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对晚期胃癌介入疗效的临床观察

尉浩斌;张腾跃;范平生;李继德;童少明;俞修坤;魏强

关键词:维拉帕米, 晚期胃癌, 动脉灌注, 多药耐药性, 生存期
摘要:目的 观察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对晚期胃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8例晚期胃癌患者,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每月介入治疗1次,每例介入治疗3~4次,介入治疗2次后判断疗效.结果 38例患者,胃癌原发灶可测定35例,其中病灶完全消失(CR)4例,占11.4%;肿瘤缩小在50%以上(PR)26例(74.2%);病灶稳定者(SD,缩小在50%以下)3例(8.57%),病灶进展者(PD)2例(5.71% ),有效率(CR+PR)85.6%;6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淋巴结改变有效率(CR+PR)100%;32例远处转移灶临床治愈或明显好转(CR)10例,好转(PR)14例,稳定(SD)5例,进展或恶化(PD)3例,有效率(CR+PR)为75%;介入治疗后评价KPS评分及体重稳定,临床受益稳定;38例患者治疗后均可评价毒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均短时间内缓解,未发现BUN/Cr升高及过敏反应;心电图在介入前后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 经晚期胃癌患者的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可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使得病灶缩小,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创新教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文以近20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奖项和化学奖为例,论述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医学领域前沿的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老师在教学中肩负着培养创造性思维与高层次生物医学创新人才的责任.文章从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兴趣、建立创新教学模式和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科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作者:秦宜德;许功林;顾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TLC及HPLC法监测白带丸中黄柏的质量

    目的 黄柏与关黄柏为2种不同的药材,但在使用过程中时有混淆.该文建立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白带丸中黄柏的质量.方法 薄层色谱法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苯-异丙醇-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2:3:6:3:1)为展开剂展开.HPLC法采用Lichrospher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5.0)(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6 nm,流速1.0 mL·min-1.结果 TLC法鉴别色谱特征斑点明显,HPLC法专属性强,无杂质干扰.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通用性好,适用于白带丸中黄柏质量的监控.

    作者:沈于兰;栾洁;丁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0年安徽省10686位在院病人医院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该省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调查日当天所有在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该地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9%,例次率为2.53%;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是医院感染常见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75%,其中治疗用药的抗菌药物送检率为31.70%;常见的分离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 安徽省13家三甲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略低于全国水平,但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送检率较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工作.

    作者:张磊;苏虹;吴俊华;秦凤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方法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Lisfranc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研究6年间11例Lisfranc损伤患者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1例)、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9例)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例)的结果.平均随访3年,按照AO-FAS中足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螺钉内固定疗效优良,保守治疗和单纯克氏针内固定疗效差.结论 特殊的解剖关系及生物力学特点决定了除移位轻微的单关节半脱位患者可保守治疗外,绝大多数Lisfranc损伤均应提倡早期手术治疗,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固定是获得佳疗效的关键.

    作者:王斌;罗毅文;胡年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清NSE对晚期早产儿窒息脑损伤早期评价的意义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对判断晚期早产儿脑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154例晚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生时有窒息的患儿94例为实验组,于出生后3~7 d行颅脑MRI检查,依据颅脑MRI分为无脑损伤组42例和脑损伤组52例;正常的6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在其出生后24 h内检测血清NSE浓度.结果 窒息脑损伤组血清NSE值较窒息无脑损伤组和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无脑损伤组血清NSE值较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清NSE值可作为临床早期评价晚期早产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士杰;李晓春;孔少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及肝损害的药学监护

    目的 探讨他汀类相关性肌病和肝损害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 结合在该院发生的他汀类相关性肌病和肝损害的两个病例,参照GREACE、SPARCL、PLANET等他汀类安全性的研究成果.结果 监护重点包括肝酶的监测、肌酸激酶的监测、药动学相互作用以及CKD和NAFLD患者他汀的使用.结论 临床药师在他汀类药物的选择以及合并用药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徐鹏;张国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恶性血液病临床实习带教探索

