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LC及HPLC法监测白带丸中黄柏的质量

沈于兰;栾洁;丁晴

关键词:白带丸, 黄柏, 关黄柏,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
摘要:目的 黄柏与关黄柏为2种不同的药材,但在使用过程中时有混淆.该文建立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白带丸中黄柏的质量.方法 薄层色谱法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苯-异丙醇-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2:3:6:3:1)为展开剂展开.HPLC法采用Lichrospher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5.0)(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6 nm,流速1.0 mL·min-1.结果 TLC法鉴别色谱特征斑点明显,HPLC法专属性强,无杂质干扰.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通用性好,适用于白带丸中黄柏质量的监控.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现状与进展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以慢性、非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我国的小儿脑性瘫痪定义为:以妊娠到新生儿之间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其症状在2岁之前出现.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升高,脑瘫的发病率也上升至人口总数的0.06%~0.59%.我国此类患儿不少于250万,且每年新增患儿约20万左右.脑性瘫痪是目前小儿时期主要的运动功能伤残疾病,而且多数伴发有智力低下及语言功能障碍.

    作者:李雪明;吴建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一例Debakey Ⅲ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护理体会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血肿[1].是心血管外科为凶险的疾病.此病来势凶猛、死亡率极高.未经治疗的AD,50%的患者于48 h内死亡,70 %于1周内死亡,90%于3个月内死亡[2].按目前使用广泛的Debakey分型方法将主动脉夹层分为3型,I型: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在升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到腹主动脉;Ⅱ型: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在升主动脉且夹层累及范围仅限于升主动脉;Ⅲ型: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在降主动脉,夹层累及降主动脉[3].近期我科收住一例Debakey Ⅲb型危重患者,现将其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陈洪让;章新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创新教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文以近20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奖项和化学奖为例,论述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医学领域前沿的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老师在教学中肩负着培养创造性思维与高层次生物医学创新人才的责任.文章从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兴趣、建立创新教学模式和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科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作者:秦宜德;许功林;顾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基因同源性分析

    目的 了解2005-2010年安徽省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并通过基因同源性分型,推测菌株地流行性趋势,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网中的34家不同级别医院2005-2010年(每年9月1日-30日)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88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标本进行重新鉴定.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随机引物PCR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分析菌株克隆流行传播情况.结果 对188株基因分型,发现2005、2007及2009年的菌株均表现不同的基因亚型;2006年678和702号、2008年的824和826号、2010年的186和18号菌株分别是同一基因亚型,追踪临床资料发现它们均来自于同一医院同一科室,说明可能存在同一克隆株在院内传播的情况.结论 同一克隆株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同一医院同科室的出现,提示该菌有造成医院感染流行的隐患,因此临床医生在控制基础疾病抗感染的同时,应该高度警惕此菌的存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该菌的临床感染及流行.

    作者:吴锦;胡立芬;沈为华;朱玉林;刘艳艳;李家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射频导管消融术对凝血激活程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患者血中凝血激活程度的影响,以及术后恢复时间.方法 对56例接受RFCA术的患者,在RFCA术前,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成功消融后即刻、术后第2天和第7天,抽取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D-Dimer)、血管内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血浆组织纤溶酶原(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含量.结果 与术前比较,血清D-二聚体、vWF浓度以及血浆PAI-1含量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消融成功后即刻和术后第2天均显著上升(P<0.01),并于第7天降至术前水平,而t-PA含量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消融成功后即刻和术后第2天显著下降(P<0.01),并于第7天降至术前水平.结论 RFCA术可引起血中凝血物质水平的显著增加.术后、术后对其监测有利于指导抗凝药物应用和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作者:高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的血糖水平高低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在该科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入院时检测血糖均采用手指末端毛细血管血糖(CBG)和静脉血清糖(VSG)两种方法,按照血糖的高低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分析CBG方法和VSG方法测定的血糖值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1)VSG测定方法下,VSG正常组与VSG增高组患者梗死后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VSG增高组中KillipIII-IV级人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均明显高于VSG正常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CBG测定方法下,CBG正常组与CBG增高组患者梗死后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CBG增高组中KillipⅢ-Ⅳ级人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均明显高于CBG正常组(P<0.05).(3)ROC分析显示,VSG预测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准确率可达到85%,CBG预测心血管事件准确率达81%,两种方法的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VSG方法或者CBG方法下,血糖增高及KillipⅢ-Ⅳ均是急性心梗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血糖升高患者,应注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性,及早进行降糖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邹宗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亚砷酸治疗兔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亚砷酸对卵蛋白诱导性关节炎滑膜细胞Caspase-3、细胞色素C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亚砷酸低剂量组(1.0 mg·kg-1·d-1)、亚砷酸中剂量组(2.0 mg·kg-1·d-1)、亚砷酸高剂量组(4.0 mg·kg-1·d-1),激素组醋酸尼松龙(10 mg·d-1),每组8只.建立卵蛋白诱导关节炎兔模型,给药2周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滑膜细胞中的Caspase-3活性及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细胞色素C.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膝关节直径、表面温度均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由显著性差异(P<0.01);亚砷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可显著性提高滑膜细胞Caspase-3、CytC水平(P<0.01或P<0.05).结论 推测亚砷酸作用于线粒体,使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释放,激活Caspases,诱导滑膜细胞凋亡发生.

