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会支持状况及循证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汪旺露

关键词:抑郁症, 产后, 社会支持, 循证护理,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状况及循证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对患有产后抑郁症的80例患者和80例正常的妊娠分娩者均进行社会支持量表评估,然后再将8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社会支持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产后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妊娠分娩组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总评分、主观支持评分、社会支持评分分别为(37.92±9.62)分和(42.64±9.63)分,(22.11±5.21)分和(27.49±5.17)分,(6.41±4.21)分和(12.35±2.13)分,产后抑郁症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均少于正常妊娠分娩组(t=-3.101、-6.556、-11.260,均P<0.05).经循证护理后观察组干预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中主观支持得分、社会支持得分和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测评得分分别为(27.07±5.42)分、(41.21±5.77)分、(50.10±2.60)分,均显著的高于干预前(t=-3.945、-4.336、-6.694,均P<0.01),对照组上述指标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抑郁症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少于正常妊娠分娩者,给予循证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促进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早产极低体质量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早产极低体质量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存活的61例EUGR早产极低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设为EUGR组(n=61),另选同期住院的未发生EUGR的早产极低体质量儿50例为非EUGR组(n=50).收集并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相关病历资料,比较两组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EUGR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EUGR组出生胎龄为(31.29±1.56)周,明显短于非EUGR组的(33.98±1.3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0,P<0.05);EUGR组出生体质量为(1 206.76±212.14)g,明显低于非EUGR组的(1 341.55±103.2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P<0.05);EUGR组住院时间、恢复到出生体质量时间、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全胃肠营养时间分别为(27.77±5.00)d、(15.36±5.91)d、(3.36±1.91)d、(16.93±4.02)d,均明显长于非EUGR组的(22.69±3.97)d、(10.61±4.57)d、(2.61±1.37)d、(9.43±3.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4.65、2.33、10.80,均P<0.05).EUGR组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为52.46%,明显高于非EUGR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7,P<0.05);EUGR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代谢性紊乱合并症发生率分别为26.23%、19.67%、67.21%,均明显高于EUGR组的8.00%、6.00%、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18、4.39、8.2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低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长、恢复到出生体质量和全胃肠营养时间晚、宫内发育迟缓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代谢性紊乱合并症是EUG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早产极低体质量儿EUGR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低胎龄、低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长、恢复到出生体质量和全胃肠营养时间晚、宫内发育迟缓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代谢性紊乱合并症,临床应给予积极对症措施进行预防干预.

    作者:王敏智;丁达龙;杨翠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肌酐(Cr)比值及血尿酸(UA)等各项代谢指标水平,结合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等临床资料,探讨DN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方法 入选DN患者76例,其中微量白蛋白尿组(尿mALb/Cr<300 μg/mg)46例、临床白蛋白尿组(尿mALb/Cr≥300 μg/mg)30例,另选49例糖尿病无肾损伤患者(尿mALb/Cr<30 μg/mg)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尿mALb/Cr、血UA、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计算BMI及病程长短.结果 临床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年龄、病程、尿mALb/Cr、血UA、FBG、TC、TG、LDL、HbA1c、BM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8、12.48、141.43、29.25、8.49、4.98、6.18、3.89、3.17、5.01,均P<0.05).临床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高尿酸血症比率分别为26.09%、6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074、24.833,均P<0.05).尿mALb/Cr与年龄、病程、BMI、UA、TG、TC、LDL、FBG、HbA1c呈正相关(r=0.120、0.299、0.148、0.340、0.157、0.149、0.103、0.487、0.31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病程、血UA、FBG是尿mALb/Cr的独立危险因素,TG、BMI、尿mALb/Cr是血U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尿mALb/Cr与血UA互为其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可能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过程,糖尿病病程、UA、BMI、TG、TC、LDL、FBG、HbA1C与DN患者尿mALb/Cr排泄增加有关,对其进行有效监控,可改善DN患者症状和生存质量.

