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草耐盐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计巧灵

关键词:乌拉尔甘草, 组织培养, 再生植株
摘要:目的通过对耐盐性甘草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研究,促进在盐碱滩人工栽培甘草技术的发展.方法诱导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无菌苗子叶块和胚轴段在含盐培养基上脱分化均成功.逐步提高盐质量浓度诱导愈伤组织扩增,继之诱生不定芽,芽经扶壮后诱根,得到大量试管苗.结果子叶块和胚轴段在MS+BA1.5 mg/L+2.4-D 1.2 mg/L+NaCl 100 mg/L中脱分化效果好,愈伤多为淡黄色,稍透明.NaCl质量浓度增至250mg/L后愈伤组织长势很快下降,色暗,有些死亡.愈伤组织经无盐培养继代两轮后,转入MS+BA 0.5 mg/L+KT1.0 mg/L+NAA 1.0 mg/L+NaCl 200 mg/L上分化出大量不定芽,说明不定芽的耐盐性是遗传所致.降温(18~22℃)、自然光照、并添加适量的GA3有利于壮芽形成,在诱导生根的83个芽中的55个生根,其中1/2MS+IAA1.0mg/L+NAA1.0 mg/L+NaCl 200 mg/L适宜生根,生根率达66.26%.结论通过对耐盐性甘草愈伤组织的诱导可得到耐盐性甘草的再生植株.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氧化苦参碱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是苦参总碱的主要成分,属双稠哌啶类生物碱.近年研究证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炎、免疫调节、镇痛、解热、降温、抗肿瘤及抑制心肌细胞钠电流等药理作用,能明显抑制小鼠自主活动,与水合氯醛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并能加强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苦参总碱对化学性刺激和热刺激所致小鼠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苦参碱的镇痛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影响Ca2+内流和减少NO生成有关[1~4].

    作者:陈霞;刘芬;吕文伟;刘杰;韩丹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疲劳口含片对疲劳的缓解作用

    抗疲劳口含片是以红景天、刺五加、茺蔚子等为主,根据中医药理论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研制而成的口含片,具有增加机体耐缺氧时间、降低运动后血乳酸水平和抗应激的功能及抗疲劳作用.

    作者:王洪志;李棣华;常艳敏;刘俊红;伍孝先;林文森;陈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抗肿瘤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公认,研究表明其主体成分儿茶素(占茶多酚总量70%~80%)发挥着主要功效.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已经越来越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儿茶素上,尤其是其中的单体之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引人注目.现就近年来对EGCG的药理作用研究,特别是对它优于其他儿茶素单体的药理作用比较研究进行综述;同时综述了EGCG的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为全面评价EGCG的药用价值及探索工业化生产EGCG的途径提供参考.

    作者:仉燕崃;李楠;韩国柱;郭永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羌活种胚后熟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目的阐述羌活种胚后熟过程中内源激素与种胚发育和休眠解除的关系.方法激素测定用HPLC法,外标法定量,质量分数以μg/100g果羌活种胚后熟过程中,玉米素(Z)有2个高峰和2个低谷,第1个峰值出现在层积20 d时,第2个峰值出现在层积100 d时;第1个低谷出现在层积70 d时,第2个低谷出现在层积150 d时.吲哚乙酸(IAA)层积20 d时出现高峰,层积100 d和层积150 d时没能检测到.脱落酸(ABA)的变化和IAA相似,不同在于层积220 d未完成生理后熟和层积220 d发芽的种子中都不能检测到ABA的量.赤霉素(GA3)的量比其他激素高很多,出现2个峰值,第1个出现在层积20 d,第2个出现在层积150 d时;完成生理后熟种子中的GA3量比未完成生理后熟种子中的高.结论层积20 d后Z、IAA、ABA和GA3量的增加启动了羌活种胚的发育.Z能促进羌活种胚的发育和萌发.GA3可能对打破羌活种子休眠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能促进种胚的生长.层积中后期没有检测到ABA的量,ABA可能不是羌活种子萌发的主要抑制物质.

