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血清IL-18和sVCAM-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巫远忠;张丽科;刘瑞玉;钟伟强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不全, 尿毒症, 白细胞介素-18,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1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经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血清IL-18和sVCAM-1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血清IL-18和sVCAM-1的水平治疗前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10 d后仍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 高水平的IL-18和sVCAM-1可能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发病机制有关,而且可能参与透析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相关文献
  • 病毒类疫苗Vero细胞宿主蛋白残留量检测试剂盒的适用性验证

    目的 对病毒类疫苗Vero细胞宿主蛋白残留量检测试剂盒进行适用性验证.方法 将不同细胞基质制备的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人用狂犬病病毒疫苗共16批编盲后,每批疫苗均质等量分为44份,分别分发给3个实验室,用同批ELISA-Veto细胞宿主蛋白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对试剂盒进行适用性验证,考核试剂盒的专属性、精密性、线性和范围等指标.结果 3个实验室检测每批样品44次,原代地鼠肾细胞和鸡胚细胞为基质的疫苗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疫苗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6份样本44次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在7.34%~14.77%之间,均低于15%;相对线性范围在12.5~400 ng/ml之间.16份疫苗中6批Vero细胞乙脑疫苗和5批人用狂犬病病毒疫苗检出的细胞宿主蛋白残留量分别在153.3~5 850.9 ng/ml和1 895.7~40 625.1 ng/ml之间.结论 疫苗中Veto细胞宿主蛋白残留量检测试剂盒具有较好的专属性、精密性和线性,可用于Vere细胞为基质的病毒类疫苗宿主蛋白残留鼍的检测.

    作者:贾丽丽;周荔葆;王辉;徐宏山;刘苗苗;张月兰;刘欣玉;吴栩涛;张颖;李茂光;赵新;赵玉秀;万艾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Serratia marcescens非特异性核酸内切酶的原核表达及其应用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Serratia marcescens非特异性核酸内切酶(SMNE),并进行纯化、活性检测及应用.方法 合成smne基因,应用PCR技术在基因的5'端引入6个组氨酸标签序列,将其插入分泌表达载体pET-20b(+)中,转化大肠杆菌BL221(DE3)pLysS,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镍离子螯合琼脂糖凝胶一步纯化后,检测其活性并计算比活.将纯化的SMNE用于重组腺病毒的制备,对外源性核酸进行降解,并采用Southem blot对外源性DNA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ET-20b-smne经PCR、双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重组蛋白的表达量为8.0 mg/L,纯化后纯度达95%,比活达1.1×106 U/mg.在重组腺病毒制备过程中使用后,成品中的外源性DNA残留量≤10 ng/5.0×1011VP.结论 已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SMNE,纯化的SMNE活性高,有望应用于重组生物制品制备过程中外源性核酸的去除.

    作者:张开俊;杨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DC-Chol脂质体DNA复合物体外对HBV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DC-Chol脂质体DNA复合物(DIDC)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 制备DLDC,HepG2.2.15细胞经不同浓度的DLDC作用后,检测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提取细胞质DNA,用化学发光Southern blot法检测DLDC对细胞内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 DLDC可抑制HepG2.2.15细胞增殖,其TC0为78.13 ng/ml,TC50为421.86 ng/ml;DLDC可抑制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其IC50为45 ng/ml,SI为9.37.结论 DLDC对胞内HBV DNA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易学瑞;陈文吟;袁有成;苏蔚;张峰;刘振扬;孔祥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大鼠颅脑外伤后生长相关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

    目的 观察大鼠颅脑外伤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在中枢神经系统表达的变化,为探讨颅脑外伤后神经元再生和修复机制及临床应用药物治疗颅脑外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成模后取额皮质及海马部位,应用HE染色法观察额皮质区和海马CA1区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GAP-43的表达.结果 轻、中、重度损伤组大鼠脑组织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各损伤组大鼠创伤性颅脑外伤(TBI)后,额皮质区及海马CA1区均于12 h开始出现GAP-43表达增强,3 d后明显增强,1周达高峰,2周时开始降低.GAP-43的免疫反应产物的实际累积光密度值(CIOD)值在TBI 12 h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同期的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中、重度损伤组CIOD值在TBI12 h后明显高于同期轻度损伤组.结论 大鼠TBI后,GAP-43的表达增强;TBI损伤越重,其GAP-43的表达越强.