    作者:梁宁;郑青;符先先;钟祥旭;王永卿;杜梅英;杨瑶;蔡丽云;夏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两种康复治疗方案对办公室人员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两种康复治疗方案对办公室人员颈椎病的疗效,尝试探索适宜该人群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 以患有颈椎病的办公室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37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A组(每周1次治疗,n=17)及治疗B组(每周1次治疗,n=20).A组采用中频电疗及红外线治疗,B组采用中医推拿疗法.观察入组时、治疗10周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活动度(ROM)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降低(tA=12.91,tB=13.88,均P<0.05),两治疗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治疗组治疗后颈椎ROM范围均显著增加(tA前屈=-4.59,tA后伸=-5.13,tA左侧屈=-4.24,tA右侧屈=-3.25,tA左旋=-7.13,tA右旋=-7.47,tB前屈=-5.85,tB后伸=-7.28,tB左侧屈=-8.64,tB右侧屈=-8.38,tB左旋=-11.72,tB右旋=-11.95,均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治疗B组颈椎前屈、左侧屈、左旋范围增加幅度较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2.29,t左侧屈=-2.77,t左旋=-2.32,均P<0.05),后伸、右侧屈、右旋范围较治疗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后伸=-1.97,t右侧屈=-1.97,t右旋=-1.97,均P>0.05).结论 两种康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被试办公室人员的颈部疼痛程度,在提高颈部活动范围方面治疗B组疗效优于治疗A组.

    作者:王娜;嵇明月;张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青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脂蛋白磷脂酶A2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 56例青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青年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尿酸、Lp-PLA2.测定观察组患者的动脉僵硬度.分析青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Lp-PLA2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BMI、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Lp-PLA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927 4、4.162 4、5.772 6、9.770 1,P<0.05,均P<0.01);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t=2.604 3,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尿酸、Lp-PLA2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OR=1.053,95%CI 1.031~1.106;尿酸OR=1.082,95%CI 1.043~1.115;Lp-PLA2 OR=1.007,95%CI 1.002~1.011).观察组动脉僵硬度为(8.86±1.63)v·cm-1·s-1,与血尿酸呈正相关关系(r=0.221,P<0.05),与Lp-PLA2呈正相关系(r=0.361,P<0.05).结论 血尿酸、Lp-PLA2可以反映早期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动脉僵硬度.

    作者:李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联合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内皮功能、凝血功能及斑块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浦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的STEMI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类药物等治疗;观察组61例在此基础上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治疗.应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两组手术前后血浆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表达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内皮素(endothelin,ET)-1表达变化;采用PUN-2048A凝血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对照组EMP、ICAM-1、ET-1水平分别为(693.46±90.72)、(768.58±20.46)μg/L、(31.27±8.18)ng/L,显著高于观察组的(652.36±67.39)、(752.37±25.0)μg/L、(28.22±5.05)ng/L(t=2.41、2.67、2.68,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对照组hs-CRP、TNF-α、IL-6水平分别为(4.16±2.35)mg/L、(4.32±2.02)ng/L、(10.59±3.16)ng/mL,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22±1.47)mg/L、(2.74±1.52)ng/L、(6.33±2.24)ng/mL(t=2.65、2.67、3.42,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患者TT、PT、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分别为(26.31±3.18)s、(14.34±1.67)s、(27.20±4.12)s,显著长于对照组的(24.03±2.84)s、(12.56±1.43)s、(24.55±3.62)s(t=2.15、2.31、2.65,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可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调节凝血功能.