    作者:史静;马小军;蒋舜媛;赵鑫;陈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蜂胶总黄酮抗心肌缺血作用

    蜂胶是蜜蜂采集植物幼芽中的树脂并混入其上颚腺分泌物及蜂蜡加工而成的天然物质.笔者从蜂胶中分离纯化出蜂胶总黄酮,总黄酮以白杨素计为51.2%.已证明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本实验继续研究其抗心肌缺血作用.

    作者:杨明;隋殿军;孙红;于德伟;崔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野罂粟总生物碱镇痛作用与Ca2+和NO的关系

    野罂粟总生物碱(total alkaloids of Papavernudicaule,TAPN),是从罂粟科植物野罂粟中提取出来的总生物碱,作为一种新型镇痛药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前期研究工作已初步确定了TAPN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同时也具有中枢镇痛作用,且在脊髓以上水平[1];进一步研究表明TAPN抑制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可能是其发挥外周镇痛作用的主要机制,且其中枢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无关[2].

    作者:杨宇杰;袁亚非;刘豫安;王春民;佟继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荆芥穗挥发油的质量标准研究

    荆芥穗Spica Schizonepeta挥发油具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是常用解表药的原料药[1].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胡薄荷酮等萜类化合物,且质量分数超过50%[2].

    作者:张丽;曹丽诞;孔铭;丁安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筛选草珊瑚黄酮高产细胞克隆系的研究

    植物单细胞克隆的研究,国际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其原因是,一方面理论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细胞工程的研究,特别是植物次级代谢工业化生产的兴起,推动了单细胞克隆研究的发展[1,2].笔者在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已研究报道了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愈伤组织启动诱导、悬浮细胞培养系统[3~5]和建立了一套适合草珊瑚细胞克隆的平板培养技术[6].

    作者:涂艺声;吴笑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海洋来源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作为抗肿瘤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提供了许多结构新颖、活性特异的化合物,其中一些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已进入临床研究.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现主要介绍近5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新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其抗肿瘤活性.

    作者:赵文英;顾谦群;朱伟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二仙汤中总黄酮和淫羊藿苷的测定

    二仙汤由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6味中药组成,主要用于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的治疗,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作者:年华;张巧艳;郑汉臣;秦路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3种松果菊属植物的鉴别、活性成分及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3种药用松果菊:狭叶松果菊Echinacea angustifolia、紫花松果菊E.purpurea和淡紫松果菊E.pallida的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这3种药用松果菊的鉴别方法,并对松果菊属植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药用松果菊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多糖、糖蛋白、咖啡酸衍生物和烷基酰胺类.松果菊制剂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感染等功效.在生物技术领域,有关松果菊属植物的首例转基因已在狭叶松果菊中取得成功.采用离体培养法已建立了松果菊的植株再生体系,实现了植株的离体快繁.

    作者:闫晓慧;谈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丹参浸膏真空带式干燥工艺的研究

    目的研究并确定丹参浸膏真空带式干燥的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和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以丹参浸膏干燥产品含水率和丹参浸膏干燥速率为考察指标,对影响丹参浸膏真空带式干燥过程的因素进行考察.结果丹参浸膏真空带式干燥的佳工艺条件为丹参浸膏含水率40%,丹参浸膏进料速率1.5 mL/s,输送带速率5 cm/min.结论采用真空带式干燥工艺生产丹参浸膏干燥颗粒,干燥产品含水率低,干燥速率快.

    作者:曾艳;刘雪松;陈勇;瞿海斌;程翼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四物汤中糖类物质对辐射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四物汤中糖类物质与四物汤补血作用的关系.方法四物汤部位分离采用醇沉法、萃取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法.用辐射小鼠血虚证模型考察活性.结果将前期发现的具有提高辐射血虚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作用的四物汤部位C2(正丁醇部位),用吸附树脂法分离为C2-1(糖部分)和C2-2(非糖部分)两个部位.活性研究表明部位C2-1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部位C2-2仅显示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按照部位C2中糖类的组成和质量分数,将D-果糖、D-葡萄糖和蔗糖混合,活性研究表明混合糖具有促进模型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对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不显著.结论单、双糖类物质对四物汤促进辐射小鼠造血功能的作用有一定贡献.

