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孟祥玲;赵恩锋;陈亦辉
目的:研究踝肱指数( ABI)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 PAD)中临床意义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与肱动脉血压的比值,以ABI<0.9为切割点分成PAD组和非PA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检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21例(19.8%),其中无临床症状者10例。和非PAD组比较,PAD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餐后2 h血糖(2 hPB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踝肱指数可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且无创、价廉、简单,患者易接受。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TG、LDL-C是引起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海泉;赵静;藏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胃肠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26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131例。第一次化疗即开始不同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为综合护理。采用血象分析和采用通用不良事件术语标准4.0版(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Adverse Events Ver-sion 4.0,CTCAE v4.0)评价化疗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常规护理组相比,综合护理组血红蛋白的含量较常规护理组升高,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5),白细胞、血小板和粒细胞含量的比较,综合护理较常规护理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人数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常规护理组(12.97%)化疗结束后患者死亡率高于综合护理组(5.34%)(P=0.043)。结论对术后化疗的胃肠肿瘤患者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护理,能更好的保护胃肠道肿瘤患者。
作者:金海花;朱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第一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s)伊马替尼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慢性期的一线标准治疗。伊马替尼通过直接靶向作用于BCR-ABL激酶,极大的改善了CML病程。现在,第二代TKIs药物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已被美国FDA批准为CML的一线治疗。2013年NCCN指南及ELN指南关于CML-CP治疗的疗效问题作了新的调整。该文主要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一线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莹莹;曾庆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在恶性肠梗阻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效果,以探索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以2010年7月-2012年7月来院治疗恶性肠梗阻或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两组均有41例患者。予对照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直至患者恢复肠功能。治疗14 d仍无效或者病情加重,可对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的差异。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各项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胃肠减压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X线片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和胃肠减压量较对照组下降更多,经t检验,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临床疗效为痊愈和好转的人数多于对照组,且有效率也较高,有效率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肠梗阻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中,生长抑素结合常规治疗较单纯采用常规治疗,能更好地缓解患者肠梗阻症状,并提高治疗成功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季良;涂建成;屈陈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维生素D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分子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疾病,如骨质疏松症、佝偻病、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该文将近年来研究维生素D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邱艳;赵凌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可诱导肿瘤的血管新生,在肿瘤生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酪氨酸激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的生长, 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对VEGF和VEGFR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简述了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和主要化学结构类型。
作者:江刘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进展预后(指标)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3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URBt)后联合膀胱灌注化疗,随访3~96个月了解复发进展情况。结果153例患者中复发58例(37.9%),其中Ta期36例复发9例(25%),T1期117例复发49例(41.9%),G1期52例复发13例(25%),G2期91例复发35例(38.5%),G3期10例复发10例(100%)。结论浅表性膀胱癌的患者的复发进展及预后与肿瘤的体积、分期、分级、肿瘤多灶性有关,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虽可有效降低复发率,但不同药物之间差异不明显。
作者:龚强;朱金海;张小马;方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建立HPLC-DAD法测定“武当三号金银花”藤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Fortis Xi Phenyl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5%冰醋酸溶液(B)进行线性梯度洗脱;马钱苷、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检测波长分别为236、327、354、348 nm;柱温:30℃。结果马钱苷、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4个化合物在各自测定的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8.9%~99.9%。结论该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为较全面控制“武当三号金银花”藤的质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作者:郑芳;李鹏;李志浩;李聪;黄麟杰;朱雪松;刘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金属内固定术后双源CT( DSCT)双能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5例金属内固定术后CT复查的患者进行双能扫描,用Dual Energy软件的Monoengergetic程序进行处理后行VR、MPR、MIP重建,对图像质量、伪影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VR、MPR、MIP图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图像质量优良者分别占92%、90%、88%,无明显伪影图像分别占88%、86%、88%。结论 DSCT双能扫描能有效去除金属内固定物的金属伪影及线束硬化性伪影,清晰显示内固定物及其周围结构细节,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作者:程广金;梅尧;苏萱;祥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分析于该院就诊的125例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护理常规,干预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电磁波治疗器照射及特定饮食等综合干预处理,采用字2检验及t检验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术后便秘的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切口恢复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尿道下裂术后予以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喻丽丽;栾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疾病。目前认为,脑卒中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且持续时间超过24 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随着对脑卒中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其治疗药物也日新月异,该文综合国内外文献,根据NMDAR/PSD-95/nNOs复合体结构特点及其如何在缺血性脑卒中产生病理作用,阐明新型解偶联药物在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贾艳菊;季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术后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常规护理方法的6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择接受围术期整体护理的62例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加强对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采用生存质量核心量表(QOL-C30)评估生活质量。