    作者:虞追波;陈婉婉;薛忠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心肌肌钙蛋白T和B型脑钠肽联合检测在无症状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8例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SHF)作为SHF组,选取经临床确诊为心力衰竭的78例患者为有症状心力衰竭组,选取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浆hs-CRP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B型脑钠肽和cTnT水平,循环酶法检测HCY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SHF组血浆hs-CRP、HCY、cTnT和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4.30、8.25、11.65、15.65,均P<0.05),但均低于有症状组(t=18.78、15.65、25.65、45.20,均P<0.05).结论 hs-CRP、HCY、cTnT和BNP水平均可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对SHF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勤如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喉罩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在喉罩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根据麻醉医师经验给药,观察组在BIS监测指导下给药,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皮质醇(CO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拔除喉罩后HR、MAP、COR水平[(74.13±6.99)次/min、(78.54±8.01)mmHg、(321.23±15.35)n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94.21±9.53)次/min、(98.67±10.21)mmHg、(463.24±20.01)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0、11.50、41.76,均P<0.05).观察组丙泊酚诱导用量[(1.65±0.21)mg/kg]、丙泊酚总量[(323.13±15.64)mg]、瑞芬太尼总量[(401.21±20.11)μg]明显少于对照组[(2.39±0.34)mg/kg、(414.32±20.34)mg、(469.54±22.39)μg],且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6.89±1.0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0.21±1.4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3、26.36、16.84、14.13,均P<0.05).结论 BIS监测在喉罩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效果显著,减少术中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促进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缩短苏醒时间,使麻醉过程更安全、可靠.

    作者:熊中华;李代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对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监测来指导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从而期望提高该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方法 以6 h后ScvO2是否达标为依据,将45例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17),测定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后的ScvO2,平均动脉压(MAP)以及中心静脉压(CVP)水平.比较两组病死率、MAP达标率以及CVP达标率.结果 与对照组病死率(52.94%)比较,观察组病死率(14.29%)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27,P=0.015),但是液体复苏6 h后,两组患者的MAP以及CVP达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82,P>0.05).结论 严重脓毒血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在液体复苏后ScvO2水平能否达标(≥65%)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ScvO2的监测对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建平;斯一夫;汪敏;钟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FTP)的临床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石膏制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 d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复位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并以HSS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为(101.36±15.63)min,术中出血量为(291.45±34.98)mL,住院时间为(6.85±1.21)d,术后石膏制动时间为(20.35±3.67)d,骨折愈合时间为(87.63±2.36)d;50例患者中未出现复位不满意病例,40例复位优,7例复位良,3例复位为满意;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肺栓塞1例,骨不连1例及筋膜间室综合征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术后6个月,HSS评分(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肌力、屈曲畸形、关节稳定性)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70、17.241、19.986、10.850、21.098、10.238,均P=0.000);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效果优23例,良19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84.0%.结论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够取得满意复位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及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改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罗雄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新型矿化胶原应用于四肢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新型矿化胶原应用于四肢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收治的35例四肢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治疗采用新型矿化胶原作为骨缺损区填充材料,术后定期随访,采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评估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2个月,其中3例患者伤口出现红肿,经换药后2例甲级愈合,1例乙级愈合.术后1个月Lane-Sandhu X线评分:20例患者评分3分,15例患者评分2分;术后6个月Lane-Sandhu X线评分:21例患者评分9分,10例评分8分,4例评分7分;术后12个月Lane-Sandhu X线评分:28例评分12分,7例评分11分.术后6个月评分与术后1个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0.49)分比(8.49±0.12)分,t=107.860,P=0.000)];术后12个月评分与术后6个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9±0.12)分比(11.8±0.06)分,t=41.630,P=0.000)].结论 新型矿化胶原安全有效,可作为骨缺损填充材料,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高冲;高健;田伟;侯建文;王玺;贾学军;寇剑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64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肺结核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45例拟诊为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胸部CT扫描及低剂量胸部CT扫描.比较常规剂量胸部CT扫描与低剂量胸部CT扫描辐射剂量相关参数的差异.观察常规剂量胸部CT扫描与低剂量胸部CT扫描对肺内病变特征的显示情况.结果 45例患者中,共30例确诊为肺结核.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及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核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3%和86.7%.低剂量CT扫描辐射剂量相关参数中,有效剂量[(1.36±0.22)mSv比(5.24±0.68)mSv]、CT剂量指数[(31.8±3.7)比(51.2±6.3)]及剂量长度乘积[(35.4±5.4)mGycm比(137.9±26.1)mGycm]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扫描均能够显示肺结核肺内病变,两者比较,低剂量CT扫描对毛刺征及磨玻璃影的显示率较低,与常规剂量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肺结核的诊断中,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减低,能够清晰显示绝大多数肺内病变.但在磨玻璃病变及细短毛刺的显示中,其效果较差.

