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李根
目的:观察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效果。方法对36例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孕妇,每天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外阴阴道后,用硝酸咪康唑栓置入阴道后穹隆,连用7d为1个疗程。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后1个月复查,治愈87例,占75%;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7%。结论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确切,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云丽;郭秀艳;冯春秀;王伟敏;陈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反复种植失败( RIF)的患者再次胚胎移植前行宫腔镜的临床意义及宫腔镜术后再次胚胎移植的佳时机。方法回顾分析反复种植失败的病例2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再次移植前接受宫腔镜( HSC)检查分为A,B两组,A组为观察组,再次移植前接受宫腔镜检查,共计210例;B组为对照组,再次移植前,未接受宫腔镜检查,共计71例。宫腔镜手术中对宫腔异常者予以处理,对于无异常者轻柔搔刮内膜。术后再次行IVF-ET,分析两组再次移植的临床妊娠率,并探讨宫腔镜术后再次移植的佳时机。结果 A组再次移植的临床妊娠率为27.1%(57/210),B组再次移植的临床妊娠率11.3%(8/71),A组与B组间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P<0.01);宫腔镜术后再次移植的妊娠患者中有94.7%于术后6个月内妊娠。结论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在再次移植前行宫腔镜检查有助于提高临床妊娠率,建议再次移植在宫腔镜手术后6个月内进行。
作者:朱一萍;段立艳;李昆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腹部X线平片检查与CT检查应用于胃后壁穿孔游离气体检出率。方法对40例胃后壁穿孔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均经由手术病理确诊。全部患者均在实施手术前分别采取腹部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检查,对比平片及CT扫描准确率、气体影像学表现等结果。结果 CT扫描气体阳性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X线平片的15.0%(6/40)(χ2=15.942,P=0.006);气体阳性部位主要为小网膜囊,CT扫描阳性率77.5%(31/40),X线平片仅2.5%(1/40),CT扫描优势明显(χ2=22.192,P=0.001);CT扫描38例提示胃后壁穿孔患者中84.2%(32/38)患者手术前病因诊断正确,明显高于X线平片是33.3%(2/6)(χ2=10.434,P=0.013),胰腺假性囊肿是CT扫描误诊主要原因。结论相比腹部X线平片,CT扫描准确率更高,早期诊断腹腔内以小网膜囊为典型的游离气体及小气泡阳性率高,适用于早期胃后壁穿孔的定位及病因诊断。
作者:常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癌症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观察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80例癌症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总体幸福感量( GWB )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进行负性情绪和主观幸福感评分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部位、化疗次数、肿瘤分期)分析,据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护理干预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方法护理,干预组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护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再进行SAS、SDS和GWB调查。结果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肿瘤分期的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或t=2.164、6.422、3.404、16.592、4.583、4.232,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或t=3.485、4.768、4.435,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化疗次数的GW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或t=3.649、3.248、14.540、3.586、4.465,均P<0.05)。干预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分别为(41.86±7.30)分、(48.30±7.26)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3.856、3.741,均P<0.05,GWB评分为(83.28±9.80)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6.721,P<0.01,对照组SAS、SDS和GWB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577、3.772,均P<0.05,GW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5.821,P<0.05。结论癌化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低的负性心理,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总体主观幸福感。
作者:周健慈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采用电热灸仪结合砭石与单用电热灸仪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采用电热灸仪结合砭石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单纯电热灸仪治疗,于月经前5 d开始治疗,连续治疗5 d,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及比较两组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42%,对照组有效率为8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77.14%,对照组治愈率为42.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CMSS持续时间、CMSS严重程度比较,治疗组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32、2.137、2.256,均P<0.05)。结论采用电热灸仪结合砭石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安全简便。
