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咳嗽250例临床诊疗分析

缪建良

关键词:慢性咳嗽, 病因, 诊断慢性咳嗽的定义
摘要:目的:研究引发慢性咳嗽病因及诊疗现状.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50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慢性咳嗽病因中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及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多.由呼吸系统以外的疾病引发的咳嗽占61.2%.误诊现象严重,确诊后治疗,92.5%的患者1-2周内咳嗽症状消失.结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误诊率高,应重视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相关文献
  • 大咯血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大咯血或反复咯血的患者用明胶海绵或真丝线栓塞支气管动脉.18例患者中,支气管扩张8例,肺血管畸形3例,肺结核5例,肺癌2例.先行支气管动脉、肋问动脉造影,确定出血血管后,均明胶海绵颗粒或真丝线段栓塞,直到支气管动脉闭塞为至.结果:印刻止血15例,其术后咯血消失;3例咯血有所缓解,经内科治疗后咯血停止.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方法,止血快,效果好.

    作者:夏正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

    本文总结了35例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认为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血管损伤,有利于配合抢救患者,又能快速给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又提高了护理效率.

    作者:岳红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现状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一般认为与肠道免疫功能的异常有关[1,2],治疗较棘手,为现代疑难病之一,且被公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

    作者:王桂芳;石宇;马凯;张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青年脑梗死9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96例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性36例,年龄在15-45岁,平均年龄27.5岁.结果:发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等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但复发率低,愈合率良好.本组显效41.67%,有效58.33%.结论: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仍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为主,少数病因可由高脂蛋白(a)所致,积极防治可减少发病.

    作者:李平;向海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创新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研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要求护理服务充满人文关怀,欲有效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针对目前护士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通过创新培养模式,采取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等措施.以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通过引导护士时刻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自觉接受人文科学的熏陶,使其人文素质得以持久提升,从而达到提高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作者:周爱萍;张光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探讨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关系.方法:患儿为哮喘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MP-Ab及血清总IgE.结果:哮喘组MP感染率55.2%,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炎支原体为可能引发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之一,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蒋耀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以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以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行腹部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术后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干预,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让患者自评,对二组患者进行前后心理状况调查评分比较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组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进行必要的科学地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消除患者术后的焦虑、抑郁心理,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沈浙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不按压拔针法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佳的静脉输液拔针方法.方法:对258例病人1408次静脉输液分别采用传统按压拔针方法和不按压拔针方法.时间2分钟,观察皮下出血或皮下淤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不按压法明显优干传统按压法,时间大于2分钟为宜.结论:静脉输液拨针采用不按压法能有效减少皮下出血或淤血的发生.

    作者:罗慧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手术患者麻醉恢复的护理管理

    麻醉在手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危重患者手术数量的增加,对于麻醉的要求就更高.对于一个手术的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非常容易出现很多的并发症或一些常见的病理反应,所以手术患者麻醉恢复的护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作者:余建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浅析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肺炎在临床上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本组的77例患儿进行一般护理、常规护理、特殊护理.结果:痊愈出院.结论:有效的护理能提升该病的治愈率.

    作者:朱秀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判断和处理中的作用

    由于药品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不良反应,药品的不良反应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对此也越来越关注了.因此,药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正确判断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老百姓对不良反应的认识误区以及医生对不良反应的报告误区出发,提出了药师如何在药物不良反应判断和处理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者:王月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应用碘伏和苯扎氯铵清创换药治疗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并严重感染1例

    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的治疗,临床上一般清创换药,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后,做皮瓣或皮肤移植手术.本病例因感染严重,又有骨质肌腱内固定物外露,一直流脓较多,故未行手术,仅通过清创换药治愈.

    作者:刘恒平;孙鲁;王明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拔除水平阻生智齿两种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垂直断冠法与斜向近中断冠法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的效果.方法:将120颗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随机分成2组,每组60颗,分别采用垂直断冠法和斜向断冠法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2.65±7.35)min、(25.35±5.65)min.结果:2种方法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种方法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斜向近中断冠法拔除低位水平第三磨牙的手术时间短,且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张轶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痛伴双下肢肌力丧失的主动脉夹层1例急诊诊断分析并文献复习

    报告1例我科接诊的主动脉夹层病例,总结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以及早诊治.

    作者:宫新岗;李瑞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误诊为超急性心肌梗死6例

    目的:主要探讨心电田动态演变对诊断有无超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性,避免误诊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经济及精神负担.方法:对本院6例有胸痛症状并且急诊心电图检查V1-V3导联ST段抬高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术后复查心电图.结果: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耒发现有临床意义的阳性,复查心电图无动态演变.结论:因前问隔(V1-V3)ST段的特殊性,有时很难判断有无心肌梗塞,尤其是超急性期,但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很短暂,如症状及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根据短时间内心电图的动态演交,基本都可以确定或排除诊断.

    作者:陆水灵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整合素拮抗剂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1987年,Richard Hyncs首次提出整合素的概念,它是指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受体,是关联细胞间或者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一族粘附分子.所有的整合素分子都是由α、β两条异源二聚体蛋白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目前发现的至少存在25种α亚单位和11种β亚单位,亚单位之间通过非随机的连接组合,组成大约20多种不同的整合素分子.

    作者:肖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感染发热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发热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白血病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前后各测评一次,并进行比较.结果:效果佳,给予护理干预后感染发热率显著降低.结论:对白血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感染引起的发热,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作者:方艳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术中腹腔冲洗方法治疗重症阑尾炎的体会

    目的:降低急性重症阑尾炎术后切口及腹腔残余感染发生率.方法:对32例急性重症阑尾炎术中采用庆大霉素及甲硝唑充分冲洗腹腔,清除腹腔内坏死组织及碎屑.结果:本组32中29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生并发症,仅有3例发生术后感染.结论:重症急性阑尾炎术中采用有效的腹腔冲洗方法,降低了腹腔残余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立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ICU病房护理风险分析与解决对策

    危重症监护病房(ICU)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患者的病情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多变性,其护理风险明显高于普通病区收治的患者.危重病的监护与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临床学科,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邓梁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野菊花联合地塞米松超声雾化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临床观察野菊花联合地塞米松超声雾化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2年期间,选我科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儿,共10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给予抗感染、对症等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野菊花联合地塞米松超声雾化治疗,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50例患儿中,有效患者42例(有效率84.00%);B组50例患儿中,有效患者49例(有效率98.00%).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野菊花联合地塞米松超声雾化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较好,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胡世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

求医问药(下半月)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求医问药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