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冬娣;汪艳
目的:探讨影响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患者腹透液蛋白丢失的相关因素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06年5月-2013年4月入院的52例CAPD患者,根据血清白蛋白( ALB)含量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营养良好,ALB含量正常;B组为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比较两组间C反应蛋白( CRP)、和主观营养评估法( SGA)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52例CAPD患者中,B组患者CRP含量显著高于A组[(8.43±1.32)mg·L-1 vs(2.11±0.87)mg·L-1,P<0.01];B组腹膜炎发生率为6.9%,肺炎发生率为12.3%,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17.8%,均明显高于A组(腹膜炎发生率为0,肺炎发生率为9%,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5.6%)(P均<0.05)。结论 CAPD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并发炎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皆高于营养良好者,低白蛋白血症与并发症有关。采取有力措施可改善和预防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
作者:俞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姜黄消痤搽剂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4月-2013年4月于该院就诊的20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试验组为联合应用姜黄消痤搽剂和阿达帕林凝胶,对照A组为单独使用姜黄消痤搽剂,对照B组为单独使用阿达帕林凝胶。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4.6%,而对照A组和对照B组分别为45.6%,68.7%,试验组的治愈效果增强(P<0.05)。试验组的复发率为10.8%,明显降低于两组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未见刺激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3.1%、81.5%,降低了单独使用两种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姜黄消痤搽剂联合阿达帕林凝胶,相比于各自单独用药,其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发应少,是治疗痤疮较好的外用药物方案。
作者:廖薇;王晓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18 F-FDG PET/CT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术( TACE)手术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性。方法对入住该院介入科,51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的18 F-FDG PET/CT资料、影像学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以RECIST标准为判断肿瘤治疗疗效参考,分析肿瘤大小、数量、门癌癌栓、SUV参数等多种因素与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的关系,后期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对既往各评价的情况做出正确判断。结果能反映18 F-FDG PET疗效的参数为Tsuvmax/Lsuvmax, Tsuv-max/Lsuvmax比值低的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Tsuvmax/Lsuvmax比值高的组,与肝癌患者TACE手术预后相关的因素为是否存在门脉癌栓以及Tsuvmax/Lsuvmax值,P值分别为0.009,0.007。结论 TACE是一种有效的肝癌的姑息治疗方法。18 F-FDG PET/CT的SUV参数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昕;汪世存;吕维富;潘博;展凤麟;倪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和炔雌醇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的作用,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月龄雌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40只,实验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Ovx组(去卵巢组)、A组(炔雌醇组)、B组(戊酸雌二醇组)。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均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去势后4周开始A组炔雌醇(0.1 mg·kg-1·d-1)、B组戊酸雌二醇(0.4 mg·kg-1·d-1)灌胃。4组均在90 d对大鼠称重,取大鼠子宫进行称重,子宫内膜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用药12周后各组间大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 B 组子宫湿重及子宫指数明显低于A组(P<0.05),与Ovx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子宫湿重及子宫指数明显升高,与Ov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组与Ovx组相比均显示子宫内膜增厚,上层单层柱状,肌层肌纤维排列规则一致,浆膜层光滑。 B组可见内膜增厚,但低于A组,两组均未见内膜增生过长、核异性和非典型增生样改变。结论戊酸雌二醇与炔雌醇用于绝经后雌激素补充治疗,虽对子宫内膜均有生长作用,但均未见过度生长及异型性改变。
作者:武巧珍;徐珺;诸葛飞;张晓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AD)病人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轻、中度AD病人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及照护指导,研究组给予认知训练:注意训练、同时性言语及图形加工任务训练、继时性加工任务训练、计划系统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应用 MMSE、HAMA、HAM量表每3个月评估一次。结果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的HAMA、HAMD分值开始比对照组及干预前低( P<0.05),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干预后9、12个月,研究组的MMSE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训练可以大大减轻AD病人的情绪障碍,延缓其智能减退的过程。
作者:孔晓明;王莹;吴晓平;杜远;王玉梅;张许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该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对专项整治期间(2012年1-11月份)和整治实施期间(2013年1-11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门诊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急诊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及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平均预防使用率等与整治期间相比分别下降8.6%、22.58%、4.43%、30.84%,且都已达标或接近达标。限制级与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未达标。结论该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抗菌药物指标不稳定,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未达标,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等问题,需继续落实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达到长效化的目的。
作者:范秀英;刘洪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7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该科行剖宫产术,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病例,以该组病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内76例单纯性剖宫产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露干净时间及术后发病率。结果研究组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为术前及术中确诊,单发肌瘤48例(63.16%),多发28例(36.84%),术中测肌瘤直径大于5 cm 52例,小于5 cm 24例,其中黏膜下肌瘤4例,肌壁间肌瘤22例,肌壁间合并浆膜下肌瘤18例,浆膜下肌瘤32例,对比观察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露干净时间及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发热2例,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发热4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术前充分评估、备血、备垂体后叶素,术中合理选择肌瘤剔除方法、有效止血、缝合,剖宫产术中同时剔除子宫肌瘤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许冬娣;汪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调查该院2011-2013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该类药物的用药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该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中药注射剂使用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2011-2013年该院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日均费用( DDDc)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2013年该院中药注射剂品种数变化不大,肿瘤、心脑血管、肝病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和DDDs上所占比例很大,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和所占比例3年中排序均稳居首位。结论近几年该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以肿瘤、肝病用药为主,心脑血管用药也日益增多,符合该院的诊疗特色和办院方针。临床使用应加强管理,确保合理用药,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曹辉;殷萍萍;燕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危重脑卒中患者胃潴留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比较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2010年1月-2013年5月在该院住院的危重脑卒中患者共54例,调查患者胃潴留的发生率,并按照是否发生胃潴留将患者分组,研究胃潴留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给予两组患者不同营养方式,比较不同营养方式的疗效。结果肠鸣音减弱、低血压或休克史、低血钾、低GCS评分、机械通气治疗、亚低温治疗、镇静治疗及感染等为导致危重脑卒中患者发生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发病7d内胃潴留的发生率为51.9%,给予营养支持4周后胃潴留肠内及肠外联合营养组和非胃潴留肠内营养组比较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胃潴留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胃潴留是危重脑卒中患者常见的消化系统并发症,对于有胃潴留的危重脑卒中患者给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方式效果较好。
