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三甲医院2005-2011年100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王崇薇;刘琳琳;孙言才;史天陆;姜玲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分析,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了解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11年上报的10 097例ADR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类、可疑药品的药理分类、ADR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 097例ADR报告中,各年度上报例数呈上升趋势;其中21岁以下和7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ADR的男性多于女性;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比例高(占32.05%),其次为抗肿瘤药(占29.81%);注射剂型引起的ADR常见,尤其是化学药品(占86.2%),中药口服剂型导致ADR为30.7%,高于化学药品(12.4%);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表现为常见,占33.38%.结论 临床用药应注意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静脉给药,关注未成年人和7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男性)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一例Debakey Ⅲ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护理体会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血肿[1].是心血管外科为凶险的疾病.此病来势凶猛、死亡率极高.未经治疗的AD,50%的患者于48 h内死亡,70 %于1周内死亡,90%于3个月内死亡[2].按目前使用广泛的Debakey分型方法将主动脉夹层分为3型,I型: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在升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到腹主动脉;Ⅱ型: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在升主动脉且夹层累及范围仅限于升主动脉;Ⅲ型: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在降主动脉,夹层累及降主动脉[3].近期我科收住一例Debakey Ⅲb型危重患者,现将其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陈洪让;章新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关节镜下利用自体腘绳肌及同种异体肌腱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关节镜下利用自体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及跟腱辅以endo-button系统及生物型可吸收界面螺钉治疗5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45年,按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与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标准,术前患者术前平均56.4分(Lysholm),3.0分(Tegner),术后80.3分(Lysholm),6.2分(Tegner).结论 自体半腱肌、股薄肌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强度好,植入后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王瑞;徐斌;徐洪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超高龄老人(≥90岁)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超高龄老人(≥90岁)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特点和安全性.方法 对华东医院心内科1998年1月-2009年12月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超高龄(≥9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31例,年龄范围90~104岁,其中植入单腔起搏器(VVI)14 例,植入双腔起搏器(DDD)17例.结果 3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术中及术后6月随访,未发生气胸、电极脱位、心包填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只要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谨慎操作,超高龄(≥90岁)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焦昌安;邱朝晖;陈阳;郭新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临床药师参与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尿路感染的治疗实践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尿路感染的治疗实践,探讨药师在合理用药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了该患者的抗感染,控制高血压,纠正贫血,抗凝的治疗实践,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药品的选择、剂量、相互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同时对患者实施了药学监护,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实践,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住院用药期间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出院时尿路感染已经控制,血压平稳,无电解质紊乱,病情控制尚可.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为病人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可使用药更合理、有效和经济;临床药师只有参与临床实践与临床医师密切配合,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作者:刘俊;安益国;杨冬梅;周光树;张圣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细针穿刺乳腺肿块的传统制片与液基制片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传统制片与液基制片在乳腺肿块细针穿刺中的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在乳腺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在肿瘤细胞室行细针细胞学检查并同时采用传统和液基两种制片方法制片的患者268例,有术后病理对照患者的99例,无病理对照的随访大于6个月的患者169例,对两种制片方法所得玻片进行分别阅片得出结果,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制片方法在对乳腺肿块诊断符合率的大小;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准确率等方面的优劣.结果 液基制片方法对乳腺肿块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对乳腺恶性肿瘤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及阳性准确率(P<0.05).结论 传统制片和液基制片方法均能应用于检测乳腺肿块的性质,鉴别其良恶性.液基制片方法有对乳腺肿块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传统制片79.9%,液基制片90.7%;P<0.001);对乳腺恶性肿瘤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传统制片75.0%,液基制片92.6%;P<0.05)和阳性准确率(传统制片87.8%,液基制片96.3%;P<0.05).

    作者:陈东波;黄勇;张科芝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从立法上完善互联网药品信息监管的对策

    互联网是药品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对普及药品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互联网方便涉药单位、科研单位检索新药品领域的信息,便捷公众获取药品信息,也为执法部门开展药品领域的监管提供了线索.但是,互联网普及的同时也给虚假药品信息、假药销售信息的发布提供了平台.从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大案要案来看,有不少违法者通过互联网违法发布信息实现假药的销售.