作者:陶腊梅;周雪;陆瑾;甘君学;阮志忠;徐大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长期临床随访观察比较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及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左右心室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RVA组和RVOT组,各15例,置入DDD或VVI型起搏器。术后分别于3、12个月程控起搏器,行多普勒超声观察左右室同步时间、左室舒张末径( LVDd)、左室射血分数(EF),心电图QRS波宽度(QRSd)、6 min步行距离(6MWT)检查。结果随访12个月未见电极移位、脱位及其它并发症。 RVOT组间隔部起搏左右心室同步性[(59±10)ms]明显好于RVA组[(80±11)ms](P<0.05)。术后随访RVOT 组 EF[(60±4)%]、LVDd[(45±6) mm]、6MWT[440±10) m],均优于 RVA 组[(48±5)%、(54±7)mm、(380±13)m](均P<0.05),RVOT组的QRSd[(134±9)ms]较RVA组的[(186±20)ms]有明显的缩短(P<0.05)。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助于维持心室的正常激动及同步性,应提倡RVOT间隔部起搏。
作者:程凌;霍志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布以及抗菌药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34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标本,了解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病原菌培养情况,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结果342例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率为5.4%,其中早产儿败血症患儿136例,感染率为10.9%,足月产败血症患儿206例,感染率为4.0%,早产儿败血症感染率高于足月产败血症(χ2=88.07,P<0.01);早产儿败血症和足月儿败血症病原菌菌株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两种革兰阳性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耐药率分别为97.1%和87.5%,其次对红霉素耐药性分别为86.9%和75.0%;三种常见革兰阴性菌均对抗生素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耐药,耐药率均为100.0%,其次是哌拉西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结论新生儿败血症革兰阳性菌主要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大肠杆菌为主,常见病原菌具有耐药性,临床治疗时应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作者:华秀芬;吴娜;许君;许毛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及发生情况。方法选取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观察患者心力衰竭治疗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100例患者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44例,未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室性心律失常组氨基末端前脑钠尿肽(NT-proBNP)(3110.00±522.00)pg/mL,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2200.00±486.00)pg/mL(t=8.996,P<0.05);其LVEF (0.25±0.08),明显低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0.41±0.98)(t=11.625,P<0.05);左心室内径≥70 mm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100.00%)明显高于左心室内径60~69 mm组、50~59 mm组、40~49 mm组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60.87%)、(37.04%)、(15.38%)(χ2=5.853、12.532、27.375,均P<0.05);应用胺碘酮组β受体阻滞剂使用量(20.80±6.70)mg,明显低于未应用胺碘酮组的(44.20±12.90)mg(t=5.284,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后NT-proBNP升高,应用胺碘酮可减少抗心衰药物的剂量。
作者:孙克陆;梁爱霞;徐敏;王景武;李彬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主观评价对病情和预后预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新诊断的头颈部鳞癌患者79例,患者主观评价采用Swal-QOL表和EuroQOL-5D-3L问卷调查表,临床客观评价疾病程度通过成人疾病评估表-27评价,体力状态通过肿瘤合作组织标准评估。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9个月(4~65个月),随访期间19例患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肿瘤进展(63.2%)。73.4%患者体质量下降0%~5%,60例患者(75.9%)ACE-27等级介于0~1之间,47例患者(59.5%)ECOG评分介于0~1之间。 T分期、体质量减轻比例、性别与多个患者主观评价指标(日常获得能力、疼痛或不舒服、吞咽困难)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9~7.7,均P<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自我主观评价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较高,并能很好预测肿瘤严重程度及病程;吞咽困难是评测肿瘤患者病死率有效的指标。
作者:姚寿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防治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45例,按收治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为2012年住院的患儿,对照组22例为2011年住院的患儿,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比较两组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23例发生喂养不耐受5例,发生率为21.74%;对照组22例发生喂养不耐受16例,发生率为72.73%。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5,P<0.05)。