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龙;程楠;韩咏竹
血管畸形是一类临床较为常见疾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临床上常见的小范围体表血管畸形治疗并无困难,但对于体腔内或深部组织的动静脉血管畸形在诊断和处理上都十分棘手,有时还存在较大的危险性.我科近期收治1例盆腔、臀部大范围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一期手术联合硬化剂栓塞治疗获得成功,经短期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静;叶琨;余康敏;朱化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体外探讨羽扇豆醇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MTT法检测羽扇豆醇对SMMC7721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羽扇豆醇作用SMMC7721细胞后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论 羽扇豆醇抑制SMMC7721的增殖,其能显著阻滞细胞在S期的聚集,促进细胞的凋亡.结论羽扇豆醇能抑制肝细胞肝癌(HCC)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对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对细胞的S期阻滞相关.
作者:梁勇;胡命宝;刘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近年来,中药中存在的重金属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各检测机构的高度重视,重金属超标已成为影响中药出口,阻碍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准确检测和限定重金属的含量已是当务之急.该文对国内外中药中重金属的行业标准进行了介绍,并对重金属新型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同时还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者:章璐幸;孙平飞;吴惠芳;钱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并提出护理策略.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该院门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从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预后等4个方面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论 8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COPD急性发作是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分别占33.75%和31.25%;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及咳嗽为主要症状,分别占67.5%和50%;治疗规范组:45例患者,一周内症状完全控制或部分控制40例,占88.89%(40/45).治疗不规范组:35例患者,一周内症状完全控制或部分控制25例,占71.43%(25/35),两组间比较,症状控制差异显著(χ2=12.03,P<0.05).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不典型,规范化治疗和护理是决定预后与转归的主要因素.
作者:嵇晓霞;陆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实施克拉霉素和曲安奈德联合治疗的效果,并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性参考.方法 选取该院耳鼻喉科于2010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性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其中A组治疗方案为:口服克拉霉素,每次250 mg,一天2次,待第2周后,改为一天1次;同时再给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进行喷鼻给药,每个鼻孔各喷2揿(每揿为55 g),一天1次,待第2周后,改为每个鼻孔各喷1揿,一天1次.B组治疗方案为:口服克拉霉素,每次250 mg,一天2次,待第2周后,改为一天1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末,对比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Lund-Mackey鼻窦CT评分及临床疗效.结论 A组在治疗第4周末,其VAS和鼻窦CT评分分别为(2.13±1.43)、(3.11±0.47),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第4周末,其VAS和鼻窦CT评分为(2.46±1.57)、(3.35±0.46),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周末,A组的治愈率为48.3%,B组的治愈率为35.0%,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实施克拉霉素联合曲安奈德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程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该院细菌感染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临床医师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该院2012年1-10月份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细菌培养菌株分析.对临床表现和细菌培养符合细菌感染患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治疗后的观察.结论 共分离出病原菌80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4株(14.2%),革兰阴性菌 553株(68.7%).其他病原菌138株(17.1%).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较高,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一、二代耐药率高,含酶抑剂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平均敏感率达82.3%,亚安培南西司他丁依次对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敏感.按照或参考药敏结果用药患者病情好转的有653例,占81.1%.结论 对可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或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杆菌感染应选择敏感性较高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等.该院大部分医师都能按照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或更换抗菌药物,药敏结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
作者:武德廉;范秀英;刘洪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或手术所做的标准化的照顾计划,一般由医师、临床医学专家、护士以及医院管理者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制定[1-2].近年来,我科将临床路径与护理流程相结合,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为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提供有序、有效的照顾计划,更好满足患者需求.我院2010年6月开始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季明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分析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研究社区预防对策的实施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的720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高血压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不同性别、年龄、BMI、生活习惯及家族史者的高血压发病率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干预,后将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社区居民的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结论 720例居民中高血压患者共58例,发生率为8.06%,其中年龄较高、BMI较高、吸烟、喝酒、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及有高血压家族史者的发病率高于其他患者,均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而男女之间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施健康教育后居民的疾病预防知识掌握较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生活习惯及家族史等,给予针对性的社区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居民对疾病的重视程度.
作者:熊春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有创颅内压监测,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ICP监护组和常规治疗组,ICP监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根据ICP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论 ICP监护组在脱水剂用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预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治疗中行持续ICP监护能够指导脱水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李想;陈新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该三甲医院基本药物配置、中标、供应、销售、价格等情况,为顺利、加快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导出该院HIS系统2012年1-6月基本药物配置、中标、供应、销售、价格等数据,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论 该三甲医院在用基本药物品种数占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数的64.8%,基本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8.0%,基本药物销售集中于少数几个品种,尤其是价格较高的进口药品及进口分装药品;基本药物中标率较低;基本药物缺货率达19.7%;基本药物价格偏低,其中西药低价小品种或单价在10元以下的基本药物占基本药物总数的72.6%,中成药单价集中于10~50元.结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在三甲医院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李培芳;方焱;杜德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穿心莲内酯滴丸的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 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溶出度测定法第1法(转篮法),以0.1 mol·L-1盐酸-乙醇(3:2)为溶出介质,转速为100 r·min-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穿心莲内酯含量为指标,在225 nm条件下测定穿心莲内酯滴丸在不同时间的累积溶出百分率.结论 穿心莲内酯在浓度范围5.6~28.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6.67%,RSD为1.30%.穿心莲内酯滴丸在15 min时平均累积溶出百分率为94.96%,30 min左右可完全溶出.结论该文所建立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穿心莲内酯滴丸的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作者:孟戎茜;郝芳芳;董婧婧;王文琴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冠心病的发病率存在着性别差异,绝经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低,绝经后男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接近,反复发作的心绞痛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且可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心脑血管意外,流行病学统计男女心血管病死亡率约为3∶ 1[1].