    作者:付双林;张剑涛;赵景伟;罗毅男;王宏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人源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库的构建

    目的 构建人源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scFV)库.方法 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以此为模板,设计多对具有简并性特点的引物,PCR扩增人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在其两端加上核糖体展示所需元件,并通过重叠PCR法将VH和vL经(Gly4Ser)3短肽连接成单链抗体,构建核糖体展示库.结果 利用不同引物进行PCR时,绝大多数引物能扩增出300~400 bp的VH和VL片段;通过大引物扩增成功加上了核糖体展示所需元件,重叠PCR体外连接成约900 bp大小的scFv基因,大量扩增得到核糖体展示库.结论 已成功构建了人源核糖体展示scFv库,为人源抗体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作者:时成波;刘红琴;李铮;曹玉锋;王晓庆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人血清中抗鼠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目的 建立检测人血清中抗鼠抗体(HAMA)的间接ELISA法,并进行临床标本检测.方法 采用间接ELISA法,选择佳实验条件,确定阴阳性血清判定的界值,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用该方法检测WuTac Ⅰ期临床观察的健康志愿者血清抗鼠抗体.结果 间接ELISA的佳试验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0.313 μg/ml,血清稀释度1:160,酶标抗体稀释度1:80 000;阴阳性血清界值为0.210;该方法检测HAMA阳性标本的试验内和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7.46%和5.48%,检测HAMA阴性标本的试验内和试验问变异系数分别为8.03%和14.7%;与马、山羊、兔、猴等动物血清尤交叉反应;健康志愿者HAMA约在用药后10~14 d产生.结论 已成功建立了检测人血清中抗鼠抗体的间接ELISA法,符合我国生物药品临床试验检测的要求.

    作者:郭长福;张囡;李茜;黎维勇;孙可芳;胡豫;张爱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诱导U251星形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差异蛋白的表达

    目的 分析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人星形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细胞内差异蛋白的表达.方法 以HCMV AD169株感染U251细胞,复制HCMV体外感染模型,通过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HCMV IE蛋白和结构蛋白pp65的表达.用Annexin V-FITC和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通过SELDI-TOF质谱分析感染细胞内差异蛋白的表达.结果 HCMV感染后6 h,U251细胞经RT-PCR可扩增出242 bp的IE基因条带,感染后3 d,细胞核内有大量IE蛋白表达,核周及细胞浆内有大量pp65蛋白表达.病毒感染后3 d,约47%的细胞产生凋亡.HCMV感染后细胞内Caspase-8和磷脂酶A2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HCMV感染可能通过上调Caspase-8和磷脂酶A2的表达而诱导U251星形胶质瘤细胞产生凋亡损伤.

    作者:白志强;李玲;王斌;刘志军;王海涛;钱冬萌;闫志勇;赵巍;宋旭霞;丁守怡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鸭瘟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目的 建立鸭瘟病毒PCR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鸭瘟病毒基因(UL30、UL31)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鸡胚化弱毒疫苗株病毒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优化PCR的反应条件,并对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经PCR可扩增得到446 bp的目的基因条带,测序结果与已发表的序列同源性达100%.该方法的低检出限为2.1 pg,对7种鸭易感性病原体及3种鸭瘟病毒同类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已建立了敏感、特异、快速的鸭瘟病毒PCR检测方法.

