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比较

程立平

关键词:CT, MRI, 急性脑梗死, 诊断, 比较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C T、M R 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纳入56例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进行诊断,观察CT、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MRI在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率上均高于CT,P<0.05;而两种诊断方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率上无差异,P>0.05.在24h内M R I诊断率明显高于C T,P<0.05;24h后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率无差异,P>0.05.结论:M R 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率明显较高,且对不同类型脑梗死均有较高诊断率.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双极电凝电烧紧缩眼轮匝肌眼袋整形方法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

    目的:主要分析探究双极电凝电烧紧缩眼轮匝肌眼袋整形方法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来本院进行整形的眼袋整形患者7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序号(单双号)进行平均分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予以传统肌皮瓣法以及双极电凝电烧紧缩眼轮匝肌方法进行整形,对2种整形方法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予以评价.结果:(1)经过整形后,研究组患者满意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2)研究组患者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症状,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睑外翻、1例患者出现睑缘炎、1例患者出现结膜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对眼袋整形患者予以双极电凝电烧紧缩眼轮匝肌方法进行整形后,患者的满意度较高,且整形效果突出.在眼袋整形中,双极电凝电烧紧缩眼轮匝肌方法应用的可行性高.

    作者:赵延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探讨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存在的几点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的:探析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方法:分析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结果: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设备种类繁多、技术人员素质偏低、维修档案不健全等问题,通过重视医疗设备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建立完善的维修管理制度可以为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顺利进行.结论:医院应正确认识本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对策,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刘佳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电子病历在患者随访中的运用分析

    目的:更进一步对电子病历在患者随访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依据在随访过程中是否采用电子病历而分为采取电子病历的观察组与未采取电子病历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病手写病历记录方式进行随访,而观察组则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电子病历系统进行随访记录,包括对每位随访患者病情数据的创建、记录与储存.对比分析电子病历在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较之传统随访病历方式,电子病历在随访过程中不仅大大提升了随访效率,而且患者满意度高,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结论:在患者随访中应用电子病历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耗时短、临床满意度高.

    作者:沈婧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在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在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患儿8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接骨钢板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经治疗后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均无发生术后相关并发症;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手术切口长度明显较小,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且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确切,无并发症,固定牢固,髋关节功能恢复理想,在各方面都具有满意效果.

    作者:陈敏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内镜下高频电凝刀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刀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本院收治的96例结肠息肉患者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组,A组(54例)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凝刀电切除术治疗,B组(42例)采取开腹切除手术,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A组治愈率92.6%,B组治愈率95.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30.5±5.5)min、(15.5±6.5)mL、(2.5±0.5)d、(5.6±2.4)d,均明显好于B组;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A组并发症率9.3%,B组并发症率2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刀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明显,并发症率可控.

    作者:李喜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意识障碍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意识障碍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在本院2015年2月到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意识障碍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抽取70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法予以分组,治疗组(n=35)采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n=35)则经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的PaO2、PaCO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②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是5.71%,低于对照组的25.71%(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意识障碍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水平,并减少其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作者:吕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保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保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听神经瘤患者68例分成电生理监测组和直接显微镜监测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功能保留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2周,电生理监测组术后功能保留率显著高于直接显微镜组(P<0.05).结论:在听神经瘤手术过程中,采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使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功能保留率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宋海民;吴至武;叶新运;冯开明;蒋秋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分段动态视频脑电图在评估脑出血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分段动态视频脑电图(VEEG)在评估脑出血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8月本院72例脑出血患者,入院24 h内及72 h之后各进行2 h VEEG监测及评估,观察记录两个时段VEEG的(δ+θ)/(α+β)值变化情况,依据72 h之后比值变化分为比值升高组32例与比值降低组40例,对比两组生存率及死亡率,并对所有患者均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测定,观察比较脑电图的(δ+θ)/(α+β)比值变化情况与GCS对脑出血预后预测准确率.结果:72例患者的分段VEEG监测均显示异常,入院72 h之后比值升高组病死率高于比值降低组,生存率低于比值降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δ+θ)/(α+β)比值变化情况对于脑出血患者生存预测准确率及总预后预测准确率均优于GC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分段动态视频脑电图可对脑出血预后做出准确预测,且操作更为便捷、灵活.

    作者:姜学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心脏彩超联合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确诊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设为观察组,并将同期40例以胸痛为主诉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脏彩超、发病后人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结果:观察组所有患者0~2h的h-FABP明显升高,而cTnI水平为正常高值;2~12h和12~24h的cTnI和h-FAB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段水平(P<0.05);观察h-FABP、cTnI、心脏彩超单独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符合率分别为87.5%、82.5%、和87.5%,而三者联合联合则将诊断符合率提升为100.0%.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心脏彩超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减少漏诊率.