作者:徐锋;邹宝明;鲍正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皮套管针穿刺活检术对骨肿瘤诊断及临床治疗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皮套管活检穿刺技术对40例骨肿瘤患者进行穿刺活检与20例行切开活检的病理结果.分析穿刺活检在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临床意义.结论 40例患者穿刺病理诊断中总共有3例未给出明确病理诊断,但其中有2例肿瘤性质可以确定为良性,本组穿刺的敏感性97.5%,准确性92.5%.穿刺术后明确病理的36例行手术治疗29例,行保守治疗或放弃治疗11例.穿刺术中及术后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20例切开活检病理诊断1例未给出明确病理诊断,活检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为95%.全部行手术治疗.结论大部分骨骼系统病变多可以通过经皮套针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穿刺活检对骨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甚大,是规范化骨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王杨;尚希福;王姚斐;吴跃虎;李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贲门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期为贲门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65例采用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淋巴结进行分组并行病理检查,依据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分析转移规律.结论 65例共清扫淋巴结866个,转移度28.1%,转移率72.3%.胸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8/65(27.7%),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46/65(70.8%).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结论 贲门癌有向胸、腹腔两野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多数贲门癌的淋巴结遵循逐站转移、按贲门淋巴在腹腔、胸腔的引流规律转移.外科治疗应根据肿瘤大小选择,以经胸路径为主,腹部切口为辅,清扫胸、腹腔两野淋巴结.
作者:张科;江陈;汪永和;魏祥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中药饮片续断中马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液相色谱法.色谱柱:InertsilR ODS(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0:90);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40 nm.结论 马钱苷在0.421 2~4.212 μg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1.000 0,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RSD为1.6% (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用于中药饮片续断中马钱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曹桂侠;汪秀月;焦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药剂学实验教学是药剂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将视频教学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该文主要就视频教学在药剂学实验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为整个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作者:戚建平;卢懿;汪亚勤;吴伟;方晓玲;张奇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对自制的丹皮酚渗透泵片进行包衣膜处方工艺考察.方法 将含2.5%乙基纤维素(EC)、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10%聚乙二醇-4000(PEG-4000)的无水乙醇包衣液采用喷雾法制备成丹皮酚渗透泵片包衣膜,通过考察吸水量,观察释药前后的表面形态变化并进行包衣后的释放度测定,对包衣膜进行性质考察.结论 丹皮酚渗透泵片包衣膜柔韧、致密、均匀,能保证适当的水分进入,并且释放度测定表明丹皮酚渗透泵片在12 h能实现很好的零级释放.结论 将含2.5%EC、10%DBP、10%PEG-4000的无水乙醇包衣液采用喷雾法制备成的丹皮酚渗透泵片包衣膜性能良好,为丹皮酚渗透泵片包衣膜处方筛选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马嘉;李蔚;陈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随访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MRI表现,讨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268例在该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腰椎固定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术后退变与MRI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论 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15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节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年龄有关,术前已有退变的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术前的退变程度及固定节段多少有关,退变加快,但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与出现临床症状间无明显关系.
作者:高胜山;杨庆国;张银顺;汪大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介绍白内障术中后囊混浊患者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28例(34眼)白内障后囊混浊患者行小切口摘除或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植入人工晶体(IOL),在IOL与后囊之间注入透明质酸钠,根据后囊混浊的厚度、范围,用囊膜剪、撕囊镊、截囊针在后囊造一3~4 mm孔.结论 术后视轴区清晰,人工晶体位置正,术中有8例(9眼)玻璃体前界膜破,术后随访1~3月,裸眼视力0.1~0.3,6眼;0.3~0.5,11眼;≥0.6,17眼,术后随访中,1例患者视野受限.结论 术中晶体后囊混浊应及时处理,混浊范围大、厚可用囊膜剪、截囊针后囊造孔;厚度薄可用撕囊镊撕囊造孔,依据混浊程度、范围,应采用剪、撕等不同方法后囊造孔,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且安全性高.
作者:陆为民;杨庆;费佰文;赵静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2年9月共收治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论 37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都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24例为单发病灶,13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不等,约为1~4 cm之间.其中3例病灶直径大于4 cm.术中见病灶多位于皮下脂肪深层与腹直肌前鞘之间,1例因病灶穿透腹膜并伴有盆腔内异症和右侧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而同时进行开腹手术.所有患者均全部切净病灶,切口Ⅰ期愈合,随诊1~3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相对容易,手术切除病灶是佳治疗手段.剖宫产术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作者:孙阳春;王宏宇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