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柳叶金叶子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相中;黄霁秋;庾石山;胡友财;屈晶;刘悦

关键词:子叶, 化学, 东南部, 分布, 杜鹃花科, 金叶子, 植物, 云南, 亚洲, 西藏, 贵州, 广西, 广东
摘要:杜鹃花科金叶子属(Craibiodendron W.W.Smith)植物全世界共有7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南部.我国有5种,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及西藏.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Caco-2细胞模型及其对黄酮类成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Caco-2细胞模型作为ADME/Tox研究平台中肠吸收模型之一,已广泛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可通过体外试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毒性、药物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体内转运关系以及药物代谢稳定性等.以黄酮类成分为代表,介绍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有效成分吸收代谢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

    作者:赵艳红;贾晓斌;陈彦;Ming HU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静脉亚微乳研究进展及其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检索亚微乳给药系统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从亚微乳给药系统的亚微乳形成机制、制备方法、稳定性相关因素、在现代中药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亚微乳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游荣辉;丛龙波;袁海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β-榄香烯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磷脂膜功能及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β-榄香烯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磷脂膜功能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32P]Pi同位素参入,提取细胞磷脂进行HPTLC分析细胞磷脂(PC及PE)代谢,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细胞膜蛋白水平,分析细胞脂膜流动性及流式细胞仪测定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 随着β-榄香烯浓度的增加,[32P]Pi参入细胞PC、PE量明显降低,膜蛋白水平及Bcl-2表达明显降低,其大抑制率分别为:41.1%、43.3%、43%、50%,呈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β-榄香烯明显降低BIU-87细胞膜脂流动性.结论 β-榄香烯可以明显抑制BIU-87细胞磷脂代谢、Bcl-2表达及脂膜流动性,提示磷脂(PC及PE)及Bcl-2与膀胱癌BIU-87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传刚;李墨林;周琴;舒晓宏;刘用楫;韩国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化痰清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

    作者:吕英;张慧琪;王昭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花青素的吸收与代谢研究进展

    花青素是一类具有多个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具有多种保健和药理作用.综述了花青素的吸收和代谢研究进展,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几个方面,为进一步认识、开发、利用花青素类物质提供参考.

    作者:刘学铭;廖森泰;肖更生;陈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白桂木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白桂木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乙酰化羽扇豆烯醇(3β-acetoxy-lupenol,Ⅰ)、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Ⅱ)、二十五烷酸(pentacosanoic acid,Ⅲ)、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Ⅳ)、羽扇豆醇(lupeol,Ⅴ)、白桦脂酸甲酯(methyl betulinate,Ⅵ)、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白桦酯醇(betulin,Ⅸ)、artonin A(Ⅹ)、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Ⅺ)、oxyresveratrol[1-(2,4-dihydroxyphenyl)-2-(3,5-dihydroxyphenyl)ethylene,ⅩⅢ],(+)-儿茶素[(+)-catechin,ⅩⅢ]、(+)-afzelechin-3-O-α-L-rhamnopyranoside(ⅩⅣ).结论 化合物Ⅰ、Ⅴ、Ⅵ、Ⅸ为同一类化合物,属羽扇豆烷皂苷元类,化合物Ⅲ、Ⅳ、Ⅵ为首次从波罗蜜属植物中得到.

    作者:陈黎明;谢平;肖庆青;刘庆华;罗荣;欧阳胜;吴怀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RP-HPLC法测定知母黄柏药对中新芒果苷、芒果苷和盐酸小檗碱

    知母与黄柏是临床常用药材,等量伍用,相互促进.滋阴、清热退烧、泻火解毒、除湿益彰,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在经典方剂滋肾通关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杜仲丸、太极丸、参归益元汤、虎潜丸、保真汤、神龟滋阴丸、正气汤等中多有体现.

    作者:易博;孙赫;原源;孙连娜;陈万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紫苏叶油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是唇形科紫苏属药用植物,性温、味辛.紫苏叶具有发散风寒、行气和胃之功效.紫苏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紫苏醛、黄酮以及金属元素.

    作者:刘蓉;徐芳;唐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HPLC法测定三拗汤不同煎液中苦杏仁苷

    三拗汤原名还魂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麻黄、杏仁、甘草3味中药组成,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1].

