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科抢救室空气消毒效果的两种消毒方法比较

刘荆;王薇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 空气消毒
摘要: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威胁着医护工作者和就医人员的身体健康.我院急诊科自2004年3~12月之间对抢救室采用空气净化消毒机和常规紫外线照射的两种方法在同等条件下做空气培养,找出更适应于急诊抢救室人员流动多,密集场所的空气消毒方法.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科抢救室空气消毒效果的两种消毒方法比较

    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威胁着医护工作者和就医人员的身体健康.我院急诊科自2004年3~12月之间对抢救室采用空气净化消毒机和常规紫外线照射的两种方法在同等条件下做空气培养,找出更适应于急诊抢救室人员流动多,密集场所的空气消毒方法.

    作者:刘荆;王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upervisionTM法对原发性GIST组织中的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进行研究.结果 本组GIST发病年龄在42~77岁(平均56岁).男性8例,女性11例.肿瘤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呈交叉束状、旋涡状、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或巢状排列.可以伴有囊性变、粘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象大于或等于5/50HPF的3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74%和73.68%.SMA不表达或者呈灶性阳性,S-100蛋白和desmin阴性.结论 G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敏;刘利群;秦丽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两种术式胆囊切除围手术期的抗菌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两种术式胆囊切除围手术期抗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本院应用LC和OP行179例胆囊切除术,并对其基本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围手术期共应用8类23种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腹腔镜术组1例出现感染,开腹术组8例出现感染.结论 施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应结合患者病情、手术方式、年龄等选择抗生素,以增强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凌艳;国维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三种检测方法比较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其感染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MP有很强的传染性,可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经常在儿童集居的场所传播,引起集体感染,也常常在家庭成员中交叉传染,久治不愈.由MP或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各类感染没有实验室依据很难作出鉴别诊断,而小儿MP肺炎主要是应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2],其它抗生素治疗无效,所以及时的准确的诊断对治疗非常重要.为探讨一种临床准确快速实用的检测方法,我们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冷凝集试验(CAT)三种方法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旗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经腹子宫肌瘤剜除术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子宫肌瘤剜除术对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1998~2002年76例子宫肌瘤剜除术进行临床分析及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经过良好,随访60例月经恢复正常28例,在随访患者中有生育要求22例.有15例术后受孕,1例自然流产,余下14例妊娠至足月,无子宫破裂发生.随访60例有1例子宫肌瘤复发.结论 在子宫肌瘤患者中应用经腹子宫肌瘤剜除术,对要求恢复月经保留生育功能者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传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一种消毒湿巾杀菌效果试验研究

    目的 检测含植物提取物的醋酸氯己定复方消毒湿巾杀菌效果,为消费者使用该湿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对其进行观察.结果 该湿巾在室温下留样3个月,对滴染其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作用2 min,杀灭率分别为99.92%、100%和96.99%,现场对手擦拭,并作用1 min,对自然菌的杀灭率为99.10%.室温下存放18个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杀灭率仍大于90%.结论 该消毒湿巾可用于旅行、餐饮、家居等生活中手及皮肤消毒.

    作者:李国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左-卡尼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

    贝康亭(左-卡尼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内的特殊氨基酸,是促进细胞脂类代谢的必需辅助因子,细胞内脂肪酸经β-氧化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从而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防止心肌损伤,为此本文为观察贝康亭(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于国英;朱莉;扬选影;姚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蚌埠市2005年1 3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类分析

    目的 了解该市各医院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探讨发生ADR的因素.方法 对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2005年收集到的1 35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 350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51.48%(695例),中药制剂占总例数的12.45%(168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常见,占总例数的29.48%(398例),而较严重的ADR占总例数的2.67%(36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多,占总例数的84%(1 134例).结论 提高认识,注意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中药制剂的使用监测.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培养,并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发生.

    作者:余兴群;张树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55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分诊分析与护理

    目的 了解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 提高急诊分诊准确率及加强护理.方法 根据病历和随访收集并分析了55例经急诊住院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资料及首发症状.结果 老年不典型急性AMI可表现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晕厥等心脏以外的一些症状容易被忽视而造成误分诊和误抢救.结论 急诊护士要特别注意老年病人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了解典型和不典型AMI的临床特点,做到细询问、勤观察、快反应、速抢救,正确分诊,为老年病人的抢救赢得佳时机.

