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危初产妇限制性会阴切开术的临床应用观察

王金艳;范桂金

关键词:孕妇, 会阴切开, 疼痛, 会阴裂伤
摘要:目的 探讨限制性会阴切开术在低危初产妇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低危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n =50例)采用限制性会阴切开术,对照组(n=50例)不限制会阴切开,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会阴切开比例低于对照组(22.0%比82.0%)、会阴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4.0%比26.0%)、Ⅰ度裂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8.0%比6.0%)(x2=36.058、9.490、14.918,均P<0.05).观察组产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3.15±0.78)d比(3.84±0.98)d)、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1 814±356)元比(1 999±38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7、3.895、2.488,均P<0.05).观察组产后性生活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5.6±16.5)d比(72.5±23.6)d)、性交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比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6.606、6.353,均P<0.05).结论 在低危初产妇中应用限制性会阴切开术疗效好,有助于产后恢复.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细菌性肺炎临床特征及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变化

    目的 观察小儿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白细胞(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细菌性肺炎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13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肺炎组)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病历资料,同步检测抗感染治疗前(入院24 h内)及治疗后(入院第7天)患儿血清CRP、PCT和WBC水平,设34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观察肺炎组患儿的一般临床特征;比较肺炎组与对照组入院时血清CRP、PCT和WBC的水平;比较肺炎组抗感染治疗前后CRP、PCT和WBC的水平变化;分析PCT、CRP和WBC早期预测细菌性肺炎的意义.结果 肺炎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年龄与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2,P=0.395;x2=0.003,P=0.959).肺炎组患儿院前病程(5.34±1.27)d,入院体温(38.27±0.96)℃,平均住院时间(8.92 ±3.93)d,治愈35例、好转95例、死亡0例.肺炎组患儿抗感染治疗前CRP、PCT和WBC水平分别为(12.24 ±6.35) mg/L、(0.18±0.15) ng/mL、(14.25 ±7.59)×109/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50、5.867、2.548,均P<0.05).肺炎组患儿抗感染治疗前CRP、PCT和WB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65、7.232、5.112,均P <0.05).PCT、CRP与WBC预测小儿细菌性肺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928、0.834和0.718(P<0.05),PCT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RP和WBC.结论 PCT早期预测肺炎患儿细菌感染的统计学效力明显高于CRP和PCT;将CRP、PCT和WBC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小儿细菌性肺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苏青弟;严如金;魏金芬;苏振华;陈玲玲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两种支撑介质对整形隆鼻术患者效果维持率、临床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硅胶与透明质酸应用对整形隆鼻术患者效果维持率、临床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行整形隆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分别以硅胶与透明质酸为支撑介质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效果维持率、临床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对照组患者6个月、1年、2年效果维持率分别为84.00%、52.00%、28.00%,观察组分别为80.00%、50.00%、32.00%,两组效果维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82、2.04、1.66,均P>0.05);两组患者鼻外形美观性、鼻尖挺翘临床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61、1.90,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 =8.56,P<0.05).结论 两种支撑介质用于整形隆鼻术患者具有接近维持效果和临床满意度,但透明质酸应用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价值优于硅胶.