    作者:杨翀;梁光义;周静宜;徐必学;柴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巴戟天不同部位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又名鸡眼藤、三角藤和黑藤钻等,为茜草科多年生攀援木质藤本植物,生于山谷、溪边、山地疏林下或栽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海南等地.

    作者:白成科;张媛;马瑜娟;王喆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妇炎康分散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妇炎康分散片是由妇炎康片改剂型得到,由赤芍、土茯苓、三棱(醋炙)、川楝子(炒)、莪术(醋炙)、延胡索(醋炙)、芡实(炒)、当归、苦参、香附(醋炙)、黄柏、丹参、山药13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效,对于慢性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膀胱炎、慢性阑尾炎、尿路感染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临润;张国兵;倪晟;蔡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柳叶金叶子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杜鹃花科金叶子属(Craibiodendron W.W.Smith)植物全世界共有7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南部.我国有5种,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及西藏.

    作者:黄相中;黄霁秋;庾石山;胡友财;屈晶;刘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滇黔野桐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大戟科野桐属植物滇黔野酮Mallotus milliettii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RP-18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对滇黔野桐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其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3-methylbutyl-6-O-β-D-apiofu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Ⅰ)、nudiflorine(Ⅱ)、bergenin(Ⅲ)、ascleposide E(Ⅳ)、ascleposide D(Ⅴ)、icariside B5(Ⅵ)、corchoionoside C(Ⅶ)、cis-syringin(Ⅷ)、3,4,5-trimethoxy-phenyl-1-O-β-D-glucopyranoside(Ⅸ)和6-methoxy-7-hy-droxy-coumarin(Ⅹ).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滇黔野桐苷,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干鹏;杨丽娟;赵静峰;羊晓东;李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天麻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

    天麻是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干燥块茎,又名赤箭、定风草、独摇兰.天麻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无不良反应的记载,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作者:陈颖;常琪;刘新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甘松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系败酱科甘松属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作为甘松入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作者:张毅;林佳;徐丽珍;杨世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HPLC法测定灵丹草软胶囊中臭灵丹酸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灵丹草软胶囊中臭灵丹酸的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60∶40),检测波长:21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结果 臭灵丹酸线性范围为12.91~129.1 μg/mL(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7%,RSD为2.0%.结论 该测定方法简便快捷、精密度高、准确性好,可以作为灵丹草软胶囊的定量测定方法,以控制其质量.

    作者:梅之南;杨建科;李效宽;李芸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三种当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当归属(Angelica L.)是伞形科的一个大属,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和新西兰,全世界约90种(狭义).我国产有45种,其中特产的有32种2变种,是世界当归植物分布的中心[1].

    作者:宋萍萍;孙明毅;徐增莱;王年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浅谈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是常用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为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嗽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等症状的良药.

    作者:程黎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麻杏石甘汤不同配伍对甘草酸的影响

    麻杏石甘汤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4味药组成,具有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的功效,为清宣肺热,治疗外邪未解,肺热咳喘的常用方剂.

    作者:周斌;高文远;张铁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丹参酮Ⅱ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以及选择性细胞色素P450(CYP)酶抑制剂对其代谢的影响.方法 超速离心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方法测定孵育液中丹参酮ⅡA原形药物的浓度.研究丹参酮ⅡA的酶促动力学,推导出药物米氏常数(Km)和大反应速度(Vmax);并计算体外酶对药物的清除率(CLint).同时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的CYP酶特异性抑制剂对丹参酮ⅡA代谢的影响.结果 丹参酮Ⅱ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Vmax为(1.20±0.18)nmol/(min·mg);Km为(4.35±0.67)nmol/mL;CLint为(0.28±0.06)mL/(min·mg).噻氯匹啶和酮康唑能够显著抑制丹参酮ⅡA的代谢,奎尼丁对丹参酮ⅡA的代谢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其他CYP酶抑制剂对丹参酮ⅡA的代谢无明显影响.结论 CYP2C19和CYP3A1主要参与了丹参酮ⅡA的代谢,CYP2D6也起到了部分代谢作用;这些CYP酶的抑制剂可能使丹参酮ⅡA的代谢受到抑制,造成药物药效或毒性的增加.

    作者:毕惠嫦;和凡;温莹莹;陈孝;黄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