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吕维富;邓克学;周春泽;丁作鹏
目的 通过对<安徽医药>2001~2011年基金论文变化情况的分析,找出期刊11年间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对2001~2011年<安徽医药>基金论文比(率)、基金资助数量、基金论文在各栏目的 分布、基金论文资助机构、基金论文作者单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刊基金论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两年获国家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明显提高.结论 随着<安徽医药>影响力的增大,期刊吸收前沿学科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增强,期刊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贾杰;官洪义;张瑞兴;叶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为宣城市药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将要开展的麻醉药品统一管理进行摸底,为各家医院麻醉药品的管理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市5家二级综合性医院2009~2011年麻醉药品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麻醉药品用量(DDDs)逐年上升;其中芬太尼用量稳居第一,吗啡用量各年较为稳定,哌替啶2011年用量有较大下降;个别医院存在可待因用量过大及哌替啶片用于晚期癌症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结论 该市二级综合医院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基本规范,个别医院需加强管理,进一步强化无创给药的理念,转变理念,提高认识.
作者:凌艺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再生穿刺针类锐利器械保护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将清洗后的再生穿刺针类器械40根,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一次性头皮针塑料管保护(A组)和一次性头皮针塑料管加一次性压舌板,双重固定(B组),观察两组包装的完好性、尖端锐利面受损、刺伤工作人员等情况.结果 B组灭菌后,物品包装的完好性和物品的性能等整体合格率为100%,明显高于A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5).结论 再生穿刺针器械采用一次性头皮针塑料管、一次性压舌板,双重固定保护,能提高灭菌物品的供应质量,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宽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消渴灵片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Century 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51∶49,每1 000 ml流动相含十二烷基磺酸钠1.7 g)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345 nm,柱温30℃,以外标法检测.结果 供试品溶液色谱中,盐酸小檗碱在0.038~0.304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4 281 910 C+3 319 (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01%,RSD=1.16%(n=6).结论 该方法样品分离度佳、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蒋叔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小剂量地佐辛复合曲马多与单独用地佐辛、曲马多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6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复合组及曲马多组,观察VAS评分、不良反应及治疗费用等.结果 与曲马多组相比,地佐辛组和复合组在2、6、12、24、48 h各时间点的心率、血压、VAS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地佐辛组和复合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单纯应用曲马多组,复合组治疗费明显降低.结论 小剂量地佐辛复合曲马多在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方面与单用地佐辛相当,费用节省.
作者:牛居辉;陈戌春;马聚峰;韩苗华;童斌;吴玥;何睿;傅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主要执行单位,构建完善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体系是提高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公认的完善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笔者结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申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工作经验,对该院药物临床试验的参加专业和人员选择、试验硬件设施的建设、各项运行制度的制订、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试验操作技术的培训以及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机构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其他医疗机构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胡伟;刘丽萍;张茜;范宽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宫颈冷刀锥切术(CKC)和宫颈环行电切(LEEP)在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87例围绝经期女性CINⅢ级,分别行CKC 47例及行LEEP 40例.其中67例患者术后追加手术(不保留子宫).依据两种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及追加手术术后残留宫颈病理,比较CKC、LEEP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围绝经期女性CINⅢ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在CKC治疗组中,切缘及追加手术后残留宫颈病理阳性发生率低,与LEEP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围绝经期女性CINⅢ级,CKC组病灶的残留率较LEEP组少.若在围绝经期女性中要求保留子宫的,CKC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夏咏梅;沈红雁;赵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后血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意义.方法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8例,分为目标组(平均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1,n=38例)和常规组(平均血糖控制在6.1~8.3 mmol·L-1,n=40例).观察第1、2、3、7、14天外周血中IL-6、IL-8、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后第1天血液中IL-6、IL-8、TNF-α含量显著升高,第3天血液中各检测指标降至低(P<0.05).目标组血液中IL-6、IL-8、TNF-α含量与常规组同时相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目标组死亡率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6、IL-8、TNF-α参与了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血液中IL-6、IL-8、TNF-α的水平,减轻颅脑损伤,改善预后.
作者:曹利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来研究肝转移瘤(HMs)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对25例HMs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肿瘤组织与周围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包括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分数(HAF),并计算肝动脉灌流量(HAP)和门静脉灌流量(PVP),同时分析富血供和乏血供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曲线和灌注参数特征.结果 富血供HMs的TDC曲线呈速升缓降型,肿瘤组织在肝动脉血流图呈明显高灌注,HBF、PS、HAF和HAP大于周围肝实质,HBV、MTT和PVP小于周围肝实质,均有统计学意义.乏血供HMs的TDC曲线呈缓升缓降型,肿瘤组织在肝动脉血流图表现为低灌注,HBF、HBV、MTT、HAP和PVP小于周围肝实质,PS、HAF大于周围肝实质,其中HBF、HBV、MTT、HAF及PVP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在疾病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倪明;吕维富;邓克学;周春泽;丁作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十一味活血酊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中的冰片和延胡索进行了鉴别,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主药樟脑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 制定了十一味活血酊中冰片和延胡索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樟脑的含量.结论 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十一味活血酊的质量.