比较两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1% vs 55.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PSQI量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QOL-C30量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睡眠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玉莲;闻利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建立妇科清糜气雾剂中的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RP-HPLC法,分析色谱柱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Shim-Pack VP-ODS,250 mm×4.6 mm,5μm),柱温25℃,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50:50,每1000 mL流动相含十二烷基硫酸钠1.7 g)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5 nm。结果盐酸小檗碱与其它各组分基线分离良好,在所试浓度5.064~253.200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11728X-14416,相关系数r=0.9999(n=6);精密度试验 RSD 为0.70%(n =6);重复性试验 RSD 为0.68%(n =6);平均回收率为99.40%(n =6),RSD 为0.45%;三批妇科清糜气雾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为5.78~5.82 g·L-1。结论该法样品处理简单,准确性高,精密度好,适合妇科清糜气雾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作者:朱邦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调查该院2011-2013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该类药物的用药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该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中药注射剂使用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2011-2013年该院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日均费用( DDDc)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2013年该院中药注射剂品种数变化不大,肿瘤、心脑血管、肝病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和DDDs上所占比例很大,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和所占比例3年中排序均稳居首位。结论近几年该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以肿瘤、肝病用药为主,心脑血管用药也日益增多,符合该院的诊疗特色和办院方针。临床使用应加强管理,确保合理用药,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曹辉;殷萍萍;燕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AD)病人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轻、中度AD病人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及照护指导,研究组给予认知训练:注意训练、同时性言语及图形加工任务训练、继时性加工任务训练、计划系统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应用 MMSE、HAMA、HAM量表每3个月评估一次。结果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的HAMA、HAMD分值开始比对照组及干预前低( P<0.05),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干预后9、12个月,研究组的MMSE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训练可以大大减轻AD病人的情绪障碍,延缓其智能减退的过程。
作者:孔晓明;王莹;吴晓平;杜远;王玉梅;张许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新生儿低血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该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发生低血糖的早期新生儿130例(观察组),并按1:1的比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血糖正常的早期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母重度妊高征(OR=8.765)、孕母糖尿病(OR=6.162)、宫内窘迫(羊水粪染)(OR=5.386)、重度窒息(OR=4.298)、早产儿(OR=2.389)、低出生体重儿(OR=2.826)、小于胎龄儿(OR=7.564)、红细胞增多症(OR=5.146)、重度溶血病(OR=11.830)是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巨大儿(OR=0.110)是新生儿低血糖的保护因素。结论对有低血糖危险因素的早期新生儿应常规检测血糖,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低血糖,以减少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避免低血糖脑损伤。
作者:王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研究其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2012-2013年间确诊为冠心病的80例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心率差异分为A、B、C三组。检查后按照AHA分段标准将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80例患者共计显示血管1102节段,图像质量能够完全满足管腔评价共1036节段(94.01%),不能满足要求的共66个节段(5.99%)。三组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较小,适合临床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对冠心病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重大。
作者:骆柏青;孟宪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7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该科行剖宫产术,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病例,以该组病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内76例单纯性剖宫产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露干净时间及术后发病率。结果研究组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为术前及术中确诊,单发肌瘤48例(63.16%),多发28例(36.84%),术中测肌瘤直径大于5 cm 52例,小于5 cm 24例,其中黏膜下肌瘤4例,肌壁间肌瘤22例,肌壁间合并浆膜下肌瘤18例,浆膜下肌瘤32例,对比观察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露干净时间及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发热2例,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发热4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术前充分评估、备血、备垂体后叶素,术中合理选择肌瘤剔除方法、有效止血、缝合,剖宫产术中同时剔除子宫肌瘤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许冬娣;汪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总结2013年夏季该院重症中暑患者的抢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0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17例好转或治愈出院,2例自动出院,1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重症中暑是急诊危重症,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包括早期采取迅速有效的降温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治疗合并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陶红;张立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症患者中盆腔结核的发病情况,为结核性不孕症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四川省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和兰州天伦不孕症医院不孕症患者中盆腔结核确诊病例,对其在眉山和兰州两个中心的发病情况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两组不孕症患者中盆腔结核确诊病例表现出明显差异(P<0.01),兰州组发病率为6.39%(206/2880),眉山组2.52%(42/1672);两组盆腔结核患者中,年龄35岁以下、职业为农民的汉族患者居多,年龄和职业在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民族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兰州组中少数民族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眉山组;两组原发性盆腔结核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继发性,兰州为155/51,眉山为36/6,但是两组间原发性和继发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结核的构成比高于其他亚型,原发性比例明显高于继发性(P<0.05)。子宫内膜结核和混合型结核原发性与继发性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类型结核所占比例不高,但在继发性多于原发性(P<0.01)。各个亚型在眉山和兰州两组间比较,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结论盆腔结核在原发不孕患者中高发,发病率在地域、年龄、职业、民族以及临床类型等方面表现出流行病学特征,提高不孕症医师对盆腔结核的敏感性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辛亚兰;游润芳;秦琦;王卡娜;李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