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张天宇;王东旭;何东若;韩国超
目的:探讨单独及联合应用计算机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对颅内动脉狭窄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06至2016年06月期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患者均经T C D及C TA检查,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T C D、C TA的检查结果,47例患者中经D S A检查出共有67支颅内动脉狭窄,T C D检出53支颅内动脉狭窄,C TA检出52支颅内动脉狭窄,T C D与C TA联合诊断检出64支颅内动脉狭窄。CTA与TCD联合诊断明显高于单独一种检查手段(χ2=8.152, P=0.004;χ2=9.241,P=0.002)。结论:TCD与CTA联合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疾病可避免漏诊,能够为临床提供良好的依据,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作者:李卉;张天宇;王东旭;何东若;韩国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液晶是处于液态和晶体态之间物质的一种过渡态。生物体内的蛋白、核酸、脂类、多糖等,大部分以液晶态的形式存在。液晶材料以其特殊的可流动性、有序性和光学各向异性等特点,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液晶材料在药物载体、血液相容性材料、组织工程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田冶;曾庆慧;田小俊;任雅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蒸汽夹套结构在小型蒸汽灭菌器中使用非常广泛,这种灭菌器工艺复杂而且成本高昂,但其灭菌性能相对于不带蒸汽夹套的灭菌器有着绝对的优势。本文将通过温度试验的方法来验证带有蒸汽夹套的小型蒸汽压力灭菌器灭菌性能的优越性。
作者:周宇新;李仕宁;刘思胜;赵嘉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该文筛选出了G 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中与输入功率相关的条款内容,并对其进行了详述;同时提出了一种求解复杂情况视在功率的准确算法及简化算法,方便了检测人员的检测。
作者:杨艳;矫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人类战胜癌症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随着“精准医疗”战略规划纳入我国“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不久的将来,人类“谈癌将不再色变”。一直以来临床中肿瘤的治疗与疗效评价是分开进行的,因此,很难对肿瘤治疗疗效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这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日前,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分子影像与核医学研究中心史海斌教授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章斌教授合作申报的“肿瘤诊疗与原位疗效评价一体化探针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喜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支持,有望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史海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具有无损、非接触、高特异性、高灵敏、高活体友好以及能够提供功能信息等突出优点,在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由于其具有三维层析成像能力,可借助荧光标记等其他技术手段对于样品内部的结构和生化反应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是获知生物体结构、形貌以及临床医学诊断等领域非常重要的工具。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既具有纳米尺度的光学分辨本领,还可以连续监测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器微小结构、功能的演化,同时不影响生物体系生物活性的光学成像显微技术。然而传统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受衍射极限的限制,无法做到小于200n m分辨率,只能观测到微米至亚微米级的结构形貌。
作者:宓现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显色指数是用于隐形眼镜色觉影响分析评价的参数,其测定和计算过程极为复杂和繁琐。隐形眼镜检测标准GB 11417.5-2012中并未给出其详细的计算过程,也未有相关的文献进行报道。本文将详细介绍隐形眼镜显色指数的计算过程,并且测定和比较不同产品的显色指数,对隐形眼镜产品色觉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作者:杨丽萍;刘珍珍;刘婉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对体外诊断试剂用纯化水三个现行标准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进行比较,根据影响水质的因素和产品特性确定适用标准及执行标准需采取的措施。
作者:蔡江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本文通过对EMC测试计划组成部分的介绍,使得受检企业在进行检验前,能够把受检样品有关EMC检测的相关信息准确无误的提供给检验机构,为检验过程能更顺利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薛正元;赵博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该文介绍了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的产品发展,分析了其临床应用的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对α-氰基丙烯酸酯的改性研究,后对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作者:田小俊;徐红蕾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一次性使用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分类要求,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此类产品必须在上市前,在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药监局进行技术审评和行政审批取得注册证书后才能销售。为给省级审评中心针对此类产品的技术审评工作提供审评依据,统一审评标准,本文针对企业需要递交的技术资料要求,从技术审评角度出发,提出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关键点。
作者:崔佳;吴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冷光源蓝光灯的疗效。方法:以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为期,共挑选我院新生儿132例,以随机数字法重组为两组。为其中一组新生儿采用常规蓝光灯照射治疗,数据记对比组;为另外一组提供冷光源蓝光灯照射,数据记研究组。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照射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64/66),明显高于对比组75.76%(50/66),两组患儿照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2d和4d后研究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冷光源蓝光灯能够有效提升新生儿黄疸治愈率,降低其体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作者:陈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 R I)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确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Ⅲ级病患同时采取关节镜检查,进行对照分析,以探究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MRI检查的疾病检出率为90.00%,疾病分级为1例0级,2例Ⅰ级,9例Ⅱ级,8例Ⅲ级。Ⅲ级病患疾病检出率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采取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其疾病检出率较高,且无创、安全、经济。
作者:谢飞;王华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从人、机、料、法、环五个角度分析定制式义齿生产质量控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关键。
作者:王玥;秦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Lokomat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系统在帕金森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效果及参数的设置。方法:将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和机器人步行训练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50min;观察组在20min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30min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分别进行BBS、TimedUpandGo、10米步行测试、步长评定。结果:训练8周后常规康复训练组及机器人步行训练组BBS、TUGT、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TUGT、步长、步速这些反应行走功能的指标上,机器人步行训练组效果较常规康复训练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BBS得分的改善,两组方法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Lokomat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帕金森患者的步行能力。
作者:陈登钟;苏小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补片类植入物产品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相关的材料学研究和新型产品的开发速度快,产业发展迅猛,但该类产品标准化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目前国内补片类植入物产品的应用现状、标准化工作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健;王书晗;冯晓明;王春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随着对医疗器械的规范管理,对于用环氧乙烷灭菌的无菌医疗器械,其残留量应该被重点关注。该文介绍了影响环氧乙烷残留量的因素、残留量的检测、日常抽样、放行等问题,并对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双;李竹;姜帆;杨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3D打印技术能够根据患者的需要,快速制备个性化修复体,并能对修复体的微观结构进行精密控制,因此在口腔种植修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常规制作牙科修复体之外的又一可靠选择。目前,可供3D打印的生物医用材料种类较少,这是制约该项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概述了目前在3D打印领域,用于口腔种植修复的几类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作者:田冶;曾庆慧;胡相华;任雅清;田小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大豆蛋白以其优异的可加工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大豆蛋白及其改性产物在药物载体、医用敷料和组织工程支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李梦洁;柯军;苗晓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生物材料液晶是处于液态和晶体态物质之间的一种过渡态。生物体内的蛋白、核酸、脂类、多糖等,大部分以液晶态的形式存在。液晶材料以其特殊的可流动性、有序性和光学各向异性等特点,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液晶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液晶材料在药物载体、血液相容性材料、组织工程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