    作者:孟日增;石建平;肖成蕊;刘晶;郭娜;潘风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联合IFNγ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

    目的 观察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TAg)联合IFNγ滴鼻免疫BALB/c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为研制弓形虫黏膜疫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STAg(20μg/只)+IFNγ(1 000 U/只)滴鼻,对照组以PBS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分别于初次免疫后0、2、4…6 8 10、12周处死小鼠,分离脾淋巴细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IJs)并计数;分离血清,用ELISA法测定IgA和IgG含量.结果 免疫后实验组小鼠IELs和脾淋巴细胞均有增生,IELs和脾淋巴细胞数量均于初次免疫后4周达峰值,IEL数量4、6周显著高于对照组;脾淋巴细胞数量2、4周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血清IsG和IgA水平均于初次免疫后4周达峰值,IgG水平2,4周显著高于对照组,至12周时仍高于对照组;lgA水平4、6周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STAg联合IFNγ/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黏膜及系统免疫应答,且可持续较长时间.

    作者:弓鸿飞;刘红丽;孟晓丽;刘转转;殷国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白藜芦醇诱导Raji细胞死亡的自噬途径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Burkitt B淋巴瘤Raji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诱导死亡途径.方法 用白藜芦醇处理Raji细胞,透射电镜及MDC染色检测细胞死亡;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细胞色素c及CathepsinD蛋白的表达.结果 白藜芦醇可明显抑制Raji细胞增殖,电镜观察细胞内出现了大量的自噬小泡,MDC染色后细胞点块状荧光结构明显增加.Western blot分析显示,白藜芦醇可引起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但释放量与Jurkat细胞相比明显减少.且不能导致Caspase-3的活化.Cathepsin D活性成分32kD片段随白藜芦醇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结论 白藜芦醇可抑制Raji细胞增殖,并通过Caspase非依赖途径诱导细胞自噬死亡.

    作者:劳凤学;商迎辉;刘端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具有安全性好、免疫原性低、能感染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能介导基因长期稳定表达等优点.因此,作为一种基因导入系统,rAAV载体在基因治疗的研究和开发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rAAV载体在基凶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董晓宇;井申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太空诱变对链球菌菌体多糖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太空诱变对α-溶血性链球菌多糖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过碘酸钠法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标记在刀豆凝集素(ConA)、麦胚凝集素(WGA)、接骨木凝集素(SNA)、蓖麻凝集索I(RCA-I)及植物血凝素(PHA)上,合成HRP-凝集素,检测普通型α-溶血性链球菌及太空型链球菌菌体内多糖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太空型链球菌菌体内末端为ConA、SNA及RCA-I所识别的多糖分子含昔较普通型α-溶血性链球菌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端为WGA及PHA所识别的多糖分子含量,普通型α-溶血性链球菌较太空型链球菌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太空诱变对细菌的多糖分子表达具有调控作用,为细菌多糖制品的筛选及其性能和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游勇飞;岑建宁;张积仁;姚素娟;郭敏;赵恒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反应及免疫原性观察

    目的 观察国产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反应及免疫原性.方法 选择460名观察对象,于接种后30 min、6 h、24 h、48 h、72 h、4~10 d进行随访,观察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通过电话和自动报告收集30 d内的异常反应.采用膜免疫荧光抗体法(FAMA)检测观察对象免疫前后的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抗体水平,并计算抗体阳性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及增长倍数.结果 460名观察对象接种疫苗后,在观察期未观察到严重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也未观察到异常反应,抗体总阳性率为98.31%,免疫后抗体GMT水平平均为147.38,比免疫前提高38.18倍.6~12岁组免疫后抗体GMT水平高于1~5岁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孙会来;方捍华;李荣成;陈震;邱平;李艳平;农艺;文玉屏;朱昌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细菌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DNA疫苗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型疫苗,近年来发展迅速,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及肿瘤等方面效果显著.随着DNA疫苗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细菌DNA疫苗相继出现.本文就细菌DNA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梁昊宇;曾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柯萨奇B4病毒jlu06株基因序列及遗传进化分析

    目的 对柯萨奇B4病毒(CVB4)jlu06株进行基因序列及遗传进化分析,并探讨其与致病相关的分子基础.方法 Trizol法提取病毒RNA,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测定基因组全序列,并进行序列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CVB4 jlu06株基因组全长7 395个核苷酸,编码2 183个氨基酸,与其他CVB4株的同源性较高,且发生了10个氨基酸的变异,与HumanCB4和POLG_CXB4亲缘关系较近,与CXB2亲缘关系较远;CVB4 jh06株与具有潜在致糖尿病性病毒株,在非结构蛋白3A区4个位点有共同的氨基酸,与非致病毒株不同.结论 CVB4 jiu06株具有典型的CVB4基因组特征,在非结构蛋白3A区发生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可能与其致病性相关.