    作者:胡成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降钙素药理与临床应用进展

    降钙素(Calcitonin,CT) 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分泌的一种32肽激素,由Hirsh首次发现并证明它具有钙-磷代谢调节功能.后来发现,哺乳动物的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脊椎动物中比哺乳动物低等者,比如鱼类的后部鳃腺也能分泌降钙素,Copp等人就从鲑鱼的后部鳃腺提取得到活性很强的降钙素.目前能够人工合成的CT有4种,即鲑鱼降钙素(sCT)、鳗鱼降钙素(eCT)、人降钙素(hCT)和猪降钙素(pCT),前两种更为常用,且活性比人降钙素强数十倍[1].本文对降钙素的药理、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曹芙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目的 研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线索.方法 收集我院1987~2000年间经胆道造影术确诊的8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例,其中男女各4例,平均诊断年龄46岁,从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时的平均病程3.7年,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结果.结果 阻塞性黄疸、体重减轻、搔痒是其主要就诊原因,大部分病人同时存在一种以上症状,生化指标以碱性磷酸酶升高敏感.影像学表现为胆管轻度扩张、管壁粗糙、胆结石.结论 硬化性胆管炎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对可疑病例应及时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作者:金树;孔德润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干扰素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1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干扰素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130例宫颈中度、重度糜烂患者,采用微波治疗,术后阴道穹窿放置干扰素栓,隔天1枚,10次为1疗程,作为治疗组.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对70例宫颈中度、重度糜烂患者单纯采用微波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8周后复诊.结果 微波加干扰素栓(治疗组)中度宫颈糜烂的治愈率96.25%,重度宫颈糜烂的治愈率81.4%.单纯微波治疗组(对照组)中度宫颈糜烂的治愈率80%,重度宫颈糜烂的治愈率60%.结论 干扰素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能促进宫颈创面修复,减少痂皮脱落出血,缩短疗程,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传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盐酸丁咯地尔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盐酸丁咯地尔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糖尿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42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常规口服降糖药物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同时加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1月.并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主侧肢体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流变学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治疗后血浆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盐酸丁咯地尔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作者:李久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7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的预防和处理

    移植肾自发性破裂是肾移植术后早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0.3%~8.5%[1],以尸体供肾者多见.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共完成肾移植102例,其中7例发生移植肾破裂,发生率为6.86%,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小庆;叶和松;项龙波;周东;尚徐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计算机技术在建立信息型药检所中的实际运用

    药品检验所是国家对药品质量实行技术监督检查的法定机构,国家对药检所提出了高速、高效、精确的药检工作要求.计算机作为当代推动生产力发展为积极的因素,它在信息管理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辅助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其应用就遍及4000多个行业领域,用途超过5 000多种[1].本文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在市药品检验所检验标准管理、检验信息统计、报告书打印及办公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实际应用分析,试图探索运用计算机对药检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创建信息型药检所的新模式.

    作者:涂登云;李金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多普勒超声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本研究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并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及Ⅳ型胶原(C Ⅳ),探讨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239例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选取与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即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及肝静脉频谱变化,结合同期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LN及C Ⅳ检测结果,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Dpv、Vpv、Dsv、肝静脉频谱变化及HA、LN、C Ⅳ与肝纤维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均与CHB时的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Dpv、Vpv、肝静脉频谱变化及HA在CHB的各阶段差异均有显著性;Dsv在CHB的中、重度阶段及肝硬化阶段差异才有显著性;Qsv 、LN及C Ⅳ只在CHB单个阶段差异有显著性,而且重叠较大. 结论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能较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肝纤维化活动情况.

    作者:吴艾萌;周曙岚;汤红;张立梅;童颖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浅析我市医用氧气使用现状及监管对策

    医用氧气是医疗机构用于预防和治疗病人缺氧的一种特殊商品,其在医疗救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属于药品管理的范畴,实行的是药品批准文号和许可证管理制度,执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标准,其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近两年来,宿州市局不断加大对医用氧气的监督管理,逐步规范医疗机构用氧行为.本文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分析了原因症结,提出了今后应该采取的监管对策.

    作者:张永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口服钙制剂的评价与合理补钙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补钙问题的重视,钙制剂应用越来越多,新的品种也层出不穷.据初步统计[1],仅国内钙制剂生产厂就有70多家,上市品种达200余个,令医生和使用者无所适从,以下就口服钙制剂的特点和使用问题做以概述.

    作者:聂鑫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氨水的饱和时间对复方氨酚烷胺胶囊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

    目的 研究氨水的饱和时间对复方氨酚烷胺胶囊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方法 薄层色谱法;展开剂:氯仿-甲醇-丙酮(9∶ 1.5∶ 1). 结果氨水的饱和对胶囊中各成份的分离效果有明显影响;而且马来酸氯苯那敏和盐酸金刚烷胺的斑点位置也随着饱和时间的不同而改变.结论 用氨水饱和15 min以上时,各成份分离效果较好,可以获得满意结果.

    作者:孙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支原体感染与胚胎停止发育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支原体感染与胚胎停止发育的关系.方法 对70例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的妇女(正常组)和70例胚胎停止发育自然流产的妇女(胚停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比较两组支原体的阳性率,并观察支原体感染与胚胎停止发育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胚停组支原体阳性率为48.6%,正常组支原体阳性率22.9%,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②胚胎停止发育次数与支原体感染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支原体感染与胚胎停止发育密切相关,是导致胚胎停止发育的原因之一.

    作者:党丽英;薛宗贵;陈淑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