    作者:梁乾德;朱力军;谭洪玲;马百平;高月;王升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蚓激酶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蚓激酶作为中药地龙(即蚯蚓)的主要抗凝、溶栓成分,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实具有良好的纤溶、抗凝、溶栓和改善血流变等药理作用,并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与同类药物比较,蚓激酶具有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疗效较显著、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国内外的学者对蚓激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蚓激酶基本的理化性质、生化方面、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的研究成果做一简要综述,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前景作出展望,以期能有助于今后对蚓激酶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

    作者:闫峻;汤立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豆总异黄酮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不同品种大豆植物药材异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大豆品种内在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了25个不同品种大豆的异黄酮类提取物,并用聚类分析和相似度计算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色谱条件: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调pH为3.2)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6 mL/min,检测波长为261 nm,柱温为室温.测定了25个不同品种大豆,运用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相似性分析.结果该方法重现性好,不同品种大豆提取的异黄酮类成分的色谱指纹图谱有一定的差异.结论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能够全面反映出不同品种大豆异黄酮化学成分间的差异,为大豆品种内在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石荣;王少云;姜维林;聂磊;侯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基因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国中药资源十分丰富,商品药材的种类繁多,其疗效与药材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准确、迅速、简捷的鉴别方法的建立成为当务之急,而经典的来源、性状、理化性质鉴定方法并不能满足中药真伪、优劣鉴别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对如动物药材、道地药材、加工炮制的药材以及中药复方制剂组方鉴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层出不穷,中药的鉴别方法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基因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对中药鉴定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因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以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为代表.

    作者:方和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我国薏苡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薏苡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药用及食用价值.现对我国近20年来薏苡种质资源的分类、收集、整理、分布变化及相关的遗传、种质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由于经济和环境变化等原因,我国薏苡的分布地区发生很大变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迫切需要加强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并尽快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品质、抗病、抗逆性等方面的鉴定与评价,以加速优异种质生产上的应用.另外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命名也应统一.

    作者:高微微;赵杨景;何春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RP-HPLC法测定川芎中丁基苯酞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wallichiiFranch.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川芎中的苯酞类成分藁本内酯(ligustilide)、丁基苯酞(butylphthlide)、丁烯基苯酞(butylidenephthalide)、新蛇床内酯(neocinidilide)等是其主导香味成分,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

    作者:单进军;狄留庆;罗兴洪;陈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洗脱液中甲苯、萘的量及其紫外吸收值为指标(254 nm),考察了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溶剂和温度是树脂预处理中两个关键因素.建立了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的优选工艺为柱温为60℃,先用2%NaOH浸泡洗脱,再用乙醇浸泡洗脱,洗脱体积流量为2 BV/h,乙醇用量为3.5倍柱体积(BV),此时乙醇洗脱溶液的吸光度约为0.4.结论该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环境污染小且预处理过程可用UV在线监测.

    作者:贾存勤;李阳春;屠鹏飞;张洪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络石藤中的三萜类化合物

    目的对络石藤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反相硅胶、Seph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NMR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络石藤中分离鉴定8个三萜类化合物:络石苷F(trachelosperoside F,I)、络石苷B-1(trachelosperoside B-1,Ⅱ)、络石苷D-1(trachelosperoside D-1,Ⅲ)、络石苷E-1(trachelosperoside E-1,Ⅳ)、3-β-O-D-glucopyranoside quinovic acid(Ⅴ)、3βO-β-D-glucopyranoisdequinovic acid 27-O-β-D-glucopyranosyl ester(Ⅵ)、3βO-βD-glucopyranoside cincholic acid 27-O-β-D-glucopyranosyl ester(Ⅶ)、络石苷元B(trachelosperogenin B,Ⅶ).结论Ⅰ为新化合物,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谭兴起;陈海生;周密;张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