    作者:朱春妹;臧恒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对晚期胃癌介入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对晚期胃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8例晚期胃癌患者,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每月介入治疗1次,每例介入治疗3~4次,介入治疗2次后判断疗效.结果 38例患者,胃癌原发灶可测定35例,其中病灶完全消失(CR)4例,占11.4%;肿瘤缩小在50%以上(PR)26例(74.2%);病灶稳定者(SD,缩小在50%以下)3例(8.57%),病灶进展者(PD)2例(5.71% ),有效率(CR+PR)85.6%;6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淋巴结改变有效率(CR+PR)100%;32例远处转移灶临床治愈或明显好转(CR)10例,好转(PR)14例,稳定(SD)5例,进展或恶化(PD)3例,有效率(CR+PR)为75%;介入治疗后评价KPS评分及体重稳定,临床受益稳定;38例患者治疗后均可评价毒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均短时间内缓解,未发现BUN/Cr升高及过敏反应;心电图在介入前后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 经晚期胃癌患者的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可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使得病灶缩小,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尉浩斌;张腾跃;范平生;李继德;童少明;俞修坤;魏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阿昔洛韦联合高压氧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佳时机

    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高压氧对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联用的佳时机.方法 117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n=59)和对照(n=58)两组.所有患者入院后予以支持对症综合处理.对照组52例患儿予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治疗2~3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分别与发病不同时期联合高压氧治疗3~4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间及联合治疗不同时期的疗效对比以及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8.14%)较对照组(60.34%)增加,脑电图异常率(11.86%)低于对照组(25.86%),P<0.05.发病至入舱时间≤4 d患儿的治疗有效率(100%)优于4~10 d(88.89%)及>10 d(73.33%)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一年以上的后遗症发生率观察组(7.02%)也显著低于对照组(20.37%).结论 阿昔洛韦联合高压氧用于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发病早期即开始联合治疗是提高有效率的关键.

    作者:成海燕;姜泓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除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该院泌尿外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共23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5例术后因支架管及尿管堵塞发生短暂性尿漏,给予管道冲洗并保持通畅后,均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第7天,发生小肠不完全性梗阻,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食后,3 d后解大便,腹痛腹胀症状消失.2例女性患者出现尿失禁,给予盆底肌训练、新膀胱排尿训练后好转.大多数患者出院后均可经尿道正位控制排尿.结论 加强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患者的恢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黄麟雅;余力锐;王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单次剂量照射制备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评价单次30 Gy照射制备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 清洁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照射组(A组)40只、对照组(B组)8只.VARIN 21-EX直线加速器对A组大鼠右肝进行单次照射(30 Gy/次),于照射后第4、8、12、26周处死,每时相点处死8只,B组于第4周末处死.观察大鼠活体外观及肝脏的大体标本,检测大鼠血清中AST、ALT活性,ELISA法测大鼠血清中TGF-β1、HA、PC-Ⅲ、LN含量、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胶原沉积改变;碱水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Hy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肝脏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B组)比较,A组受照射肝组织表现出放射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照射组大鼠血清中AST,ALT酶活性和TGF-β1水平自第4周明显升高(P<0.05或P<0.01),分别于第8周和第12周达到高峰;照射组大鼠血清中HA、PC-Ⅲ、LN含量和肝脏组织中Hyp含量于照射后第4周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一直呈上升趋势,照射后26周值高;照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于照射后第4周也明显升高(P<0.05),照射后第12周达到高峰,第26周开始下降.光镜下可见肝脏病变呈慢性进行性肝纤维化改变.结论 单次剂量照射制备的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模型稳定可靠,动物死亡率较低,可以用于实验研究.

    作者:胡宗涛;高世乐;秦峰;朱杰;黄德武;董六一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锁定钢板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10月该院用锁定钢板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各32例和38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例中,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小于锁定钢板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发生,钢板组术后髋内翻发生2例,PFNA组术后股骨干骨折发生1例.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系统:钢板组优良率75%(24例),PFNA组80%(30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FNA相比锁定钢板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更适合用于发病人群为老年人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周明昊;吕建军;谢威;江淮;黄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的血糖水平高低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在该科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入院时检测血糖均采用手指末端毛细血管血糖(CBG)和静脉血清糖(VSG)两种方法,按照血糖的高低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分析CBG方法和VSG方法测定的血糖值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1)VSG测定方法下,VSG正常组与VSG增高组患者梗死后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VSG增高组中KillipIII-IV级人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均明显高于VSG正常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CBG测定方法下,CBG正常组与CBG增高组患者梗死后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CBG增高组中KillipⅢ-Ⅳ级人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均明显高于CBG正常组(P<0.05).(3)ROC分析显示,VSG预测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准确率可达到85%,CBG预测心血管事件准确率达81%,两种方法的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VSG方法或者CBG方法下,血糖增高及KillipⅢ-Ⅳ均是急性心梗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血糖升高患者,应注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性,及早进行降糖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邹宗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盐酸美金刚胺的合成工艺改进