两组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比较:观察组(28.22±1.97)d,对照组(34.23±3.10)d,观察组较对照组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0,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实施早期微量喂养,有利于减少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较快地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凌华;谢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 PCNL)的临床疗效和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NL术治疗肾结石的60例患者资料,以是否接受输血治疗为因变量,以性别、体质指数、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类型、穿刺路径及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分期手术等可能引起出血的各因素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患者PCNL术均成功,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结石类型、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手术时间可显著增加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P=0.007、0.024、0.038、0.041,95%CI=0.571、0.638、0.625、0.516),结石类型是PCNL术出血风险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7,95% CI=0.571)。结论 PCNL术治疗肾结石临床效果显著,术前调整患者血糖水平及肾功能、提高手术操作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可有助于降低PCNL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
作者:杨党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外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钾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64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输血组)及对照组(非输血组)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pH、血糖、血钾、术后高钾血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pH[(7.1±0.6)比(7.5±1.2)]、血糖[(9.0±1.2)比(7.0±1.6)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0、13.30,均P<0.05),血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 h血pH、血糖及血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 h,观察组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为47.7%,高于对照组的22.7%(χ2=4.23,P<0.05);对高钾血症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钾及术后血pH为术后高钾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r=2.54、2.32,均P<0.05)。结论术前血钾及术后血pH水平与高钾血症发生密切相关,大量输血不是外伤患者出现高钾血症的危险因素,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血钾水平变化,防止出现高钾血症。
作者:王博达;王芳;闫战平;牛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银屑病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122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给予阿维A酸胶囊,观察组给予银屑病方,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严重指数( PASI )、不良反应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60/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61/6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94);治疗后,观察组PASI评分(0.96±0.03)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t=9.041,P=0.02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9%(χ2=13.073,P=0.019);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以及全血低切黏度分别为(4.03±0.03)200/s、(5.02±0.05)30/s、(9.56±0.13)10/s,显著优于对照组(t=10.231、9.086、9.427,P=0.019,0.027,0.025)。结论银屑病方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的有效方剂,能显著降低血液黏稠度。
作者:崔存柱;陈冬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用药行为,寻找他汀类药物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用药危险因素。方法建立患者用药行为的评估方法,从知识、态度、能力三方面评估患者用药行为,以他汀类药物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临床药师参加现场调查,寻找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参与患者严重不良反应的救治。结果近三年有3例他汀类药物致严重不良反应,怀疑药品分别为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3例患者的用药行为都存在引起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3例患者用药知识得分率均低于20%,不知道药品名称、用量、相互作用、禁用慎用、不良反应;健康态度得分率均低于70%,不会阅读说明书、不知道用药问题的解决方法;服药能力得分率均低于50%,慢性疾病长期用药依从性差。结论药师在严重不良不良反应调查中,发现患者日常用药行为存在风险,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药师要针对患者用药行为风险从知识、态度、能力三方面加强用药教育与宣传,协助患者防范不良反应。
作者:陆红柳;杨啸白;张楠;李桃园;夏文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 TAP)麻醉阻滞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患者术中后镇痛的价值。