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态牵开与静态牵开显露跟骨对切口皮肤影响的对比研究

孙维国;李皓桓;彭文飞;张华伟

关键词:动态牵开, 静态牵开, 切口皮肤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牵开与静态牵开显露跟骨对切口皮肤的影响.方法 对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64例累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共66足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的手术视野牵开方式分为动态牵开组(A组)和静态牵开组(B组),每组各32例患者33足.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论 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手术时间和切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上高于B组.讨论相比较跟骨骨折手术采用动态牵开,静态牵开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固定节段与相邻椎间盘退化的影像学相关性

    目的 随访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MRI表现,讨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268例在该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腰椎固定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术后退变与MRI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论 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15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节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年龄有关,术前已有退变的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术前的退变程度及固定节段多少有关,退变加快,但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与出现临床症状间无明显关系.

    作者:高胜山;杨庆国;张银顺;汪大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方法及分化机制进展

    干细胞在体外特定条件下,可特异的向某种组织类型细胞进行分化,其中包括向心肌细胞分化.目前,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虽然具有这方面的功能,且其分化效率较一般成体细胞高,但是由于伦理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仅取材方便,且没有伦理争议,是具希望的再生医学种子细胞,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对于体外诱导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方法的实验研究很多,主要包括化学试剂诱导和模拟体内微环境诱导两大类.该文就MSCs向心肌分化的体外诱导方法和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小红;朱智明;高连如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实施克拉霉素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实施克拉霉素和曲安奈德联合治疗的效果,并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性参考.方法 选取该院耳鼻喉科于2010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性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其中A组治疗方案为:口服克拉霉素,每次250 mg,一天2次,待第2周后,改为一天1次;同时再给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进行喷鼻给药,每个鼻孔各喷2揿(每揿为55 g),一天1次,待第2周后,改为每个鼻孔各喷1揿,一天1次.B组治疗方案为:口服克拉霉素,每次250 mg,一天2次,待第2周后,改为一天1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末,对比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Lund-Mackey鼻窦CT评分及临床疗效.结论 A组在治疗第4周末,其VAS和鼻窦CT评分分别为(2.13±1.43)、(3.11±0.47),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第4周末,其VAS和鼻窦CT评分为(2.46±1.57)、(3.35±0.46),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周末,A组的治愈率为48.3%,B组的治愈率为35.0%,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实施克拉霉素联合曲安奈德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程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拉奎莫德的合成工艺优化

    目的 分析比较拉奎莫德的合成方法并且进行工艺优化.方法 以2-氨基-6-氯苯甲酸为起始原料与氯甲酸苄酯、乙酰氯进行环合反应,再经甲基化、缩合、酰胺化反应制得拉奎莫德.结论 合成的拉奎莫德的总收率为77.8%,纯度为99.1%.其结构经1H-NMR和MS确证.结论工艺改进后,操作简化,成本降低,收率提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郑赫宏;陈国华;陆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腰椎滑脱患者脊柱矢状面及骨盆排列变化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患者脊柱在矢状面发生变化及骨盆排列变化.方法 采用2011年1月-2012年9月该科腰椎真性滑脱25例病人全脊柱侧位(包括双侧髋关节)X线摄片上测脊柱矢状位指标:脊柱的矢状位垂直轴 (S1与C7铅垂线C7PL距离,SVA)、胸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前凸(lumbar lordosis,LL)和骨盆的形态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 、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 、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结论 该组25例病例中TK角度平均为37.0°(27°~58°),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减小(P<0.05);LL角度平均为55.3°( 38°~68°),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PI角度平均为61.6°(43°~82°),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PT角度平均为18.5°(9°~33°),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SS角度平均为43.1°(30°~53°),较文献报道正常值明显增大(P<0.05).结论 腰椎滑脱患者整个脊柱矢状位生物力线的失衡导致矢状位重新平衡以防止驼背及俯视,终导致胸椎的曲度的减小、腰椎曲度的加大并且腰椎滑脱患者骨盆参数值增大,而这些变化使得胸腔容积、骨盆容积和腹腔容积的减小.