    作者:阮春岚;刘益民;金国群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3%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3%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95例年龄为3 ~13个月的患儿,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三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A吸入3%氯化钠溶液;观察组B吸入3%氯化钠溶液加沙丁胺醇雾化溶液;对照组C吸入0.9%氯化钠溶液加沙丁胺醇雾化溶液.各组均采用氧气驱动射流雾化器雾化吸入,每6小时1次,直至出院.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后Lowell评分、临床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三组临床症状、体征均改善.A组和B组患儿治疗后24 h、48 h、72 h Lowell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5.8l±1.53)分、(5.85±1.37)分比(6.61±1.54)分,(4.75±1.34)分、(4.72±1.30)分比(5.52±1.29)分,(3.19±1.15)分、(3.22±1.16)分比(3.90±1.01)分,Z=-1.999、-2.241、-2.518和-2.002、-2.335、-2.316,均P<0.05)];A组和B组的咳嗽、气促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6.63±1.41)d、(6.56±1.37)d比(7.35±1.25)d,(5.19±1.03)d、(5.25±1.05)d比(5.87±1.09)d,(5.75±1.34)d、(5.72±1.51)d比(6.68±1.60)d,(7.25±1.37)d、(7.16±1.48)d比(8.10±1.47)d,Z=-2.498、-2.469、-2.359、-2.213和-2.982、-2.405、-2.373、-2.222,P<0.05,或P<0.01];而A组与B组在治疗后Lowell分差、临床改善效果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81±1.53)比(5.85±1.37),(4.75±1.34)比(4.72±1.30),(3.19±1.15)比(3.22±1.16),(6.63±1.41)d比(6.56±1.37)d,(5.19±1.03)d比(5.25±1.05)d,(5.75±1.34)d比(5.72±1.51)d,(7.25±1.37)d比(7.16±1.48)d,Z=-0.164、-0.021、-0.140、-0.295、-0.167、-0.374、-0.233,均P>0.05];三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均P>0.05).结论 雾化吸入3%氯化钠溶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较快缓解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少,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善浦;刘红艳;吴月超;林爱琳;董虹;黄爱萍;张林桃;潘斌;王晓斌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转运呼吸机用于院前急救重症哮喘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中应用转运呼吸机治疗重症哮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7例重症哮喘患者应用转运呼吸机治疗.转运呼吸机低潮气量、低频率、高吸气流量、低呼吸比、高氧浓度的通气策略;SIMV通气模式.结果 17例患者完成转运14例,占82.35%.3例上机后病情继续恶化死亡,占21.44%.结论 重症哮喘在转运过程中要及时、恰到好处地应用转运呼吸机,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高的可靠策略.

    作者:赵志勇;王晓燕;陈玉枫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急性百草枯中毒87例救治分析

    目的 对百草枯中毒的救治体会进行分析,探讨百草枯中毒的预后因素、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急诊科2014-2015年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7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38例,治愈49例,治愈率56.32%;死亡组口服百草枯平均65.3 m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41.2 mL(t=16.65,P<0.01).结论 服毒量是影响预后的关键,白细胞明显升高、肺部病变出现早或范围大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尽早洗胃、导泻并且及时血液净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氧化等综合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陈士超;孙宝泉;李君;于中锴;赵波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某医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

    目的 了解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临床应用情况,为提高该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医院2015年3季度所有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病历共327份,对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327份含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病历,主要集中在10个科室,以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为主;适应证符合说明书的占60.55%,有文献依据的超适应证用药占34.86%,无适应证用药的占4.59%;有溶媒及疗程使用不合理的情况.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临床应用尚存在超适应证用药、无适应证用药、联合用药、溶媒使用及疗程不合理的问题,需采取干预措施规范其合理性.

    作者:姬丽刚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急诊重症哮喘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急诊重症哮喘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急诊重症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单盲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氨茶碱治疗,观察组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动脉血气状况以及肺通气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061,P<0.05);相比于对照组的咳嗽(7.39±1.72)d、咳痰(5.17±1.54)d、气促(3.26±1.08)d、哮鸣音(8.43±1.95)d,观察组咳嗽(5.60±1.35)d、咳痰(3.54±1.25)d、气促(1.93±0.87)d、哮鸣音(6.09±1.26)d等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t=5.789、5.811、6.781、7.127,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气状况、肺通气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在急诊重症哮喘患者中应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加快症状缓解,改善肺通气功能和动脉血气状况.