    作者:张磊;周衍慧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48例胆总管结石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开腹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ERAS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快速康复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患者术后1 d及3 d的CRP明显降低[d1:(102.6±13.5)mg/L比(81.3±17.3)mg/L;d3:(71.8±15.3)mg/L比(41.2±11.2)mg/L,t=2.553、3.287,均P<0.05]、术后更早下床活动[(3.2±1.8)d比(0.9±0.4)d]、更早进食[(4.3±1.9)d比(1.8±1.2)d、肛门排气时间提前[(2.5±0.7)d比(1.2±0.3)d]、术后住院时间缩短[(7.3±3.2)d比(3.8±1.4)d)、住院花费更少[(7 200±800)元比(5 900±700)元](t=5.561、4.319、3.765、2.351、1.671,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61.91%比18.52%,x2=25.82,P<0.05).结论 在胆总管结石外科治疗中应用ERAS措施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

    作者:孔根禄;陈平;王小燕;孔维旭;罗文科;刘世发;崔春喜;张兆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运用腹腔镜探查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38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组各19例.开放手术组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组采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疼痛程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疼痛程度评分、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1±1.29)d、(43.05±8.10)min、(2.79±1.08)分、(20.42±9.69)mL、(14.11±3.81)d、15.79%,开放组分别为(6.79±1.80)d、(48.32±6.82)min、(4.21±1.13)分、(28.42±7.99)mL、(18.26±3.77)d、47.3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1、-2.17、-3.95、-2.78、-3.38,x2=4.38,均P<0.05).结论 TAPP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是安全、有效的,其优点包括创伤小、并发症少等.

    作者:邓超;马勇;曹万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开展孕妇学校改善产妇认知行为和分娩结局的研究

    目的 评估孕期健康教育对孕晚期产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嵊泗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初产妇1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分别给予常规产前检查、孕期指导和连续地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认知行为、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 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高(78.69%比4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31,P=0.010);观察组产时应对行为积分及心理状况较对照组高[(27.78±4.03)分比(25.01±3.72)分,(80.17±19.52)分比(55.53±2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0、7.437,P=0.003、0.005);观察组自然分娩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4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86,P=0.006);观察组总产程时间及产后2 h出血量短于、少于对照组[(7.50±1.32)h比(9.56±2.43)h,(173.67±57.38)mL比(222.81±77.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2、3.860,P=0.013、0.021);观察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3.44%比7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43,P=0.009).结论 孕晚期开展孕妇学校可有效促进孕妇产时认知行为,改善分娩结局,提高了孕产妇及亲属的满意度.