作者:孙宏;邱振汉;陈冬;丁帅;何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及肝素结合型表皮生长因子( HB-EGF)对孕早期滋养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外培养的孕早期绒毛滋养细胞进行研究,采用不同浓度肝素及不同用药搭配进行培养,比较其滋养细胞增殖、侵袭和HCG分泌能力。结果低分子肝素浓度在0.25 U·mL-1和2.5 U·mL-1时则对孕早期滋养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起促进作用(P<0.05),而在25 U·mL-1及250 U·mL-1时,低分子肝素明显降低滋养细胞侵袭及增殖能力(P<0.05)。联合组对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的促进强于另外两组(P<0.05)。低分子肝素组对滋养细胞HCG分泌起抑制作用,而HB-EGF及联合组对HCG分泌具有促进作用(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孕早期滋养细胞的侵袭、增殖以及HCG分泌具有重要作用,而HB-EGF对低分子肝素发挥功能起促进作用。
作者:姚吉;刘淑岩;陈乐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第一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s)伊马替尼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慢性期的一线标准治疗。伊马替尼通过直接靶向作用于BCR-ABL激酶,极大的改善了CML病程。现在,第二代TKIs药物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已被美国FDA批准为CML的一线治疗。2013年NCCN指南及ELN指南关于CML-CP治疗的疗效问题作了新的调整。该文主要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一线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莹莹;曾庆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合成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方法以2-氨基-5-甲基吡啶为原料,经重氮化水解为5-甲基-2(1H)-吡啶酮,再经N-芳基化反应得到吡非尼酮。结果合成的吡非尼酮经高分辨质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热分析确证结构,总收率为49.0%,纯度≥99.9%。结论该合成工艺操作简便,收率高,纯度高,是合成吡非尼酮的较好方法。
作者:郭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房水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1(TIMP-1)系统的变化。方法实验组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B组),对照组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C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房水和血浆中MMP-2,TIMP-1的浓度,并计算各样本的TIMP-1/MMP-2的比值。结果 A、B、C组房水MMP-2质量浓度为(20.33±1.83)、(18.00±2.07)、(18.53±1.63)μg·L-1,房水TIMP-1质量浓度(12.65±3.02)、(8.28±1.72)、(12.58±4.01)μg·L-1,以上指标比较,房水中MMP-2、TIMP-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P-2和TIMP-1与闭角型青光眼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刘强;顾永昊;孙思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时可能会引起抽搐,引起有关医务人员关注。方法通过临床药师收集肾功能不全患者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使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时引起抽搐的6例案例,分析其可能原因。结果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静脉滴注。连续用药后数天,患者突发抽搐,停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后,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消失。结论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时须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给药剂量,同时药物的疗程不宜过长,高龄患者更应谨慎,密切关注临床症状,警惕该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圣雨;邢海燕;姜玲;史天陆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的影响,给糖尿病母亲婴儿的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6月-2013年6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母亲婴儿的临床资料,同期正常孕妇所生新生儿1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150例糖尿病母亲婴儿中大于胎龄儿、巨大儿、红细胞增多症、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等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有较大的危害,糖尿病母亲婴儿较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出生后应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
作者:汪家安;王慧琴;张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国产AK-JPX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2014年4月,该科室对使用国产AK-JPX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19例19膝,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膝关节 HSS 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1~17个月,平均10个月。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余切口均Ⅰ/甲愈合。随访X线片检查所有手术病例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情况。疗效评估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总分100分,大于85分为优,小于59分为差,评估内容包括关节疼痛、功能以及活动度,还包括关节的稳定性、肌力、屈膝畸形等。经术后随访显示本组 HSS 评分平均86分。结论使用国产AK-JPX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谢贵杰;甘伟伟;何森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 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行TOT治疗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45例,分析患者术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尿失禁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1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 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无尿失禁复发,手术治愈率达100%。结论 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可靠,安全,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作者:江长琴;梁朝朝;施浩强;张翼飞;郝宗耀;周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踝肱指数( ABI)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 PAD)中临床意义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与肱动脉血压的比值,以ABI<0.9为切割点分成PAD组和非PA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检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21例(19.8%),其中无临床症状者10例。和非PAD组比较,PAD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餐后2 h血糖(2 hPB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踝肱指数可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且无创、价廉、简单,患者易接受。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TG、LDL-C是引起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海泉;赵静;藏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维生素D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分子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疾病,如骨质疏松症、佝偻病、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该文将近年来研究维生素D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邱艳;赵凌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近3年住院患者的止吐药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止吐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2011-2013年住院患者止吐药用药金额、用药构成比以及用药频度( DDDs)排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该院3年来止吐药的DDDs呈上升趋势;止吐药的应用主要为5-HT3受体拮抗剂,以格拉司琼应用广,其次是昂丹司琼和托烷司琼;帕洛诺司琼的日均费用( DDDc)值高,限制了其临床使用。注射剂是常用给药形式。结论该院住院患者止吐药应用基本合理,5-HT3受体拮抗剂占主导地位。
作者:许瑞;张建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