    作者:常晓英;陈锦华;毕淑珍;李卿;宋彦杰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浙江省永康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1~6月临床药师医嘱点评及案例分析

    目的 了解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各病区住院患者的医嘱用药情况,分析不合理医嘱,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永康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1~6月4个病区电子病历2 691份,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由临床药师对用药医嘱的合理性进行综合点评.结果 2 691份电子病历中,用药合理病历2 386份(88.67%),不合理医嘱305份(11.33%).不合理用药包括溶媒使用、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超说明书等.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医嘱点评对临床用药实施监控,可以减少和避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作者:许莉;徐象威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绍兴市中心医院2016年1~ 12月256例急性中耳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生素治疗(阿洛西林钠),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氯霉素滴耳液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听力改善程度明显提高(x2 =21.05,P<0.01),鼓室积液率显著降低(t=15.30,P<0.01),鼓室压有效降低率高(t=10.61,P<0.01).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减少,改善程度远优于对照组(t=16.99,P<0.01).观察组起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7、13.89,均P<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为7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9,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07,P <0.05).结论 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中耳炎疗效显著,有利于减少鼓室积液形成,改善患儿的听力,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琼女;胡福国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临床研究

    为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笔者查阅近年相关研究和文献报道,认为西妥昔单抗主要用于无KRAS基因突变的肠癌,曲妥昔单抗主要用于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和胃癌,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主要用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腺癌,以上观点可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吕亚青;吕回春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与法莫替丁应用于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25例.分别予以奥美拉唑治疗、法莫替丁治疗、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观察三组内镜下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以及相关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00%,均高于其他两组,奥美拉唑组总有效率高于法莫替丁组(x21=4.16,x22=14.28,P<0.05);联合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低,烧心为(0.49±0.15)分(t1=3.20,t2=11.21),反酸(0.59±0.34)分(t1=2.93,t2=9.10),胸痛(0.66±0.24)分(t1 =3.28,t2 =9.36),奥美拉唑组次之;联合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为(85.62±3.03)分,均高于其他两组,法莫替丁组数据低(tl=6.36,t2=16.85,P<0.05).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应用于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临床效果较佳.

    作者:张燕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罗格列酮与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首次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罗格列酮与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首次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初诊T2DM患者共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格列酮组(75例)和格列美脲组(75例),分别在胰岛素注射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和格列美脲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胰岛素注射量,治疗前后提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 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功能指数(HOMA-islet)水平及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和胰岛素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格列酮组治疗前后BMI水平分别为(25.03±3.25) kg/m2、(27.42±3.49) kg/m2;格列美脲组治疗前后BMI水平分别为(24.71 ±3.18) kg/m2、(24.80±3.30) kg/m2;格列美脲组患者治疗后BMI水平显著低于罗格列酮组(t =3.3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MI、FBG、2hFBG、HbAlc、FC-P、2hC-P、HOMA-IR及HOMA-islet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罗格列酮组和格列美脲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4.67%、2.67%;格列美脲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罗格列酮组(x2 =7.15,P<0.05).结论 两种药物辅助胰岛素治疗首次诊断2型糖尿病在控制血糖水平和改善胰岛功能方面效果接近,但格列美脲应用有助于避免体质量增加和低血糖发生,价值优于罗格列酮.