    作者:刘敏;桂斌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羽扇豆醇对肝细胞肝癌的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 体外探讨羽扇豆醇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MTT法检测羽扇豆醇对SMMC7721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羽扇豆醇作用SMMC7721细胞后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论 羽扇豆醇抑制SMMC7721的增殖,其能显著阻滞细胞在S期的聚集,促进细胞的凋亡.结论羽扇豆醇能抑制肝细胞肝癌(HCC)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对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对细胞的S期阻滞相关.

    作者:梁勇;胡命宝;刘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HPLC法测定逍遥颗粒中栀子苷的含量

    目的 建立逍遥颗粒中栀子苷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COSMOSIL C18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2:88),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38 nm.结论 栀子苷进样量在0.342~1.712 μg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6.9%,RSD=1.1%(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逍遥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袁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血清hs-CPR浓度和冠脉病变复杂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40例冠脉造影患者,按照冠脉造影下冠脉病变复杂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n=36)、双支病变组(n=41)、多支病变组(n=28)及对照组(n=35)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患者血清的hs-CPR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行Gensini评分.结论 血清hs-CRP和Gensini积分在不同冠脉病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且随着病变血管支数增加而增高(P<0.01).血脂、hsCRP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314,P<0.001),hsCRP是Gensini积分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血清hs-CRP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危险因素有相关性,对冠心病患者的病变预测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春苗;高潮;陈振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以及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以探讨普罗布考和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在治疗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优势所在.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10月-2011年8月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230例,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20例)和联合治疗组(110例).另选取30例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10 mg口服,每晚一次;联合给药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口服的基础上予以普罗布考 250 mg,每日2次.6个月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变化.结论 联合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6个月末,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较常规治疗组降低(P<0.05).结论 普罗布考和瑞舒伐他汀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较单独使用瑞舒伐他汀能更有效地缩小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降低炎性因子IL-6、TNF-α水平,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喜福;叶明;李远竞;刘培珍;王旭;朱小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离子色谱法测定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中亚硫酸盐与硫酸盐总量

    目的 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白花舌蛇草注射液中亚硫酸盐与硫酸盐总量测定方法.方法 加入三乙醇胺-水(1:2)混合溶液2 mL,以20 mmol·L-1 KOH溶液为淋洗液,经Ion PacAS23 Analytical离子色谱柱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结论 亚硫酸根离子在0.25~1.5 m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8);硫酸根离子在0.125~6.25 m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0%.结论该法快速、简便、专属、灵敏,适于注射液中亚硫酸盐与硫酸盐总量的测定.

    作者:刘军玲;张亚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三氧化二砷对兔卵蛋白诱导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对日本大耳白兔卵蛋白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外周血中抑炎因子(IL-10)、促炎因子(TNF-α)、CD4+、CD8+T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 将4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三氧化二砷低剂量组(1.0 mg·kg-1·d-1)、三氧化二砷中剂量组(2.0 mg·kg-1·d-1)、三氧化二砷高剂量组(4.0 mg·kg-1·d-1)、激素组醋酸泼尼松龙(10 mg·d-1),每组8只.成功建立卵蛋白诱导关节炎兔模型后,分别给药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兔外周血中的IL-10、TNF-α,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的含量.结论 卵蛋白诱导法可以成功诱导兔的关节炎,模型组外周血中的IL-1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模型组TNF-α较正常对照组上升(P<0.05),三氧化二砷各剂量组兔的关节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IL-10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而TNF-α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外周血CD4+及CD4+/ 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三氧化二砷治疗组比值均比正常组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三氧化二砷可能通过抑制CD4+T细胞的异常增生,减轻细胞免疫应答、调节卵蛋白关节炎兔外周血T细胞各亚群的紊乱缓解RA的病程发展,该作用可能是三氧化二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胡宾;沈敬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续断饮片中马钱苷的含量