作者:谢若男;杨满琴;徐玥玮;胡蝶;李文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在已经测定了四川和浙产厚朴中厚朴酚类含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四川厚朴与浙产厚朴缓解便秘作用的药效,为厚朴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小鼠小肠墨汁推进实验,观察川、浙厚朴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应用燥结致便秘模型,观察两种厚朴对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6 h排便粒数及排便量的影响;应用复方地芬诺酯致便秘模型,观察两种厚朴对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6 h排便粒数及排便量的影响.结果 四川厚朴(15 g·kg-1)能明显提高小鼠墨汁的推进率(P<0.05);四川厚朴(5 g·kg-1)和浙产厚朴(15 g·kg-1)均能缩短燥结便秘模型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四川厚朴(15 g·kg-1)增加6 h排便粒数和排便量;四川厚朴(15 g·kg-1)能缩短复方地芬诺酯致便秘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增加6 h排便粒数和排便量.四川厚朴(10 g·kg-1)和浙产厚朴(15 g·kg-1)均增加6 h排便粒数.浙产厚朴(10 g·kg-1)缩短便秘模型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浙产厚朴(5 g·kg-1)增加6 h排便量.结论 四川厚朴能促进小鼠小肠推进运动,两种厚朴能缓解复方地芬诺酯致便秘小鼠的便秘.浙产厚朴与四川厚朴在该方面药效未见明显差异.
作者:吴经耀;吕圭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该院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提高本院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对该院2008~2010年口服降糖药物的销售金额、采用限定日剂量(DDD) 、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口服降糖药物的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品种呈多样性,包括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其中格列吡嗪、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的DDDs排名分别为1、2、3,在该院口服降糖药中占主导地位,各类药物DDDs逐年增长.结论 个别口服降糖药存在滥用倾向,但基本使用合理.
作者:胡童童;金昌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 (prostaglandin E1,PGE1)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雄性健康Wistar大鼠72只,建立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组)、胆总管结扎组(OJ组)、胆总管结扎+前列腺素E1给药组 (PGE1组),分别于手术后3、7、10 d各组测定胆红素 (TBil,DBil)和转氨酶(ALT,AST),同时取肝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肝细胞凋亡采用TUNEL法检测,并计算凋亡指数(AI).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和iNOS蛋白在各组肝脏中的表达.结果 与OJ组比较,PGE1组大鼠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下降(P<0.05).TUNEL结果显示,与OJ组相比,PGE1组细胞凋亡有所减轻(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OJ组相比,PGE1组的大鼠肝细胞iNOS蛋白表达降低,NF-κB表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前列腺素E1可以减轻阻塞性黄疸大鼠的肝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下调促凋亡蛋白iNOS、上调抗凋亡蛋白NF-κB的表达有关.
作者:花香;余宏铸;许业传;方德宝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小儿肾穿刺术的术前指导和术后护理,以配合穿刺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29例住院接受肾穿刺手术患儿,给予程序化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密切观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仅1例发生肉眼血尿,2例出现尿潴留,给予积极处理后得到有效解决.结论 肾穿刺是一项有创检查,术前的健康指导,患儿的配合,术后的密切观察是穿刺成功的保证.
作者:程桂芝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厄洛替尼一线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7例确诊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厄洛替尼150 mg·d-1,直到病情进展.结果 厄洛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ORR为57.1%,DCR为85.7%,中位OS为12月,1年生存率为42.9%,2年生存率为28.6%.结论 厄洛替尼一线治疗老年NSCLC脑转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轻,可耐受.
作者:江再茂;丁江华;左新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荡气颗粒中大黄结合蒽醌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方法 先采用三氯甲烷超声振荡提取除去游离蒽醌,残渣用盐酸水解得到结合蒽醌水解物;利用大黄蒽醌类化合物能与醋酸镁反应显色的原理,以显色剂为空白,测定样品溶液在517 nm波长处得吸收度.结果 对照品大黄素含量在2.1~16.8 mg·L-1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8.6%,RSD%为1.2%(n=6).结论 紫外分光光度法适用于荡气颗粒中结合蒽醌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丽君;刘永;田军;杨士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盐酸益母草碱对缺糖/缺氧损伤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株(PC12)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缺糖建立PC12细胞缺糖/缺氧损伤模型(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25 μmol·L-1盐酸益母草碱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内的活性氧含量.结论 盐酸益母草碱对PC12 细胞缺糖/缺氧损伤模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袁楠;王训翠;李晓祥;李庆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与小量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复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2例不同复发原因的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根据术中情况结合小量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治疗.结果 22眼手术中,玻璃体切割术与术中小量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13例,玻璃体切割术与术后1次小量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7例,2次小量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2例,随访6~12个月,所有患眼视网膜均复位.术后视力12眼≥0.02,10眼<0.02,视力提高较术前明显增多;术后前房深度变浅、眼轴延长、屈光度和散光度向负值偏移.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结合小量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对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蒋玲月;陈朝阳;谭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几年,食源性过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全人类越来越关注的食品公共卫生问题.它包括一系列由IgE介导的和/或非IgE介导的免疫系统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鼻结膜炎、哮喘、嗜酸性胃食管炎、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直肠结肠炎等.它与复杂的宿主因素和食品的种类、成分等密切相关,深人研究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及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对寻找有效的诊断和防治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倩;潘家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ARVC诊断标准的1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MRI及电生理检查等,评价ARVC的检查手段及治疗方法.结果 15例患者均有心悸,其中13例有晕厥,有右室扩大及明确右室心力衰竭临床表现者7例.5例静息心电图出现Epsilon波,10例表现为平均QRS时程延长(≥110 ms),13例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15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右室受累.治疗上以药物治疗为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者2例,1例患者植入ICD.结论 ARVC临床表现隐匿,典型者常以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猝死为首发症状,部分呈家族遗传倾向.Epsilon波、右胸导联QRS波时限≥110 ms及T波倒置是其特征性心电图表现.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较为可行.
作者:王彩虹;杨向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