    作者:魏怡静;薛威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两种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呼吸骤停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心脏呼吸骤停患者150例纳入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心肺复苏,观察组患者运用心肺复苏机,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10 min、30 min后体温、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动脉血气分析及复苏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心肺复苏10 min和30 min时的体温、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 min=1.44、2.01、1.23,t30min=1.69、1.81、1.02,均P>0.05).两组动脉血PaC02值在复苏10 min和30 min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1.02,均P>0.05).对照组复苏30 min时动脉血pH(7.02 ±0.14)、PaO2(16.29±4.38)kPa、HCO3-(5.66±1.73)kPa、SaO2 (0.84±0.05)%与复苏10 min时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7.14、6.55、6.20、7.03,均P<0.05);观察组在复苏30 min时动脉血pH(7.11±0.1)、PaO2(18.36±4.55) kPa、HCO3(6.34±2.15) kPa、SaO2 (0.86±0.04)%与复苏10 min时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观察组=6.75、6.21、6.01、6.60,均P<0.05);观察组心肺复苏10 min时和30 min时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HCO;、S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min=6.03、7.34、7.88、6.10,t30mint=6.21、8.20、7.10、6.11,均P<0.05).观察组心肺复苏有效率(69.33%),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有效率(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4,P<0.05).结论 与人工心肺复苏比较,采用心肺复苏机救治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更佳,在循环支持方面更具有优势,能够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田刚;李玉雷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个性化疼痛护理对肾结石患者疼痛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个性化疼痛护理对肾结石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急诊肾结石患者,采用奇偶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以及负面情绪变化.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72.50%)(x2=9.804,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为(2.55±1.01)分、SAS评分为(34.66 ±4.29)分、SDS评分为(35.08±4.33)分,对照组VAS评分为(4.09±1.05)分、SAS评分为(43.49 ±3.61)分、SDS评分为(44.21 ±4.05)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6.685、9.960、9.739,均P<O.05).结论 个性化疼痛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负面情绪.

    作者:周艳;张琴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院后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院后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224例进行出院后随访,随访满1年者共计182例,其中给予院后护理干预的102例入组观察组,未给予院后护理干预的80例入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和预后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药物漏服[(5.1±0.3)次]、门诊漏访[(0.4±0.2)次]及再入院[(0.8±0.4)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5.142、5.364、5.661,均P<0.05);两组出院时HbAlc控制水平、SBP及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12个月HbAlc控制水平分别为(6.70±0.02)%、(6.31±0.00)%,SBP分别为(132.2±15.46) mmHg、(121.5±13.58) mmHg,DBP分别为(90.6±14.48) mmHg、(83.4±12.41) mmHg,脉压分别为(42.6±0.98)mmHg、(39.1±1.17) mmHg,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率(5.88%)、再发心绞痛率(12.75%)、血运重建率(6.86%)及病死率(1.9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x2=5.661、5.652、5.514、5.441,均P<0.05).结论 院后护理干预是改善直接PCI后AMI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可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许锦添;于莉芳;陈巧玲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交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EMs患者选为研究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43例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GnRH-a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9%,而术后复发率为11.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7.55、8.41,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卵泡刺激素(1.71 ±0.64) U/L、黄体生成素(2.66±0.75) U/L及雌二醇(96.72±14.51) pmol/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8.80、7.80、7.55,均P<0.05),且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5、7.48、7.19,均P<0.05).观察组有妊娠要求患者总妊娠率70.59%,显著高于对照组(3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77,P<0.05).观察组性交后疼痛缓解率90.70%、痛经缓解率86.05%及慢性盆腔疼痛缓解率93.0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55、7.01、7.88,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明显低于对照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06,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潮热多汗、阴道干燥、失眠、乏力等低雌激素症状,均可以耐受,经停药处理后缓解或消失,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治疗EMs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殖激素水平,提高术后妊娠率,降低术后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徐海仙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二甲双胍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对患者血压、胰岛素等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替米沙坦治疗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血压和胰岛素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其中外加替米沙坦片治疗者为对照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片治疗者为观察组,各46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体质指数;并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S).统计两组临床降压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体质指数分别为(5.11±0.38) mmol/L、(7.12±0.75) mmol/L、(22.47±4.26) mU/L、(161.25±41.75) mU/L、(25.78±2.11) kg/m2,与对照组的(5.59±0.41) mmol/L、(8.36±0.71) mmol/L、(26.75±4.17)mU/L、(179.88±42.65) mU/L、(27.69±2.28) kg/m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5.82、8.14、4.86、2.11、4.17,P=0.00、0.00、0.00、0.03、0.00);观察组治疗12周后ISI、HOMA-IS分别为(-2.79±0.38)、(3.07±1.02),与对照组的(-3.15 ±0.47)、(3.65±1.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2.43,P=0.00、0.01);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治疗降压总有效率76.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30%(x2=11.57,P=0.00).两组治疗期间未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二甲双胍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肥胖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可有助于改善其体质指数、血压、血糖及胰岛素等指标,并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颜永乐;刘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双支架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双支架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双支架覆盖载瘤动脉治疗的颅内血泡样动脉瘤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造影结果及预后.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双支架植入载瘤动脉,4例因动脉瘤瘤体过小无法实施弹簧圈栓塞,仅以双支架治疗.5例患者双支架辅助弹簧圈部分栓塞,1例患者双支架辅助弹簧圈完全栓塞.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1分5例、2分2例、3分1例,2例患者术后再出血死亡.术后6~24个月临床随访结果提示,5例患者改良Rankin评分为0分,2例1分,1例2分,均未发生再出血.所有患者均接受影像学随访,证实动脉瘤影像学消失3例,3例动脉瘤显影变小,2例造影无明显变化.结论 双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行方法之一.该方法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降低血泡样动脉瘤的病死率.

