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比较研究

颜兆寰;李庭赞;周烨;朱传会

关键词:雷贝拉唑, 奥美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摘要:目的 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符合RE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分为雷贝拉唑治疗组43例和奥美拉唑对照组43例.治疗8周后分别作出症状评价及胃镜评价.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镜下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雷贝拉唑治疗RE的疗效明显优于奥美拉唑.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法测定不同厂家补中益气丸中阿魏酸和异阿魏酸的含量

    目的 建立补中益气丸中阿魏酸、异阿魏酸的含量测定,确定阿魏酸、异阿魏酸含量范围.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Sunfire ODS C18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采用乙腈:0.05%磷酸的梯度洗脱,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24 nm.结果 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RSD值均小于3%,阿魏酸、异阿魏酸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93%,RSD为2.81%、 100.37%,RSD为2.72%.11个厂家53批样品中阿魏酸、异阿魏酸含量分别在0.0467~0.1718 mg·g-1、0.0289~0.7350 mg·g-1范围.结论 方法准确、可靠,为制剂标准含量范围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柯雪红;陈为;陈锦富;花汝凤;杨小催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浅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西医对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徐维黎;苏习兰;李克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双胎妊娠一胎死亡后期待治疗15例分析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的原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1998年1月~200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双胎妊娠一胎死亡的病例共12例.结果 双胎一胎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3.3%,期待治疗时间长为66 d,短为数小时,平均保胎时间为10.1 d,分娩平均孕周为34 w.无一例出现明显凝血功能障碍,无一例出现明显凝血功能障碍,先兆子痫和胎膜早破发生率高,分别为33.3 %和26.7%.结论 双胎妊娠一胎死亡后可采取期待治疗,在严密监测存活胎儿宫内安危,积极处理母体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条件下,尽量延长存活胎儿在宫内生长的时间,提高存活胎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英;杨媛媛;王颜;吕文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奥司他韦(达菲)治疗流感样症状病例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流感样症状患者的疗效.方法 47例流感样症状患者的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2例,磷酸奥司他韦75 mg,每日2次口服,疗程5 d;对照组25例,常规流感对症治疗(感冒灵冲剂),疗程5~7 d.结果 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平均缩短24 h,其他流感样症状治疗组比对照组平均缩短21 h.结论 奥司他韦作为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流感样症状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王业满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青藤碱凝胶的制备及凝胶中青藤碱的含量测定

    目的 建立青藤碱凝胶中青藤碱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Kromasil-C18(4.6 mm×150 mm,5 μm)为色谱柱,以甲醇-01 mol·L-1磷酸二氢钠-三乙胺(55:45: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3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 青藤碱在8.7~104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09% .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青藤碱凝胶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道中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上皮样血管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 搜集7例上皮样血管瘤病例,从其病理形态、发病高峰年龄、发病常见部位及男女两性之间发病率的差异对其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上皮样血管瘤有4例发生于女性,有5例发生于头面部,1例有随访资料,5个月后复发.结论 上皮样血管瘤容易发生于成年女性,头面部高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若手术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

    作者:李传应;邢晓皖;王晓秋;顾萍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酒精性肝病 (alcohol liver disease,AL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氧化应激、内毒素、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为了深入研究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和筛选防治酒精性肝病的药物,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就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王玲;孙妩弋;姜玲;魏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HBV基因型分布与慢性乙肝临床关系的研究

    目的 了解淮北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HBV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选择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71例)和肝硬化(22例)患者血清93份,采用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 本组患者HBV基因分型结果为C型57例(61.3%),B型16例(17.2%),B/C混合型20例(21.5%);C、B和B/C基因型HBV分布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两组中C型比例分别为66.2%,45.5%,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C、B和B/C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分别为79.0%(45/57),68.8%(11/16),65.0%(13/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与B型和C型基因患者在HBV-DNA和ALT水平上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淮北地区HBV优势基因型以C型为主,B/C混合型次之,有少量的B基因型,B/C混合基因型HBV在病毒复制和肝脏损害方面较B型和C型严重.

    作者:王其亮;李旭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考察炎琥宁在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

    目的 考察室温(20±1)℃下,注射用炎琥宁与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炎琥宁与更昔洛韦配伍后0~6 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结果 6 h内混合液外观、pH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室温(20±1)℃条件下,注射用炎琥宁与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6 h内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郑芳;孙新建;吴进;朱雪松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老年急性白血病43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人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43例60岁以上老年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132例中青年AL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4.38:1.老年AL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者为86.0%、治疗相关死亡率(33.3%)均高于中青年组(P<0.01);骨髓增生低下发生率(14.0%)、既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史率(9.3%)均高于中青年组(P<0.05);完全缓解(CR)率(21.2%)、1年生存率(27.3%)均低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 老年AL有其临床特点,目前尚无早期诊断治疗的有效策略,应引起重视.