    作者:曹俊;胡宾;沈敬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腹股沟疝Ⅰ类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腹股沟疝手术切口愈合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106例腹股沟疝手术患者,通过对体温变化及术后感染的检测与分析,评价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愈合良好,无高热、切口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前后外周血象白细胞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或不用抗生素,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切口分泌物均为无菌性生长.结论 腹股沟疝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没有必要,不主张术前预防性使用.

    作者:王芬;郑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新农合政策下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疾病构成比例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新农合政策下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疾病构成比例及相关因素.方法 搜集2002年12月-200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新农合政策施行前的3年(2002-2005年)及施行后的3年(2006-2008年)儿科患儿在就诊率、住院率、疾病构成比例及死亡状况.结果 新农合政策在全面施行后,疾病构成比例较实施前有显著性差异,农民就诊率提高,疾病死亡率下降.结论 新农合政策是保障农村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及困难家庭基本健康的好政策,应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全民参保.

    作者:黄剑飞;黄德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除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该院泌尿外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共23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5例术后因支架管及尿管堵塞发生短暂性尿漏,给予管道冲洗并保持通畅后,均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第7天,发生小肠不完全性梗阻,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食后,3 d后解大便,腹痛腹胀症状消失.2例女性患者出现尿失禁,给予盆底肌训练、新膀胱排尿训练后好转.大多数患者出院后均可经尿道正位控制排尿.结论 加强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患者的恢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黄麟雅;余力锐;王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临床药师参与开展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药学监护的实践体会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开展药学监护模式,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学服务.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评估,重点关注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药物间相互作用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告知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结果 临床药师开展药学监护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力保证了治疗方案的及时实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结论 临床药师以药学监护作为切入点与临床接轨,实现与临床医师、护士知识互补与协作,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作者:徐治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4955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目的 分析剖宫产指征构成,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 对该院2006-2011年间4 955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2)剖宫产主要指征按所占比率排名前5位为社会因素、瘢痕子宫 、胎儿窘迫、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而且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剖宫产率上升快.巨大儿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3)剖宫产率上升并未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结论 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正确处理难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重视与孕妇及家属的沟通宣教是降低剖宫产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何辉;张英英;李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细针穿刺乳腺肿块的传统制片与液基制片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传统制片与液基制片在乳腺肿块细针穿刺中的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在乳腺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在肿瘤细胞室行细针细胞学检查并同时采用传统和液基两种制片方法制片的患者268例,有术后病理对照患者的99例,无病理对照的随访大于6个月的患者169例,对两种制片方法所得玻片进行分别阅片得出结果,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制片方法在对乳腺肿块诊断符合率的大小;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准确率等方面的优劣.结果 液基制片方法对乳腺肿块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对乳腺恶性肿瘤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及阳性准确率(P<0.05).结论 传统制片和液基制片方法均能应用于检测乳腺肿块的性质,鉴别其良恶性.液基制片方法有对乳腺肿块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传统制片79.9%,液基制片90.7%;P<0.001);对乳腺恶性肿瘤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传统制片75.0%,液基制片92.6%;P<0.05)和阳性准确率(传统制片87.8%,液基制片96.3%;P<0.05).