方法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72例,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全麻后前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0.375%罗哌卡因15~20 mL),后者双侧TAP阻滞采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两组病例术中苏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6、12、24 h和48 h各不同时间段视觉模拟疼痛( VAS)评分和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镇痛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术中苏芬太尼用量,研究组(44.72±4.62) mL与对照组(52.22± 7.22)mL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12 h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研究组分别为(1.44±0.69)分、(1.28±0.57)分和(1.39±0.60)分,与对照组(3.56±1.13)分、(3.11±0.95)分和(2.11±0.82)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镇痛满意度评分,研究组分别为(16.78±2.98)次和(90.00±8.11)分,与对照组(25.00±5.48)次和(76.39±7.52)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TAP阻滞术,具有定位正确、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镇痛效果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后镇痛中应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黄燕丽;赵锋;戴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头部外伤诊断中应用低剂量CT检查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头部外伤患者48例,初次CT头部检查应用常规剂量进行,复查分别使用70%、50%、30%低剂量CT检查。对比不同剂量CT检查图像结果及射线剂量。结果随着扫描剂量降低,图像优良率大致呈降低趋势,但四种剂量扫描图像优良率相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扫描时辐射水平达96.59 mGy,随着扫描剂量降低,辐射水平明显降低,低剂量扫描辐射水平与常规剂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93, P<0.05;t=7.547,P<0.01;t=9.438,P<0.01)。结论头部外伤应用CT检查时,低剂量CT检查结果可信,辐射剂量小,可优先考虑使用。
作者:陆重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在前置胎盘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产妇147例,根据术式不同将14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的B-Lynch缝合术,观察组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对两组产妇在术中以及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术中、术后2 h 和术后24 h 出血量( mL )[(1950.00±95.38)、(145.00±14.65)和(251.00±25.28)]显著高于观察组(mL)[(1620.00±79.64)、(102.00±10.53)和(235.00±20.53)](t=1.648,P<0.01;t=1.852,P<0.01和t=1.042,P<0.01),且观察组的止血时间(8.86±1.42)min明显低于对照组(12.94±2.18)min(t=3.217,P<0.01)。术后42 d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均较好,并无发生明显可见的子宫缺血、切口感染、宫腔粘连和坏死等并发症。观察组出现继发性贫血和恶露的比例(2.7%和1.35%)明显低于对照组(12.33%和15.07%)(χ2=4.919,P=0.031和χ2=9.223,P=0.002)。且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 B-Lynch 缝合术对产妇卵巢功能影响不大。观察组95.95%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30%(χ2=4.240,P=0.046)。结论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对于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是行之有效的保守性止血手术,可予推广。
作者:陈慧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百癣夏塔热联合依巴斯汀、复方氟米松治疗中老年慢性湿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中老年慢性湿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百癣夏塔热联合依巴斯汀、复方氟米松治疗,对照组采用依巴斯汀联合复方氟米松治疗,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4.7%,对照组有效率82.1%,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2,P<0.05)。结论百癣夏塔热联合依巴斯汀、复方氟米松治疗中老年慢性湿疹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依巴斯汀联合复方氟米松。
作者:杨春生;王纯;周武军;袁荔;刘萍;张玉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对肾损害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9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 NAG)、尿微量白蛋白( mALB)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肾损害的发生时间和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紫癜消失时间、关节肿痛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分别为(5.15±2.26)d、(3.12±0.81)d、(2.06±0.16)d,对照组分别为(8.03±3.08)d、(5.13±1.09)d、(4.76±1.04)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11.03、24.54,均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尿常规异常率、NAG、mALB分别为16.7%、(5.46±3.20) u/L、(7.24±7.62)mg/L,对照组分别为37.5%、(7.58±4.32)u/L、(19.40±3.48)m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7,t=2.72、10.13,均P<0.05);治疗组肾损害发生时间[(36.4±12.4)d]晚于对照组[(22.1±10.6)d](t=6.08,P<0.05),治疗组肾损害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41.2%)(χ2=7.26,P<0.05)。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降低NAG、mALB的含量,降低肾损害发生率,可预防肾损害的发生。
作者:刘冬丽;钱东星;蔡绿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45岁)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中老年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2例患者中,急性肠系膜缺血12例,内科保守治疗2例好转,2例经手术治疗好转,死亡8例;慢性肠系膜缺血4例,手术治疗后好转;缺血性结肠炎56例,内科保守治疗56例,均好转,无死亡病例;从临床特点分析,夜间发病者占34.7%(25例);既往史中无基础疾病史者占14.3%(10例);所有患者均有腹痛及血便症状;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阳性结果;48.6%(35例)患者结肠镜下的表现较为典型。结论具有典型腹痛、便血症状的中老年患者,应重视缺血性肠病的诊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高诊疗水平。
作者:强锋;胡奕 刊期: 2015年第05期