    临床实习医生的培养是为医学事业培养后备人才,是医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已经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并且逐渐拓展到临床教学中来.利用EBM理念指导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临床实习带教是发展血液学科、提高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作者:徐双年;陈洁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影像学技术在川崎病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川崎病是儿科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全身性血管炎,并好发于冠状动脉,从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冠状动脉损害,是构成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临床研究其发病机制也存在诸多限制,所以,川崎病动物实验的开展对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相关影像学技术在动物实验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苏新星;范晓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管状胃在基层医院食管癌手术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利用管状胃代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经验,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该术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经手术治疗的122例胸上、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依食管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管状胃组58例,传统全胃组6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等情况.结果 术后死亡2例,均在传统全胃组.随访率98.4%(120/122),随访时间6~3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时生活质量等情况,发现在术中腹腔淋巴结的平均清除数量、围手术期发生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的例数、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肺功能及发生胸胃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例数等方面,管状胃组与传统全胃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利用管状胃代食管,可改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术式安全性高,基层医院也值得推广.

    作者:束晓根;程开龙;华建国;张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泮托拉唑肠溶片的健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泮托拉唑的高效液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泮托拉唑肠溶片在男性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评价其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18例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组自身交叉对照试验设计,单剂量口服泮托拉唑肠溶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40 mg,HPLC法测定服药后12 h内不同时间血浆中泮托拉唑的浓度,BAPP药动学程序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评价2种制剂生物等效性.结果 受制剂试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3.4±0.6)h和(3.3±0.4)h;Tmax为(3 435.11±1 101.72)μg·L-1 和(3 312.37±987.50)μg·L-1;T1/2分别为(1.60±0.31)h和(1.73±0.47)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36 h)分别为(7 805.88±2 390.66)μg·h-1·L-1和(7 459.61±2 641.25)μg·h-1·L-1.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30±20.20)%.结论 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灵敏,测得的数据可靠,统计学分析表明2种制剂生物等效.

    作者:扈本荃;廉江平;李小川;张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亚砷酸治疗兔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亚砷酸对卵蛋白诱导性关节炎滑膜细胞Caspase-3、细胞色素C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亚砷酸低剂量组(1.0 mg·kg-1·d-1)、亚砷酸中剂量组(2.0 mg·kg-1·d-1)、亚砷酸高剂量组(4.0 mg·kg-1·d-1),激素组醋酸尼松龙(10 mg·d-1),每组8只.建立卵蛋白诱导关节炎兔模型,给药2周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滑膜细胞中的Caspase-3活性及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细胞色素C.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膝关节直径、表面温度均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由显著性差异(P<0.01);亚砷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可显著性提高滑膜细胞Caspase-3、CytC水平(P<0.01或P<0.05).结论 推测亚砷酸作用于线粒体,使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释放,激活Caspases,诱导滑膜细胞凋亡发生.

    作者:曹俊;胡宾;沈敬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术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简易肝组织自动活检术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112例轻度慢性乙肝患者在行生化及超声检查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分析.结果 112例轻度慢性乙肝患者中,肝脏超声声像图表现未见明显异常者56例(占50%),脂肪肝表现30例(占27%),慢性肝炎表现26例(占23%);生化实验室检查ALT测值均在50~100 U·L-1,病理检查结果:轻度慢性乙型肝炎100例(占89%),中度慢性乙肝11例(占10%),重度慢性乙肝1例(占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在轻度慢性乙肝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常丽娜;王金萍;施卫兵;窦红漫;胡大庆;伍宏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28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28例经桡动脉和124例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作对比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手术成功率较股动脉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桡动脉较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止血时间短,肢体制动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前臂疼痛,血管动脉痉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尿潴留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闭塞等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创伤小,术后无需严格卧床休息,止血容易,并发症少等优点,操作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作者:张朝君;汪芳松;陈义林;张荣;岳文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肠梗阻导管肠内排列术治疗反复发作黏连性肠梗阻

    目的 探讨手术中放置肠梗阻导管行肠排列术对反复发作的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普外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术中应用肠梗阻导管进行小肠内排列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3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术后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1~4年,除1例因肠梗阻再次入院治疗,余随访期间均无肠梗阻复发.结论 肠梗阻导管小肠排列术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是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复杂的肠梗阻患者.