    作者:陈东波;黄勇;张科芝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大骨瓣开颅术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大骨瓣开颅术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50例患者分为手术组以及保守组,保守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手术组采用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结果 手术组其GOS预后评价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手术组患者其脑干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损伤2例.保守组对应分别为4例以及5例,2组患者死亡原因、劳动力降低、头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 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王辉;魏忠;刘万荣;方有利;郭中国;焦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博莱霉素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博莱霉素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经病理和细胞学确诊的86例老年肺癌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4例,胸腔内注射博莱霉素30 mg+生理盐水40 mL+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B组42例,胸腔内注射顺铂40 mg+生理盐水40 mL,每周一次,连续治疗2~3周后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6.0%,B组为59.0%(P<0.05);A组的疾病进展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高于B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2组患者在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低的发生率上,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博莱霉素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夏国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预防处理对策.方法 20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肿瘤大小、辅检情况等,行改良Ⅰ式根治术47例,改良Ⅱ式根治术49 例,传统根治手术54例,保乳手术50例.结果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感染、皮下积液、上肢水肿以及皮瓣坏死等.传统根治术为37.04%,改良Ⅰ式为25.53%,改良Ⅱ式为22.49%,保乳术为14%.4种手术方式单项并发症比较,皮下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81,P< 0.05),其他各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种手术方式并发症合计比较,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12,P<0.01).结论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侧上肢水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术中及术后及时正确的处理能有效防治并发症.

    作者:朱弘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83例脑卒中后癫痫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卒中后癫痫患者的发作时间、发作类型与卒中性质、卒中部位的关系.结果 83例患者中,出血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54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10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29例.皮层病变发生癫痫58例,皮层下病变发生癫痫15例.早发癫痫57例,迟发癫痫26例.结论 皮质病变发生癫痫高于皮层下病变,早发性癫痫中出血后癫痫高于梗死后癫痫,以部分性发作多发,迟发癫痫中出血和梗死发生率无差别,以全身性多发.

    作者:王庆祝;李宇;司有伟;杨山;王青银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无创正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总结佳护理干预方案.方法 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该院行无创正通气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病情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训练有素的专科护士严密观察病情,防范和处理并发症等护理措施是保证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茹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测试手段的提高,使波谱解析在天然化合物结构测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已成为我们认识微观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1-4],它也是我院药学类、中药类及研究生等专业学生必需学习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主要是讲述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解析方法,熟悉紫外与共轭系统,红外与官能团,氢谱与质子状态,碳谱与碳骨架,质谱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运用基本原理和知识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片断剖析,进而提高学生解读图谱能力[5],为后续的学习、工作奠定深厚的基础.在教学工作中也发现了普遍存在于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出现的情况,对如何提高波谱解析教学效果,结合自身的教学过程中的做法,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刘劲松;王刚;吴德林;王举涛;李云志;汪路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单次剂量照射制备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评价单次30 Gy照射制备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 清洁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照射组(A组)40只、对照组(B组)8只.VARIN 21-EX直线加速器对A组大鼠右肝进行单次照射(30 Gy/次),于照射后第4、8、12、26周处死,每时相点处死8只,B组于第4周末处死.观察大鼠活体外观及肝脏的大体标本,检测大鼠血清中AST、ALT活性,ELISA法测大鼠血清中TGF-β1、HA、PC-Ⅲ、LN含量、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胶原沉积改变;碱水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Hy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肝脏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B组)比较,A组受照射肝组织表现出放射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照射组大鼠血清中AST,ALT酶活性和TGF-β1水平自第4周明显升高(P<0.05或P<0.01),分别于第8周和第12周达到高峰;照射组大鼠血清中HA、PC-Ⅲ、LN含量和肝脏组织中Hyp含量于照射后第4周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一直呈上升趋势,照射后26周值高;照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于照射后第4周也明显升高(P<0.05),照射后第12周达到高峰,第26周开始下降.光镜下可见肝脏病变呈慢性进行性肝纤维化改变.结论 单次剂量照射制备的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模型稳定可靠,动物死亡率较低,可以用于实验研究.

    作者:胡宗涛;高世乐;秦峰;朱杰;黄德武;董六一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