    作者:王晓鹏;秦晓毅;刘国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LEEP刀治疗HPV阳性的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对LEEP刀治疗HPV阳性的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6年2月H P V阳性的慢性宫颈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两组.微波组采用微波方法进行治疗,L E E P刀组采用LEEP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慢性宫颈炎缓解率、HPV转阴率,切口愈合时间、阴道流液时间、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LEEP刀组患者慢性宫颈炎缓解率、HPV转阴率高于微波组,P<0.05;LEEP刀组切口愈合时间、阴道流液时间、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微波组,P<0.05;LEEP刀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微波组,P<0.05.结论:L E E P刀治疗H P V阳性的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高,可有效减少术后阴道流液发生,缩短阴道流液时间,加速切口愈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江平;代鸣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细胞形态学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共12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血标本进行研究,将全部的标本均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进行检测.进而对比并分析仅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这两种方式的检测效果.结果: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其中报警提示的阳性率为(22.30%),报警提示的阴性率为(79.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使用血涂片细胞对镜检进行检查的阴性率为91.5%,使用仪器进行检验结果假阳性率为10.78%,真阳性率为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单核细胞、杆状粒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幼稚例细胞的坚持结果存在假阳性率.结论:在检验血常规时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方式进行检验,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两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提升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

    作者:刘友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新型环甲膜定向麻醉穿刺器的临床使用研究

    目的:探究新型环甲膜定向麻醉穿刺器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选择本院收治的98例患者,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环甲膜定向麻醉穿刺器治疗,实验组(49例)采用新型环甲膜定向麻醉穿刺器治疗,对两种麻醉穿刺器的使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单位剂量持续有效时间、麻醉药(利多卡因)剂量、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麻醉程度总接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93.9%,79.6%,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新型环甲膜定向麻醉穿刺器具有定位准确、作用可靠、麻醉范围小、恢复时间短等优势,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作者:李宝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用于心电信号传输的全隔离高速通信器设计

    本文以全隔离高速通信器的设计为研究目标,介绍了通信器的设计方案、详细设计以及PCB布线策略.实验表明,全隔离高速通信器对防止PC端的噪声、工频干扰有显著效果,可以满足心电信号高速传输的需求.

    作者:郭亚群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重要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腹部疝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螺旋CT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所收治的64例腹部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螺旋CT诊断,探析该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由螺旋CT诊断方法确诊存在30例腹股沟区疝患者、5例脐疝患者以及7例腹腔内疝患者、4例闭孔疝患者、8例外伤性腹壁疝患者、1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螺旋CT临床表现是肠梗阻,为64例,将螺旋CT结果对比手术结果可发现,符合率是100.00%(64/64).结论:在腹部疝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较高,安全、方便、符合率高.

    作者:刘文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探讨消化内科无痛胃镜临床的应用疗效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无痛胃镜方式检查,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胃镜方式检查,进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操作时间、疾病检出率的对比.结果:观察组具有8.7%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具有16.7%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部疾病检出率90.0%、食道疾病检出率42.7%、十二直肠疾病检出率33.3%,对照组胃部疾病检出率50.7%、食道疾病检出率24.7%、十二直肠疾病检出率13.3%,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疾病检出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痛胃镜检查操作时间4~12min,平均时间为(4.63±1.07)min,对照组常规胃镜检查操作时间5~18min,平均时间为(7.43±1.56)min,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检查操作时间更短,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科疾病诊治中应用无痛胃镜能够提升疾病基础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操作时间.

    作者:金登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64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检查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大血管异常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检查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者大血管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C C H D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 T检查和超声心动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全部4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证实,19例患者为法洛四联症,5例患者为内脏心房异位综合症,14例患者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2例患者为血管环;40例患者,经64层螺旋CT检查均得到确诊,临床诊断准确率为100.0%(40/40);超声心动检查结果仅28例患者获得确诊,临床诊断准确率为70.0%(28/40),在诊断准确率方面,64层螺旋C T检查显著高于超声心动检查(P<0.05).结论:选择64层螺旋C T检查来诊断C C H D患者大血管异常,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作者:程春昱;张臻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彩超用于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彩超用于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超对其进行检查,对患者的心脏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其影像学检查结果,统计分析检查结果的相关数据.结果:所有的患者均出现了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特征,均属于左心室受累.相对于未受累的心肌收缩期增厚率与心肌运动幅度,受累心肌收缩期增厚率与心肌运动幅度要大(P<0.05).有8例患者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10例合并有肺动脉高压,12例为单纯的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结论:彩超用于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对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心脏结构与心功能进行有效评价.

    作者:周爱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术及药物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术及药物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9月消化内科就诊收治的5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25例).并比较两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早期出血率、曲张静脉消失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的近期出血率(8.00%)、远期出血率(12.00%)均明显高于低于对照组(28.00%)(2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曲张静脉总消失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不良反应率比较(12.00%/16.0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中应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术及药物治疗可有效的缓解出血情况,且近远期疗效均较好,安全可靠.

    作者:刘增福;李庆芝;葛红梅;付景;吴卫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无头加压螺钉治疗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在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治疗中无头加压螺钉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25例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均予以无头加压螺钉治疗,随访半年,观察统计其治疗效果.结果:25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手术时间为45~62min,平均手术时间(50.25±5.13)min.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半年.X射线复查显示,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1周,平均愈合时间(10.23±0.56)周;随访期间出现轻度肘关节疼痛1例.通过Morrey、Broberg评分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12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2.00%.结论:对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予以无头加压螺钉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马俊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对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探寻其在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对本院就诊的10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判断其诊断阳性率,诊断准确率以及后期检测的肿大浅表淋巴结的声像图表现.结果:经超声检查确诊为浅表淋巴结结核共54人,诊断阳性率为54.00%,与终病理学检查出57.00%的阳性率比较准确率为96.4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淋巴结肿大疑似浅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浅表淋巴结结核在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作者:高侠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