    作者:井山泉;刘林林;张峰;刘建峰;高金玲;李鹏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腹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2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115例、开腹组115例,腹腔镜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辅助手术,开腹组患者则给予开腹手术,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与随访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医疗总费用分别为(120.75±28.20) min、(15.89 ±3.83)个、(4.51 ±0.72)万元,开腹组分别为(110.44±23.58) min、(11.14±4.01)个、(3.71 ±0.69)万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8、9.186、8.603,均P<0.01);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肠道排气时间、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留置导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91.23±14.85) mL、(5.85 ±2.32) cm、(3.47±1.55)d、(4.80 ±2.12)d、(6.31 ±3.21)d、(5.01±1.75)h、(3.25±1.07)d、(15.37 ±4.41)d,均显著低于、短于开腹组的(121.63±12.32)mL、(15.05 ±7.72) cm、(4.62±1.68)d、(7.43 ±2.58)d、(7.67 ±2.80)d、(9.51±3.54)h、(6.20±2.33)d、(22.62 ±5.39)d(t=16.895、12.238、5.395、8.446、3.424、12.220、12.338、11.163,均P<0.01);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78%(x2=12.908,P<0.01);腹腔镜组术后1个月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开腹组(均P<0.01);两组随访9个月肿瘤局部复发、转移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的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患者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开腹手术,但医疗费用相对昂贵.

    作者:张建立;李孟彬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血气指标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分析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血气指标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情况、呼吸力学参数、血气指标以及炎性反应.结果 观察组指令呼吸频率、通气时间分别为(14.21±0.72)次/min、(13.97 ±3.61)d,均少于对照组的(16.85±0.9)次/min、(16.24±3.96)d;观察组潮气量(612.58±49.47) mL,高于对照组的(526.35±30.2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56 7、2.841 8、9.972 1,均P<0.05);观察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以及平均气道压分别为(20.64±1.71) cmH2O、(17.96±2.62)cmH2O、(9.27±0.62) cmH2O,均低于对照组的(23.73±1.65)cmH2O、(21.47±2.81) cmH2O、(9.98±0.53)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23 1,6.128 6,5.839 2,均P<0.05);观察组动脉血气指标pH、PaO2、PaCO2、P(A-a) O2、SpO2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炎性指标CRP、α1-AGP、PCT、IL-6、TNF-α分别为(90.71 ±29.68) mg/L、(1.26±0.52) g/L、(2.27±1.03) pg/L、(115.79±24.54) mg/L、(45.65±4.39) mg/L,均低于对照组的(123.54±40.62) mg/L、(3.73±1.12)g/L、(6.49±1.36) pg/L、(127.43±28.91) mg/L、(53.78±5.65)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77 6、13.418 3、16.593 4、2.059 1、7.622 3,均P<0.05).结论 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的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状态,促进自主呼吸的恢复,减少通气时间,降低炎性反应,建议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费多灵;郑卫 刊期: 2017年第21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