    目的 建立中药饮片续断中马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液相色谱法.色谱柱:InertsilR ODS(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0:90);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40 nm.结论 马钱苷在0.421 2~4.212 μg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1.000 0,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RSD为1.6% (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用于中药饮片续断中马钱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曹桂侠;汪秀月;焦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片剂对2型糖尿病血糖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片剂对2型糖尿病血糖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片剂(观察组,n=35)和诺和灵30R(对照组,n=35)治疗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 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体重指数(BMI)和低血糖事件发生都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疗效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片剂能较好地控制2型糖尿患者的血糖,并且低血糖发生率低,疗效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某三甲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该三甲医院基本药物配置、中标、供应、销售、价格等情况,为顺利、加快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导出该院HIS系统2012年1-6月基本药物配置、中标、供应、销售、价格等数据,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论 该三甲医院在用基本药物品种数占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数的64.8%,基本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8.0%,基本药物销售集中于少数几个品种,尤其是价格较高的进口药品及进口分装药品;基本药物中标率较低;基本药物缺货率达19.7%;基本药物价格偏低,其中西药低价小品种或单价在10元以下的基本药物占基本药物总数的72.6%,中成药单价集中于10~50元.结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在三甲医院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李培芳;方焱;杜德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人工椎板在脊柱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人工椎板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胸腰椎骨折等脊柱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8月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人工椎板的治疗效果.结论 全部病历获得5~15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其中30例痊愈,5例基本缓解,5例有效,痊愈率75%,有效率100%,其中2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排斥反应,复查X线片示人工椎板与骨接触面界限消失,完全愈合.结论人工椎板在治疗脊柱疾病中的疗效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能有效的预防术后瘢痕黏连,重建脊柱结构.

    作者:江树连;朱磊;周章武;刘安平;周正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时的临床疗效和应用意义.方法 内科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进行记录并统计分析.结论 同一治疗阶段手术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远高于内科治疗组,治疗第21天时手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88%)远高于内科治疗组(76.19%),χ2=11.7213,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有利的手术时机和严谨的手术操作下,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内科治疗.

    作者:魏德胜;莫祖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种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比较

    目的 对比三种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方法 选取该院确诊各期梅毒的39例患者,同期就诊的30例乙型肝炎患者与体检的30例健康受试者.采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及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进行检测并比较其结果.结论 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的假阳性率为2.02%,另外两种检验方法的假阳性率均为0%.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的总阳性率为87.18%,假阴性率为12.82%;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总阳性率为97.43%,假阴性率为2.56%;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总阳性率为100.00%,假阴性率为0%.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以及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敏感度(P<0.05).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的敏感度(P<0.05).结论根据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不同需要,采用适宜的梅毒检测方法,以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谢昭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布地奈德与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喉炎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布地奈德与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喉炎临床效果.方法 将62例急性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给予地塞米松氧驱雾化吸入,B组32例给予布地奈德空气压缩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论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低于B组的96.88%(P<0.05);A组呼吸困难、喉鸣、咳嗽、声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B组的;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高于B组的6.25%(P<0.01).结论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疗效优于地塞米松,可促进临床症状消除,患儿耐受性好,可作为急性喉炎的有效治疗药物.

    作者:胡文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经皮套管针穿刺活检术在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套管针穿刺活检术对骨肿瘤诊断及临床治疗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皮套管活检穿刺技术对40例骨肿瘤患者进行穿刺活检与20例行切开活检的病理结果.分析穿刺活检在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临床意义.结论 40例患者穿刺病理诊断中总共有3例未给出明确病理诊断,但其中有2例肿瘤性质可以确定为良性,本组穿刺的敏感性97.5%,准确性92.5%.穿刺术后明确病理的36例行手术治疗29例,行保守治疗或放弃治疗11例.穿刺术中及术后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20例切开活检病理诊断1例未给出明确病理诊断,活检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为95%.全部行手术治疗.结论大部分骨骼系统病变多可以通过经皮套针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穿刺活检对骨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甚大,是规范化骨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王杨;尚希福;王姚斐;吴跃虎;李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黄岑等10种中药对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试验观察

    目的 观察黄岑等10种中药水煎液对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了解中药制剂对2类细菌的抑菌效果是否一致,旨在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寻求新途径.方法 采用MicroScan-4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用Kirby-Bauer法检测全部29株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6年标准判断结果;将10种中草药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水煎液,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结论 10种中药对2类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岑抑菌作用强,其次是赤芍、黄连、仙鹤草.结论 10种中药对非产ESBLs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菌株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许韦;邵志伟;李小东;张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