    目的 改进盐酸美金刚胺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1,3-二甲基金刚烷为原料,在叔丁醇、乙腈、浓硫酸存在下,经Ritter反应生成1-乙酰胺基-3,5-二甲基金刚烷,再以聚乙二醇为溶剂,加入氢氧化钠水解得到美金刚胺,然后在异丙醇溶剂中盐酸化得到盐酸美金刚胺.总收率:70%.结果 合成了具有良好化学纯度的盐酸美金刚胺(纯度99.9%,总收率70%).结论 改进的工艺明显提高了反应收率,工艺条件温和,合成步骤简洁,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黄正义;田磊;程杰;崔颖;王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肠梗阻导管肠内排列术治疗反复发作黏连性肠梗阻

    目的 探讨手术中放置肠梗阻导管行肠排列术对反复发作的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普外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术中应用肠梗阻导管进行小肠内排列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3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术后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1~4年,除1例因肠梗阻再次入院治疗,余随访期间均无肠梗阻复发.结论 肠梗阻导管小肠排列术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是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复杂的肠梗阻患者.

    作者:李贺;张从雨;许国梁;田国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晚发的卒中相关性肺炎3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晚发的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该院106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的39例晚发的卒中相关性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晚发的SAP尤为明显的高危因素有: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在15分以上,长期使用鼻饲管,机械通气,不正确的体位,反复应用抗生素、抑酸剂等药物.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 晚发的SAP是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反复住院的重要原因,预后差,死亡率高.应针对其高危因素和临床特点综合诊治.

    作者:郑磊;郭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聚桂醇中环氧乙烷和二氧六环的含量

    目的 建立聚桂醇原料药中环氧乙烷和二氧六环的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法.方法 以水为溶剂,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平衡温度100℃,平衡时间40 min.使用DB-1(30 m×0.32 mm×0.25 μm)毛细管柱,检测器为FID,进样口温度150℃,检测器温度250℃.程序升温,初温35℃,10 min,30℃·min-1至230℃,10 min.结果 环氧乙烷在1.01~10.14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1.044 0X + 1.159 8(r=0.999 2),回收率为102.6%,RSD为2.3%(n=9).二氧六环在4.98~49.8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0.410 5X-0.915 6(r=0.999 7),回收率为101.8%,RSD为2.9%(n=9).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能有效控制聚桂醇原料的质量.

    作者:王发;徐春燕;王嫦鹤;张秉华;王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大骨瓣开颅术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大骨瓣开颅术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50例患者分为手术组以及保守组,保守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手术组采用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结果 手术组其GOS预后评价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手术组患者其脑干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损伤2例.保守组对应分别为4例以及5例,2组患者死亡原因、劳动力降低、头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 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王辉;魏忠;刘万荣;方有利;郭中国;焦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影像学技术在川崎病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川崎病是儿科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全身性血管炎,并好发于冠状动脉,从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冠状动脉损害,是构成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临床研究其发病机制也存在诸多限制,所以,川崎病动物实验的开展对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相关影像学技术在动物实验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苏新星;范晓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新农合政策下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疾病构成比例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新农合政策下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疾病构成比例及相关因素.方法 搜集2002年12月-200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新农合政策施行前的3年(2002-2005年)及施行后的3年(2006-2008年)儿科患儿在就诊率、住院率、疾病构成比例及死亡状况.结果 新农合政策在全面施行后,疾病构成比例较实施前有显著性差异,农民就诊率提高,疾病死亡率下降.结论 新农合政策是保障农村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及困难家庭基本健康的好政策,应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全民参保.

    作者:黄剑飞;黄德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创新教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文以近20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奖项和化学奖为例,论述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医学领域前沿的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老师在教学中肩负着培养创造性思维与高层次生物医学创新人才的责任.文章从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兴趣、建立创新教学模式和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科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作者:秦宜德;许功林;顾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