    作者:周密;李凡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霍乱毒素B亚单位植物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参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植物细胞表达载体,并在人参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 根据人参偏爱密码子,采用引物延伸PCR法合成CTB基因,连入pBI121质粒,构建植物细胞表达载体,转化人参细胞后.采用PCR、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PCR法合成的目的基因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构建的植物细胞表达载体经双酶切鉴定显示,所含基因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提取转基因人参细胞基因组DNA和mRNA,分别进行PCR和RT-PCR鉴定,均可见约400 bp的特异性片段.Western blot分析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12 000的特异性条带.结论 已成功构建了含霍乱毒素B亚单位的植物细胞表达载体,并在人参细胞中获得表达.

    作者:任琦;宋之明;刘丹;孙洋;于海鹏;李娟;富锐丽;刘英;盛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双歧啤酒对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双歧啤酒对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喂食高脂饲料,建立肥胖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双歧啤酒组(饮用双歧啤酒)、市售啤酒组(饮用市售啤酒)、肥胖组(饮用纯净水)3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饮用纯净水),每组10只.4组大鼠均喂食4周基础饲料后处死,检测各组体重、体脂、食物利用率(FE)、血葡萄糖(GLU)、血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D-C)、血瘦素(Leptin)和血胰岛素(Insulin)水平以及粪便双歧杆菌活菌的含量.结果 与肥胖组相比,双歧啤酒组大鼠的腹膜后脂肪/体重、TG和GLU水平均明显下降,粪便双歧杆菌的含量明显增加,而市售啤酒组与肥胖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且双歧啤酒组大鼠的腹膜后脂肪/体重、GLU和胰岛素水平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歧啤洒能够促进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的增长,调节脂肪贮存和糖、脂代谢.

    作者:孙珊;张德纯;褚巧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油菜籽皮中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的优化

    原花青素是植物体内一类在热酸处理下能产生红色花色素的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广泛分布于葡萄籽、松树皮、蚕豆皮中.目前,原花青素已作为主要活性成分,添加于药品及食品营养补充剂中.

    作者:吴娟;魏和平;许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狂犬病病毒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目的 建立狂犬病病毒抗原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 采用狂犬病病毒CTN-1V纯化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作为酶标抗体,马抗狂犬血清纯化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该方法进行验证,检测狂犬病病毒原液毒力和疫苗效力,并与小鼠(NIH)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双抗体夹心EL[SA检测方法的低检出限为0.17 IU/ml,佳线性范围为0.17~2.00 IU/ml,相关系数R>0.97;批间及试验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特异性、稳定性均良好;检测20批病毒原液毒力及疫苗效力,结果与NIH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已建立狂犬病病毒抗原ELISA检测方法,可用于生产过程中狂犬病疫苗原液和半成品的检定.

    作者:王亚军;成凤春;薛向光;李晓波;王丽娜;谢琳;王宇;夏青娟;隋波;张梅;魏涛;郭立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表皮葡萄球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表皮葡萄球菌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黏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通过刚果红琼脂检测胞间多糖黏附素(PIA);半定量生物被膜形成试验检测生物被膜表型;并在体外与ECV304细胞共同作用,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表皮葡萄球菌对ECV304细胞的黏附数.结果 表皮葡萄球菌黏附ECV304细胞的数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IA+/生物被膜表型+菌株与ECV304细胞的黏附数多于PIA+/生物被膜表型-菌株和PIA-/生物被膜表型-菌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IA+/生物被膜表型-菌株和PIA-/生物被膜表型-菌株与细胞的黏附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有时间依赖性,能形成生物被膜的表皮葡萄球菌更易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作者:何敏;廖璞;尹一兵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