    作者:吴燕明;丁刚;李承君;江彬彬;汤如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炎琥宁,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1·d-1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炎琥宁10 mg·kg-1·d-1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琥宁,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俞晓康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初探

    目的 为提高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效果,探讨其改革方法.方法 针对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在课程安排、师资配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分别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并加强管理.结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论 通过对现行的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多方面进行改革,能够明显提高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质量.

    作者:卞茂红;张循善;徐元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观察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收集该院199例肝内胆汁淤积患者,分为UDCA治疗组与常规保肝药对照组,比较二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肝生化指标的改善程度.结果 UDCA组显效63例,有效48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1.02%;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67.74%.熊去氧胆酸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其中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r-谷氨酰转移酶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观察期间,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熊去氧胆酸在对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疗效较满意,安全性良好.

    作者:许镇;许建明;丁玮玮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麻醉处理

    目的 观察合理安全的麻醉诱导和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法,对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S)患者围术期麻醉风险意义.方法 OSAS患者19例表麻复合镇静遗忘状态下经鼻盲探、明视或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术毕所有患者术后送ICU.结果 13例经鼻盲探气管插管,3例喉镜明视和3例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插管成功.麻醉诱导期患者轻度呼吸抑制,经指令深呼吸和面罩吸氧后SpO2能迅速>93%.结论 OSAS患者麻醉诱导宜慢诱导,镇静遗忘状态下保留自主呼吸,能为困难插管提供充裕的插管时间,是降低围术期麻醉风险的有效措施.

    作者:罗小群;梁小虎;彭洪;钟纯;漆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该院32例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4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血管扩张性病变;5例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结肠血管扩张症;3例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发现盲肠或回盲部血管扩张.非手术治疗22例;手术治疗10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例,横结肠切除术2例,部分升结肠、盲部、末段回肠切除术1例.结论 要充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肠血管扩张症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出现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需考虑结肠血管扩张症的可能性,纤维结肠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及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是该病的有效治疗方式.

    作者:唐维平;邓跃华;刘弋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医疗及护理干预对儿童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医疗及护理干预对身材矮小儿童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42例、71例,对照组仅仅按医嘱分别在0、30、60、90、120 min各取静脉血2 ml,观察组在取血前和取血过程中对家长和患儿进行全面系统的医疗及护理干预.结果 比较两组患儿顺利完成试验情况,观察组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发生效率低,后有39例完成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而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后影响试验进程者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14%;对照组依从性差,不良反应发生效率高,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后影响试验进程者19例,不良反应率占26.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医疗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矮小儿童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黄萍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HPLC法测定药物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目的 建立替硝唑胶囊含量测定中不确定度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的数学模型,确定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并对各个不确定度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替硝唑胶囊含量测定的合成不确定度为0.9%;扩展不确定度为1.8%;测定结果为(99.1±1.8)%.结论 本方法可用于HPLC法测定该制剂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作者:孙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关于高校医院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探讨

    目的 呼吁高校医院积极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方法 借鉴社会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经验和方法,结合高校医院药学服务的现状,探索高校医院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可行性措施和办法.结果 高校医院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可行性措施和办法有多种.结论 高校医院开展药学服务工作是必要的、迫切的,但需领导重视并结合高校医院自身特点,创造条件,有选择地逐步开展.

    作者:殷光权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环瓜氨酸肽抗原特异性T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甲氨蝶呤(MTX)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环瓜氨酸肽抗原特异性T细胞(Circum-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gen special T cell,CCP/AST)体外增殖水平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设:空白组:不加任何干预药物;CCP组:仅加CCP干预(CCP终浓度为20 mg·L-1);甲氨喋呤(MTX)组:同时加CCP与MTX干预(CCP与MTX终浓度均为20 mg·L-1);体外培养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OD)水平.结果 CCP可以显著诱导RA患者环瓜氨酸肽抗原特异性T细胞(CCP/AST)体外增殖(P<0.01),在此基础上加入MTX后,CCP/AST增殖状态被显著抑制(P<0.01).结论 MTX对RA患者CCP/AST的增殖水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推断MTX做为RA临床治疗的经典用药,抑制RA患者CCP/AST的活化、增殖,可能是其治疗RA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蔡辉;姚茹冰;高佩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符合RE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分为雷贝拉唑治疗组43例和奥美拉唑对照组43例.治疗8周后分别作出症状评价及胃镜评价.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镜下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雷贝拉唑治疗RE的疗效明显优于奥美拉唑.

    作者:颜兆寰;李庭赞;周烨;朱传会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