    作者:李贺;张从雨;许国梁;田国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8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0 g,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加入液体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在症状改善及肝功复常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可广泛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确切,应用安全.

    作者:王永英;赵敬武;徐学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从立法上完善互联网药品信息监管的对策

    互联网是药品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对普及药品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互联网方便涉药单位、科研单位检索新药品领域的信息,便捷公众获取药品信息,也为执法部门开展药品领域的监管提供了线索.但是,互联网普及的同时也给虚假药品信息、假药销售信息的发布提供了平台.从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大案要案来看,有不少违法者通过互联网违法发布信息实现假药的销售.

    作者:朱春妹;臧恒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除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该院泌尿外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共23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5例术后因支架管及尿管堵塞发生短暂性尿漏,给予管道冲洗并保持通畅后,均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第7天,发生小肠不完全性梗阻,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食后,3 d后解大便,腹痛腹胀症状消失.2例女性患者出现尿失禁,给予盆底肌训练、新膀胱排尿训练后好转.大多数患者出院后均可经尿道正位控制排尿.结论 加强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患者的恢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黄麟雅;余力锐;王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初探及对策

    目的 初步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94例患者,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检查结果,筛选肌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94例患者随访6.5~36.0个月,复发46例,复发率23.7%(46/194).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术前检查肌瘤个数、术中发现肌瘤个数、肌瘤的大小等因素相关(P<0.05),与术前妊娠史、临床症状、肌瘤的生长部位、病理、术后妊娠史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复发的46例患者,仅3例症状明显,再次接受手术治疗(6.5%,3/46),其中1例因月经量多至继发贫血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例因多发肌瘤且较大,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余均通过观察或药物治疗.结论 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术前检查肌瘤个数、术中发现肌瘤个数、肌瘤的大小是肌瘤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多措施合理控制,可以减少肌瘤的复发.

    作者:商晶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临床药师参与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尿路感染的治疗实践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尿路感染的治疗实践,探讨药师在合理用药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了该患者的抗感染,控制高血压,纠正贫血,抗凝的治疗实践,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药品的选择、剂量、相互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同时对患者实施了药学监护,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实践,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住院用药期间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出院时尿路感染已经控制,血压平稳,无电解质紊乱,病情控制尚可.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为病人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可使用药更合理、有效和经济;临床药师只有参与临床实践与临床医师密切配合,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作者:刘俊;安益国;杨冬梅;周光树;张圣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细针穿刺乳腺肿块的传统制片与液基制片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传统制片与液基制片在乳腺肿块细针穿刺中的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在乳腺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在肿瘤细胞室行细针细胞学检查并同时采用传统和液基两种制片方法制片的患者268例,有术后病理对照患者的99例,无病理对照的随访大于6个月的患者169例,对两种制片方法所得玻片进行分别阅片得出结果,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制片方法在对乳腺肿块诊断符合率的大小;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准确率等方面的优劣.结果 液基制片方法对乳腺肿块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对乳腺恶性肿瘤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及阳性准确率(P<0.05).结论 传统制片和液基制片方法均能应用于检测乳腺肿块的性质,鉴别其良恶性.液基制片方法有对乳腺肿块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传统制片79.9%,液基制片90.7%;P<0.001);对乳腺恶性肿瘤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传统制片75.0%,液基制片92.6%;P<0.05)和阳性准确率(传统制片87.8%,液基制片96.3%;P<0.05).

    作者:陈东波;黄勇;张科芝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