    作者:翁顺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针灸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针灸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再给予西药阿普唑仑片治疗,针灸组给予针灸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颈椎病主观疼痛,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分别为(1.08±0.66)分和(2.53±0.75)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7.175和5.264,均P<0.01),针灸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5.663,P<0.01).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分别为(2.60±0.12)分和(4.24±0.15)分,(0.52±0.20)分和(0.95±0.35)分,(0.42±0.30)分和(0.45±0.28)分,(0.45±0.18)分和(0.72±0.20)分,(0.38±0.18)分和(0.40±0.14)分,(0.43±0.15)分和(0.78±0.30)分,(0.30±0.16)分和(0.94±0.4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4.502和10.265,9.431和7.312,8.873和7.062,7.607和6.313,7.492和6.815,8.263和5.672,8.141和5.515,均P<0.01),针灸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7.719、4.633、5.141、4.223、5.645,均P<0.01).针灸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72,P<0.05).结论 针灸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碍疗效显著,能够明显减低患者的疼痛评分,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操作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顾建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CHF患者132例,根据入院顺序按照单双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6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评估患者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胆固醇(TC);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心脏指数(CI).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42%,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5,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TC为(3.24±0.75)mmol/L,低于对照组的(4.70±0.8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P<0.05);研究组治疗后LVEF为(46.39±6.35)%,高于对照组的(44.60±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P<0.05);研究组治疗后LVDD和CI分别为(47.06±5.39)mm和(2.60±0.62)L·min-1·m-1,低于对照组的(49.53±6.17)mm和(2.97±0.69)L·min-1·m-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1、9.40,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4,P>0.05).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CHF,临床疗效显著,患者TC显著降低,心功能改善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朱铁峰;蒋卫华;徐微懿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X线、CT与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12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先后采用X线、CT和MRI检查,根据诊断结果分析三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除骨质侵蚀和骨质囊变外(x2 =8.179、6.289,均P<0.05),CT和MRI检查诊断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关节软骨肿胀、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面侵蚀、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下骨质硬化的X线检出率分别为0.83%、16.67%、59.17%、64.17%、34.17%、55.00%,CT的检出率分别为7.50%、31.67%、70.00%、85.00%、69.17%、70.83%,MRI的检出率分别为11.67%、32.50%、70.83%、96.67%、84.17%、71.67%,除关节间隙增宽外(x2 =6.138、6.757,均P>0.05),CT、MRI检查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5.572、10.027、2.563、2.988、11.444、33.539、24.527、51.740、5.370、5.983,均P<0.05).结论 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低,漏诊率高.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的诊断准确率高,适合作为早期诊断的常用诊断方法.

    作者:胡高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对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对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混合型高脂血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0)和B组(n=60).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A组阿托伐他汀剂量为10 mg,B组为20 mg,非诺贝特剂量均为200 mg.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均得到改善(P<0.05),但A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均优于对照组[(5.20±0.31)mmol/L比(5.87±0.46)mmol/L,(2.61±0.29)mmol/L比(3.85±0.34)mmol/L,(1.12±0.17)mmol/L比(0.93±0.13)mmol/L,(3.03±0.32)mmol/L比(3.48±0.41)mmol/L](t=9.355、21.493、6.877、6.702,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67%(58/60)比91.67%(55/60)](x2=1.365,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5.00%(3/60)比20.00%(12/60)](x2=6.171,P<0.05).结论 在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治疗中应用小剂量(10 mg)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调脂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患者肝功能影响小,可有效改善预后,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高佳儿;魏文娟;张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8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在氧疗、美托洛尔、缬沙坦、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d)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及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7%比68.9%,x2=8.229,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1%比75.6%,x2=7.840,P<0.05).治疗后,观察组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3.763、14.755、7.017,均P<0.05),hs-CRP[(1.99±0.36)mg/L比(3.76±0.42)mg/L]及ET-1水平[(4.27±0.63)mg/L比(5.14±0.56)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O水平[(73.73±12.54)mmol/L比(64.34±11.73)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t=30.355、5.188、9.792,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8,P>0.05).结论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

    作者:关文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血流储备分数用于指导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的患者共46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标准: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50%,结果分为对照组(24例)、观察组(22例).结果 两组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63.20±9.92)min、置入支架数量(0.50±0.65)支及造影剂用量(182.94±39.30)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t=2.69,P=0.01;置入支架数量:t=2.56,P=0.02;造影剂用量:t=6.98,P=0.00),对照组与观察组心绞痛及MACE发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流储备分数是对冠状动脉狭窄行PCI治疗的重要指导参数.

    作者:周利民;刘玉;程昭栋;安成玲;王自立;刘亚圆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