鼠海马各区神经元形态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1号方能明显增加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数目,与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2号方和3号方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与1号方无明显差异.结论 1号方、2号方和3号方均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三者作用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斌;李飞艳;李福元;陈北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经皮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目的 考察马钱子碱、马钱子总生物碱和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经皮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建立测定小鼠血浆中马钱子碱质量浓度的HPLC法,比较含相同剂量(10.8 mg/kg)马钱子碱各凝胶剂经皮给药后,马钱子碱的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药动学拟合.结果 经皮给药后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的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二室模型.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能显著增加马钱子碱的体内吸收,相对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AUC0→1是马钱子碱凝胶剂的1.74倍,是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的1.89倍,其他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以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经皮给药,可有效改善单体马钱子碱和总生物碱的体内药动学行为,有利于对马钱子碱的减毒增效.

    作者:王绚;陈军;屈艳格;蔡宝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紫草中紫草素

    目的 建立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定量分析紫草素的新方法.方法 在酸性条件下,紫草素对高锰酸钾-甲醛体系发光反应具有明显的增敏作用,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紫草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作为分子识别物质,利用紫草素-高锰酸钾-甲醛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建立测定紫草素的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结果 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与紫草素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其标准曲线为Y=43.2 X+ 12.68,r=0.999 3,线性范围为1.20~80.0 μg/mL,检出限为0.36 μg/mL.结论 利用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紫草中的紫草素简便、快速、准确.

    作者:贾宝秀;李玉琴;刘彩红;李珂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均匀设计法优选白花刺参的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 优选白花刺参的佳回流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UV法和HPLC法测定总皂苷及刺参苷J的量,以总皂苷提取率、刺参苷J提取率和干浸膏收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U8(84)均匀设计表设计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4种因素对总皂苷提取的影响.结果 白花刺参的佳提取工艺参数: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h.结论 均匀设计法优选出的白花刺参总皂苷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白花刺参总皂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吴春蕾;刘圆;张志锋;徐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鸡冠花炒炭后糠酸的变化研究

    目的 考察鸡冠花炮制前后糠酸的变化.方法 采用HPLC法对炮制后出现的糠酸进行测定.结果 10批鸡冠花生品未检出糠酸,而经过炮制的鸡冠花炭中糠酸的量在69.83~181.00 μg/g.结论 鸡冠花炮制后,糠酸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作者:包贝华;张丽;姚卫峰;朱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生地黄不同炮制阶段寡糖和梓醇的变化研究

    目的 考察生地黄不同炮制阶段所含地黄寡糖和梓醇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水为溶媒,超声提取不同炮制阶段生地黄中寡糖类成分,流动相用乙腈-水(72:28),体积流量1.0 mL/min,NH2色谱柱分离,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HPLC法测定;采用甲醇为溶媒,超声提取梓醇,流动相用甲醇-0.1%磷酸溶液(1:99),体积流量1.0 mL/min,C18色谱柱分离,检测波长210 nm,HPLC法测定.结果 不同炮制阶段生地黄中的寡糖成分及其量不同,梓醇的量不同.结论 炮制改变了生地黄中寡糖成分类型及其量,同时也影响梓醇的量.

    作者:邱建国;张汝学;贾正平;李茂星;张泉龙;周珺;尉丽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